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入則孝

父母親喜歡的東西,盡力去為他們打點;父母親不喜歡的東西,盡量去加以摒除。順從父母的意見,尊重父母的想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無違”,才是真正的盡孝。無論父母對我們是喜愛還是厭惡,我們都應該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父母的栽培之情。不要因為父母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盡孝的行為。

父母之命,切勿拖延

【原典再現】

父母呼①,應②勿③緩④。父母命⑤,行⑥勿懶⑦。

【重點注釋】

①呼:《說文解字》指出“呼,外息也”,因此其本意為通過嘴部向外送出氣息,后來引申為呼喊、呼叫、召喚。這里的“呼”運用的就是其引申義,即呼喚。

②應:應該、應當。

③勿:多表否定,含勸阻之意。

④緩:遲緩、緩慢。

⑤命:命令。

⑥行:象形字,本義為縱橫交錯的小路,指代的是道路。后引申為行走、行動等詞義。這里的“行”指的是其引申義,即行走、行動。

⑦懶:懶怠。

【白話翻譯】

父母呼喊,應當立即回應,不要拖拉延緩;父母吩咐,應該當即行動,不要推搪懶散。

【鑒賞評議】

《弟子規》注重孝悌之義,但卻并不只是泛泛而談地喊口號,而是切實地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極其有益且十分重要的。因為作為訓蒙文,如果只是假大空地講道理,而不提出具體的實踐要求,那對于年幼的學生來說毫無指導意義。

因此,《弟子規》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以及行為舉止應有的規范詳細地列出來了,這種落實到細節的指導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學生理解并實踐孝悌之義有很大的幫助。

《弟子規》要求學生對父母長輩尊敬愛戴,不能敷衍違逆。父母呼喊召喚要即時回應,不能聽而不聞、故意無視以逃避面對父母;父母囑咐命令要立即行動,不能找借口推脫,想方設法懶怠或消極應對,那些都是不孝順、不禮貌的表現。

如今許多孩子被父母長輩嬌慣溺愛,養成了無禮懶怠的性格,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相當不利的。其實,耐心聽取父母的意見、盡力滿足父母的需要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孝悌文化的要求,也是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性格培養、素質養成的重要一課。

父母要通過言傳身教、悉心指導等方式糾正孩子的不禮貌行為,引導孩子關愛老人、關心父母,鼓勵孩子力所能及地幫助父母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塑造孩子的孝悌觀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深度解讀】

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這是《顏氏家訓》中的一句話,整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要嚴肅,不能過于親昵;父母對孩子也要關愛,不能太過懈怠。懈怠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疏遠,父母對孩子不夠關心慈愛,孩子對父母也難以孝順尊敬;而親昵太過則容易讓孩子產生怠慢無禮之心,從而對父母自然也難有尊敬之情。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重不得、輕不得,遠不得、近不得,要把握好度。而孩子對父母,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親密到沒有尊敬之心,也不能疏遠到毫無愛戴之情。

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程顥與程頤的母親,對他們兩兄弟管教得十分嚴格。他們兄弟倆剛剛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經常會走不穩摔倒在地,這時他們的奶娘就會跑上去想扶他們起來,程母看到后勒令奶娘不許去扶,并對他們二人說:“你們剛剛才學會走路,慢慢走,就不會摔跤了。”

程顥、程頤兩兄弟還跟許多小孩子一樣,喜歡挑食,他們的奶娘也會隨著二人的喜好給他們布菜。程母知道后阻止奶娘繼續這么做,說:“小孩子太過慣溺,會讓他從此養成任性的毛病。小的時候挑三揀四,長大了后又會怎樣?”程母在嚴格要求的同時還跟孩子說清楚道理,所以程顥、程頤都明白母親的苦心,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可見,父母對孩子不能太過狎昵,要寬和關愛,也要嚴格教育。

總之,教育孩子要張弛有度,既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也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父母一味地溺愛只會放縱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但過度的棍棒教育也只會令孩子懼怕父母,與父母疏遠離心。被過于嚴苛對待的孩子表面上會一時妥協順從,但心底里卻會排斥父母所講的道理。

因此,教育孩子要在恰當的時機,運用易于被接受的方法去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鼓勵孩子的正確做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教誨責備,敬聽順承

【原典再現】

父母教①,須②敬③聽④。父母責⑤,須順⑥承⑦。

【重點注釋】

①教:作動詞使用,意思是教導、教育。

②須:應該、應當。

③敬:恭敬。

④聽:聆聽、聽從。

⑤責:叱責、責罰。

⑥順:聽從、順從。

⑦承:接受、侍奉。

【白話翻譯】

父母的教誨應當恭敬地聽從,父母的責備應該順從地承受。

【鑒賞評議】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針對如何尊敬父母所提出的更為具體的要求。它指出:父母教育孩子,孩子要恭敬地聽從;父母責罵孩子,孩子要順從地承受。

從某一個層面上來說,這種說法確實符合尊敬父母的要求,它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思想體系中孝悌文化的應有之義,但是,如果將其直接應用到當下的現實家庭之中卻并不恰當。

據科學研究顯示,嬰兒自九個月開始就能夠區分出高興、悲傷、生氣等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緒。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擁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作為父母,不應該強制地要求孩子必須如《弟子規》中所說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那并不符合社會實際,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要孝順,但不能愚孝;父母要教導,但不應強制。父母與孩子之間要建立和諧的關系,父母一定要多與孩子講道理,少對孩子用暴力,同時還要注意多以自己良好的行為影響孩子。至于孩子,則要學會尊敬父母、孝順父母,多聽取父母的意見,多尊重父母的想法。這樣父母慈愛,孩子孝順,上慈下孝,就會形成一種和諧的家庭關系。

【深度解讀】

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是出自于《孔子家語》里的一句話,意思是父母小小的責罵捶打,孩子應該承受,但大的棍棒杖罰則應該躲逃。這是面對父母責打時應有的態度。小捶打承受,是對父母的尊敬;大杖罰逃走,同樣是出于對父母的愛護。這句話背后還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

據說,曾子是有名的孝子。有一次,曾子在跟隨父親耕種瓜苗的時候,不小心把瓜苗的根給弄斷了。曾子的父親非常生氣,當場拿起木棍,狠狠地打在曾子的背上。曾子默默地趴伏在地上,最后被打得昏迷了過去,好久才慢慢蘇醒過來。

曾子蘇醒以后,第一時間先問了自己父親的情況,他擔心父親因為急火攻心杖打他而身體受到損害。在得知父親沒事之后,他立即起身彈琴唱歌,想讓自己的父親知道自己身體沒事,以讓他安心。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后,對他的學生說:“如果曾子前來拜訪,你們要攔著他,別讓他進來。”

后來,曾子去拜訪孔子的時候,他的學生果然將其攔在門外。曾子于是請人去詢問孔子不讓自己進門的原因。孔子對前來詢問的人講了一個典故,并讓他轉告給曾子。

孔子說,華夏民族的先祖舜,他的父親是瞽叟——一個眼盲的人。舜出生后母親就死了,瞽叟又娶了一位女子,這位女子成了舜的后母。后來,他的后母又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自從象出生后,瞽叟、后母及象都對舜很不好,瞽叟甚至經常拿著棍棒杖責舜。長久下來,如果只是小小的杖責,舜一般都不會躲逃,但假如瞽叟打得非常重,那舜就會逃走,然后等他的父親消氣了以后再回來,一家人還是照常相處。

孔子批評曾子說,面對父親氣頭上的憤怒暴打,曾子不逃跑,而是直接承受,那假如曾子最后因此而喪命的話,就會讓他的父親背上不慈不義的罵名,這不是為人子女最大的不孝嗎?

那個人將孔子的話轉告給了曾子,曾子聽后茅塞頓開。此后,曾子也效仿舜的做法,要是父母只是小小的杖打,那曾子就順從地承受;假如父母非常憤怒,下手忘記了輕重,那曾子就躲藏逃跑。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孔子是反對愚孝的。

“父母責,須順承”固然有道理,但顯然作為儒家文化創始人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孔子不認同曾子無論輕重都默默承受父母責難的做法,可見,在孔子的眼中,“孝”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所以,父母的教誨與責罰,兒女要尊重、聽從,但也不能墨守成規地愚孝。

曾子曾經這樣評說過“孝”的三層境界: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奉養。意思是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侮辱父母,再次是奉養父母。也就是說,奉養父母是“孝”的最低要求,而打心底里尊敬父母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噓寒問暖,早晚問候

【原典再現】

冬①則溫②,夏③則凊④。晨⑤則省⑥,昏則定。

【重點注釋】

①冬:寒冷的冬天。

②溫:作動詞使用,讓人感到溫暖。

③夏:夏天。

④凊:一般理解為清涼,作動詞使用時解釋為“使其感覺清涼”。這里的“凊”意思是讓人感到清涼。

⑤晨:指早上、清晨。

⑥省:在古代漢語中,“省”的本義為察看、視察,它的引申義有檢查、領悟、明白、探望等。這里的“省”指的是問候、探視。

【白話翻譯】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讓父母感受到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要讓父母感覺到清涼。早上出門前要問候父母,晚上回家后要告知父母,早晚問候探視以讓父母安心。

【鑒賞評議】

“冬溫夏凊,晨昏定省”,這是《弟子規》就日常生活中孩子應該如何關愛父母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冬溫夏凊”的實質其實是要求孩子在物質上對父母有所關懷,對父母盡到子女的贍養義務;而“晨昏定省”則是要求孩子在精神上對父母有所關愛。

父母對孩子總是時刻牽掛的,所以為人子女者應該多照顧、體貼自己的父母,多與父母交流,多對父母噓寒問暖,讓父母能感覺到子女對自己的重視,從而使其心靈上得到滿足,進而衍生出精神上的愉悅感與幸福感。這不僅是一種人倫上的需要,也是一種情感上的訴求。基于血緣關系上的父母與子女,不該單單只是生與養的關系,這二者之間還應包括更深層次的情感內涵。

鴉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為人子女者要學會感恩,不能因為對象是自己的父母,就將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

實際上,《弟子規》所提出的“冬溫夏凊,晨昏定省”同樣具有現代意義。現在的孩子被嬌慣得只思索取,不愿回報,很容易使孩子養成自私狹隘的性格。雖說父母之愛不為報,但在以家庭為細胞構成的中國社會,倘若家庭中失去了父慈子孝的親情紐帶,那這些細胞就會破裂失聯,最終必然會給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社會結構造成重大的沖擊。

因此,正如《弟子規》中所言,孩子對父母、對長輩、對國家、對社會都應抱有一種感恩的心態,也只有在這樣的人倫關懷下,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才能繼續發揚光大,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也才會更美好。

【深度解讀】

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禮記·曲禮上》中說道:“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子女要做好冬溫夏凊、晨昏定省的禮節。其實也就是倡導孩子多尊重父母、關心父母,不能因為生活煩瑣而忽略了對父母的照顧。實際上,這句話的背后還流傳著兩個著名的典故。

所謂“冬溫而夏凊”指的是黃香扇枕溫衾的故事。據說漢代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黃香,他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當時年僅九歲的他就非常孝順,對自己的父親充滿了孺慕之情,鄰居村民們都對他的孝行贊嘆不已。

黃香體貼入微,每到夏天的時候,他擔心自己的父親為炎熱所苦,于是每天傍晚在父親入睡之前,先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頭和竹席,讓父親能夠睡在清涼又舒適的枕席上;而到了冬天,黃香每天都會事先鉆進他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給他的父親暖被子,這樣一來,他的父親就能睡上溫熱暖和的被窩,就不會感覺到寒冷了。

當地的太守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大感驚異,他對黃香的孝行進行了表彰。后來“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的美名便慢慢傳播開來。

至于“晨昏定省”這一典故,它講述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于漢代一位叫陸賈的人,他將這則故事記錄在他的著作《新語》上。故事是這么說的:

相傳曾子對自己的父母非常孝敬愛戴。每天早上,曾子都要跟父母問安,出門之前先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蹤,傍晚回來以后也要第一時間向父母稟報自己已返回家中。他每天都對父母噓寒問暖,還及時關注四季氣候的變化為父母增減衣裳,讓自己的父母喝肉粥睡衽席,無微不至地在生活中照顧父母、關愛父母。有感于他的孝行,陸賈便將這一故事記錄了下來,而曾子高尚的德行和孝名也逐漸被后世傳揚開來。

這兩個典故具體地列舉了為人子女者應當如何秉承“冬溫夏凊,晨昏定省”的禮節。這對于我們當今社會的兒童教育同樣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當然,并不是說我們就要生搬硬套地學習古人,去扇枕溫衾,去晨昏定省,而是要抓住這兩個典故背后所提倡的“孝”的本質,即多關心父母,隨時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蹤,讓他們安心,也讓他們知道自己對他們的關愛,努力做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其傳達為人子女者對他們的尊敬和關懷。

出反必告,居業無變

【原典再現】

出①必②告③,反④必面⑤。居⑥有常⑦,業⑧無變。

【重點注釋】

①出:出去、出門。

②必:其本義為標桿。這里指的是一定、必須。

③告:其本義為獻祭時的禱告,后引申為匯報、報告。這里的“告”意思是告知、告訴。

④反:同“返”,返回。

⑤面:其本義為臉,后引申為面向、當面、方面等釋義。這里的“面”指的是面見、當面問候。

⑥居:居住的地方。

⑦常:指的是固定的、長久的。

⑧業:指的是事業、職業。

【白話翻譯】

出門一定要告知父母,歸家一定要稟報父母。居住的地方要安定下來,工作的地方不要經常變動。

【鑒賞評議】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是《弟子規》提出的又一日常生活中為人子女者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出必告,反必面”,雖然看起來煩瑣,但其實這樣的要求只是為了讓父母隨時了解自己的行蹤,讓父母安心。而“居有常,業無變”,則是號召為人子女者要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工作、居住的地方不要離父母太遠。因為兒女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會讓父母牽掛擔心。

《論語·里仁》中說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說若家中有父母,那兒女一定不能去遠方,即使迫不得已一定要去遠方,那也一定要有不得不去的理由并且要將這個理由解釋給父母聽,以期獲得父母的理解。

“父母在,不遠游”是古代人對子女樸素的要求和期盼,因為在交通和通訊非常不發達的古代,如果兒女遠游那可能三年五載都很難聯絡和有消息。古代遠距離溝通只能通過書信實現,而書信往往要經過一層層的驛站來傳達,耗費時間不說,私人信件有時甚至會因為不完善的通信制度在傳遞過程中被遺失。因此,那時的遠游就代表著相隔天涯海角。而家中父母一般都年事已高、身患病痛,甚至可能會突然遭逢不測,如果沒有兒女在身邊,父母會非常無助又可憐的。

所以,儒家思想倡導父母健在,兒女不遠游,即便不得不遠游,也一定要及時告知父母,隨時匯報行蹤,免得父母牽掛,這是很有道理的。

【深度解讀】

父母在,不遠游

“父母在,不遠游”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這句話表達了一種父母希望子女常伴身邊的樸素愿望。我國古代對于“孝”的定義和標準有很多,但能夠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侍奉父母這一條一定是衡量孝的首要原則之一。歷史上也出現了不少為了陪伴在父母身邊而放棄遠方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的孝子。

傳說中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包拯,年少時就頗有孝名。據說包拯28歲就高中進士,當時被安排在大理寺工作,后來皇帝讓包拯到江西任知縣。按照那時的傳統,官員到外地做官,官員的父母一般都會跟隨著一同赴任。但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再加上故土難離,他們不愿意遠離家鄉隨包拯到江西去。所以,包拯那時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單獨去江西赴任為官,二是留在父母身邊,放棄這次做官的機會。

當時的包拯選擇了后者,他放棄了這次做官的機會,選擇留在父母身邊陪伴他們。很多年以后,包拯的父母相繼過世,包拯在無數鄉鄰的勸說之下,才重新入仕為官。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身份有些特別,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同樣是一個因為父母健在而不敢遠游的孝子。這個故事被記錄在《史記》的“刺客列傳”當中。據說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聶政的人,因為殺了人就帶著自己的母親與姐姐遠逃到了現在的河南濟源市避禍。為了維持生計,他在市集做屠夫,以殺狗賣狗肉為生。

大臣嚴遂在周游列國的時候偶然間聽說了他的仗義名聲,于是,他帶著百兩黃金找上門來。嚴遂將黃金奉上,說是要給聶政的母親賀壽。聶政見到嚴遂豐厚的賀禮后大為吃驚,連忙推辭拒絕。嚴遂堅決讓他收下,并跟他說自己與當時的國相韓傀結了仇,聽說了聶政是個仗義之人后,希望與他結交,并請求聶政幫自己刺殺韓傀。

聶政說:“我之所以甘愿在市井里生活,就是因為我要奉養我的母親,如今我的母親還健在,我不敢輕易冒險,怕丟掉自己的性命后母親無人奉養。”他最終沒收黃金,嚴遂也沒有因此而生氣,依舊禮數周全地告別離去了。

后來,聶政的母親過世了,聶政守孝三年后,想起了嚴遂對自己的信任與重托,他決定去刺殺韓傀以報嚴遂的知遇之恩,最后他雖然成功刺殺了韓傀,但自己也最終喪命了。

可見,不論是官員還是刺客,他們都堅守著“父母在,不遠游”這一原則,這其實正是“孝”在不同階層的體現,同時也充分說明了不同階層對于“孝”的一致認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在心理上認同“父母在,不遠游”,還在實際行動上積極地去做好這一要求,用一個子女的切實行動向自己的父母詮釋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事雖微小,勿擅為之

【原典再現】

事①雖②小③,勿擅④為⑤。茍⑥擅為,子⑦道⑧虧⑨。

【重點注釋】

①事:其本義為職位,后引申為事務、事情,作動詞使用時,表示從事、侍奉、任用。這里的“事”指的是事情、事務。

②雖:縱使、即便。

③小:細微。

④擅:指的是擅自。

⑤為:行為、行動、作為。

⑥茍:用作連詞,意思是假如。

⑦子:指的是兒女。

⑧道:指事物的道理。

⑨虧:其本義為氣血虧損,后引申為損失、欠缺、減損等釋義。這里的“虧”指的是虧損。

【白話翻譯】

事務縱然細微,也不能擅自行動做主。如果擅自行動做主,那就對為人子女的道義有所損害。

【鑒賞評議】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這是《弟子規》在要求兒女尊重父母意見方面提出的要求。雖然它要求哪怕是再瑣碎的事情都要跟父母匯報,但從理解的層面上來說,我們應該把它視為一種強調的態度,而不是具體的實踐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刻板地以為,這就是要求我們事無巨細都要跟父母稟報,畢竟這落實到具體實踐上有一定的困難。其實,這句話更強調的是一種為人子女的態度以及聽從父母意見、尊重父母想法的倡議。

古代子女對于父母長輩的看法是極其重視的,尤其是對各種人生大事的決定,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古代男女的婚事,再如“堂上雙親你不敬,遠廟拜佛有何功”甚至將父母雙親的作用跟神佛類比起來,可見父母的意見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影響。

《弟子規》強調兒女要高度尊重父母的意見,這其實也正是當今社會所需要注意的道德倫理問題。老年人得不到應有的奉養和尊重,那必然不能稱其為和諧健康的社會狀態。

因此,對待父母,擺正態度十分重要:要尊敬而有禮,但又不冷漠疏離;要關心且愛戴,卻又不過于親密狎昵。這才是為人子女應有的本分,也只有這樣,才能圓滿盡到為人子女的孝道。

【深度解讀】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弟子規》強調我們要尊重父母的意見,聽從父母的指導。這其實是為人父母者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避免兒女走彎路,所以對于父母的意見,我們不要武斷地一味拒絕,而是要審慎地加以考慮。我國歷史上就有不聽從父母的勸誡而最終亡國的例子。

三國的劉備在自己臨終前將兒子劉禪托孤給了股肱之臣諸葛亮,他還對兒子劉禪吩咐了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意思是勸導劉禪以后不要因為是小事就放縱自己作惡,也不要因為是小事而去縱容自己不存良善之心,只有讓自己賢德,別人才會臣服自己。

可惜的是,劉備的諄諄教導并沒有讓劉禪真正聽到心里去。起初,劉禪的確是按照劉備所說的那樣去做的,他嚴格要求自己,遇事多聽從諸葛亮的意見。但是諸葛亮死后,劉禪便在宦官奸臣的挑唆下,開始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并最終導致了蜀國的覆滅,他自己也成了俘虜。

劉禪走向末路正是因為他不聽自己父親的勸阻,一意孤行,最終讓自己的父親和諸葛亮苦心孤詣經營的天府之國衰敗破滅。如果劉禪能夠遵從父親的訓示,在諸葛亮死后也依舊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那即便他沒有卓越的才能將蜀國經營得更加繁榮昌盛,那至少也能成為一個守成之君。可見,很多時候多聽聽父母的意見是很有益處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說的這句話其實是非常有哲理的,它勸導人們一心向善,指引人們處理事情要以善為原則,而不是以事情的大小來作為行善還是作惡的標準。

人貴有原則。像孔子最引以為傲的弟子——顏回,他的一生就始終堅守著這樣一條原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真真切切地做到了終生以“禮”為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的這種堅守自己原則的行為多次受到了他的老師孔子的稱贊。

大多數人為人處事雖然都有自己相應的行為準則,但是能一生都堅持自己原則的人卻不多。這其實也正體現了堅守原則的可貴。而單就行善而言,我們應該抱持著這樣一種信念,那就是哪怕是小惡也不做,即便是小善,也愿意去完成。堅持行善,哪怕是小善,最后也會積累成一種大善。

因此,“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需要我們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便遭遇威逼利誘也不應該妥協。同時,我們應該將行善納入到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當中去,為善行則得善果。

物雖微小,勿私藏之

【原典再現】

物①雖小,勿私②藏③。茍私藏,親④心⑤傷⑥。

【重點注釋】

①物:指東西。

②私:私自、偷偷地。

③藏:其本義為將糧食收起來,后引申為隱藏、收藏。這里的“藏”指的是隱藏、藏匿。

④親:指父母。

⑤心:其本義指的是人的心臟,后引申為心情、中心等釋。這里的“心”意思是心中、心情。

⑥傷:悲傷、難過。

【白話翻譯】

東西縱然很小,但也不能私自藏匿,如果私自藏匿了,會讓父母心中感到悲傷、難過。

【鑒賞評議】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這是《弟子規》圍繞為人子女的日常品行所提出來的要求。這句話其實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讀:一是從尊重父母的層面來理解,它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不該有所隱藏,哪怕是再小的東西都應該讓父母知曉;二是從恪守品行的層面來理解,它要求即使是再小的東西,也不能夠偷偷藏匿,如果藏匿,那便是品行不夠良好的表現。

也就是說,如果有子女違背了這句話私自藏匿,那就在兩個層面上都違背了儒家學派所倡導的“仁”的思想。一方面是不尊重父母,沒有達到“孝”的標準;另一方面是為人不夠磊落,沒有達到“信”的標準。倘若身處封建社會,那這個人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都很難得到認同了。

當然,即便是現代社會也不提倡這樣的私藏行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濃厚的血脈親情,沒有必要因為蠅頭小利而與父母產生嫌隙。私藏不僅于孝道有虧,更不利于個人聲名,因此,我們為人要坦蕩。

【深度解讀】

為人要坦蕩

《弟子規》警示世人:為人要坦蕩。所謂坦蕩就是不能有小偷小摸的行為,更不能為了蠅頭小利,而違背做人的原則,做出不道德的事,那樣不僅會有礙自己的品行,也會讓父母感到傷心。

公儀休曾經是魯國的博士,他才華橫溢,后來被任命為魯國的國相。公儀休為人處世一直謹遵法度,因循事理,堅持自己的原則。文武百官見了,也都以公儀休為榜樣,堅持原則,秉公做事。

有一次,一個人聽說公儀休喜歡吃魚,于是他帶來了魚要送給公儀休,公儀休堅決不接受。這個人很奇怪地問:“明明聽說您喜歡吃魚啊,可是我送魚給您,您為什么不接受呢?”公儀休說:“就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不能夠接受啊!如今我身為魯國的國相,大可以用自己的薪水給自己買魚吃,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但如果我今天收了你的魚,然后被罷免官職,那我就沒有了薪水,不能再給自己買魚吃了,況且,失去了官職之后,還有誰會給我送魚呢?所以,這魚我絕對不能夠接受。”這種堅持原則的行為其實也正是為官者清正廉潔的應有之義。

所謂“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意思是說拿俸祿的人不能與老百姓爭奪利益,得到了大的利益的人不該再去貪圖小便宜,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東晉時有名的賢德官員陶侃就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陶侃從小就特別勤奮,為人也孝順。長大后,他成為掌管漁業的一方官吏。

有一次,陶侃托人帶了一壇咸魚送回老家給他的母親,但沒有料到的是他母親卻將這壇咸魚原封不動地讓人送還了回去。陶侃的母親還給陶侃寄去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寫道:你是為國家做事的官員,應該為國家、為百姓謀福祉,怎么能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趁機侵占百姓的利益、謀奪國家的東西來作為禮物孝敬給自己的母親呢?雖然這份禮物不過是小小的一壇咸魚,但這樣的行為同樣是違背為官須清廉的原則的,這一小小行為已經足以讓你背負不廉潔的名聲了。

陶侃看完信以后,有了深刻的感悟,他更加明晰了自己作為一方官員的責任和義務。自此以后,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以勤政愛民為己任,絕不貪取百姓的絲毫利益,后來終于成為名留青史的清官。

可見,無論是公儀休還是陶侃,他們都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拋去小利,堅持大義,不讓小恩小惠玷污自己的高潔品行,這樣的官員才會被百姓稱贊,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

鄭板橋在山東做知府的時候,曾大筆揮就了這樣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有著深刻的自我認知,清楚地知道哪怕是小官小吏也要關心百姓疾苦,而不應去與民爭利。為官就要為民做主,做人就要堅守底線。如果不能堅持做人的原則,那很容易就會走向貪污墮落的深淵,到那時不僅會毀滅自己的一生,還會連累自己的家人背負不好的名聲。

所以,哪怕在一件小事上,每一個人都要杜絕欲望的誘惑,不被糖衣炮彈所侵蝕,堅持自己的原則,恪守做人的底線。這是所有人需要努力去做到的,也是所有有原則的人需要去堅持的。

順從父母,真正盡孝

【原典再現】

親所①好②,力為具③。親所惡④,謹為去⑤。

【重點注釋】

①所:本義為地方、住所,在古代漢語中多被用作文言虛詞,此處指所……的人或事物。

②好:多音字,喜愛、愛好的意思。

③具:本義為供置,后引申為具備、完備、都有等義,此處指置辦、置備。

④惡:指厭惡、嫌惡。

⑤去:本義為離開,后引申為失去、拋棄,此處指除去。

【白話翻譯】

父母喜歡的東西,盡心盡力地去置辦奉上。父母厭惡的東西,慎重地除去。

【鑒賞評議】

《弟子規》要求我們作為兒女應該多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多為父母考慮。父母喜愛的東西,一定要盡力去幫父母置辦好。因為絕大多數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買東西特別舍得花錢,但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卻舍不得。所以作為子女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滿足父母的愿望。

此外,父母厭惡的東西,包括父母對我們身上一些不好的做法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的不認同,為人子女者都應該表示理解,并盡力去改正。

因為父母的生活經驗多過我們,有時候他們所說的道理,可能我們因為沒有經歷過所以無法理解,但我們不應該急于去否定它,而是應該試著去理解,甚至嘗試去改變。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實踐證明確實如父母所言,那我們就應該尊重父母的意見,并認真進行改變。

【深度解讀】

孝者,順其心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孟懿子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無違。這其實跟“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是一個道理。父母喜歡的,都去為其置辦;父母厭惡的,都盡力去改正,這不正是不違背父母的心意嗎?正所謂“孝者,順其心”,順從父母的意愿就是最大的孝。

這樣的孝子故事不少,王祥便是其中之一。王祥特別孝順,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后來續娶了一位后母——朱氏。他的后母不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還喜歡指使王祥干各種活計,讓他去放牛、打掃衛生等。

王祥有著拳拳仁孝之心,所以即使后母這樣對她,他都毫無怨言,反而對后母更加尊敬了。碰上父母生病的時候,王祥都會衣不解帶地服侍他們,并伺候他們服用湯藥,還在每次喂湯藥之前,自己先嘗一嘗。

有一次,他的后母突發奇想地要吃新鮮的魚。那時已經是大冬天,天寒地凍,河流湖泊都已經結冰了,王祥只能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然后趴在冰面上用自己的體溫將冰融化,再去打撈新鮮的魚。等他歷經千辛萬苦撈到魚之后,便二話不說拿回去交給自己的后母。鄉鄰們對王祥的所作所為都看在眼里,十分同情他,他的孝名也在鄉親鄰居的口耳相傳中聞達天下。

據說,后來王祥的家鄉出現了一種特產藕,那種藕鮮嫩多汁,味道甘美,名字叫九孔藕,它比一般的藕多一孔,人們說那多出來的一孔就是感念于王祥的至純至孝而長出來的孝心孔。

還有一個叫郯子的人,同樣是因為孝心而被人們廣為頌揚。據史籍記載,郯子的父母親年紀都非常大了,眼睛不好。有一次,兩位老人特別想喝鹿乳,郯子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便獨自到深山里面,披著鹿皮混在鹿群當中,趁機偷偷擠取鹿乳。

有一個進山打獵的人正好看到了這群鹿,在他正瞄準郯子準備射出手中的弓箭時,郯子趕忙跑到獵人面前將實際情況告訴獵人。獵人聽了十分感動,立即放下自己手中的弓箭,并想辦法取來了鹿乳送給了郯子,讓他去孝順自己的父母。郯子的父母喝到鹿乳后非常開心。郯子的孝名也因為獵人的四處夸贊而由此傳揚開來。

當然,上述兩個故事,雖然表達了孝子對父母濃厚的感情,但是如果放在現代還照搬照抄的話,顯然是不合理的。臥冰求鯉會讓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鹿乳奉親會讓我們的生命遭受威脅,這些其實都不是我們的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重要的是,這兩個故事從本質上說都是表達了兒女對父母的心意,所以,盡孝的方式只是形式,其中包含的孝心才是本質,也是我們要推崇的東西。

總之,我們要盡孝,需要采用恰當的方法。什么樣的方法才算恰當呢?其實也就如《弟子規》中所說的,父母親喜歡的東西,盡力去為他打點;父母親不喜歡的東西,盡量去加以摒除。順從父母的意見,尊重父母的想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無違”,才是真正的盡孝。

身德有傷,父母羞憂

【原典再現】

身①有傷,貽②親憂③。德④有傷,貽親羞⑤。

【重點注釋】

①身:本義為人的身體、身軀,后引申為身份、身世等義,此處指身體。

②貽:原指贈送,后引申為遺留、貽誤,此處指留下。

③憂:本義為憂愁,后常被解釋為憂患及父母喪事等義,此處指擔憂。

④德:原指攀登,后引申為道德、品行、恩德等義,此處指德行。

⑤羞:其本義為進獻,常用釋義有害羞、羞辱、羞慚等,此處指羞愧。【白話翻譯】

身體受到傷害,會讓父母擔憂。德行有所污損,會令父母蒙羞。

【鑒賞評議】

這一句指出了《弟子規》對于為人子女者在身體和精神方面應該注意的事項。告訴我們,子女的“孝”還體現為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保護好自己。

在身體方面保護好自己表現在保全自己的身體,不讓身體有所損傷。身體損傷了,只會讓自己的父母擔心、焦急,這不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在精神方面保護好自己表現在多做讓父母以自己為榮的好事,不做讓父母蒙羞的丑事,這其實也是父母對自己兒女的最大期盼:身體健康,品行端正。自己的孩子仰無愧于天,俯不愧于地,那對父母來說便是最大的成功和驕傲。

【深度解讀】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

《孝經》中提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原意是指父母賜予我們身體,那在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要將自己的身體完整地歸還。并且,父母生育我們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清白干凈的,所以等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也要保持著這份清白干凈,恰如黛玉在葬花詞中所唱的那般“質本潔來還潔去”。

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對古人來說,身體和頭發是父母賜予的,最終也需要全須全尾地還給父母,所以他們對于自己的身體非常愛惜,對于自己的毛發也非常愛惜。

這也正是清朝末期的剪辮子運動遭到很多人抵制的原因,當時下令全國剪辮的時候,有的人甚至宣稱“頭可斷,辮不可剪”,就是因為千百年來古人無論男女都一直留有長發,人們所接受的教育也始終是保留毛發是對父母的孝敬。所以,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能擅動一分一毫對于古人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子的弟子——曾子,他曾患上重病,在臨死前,他特意召集自己的學生,問:“我的腳還完整嗎?我的手還完整嗎?《詩經》里面說‘戰戰兢兢,像踩在深淵邊緣,像站在薄冰之上’,為了保全自己的身體,我每天就是這種感覺。好在,如今一切萬全,我死后也可以跟父母交代了。孩子們啊,我終于再也不用擔心了。”古人對保全自己身體的重視可見一斑。

《漢書》上也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王陽的大官,被朝廷任命為益州刺史,他需要到當時的四川去赴任做官。大家都知道,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四川道路崎嶇,有著各種天險。李白在《蜀道難》中就曾說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因此不難想象,四川的自然條件有多惡劣。所以,這個叫王陽的人一路走去,到了邛崍九道彎的時候不禁感慨:先輩賜予我身體,我怎么能拿它來不斷以身犯險!于是,他借口稱病,原路返回,不再去往四川做官。

雖然王陽的做法顯得有些愚昧,但不能否定的是古人對自己身體的愛惜精神。如今的年輕人經常喜歡熬夜、玩手機,感覺自己現在身體健康,而從不顧慮年老以后的身體疾病和衰老,其實那都是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表現。所以,我們雖然不至于要效仿古人,像古人那樣過度地保護自己的身體,但至少也要做到盡量照顧好自己,不讓自己的身體受疾病所擾,免得父母擔心,這便是最低層次的“孝”了。

更高層次的“孝”體現在精神方面。父母賜予我們清白的名聲,我們要歸還父母清白的名聲,不能讓父母受自己連累,更進一步的是要努力建功立業,讓父母因為自己而感到光榮和驕傲。

眾所周知,古代很早就有“連坐”“株連九族”,甚至“夷十族”等刑罰,這些刑罰就是針對“德有傷,貽親羞”所提出來的,它讓統治者的法令更有威懾性和權威性。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下,或許有的古人會不忌憚自己的生死,但自己父母與親族的生死卻不能不顧及,所以這些殘酷的刑罰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歷史上的董卓就是因為叛變而牽連家族,導致自己九族被滅。還有霍光專權,再加上子孫后代的驕奢揮霍,使得霍光本人哪怕在死了三年以后,依舊被皇帝下令抄家滅族。

有的時候,精神上的凌辱比肉體上的侮辱更折磨人。正是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讓古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更加謹慎,因為嚴苛的法令讓古人明白自己擔負的是全家族的聲譽和性命。

包青天曾做出這樣的要求:“我的后輩子孫,一定不能作奸犯科、違法犯禁;如果子孫中有做官的,一定不能貪贓枉法、濫用私權。如果誰違背的話,就不能返回包氏家族本鄉,即便死了也不能葬在家族的墳墓里。若有不聽從這一訓誡者,不是我的子孫。”包拯的訓誡顯然飽含了自己對子孫后代的期望和警示,這其實也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聲。

可見,古人對自己的身體和聲譽都如性命般珍惜。所以,父母給我們什么我們就還給父母什么,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雙親憎我,孝者方賢

【原典再現】

親愛我①,孝何②難③。親憎④我,孝方⑤賢⑥。

【重點注釋】

①我:本義為武器,后多用作人稱代詞,此處指自己。

②何:什么。

③難:本義是被困住的鳥,后引申為災禍、費勁,此處指困難。

④憎:原指討厭,此處指厭惡、憎恨。

⑤方:這里用作副詞,指剛才、剛剛。

⑥賢:原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此處指賢德。

【白話翻譯】

父母疼愛自己,盡孝哪有什么困難的?父母厭惡自己,還能堅持盡孝,那才是真正的賢德。

【鑒賞評議】

《弟子規》要求,為人子女者不能因為父母態度的好壞而改變自己盡孝的初衷。

父母疼愛兒女,兒女當然要盡孝;父母不疼愛兒女,兒女同樣也要盡孝。兒女盡孝不能因為父母的態度而有所不同。作為子女,我們要承擔起自己奉養父母的責任和贍養父母的義務。

當然,父母如果疼愛我們,那我們的孝心也會加倍,會對父母奉獻出自己所能奉獻的一切。因此,有的時候,難不在盡孝,也不在父母疼愛自己的時候盡孝,而難在父母憎惡自己的時候,還要堅持盡孝。

【深度解讀】

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孝經》中說:“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這句話的含義其實跟“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旨在表達這么一個理念,即:無論父母對我們是喜愛還是厭惡,我們都應該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父母的栽培之情。不要因父母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盡孝的行為。

在這一點上,虞舜的做法堪稱楷模。虞舜本名姚重華,他的父親是一個盲人,為人盲目而偏執,對虞舜很不好。虞舜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父親給他續娶了一個后母。這個后母自私刻薄,對虞舜毫無慈母之心。后來,后母又生了一個兒子,虞舜的地位就更低了。

盡管如此,虞舜卻并不因為他的父親、后母和弟弟對自己不好而心生怨憤,恰恰相反,他采用的是以德報怨的方式,他認為自己只要做得更好,父親、后母和弟弟一定會被自己感化,一家人依舊會快樂和諧地相處。

后來,堯帝也聽說了虞舜的孝心,他那時正想找一個賢德的人,將自己的帝位禪讓出去。因此,他用心對虞舜進行了考察。他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以及自己的九個兒子都派到虞舜的身邊去近距離觀察他,而那時恰逢虞舜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俗話說,有了后母就有了后爹。虞舜的父親在虞舜后母的煽風點火之下,漸漸地對虞舜越發不滿。有一次,虞舜的父親借口讓虞舜去屋頂修補屋漏處,自己卻在下面點起了火,想要燒死虞舜。幸運的是,虞舜在娥皇和女英的提醒下,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借助兩個碩大的斗笠,兩邊撐著,跳下了屋頂,從而免受葬身火海之災。

又有一次,虞舜父親聯合后母,想要把虞舜灌醉,然后將他謀害。這一次,娥皇和女英也早有準備,她們事先讓虞舜喝下她們制作的秘藥,能夠解醉解毒,所以虞舜父親和后母這一次的陰謀又失敗了。

一計不成另生一計,虞舜的父親后來又叫虞舜去挖井。等虞舜挖到足夠深的時候,虞舜的父親就聯合虞舜的弟弟象,一起往井里面填土,想要活埋虞舜。好在始終警惕的娥皇和女英早就在井下挖出了一條通道,所以,虞舜又逃過了一劫。

經過重重波折,虞舜開始深刻地反省自己,他在知道自己的父母及弟弟對自己設下的種種陷害后,感到萬分愧疚。他覺得正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才會讓父親惱怒自己,讓后母嫌棄自己,讓弟弟討厭自己。他每每想到這些,就心痛得難以抑制,但又不想讓父母和弟弟見到自己傷心,于是獨自跑出去躲在偏僻的小路和田間哭泣。有一兩次恰巧被路過的人看到了,他們了解情況后,都被虞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動了。

堯帝也聽到了虞舜在遭遇自己父親母親和弟弟百般陷害后的表現,他對虞舜以德報怨的方式感到非常滿意,他覺得虞舜能夠如此寬德仁厚地對待陷害自己的父母兄弟,那一定也能仁德慈善地對待天下子民。盡管如此,堯帝也沒有立即把自己的王位傳給他,而是叫他學著處理事務,這一學就是20年。在此期間,虞舜往往都能夠以身作則,謙讓他人,善待老人,積極處理問題,勇敢面對自然災害。長期考察后,堯帝對虞舜很滿意。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下嫁給他,照顧他的衣食起居,并讓自己的兒子輔佐他處理事務。

只是虞舜在接受堯帝的禪讓、榮登王位時,依舊感到不開心。他說,即便到了如今,自己已經成為統御一方的王,但他的父母和弟弟還是不喜歡他,那即使成為一方之王又有什么用呢?虞舜推心置腹的這一番話終于打動了他的父親、后母和弟弟。虞舜的不計前嫌和感念親恩讓他們一家最終和睦相處,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虞舜的精神是可貴的,但不一定適合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要學習的是虞舜寬宏大量的孝悌精神實質,并不見得要一味地盲從跟風。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盡好自己應盡的本分,至于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那便是他人的事情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勸諫父母,聲柔色怡

【原典再現】

親有過①,諫②使③更④。怡⑤吾⑥色⑦,柔⑧吾聲。

【重點注釋】

①過:本義指擺脫漩渦,后指經過、超過、失去,此處指錯誤。

②諫:原指向君王進言,后引申為進諫,此處指勸諫。

③使:本義為命令,這里用作動詞,表示讓、令。

④更:原義指變更,此處指更改、改進。

⑤怡:和悅、愉快。

⑥吾:原指我,此處指我的。

⑦色:本義為顏色、氣色,這里指臉色。

⑧柔:溫和,柔緩。

【白話翻譯】

父母有過錯,要誠懇地勸諫讓他們改進,臉色要和悅愉快,聲音要溫和柔緩。

【鑒賞評議】

《弟子規》并不是一味要求我們對自己的父母盲從。它在要求我們孝敬、順從父母的同時,還鼓勵我們在發現父母有過錯的時候,要勇于向父母勸諫。

當然,它也要求我們在勸諫父母的時候要有一個溫和的態度,不能太過激烈,不能給臉色,不能怒吼咆哮。過于極端的態度和太過強烈的情緒并不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有時甚至還會加劇矛盾,因此,勸諫要有端正的態度和恰當的方法。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便是父母也會有犯錯的時候,而在那種時候,作為子女的最大孝敬就是誠摯地勸諫父母,使其改正自己的錯誤。勸諫的時候,臉色要溫和,聲音要柔緩,要讓父母在如沐春風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勸諫效果。

【深度解讀】

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孝經·諫諍章》中提起過這樣一個故事:

曾子問孔子:“像慈祥有愛、恭順孝敬、揚名顯榮,這些我都聽過您的教誨了,那么請問您,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那算是孝嗎?”

孔子說:“你說的什么話呀?很久以前,天子的身邊有七個諍言不諱的人,所以天子就算昏庸,他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的身邊有五個諍言不諱的人,因此即便諸侯昏庸,他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封地;大臣的身邊有三個諍言不諱的人,所以即便大臣昏庸,他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業。一個人有諍言不諱的朋友,那他一定不會失去高潔的名聲;一位父親有諍言不諱的兒子,那他絕不會陷身于不慈不義的污名當中。所以說,在面對不義的時候,做子女的不可以不去向自己的父親諍言不諱,做臣子的也不可以不向自己的君主諍言不諱。因此,當不義發生之時,我們一定要諍言諫之。一味聽從自己父親的命令,又怎么能夠算得上‘孝’呢?”

可見,父母也是會犯錯的,每當父母犯錯的時候,作為兒女的應該挺身而出,直言進諫,勸諫父母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地盲從,放縱父母繼續犯錯,那顯然是不孝的。

從前有一個小孩叫孫元覺,他從小對父母特別孝順,對長輩也相當尊敬。只是元覺的父親卻對元覺的祖父并不孝順。

有一次,元覺的父親當著他的面,將自己年邁體衰的老父親裝進一個籮筐里,說要將老父親帶到深山里面扔掉。元覺看到了,跪著求父親不要這么做,但是他的父親并不理會元覺的請求。元覺乞求無用,便只能另想他法。

他對父親說:“既然如此,那請您在丟完祖父之后將這個籮筐帶回來。”他的父親很納悶,問他為什么要自己把籮筐帶回來給他。元覺說:“等您也像祖父那么老的時候,我還要用這個籮筐把您丟到深山里去呢!”元覺的父親聽了大怒,質問元覺怎么可以如此不孝。元覺說:“兒子的行為都是跟父親您學的呀!父親您怎么對待您的父親,那兒子也將同樣那么對待您。”元覺的父親聽了元覺稚嫩卻飽含道理的一番話恍然大悟,他最終打消了將自己的老父親丟到深山里去的念頭。元覺就是這樣在面對不義之時勇敢地站出來,通過自己技巧性的勸誡,改正了父親不孝的錯誤行為。

還有一個叫閔子騫的人,同樣是通過自己的苦心勸諫讓父親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進行了改正。閔子騫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后來給他續娶了一個后母。他的后母生了兩個兒子,后母給她的兩個兒子都穿著棉絮做的厚衣服,但是給閔子騫穿的卻是蘆花做的衣服。雖然外面看不出區別,但蘆花做的衣服輕薄又不耐寒,所以閔子騫往往被凍得瑟瑟發抖。

有一次,閔子騫的父親吩咐他去牽牛車。閔子騫便聽話地去牽牛車,但由于冬天太冷,他的手已經被凍僵硬了,所以握不住牛車的繩子,繩子掉到了地上。他的父親見了勃然大怒,拿起鞭子,就往閔子騫身上抽去,哪知道這一抽就將閔子騫身上衣服的外面一層棉抽破了,里面的蘆花也就露了出來。父親這才知道自己續娶的妻子一直在虐待自己的兒子。閔子騫的父親很生氣,他決意要休掉這位心地狠毒的后母,但是閔子騫卻跪在地上求他的父親不要那么做。他說,如果不休掉后母,那只是他一個人受凍;而如果把后母休掉了,那就是他和他的兩個弟弟三個人一起受凍。他的父親聽了十分感動,便按照他的請求,留下了他的后母。

后母聽說了這件事以后,也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此以后,便對閔子騫如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不分彼此,一家人和樂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相類似的版本。相傳在宋代,江南有一個叫張菊花的人,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在張菊花七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就因病去世了,父親同樣給她續娶了一位后母。這位后母心思陰狠毒辣,有一次趁著她的父親出去做生意的時候,偷偷將張菊花賣給了大戶人家做侍女。

幸運的是,她的父親做完生意回來以后,在路上遇見了已經成為別人侍女的張菊花。父親問她為何會落到如此田地,張菊花哭著將事實告訴了父親。父親聽了十分后悔,發誓要將這個后母休掉,將張菊花帶回家中。菊花聽了,趕忙拉住父親,請求父親不要將她的后母休掉,父親最終被張菊花的孝心所感動,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張菊花的后母后來一直沒有生育,而張菊花在自己的父親過世之后,依舊對這位后母孝順如親生母親一般,因此,張菊花的孝名也得以流傳至今。

以上幾個都是一些非常樸素的孝順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并不是一味盲從的子女。他們孝,但不愚孝。他們在發現自己的父母存在錯誤時,會勇敢地直言提出,勸諫父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孝”之所在。

悅時復諫,泣隨無怨

【原典再現】

諫不①入,悅②復③諫。號④泣⑤隨⑥,撻⑦無怨⑧。

【重點注釋】

①不:多表否定,此處指不接受。

②悅:原指說,后引申為高興、順服、悅耳,這里指愉悅。

③復:本義指往回走,這里指再次、重來。

④號:原意為受到折磨時發出的嚎叫,此處指哭嚎。

⑤泣:原指站著哭泣,這里引申為無聲哭泣。

⑥隨:本義指跟從,后引申為順從、接著、按照等釋義,此處指跟隨。

⑦撻:原指用工具抽打,這里指抽打、懲罰。

⑧怨:本義為憤恨、仇怨,此處指埋怨、責怪。

【白話翻譯】

勸諫不被父母接受的話,就等父母心情愉悅的時候再去繼續勸諫。號啕哭泣地跟隨著父母,父母生氣了責罰自己也沒有怨言。

【鑒賞評議】

勸諫也要講究方法。有的時候,父母可能一時聽不進我們的勸諫,但我們不能就此放棄,而是應該挑選合適的時機繼續勸諫,直到父母改正了自己的錯誤為止。至于怎么把握合適的時機,那就要看勸諫方法了。

勸諫要盡量在父母高興的時候進行,父母不高興的時候,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勸諫,他們都會聽不進去。只有當父母心情愉悅的時候,勸諫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如果父母因為勸諫而對我們生氣,那我們也不應該就此放棄并產生怨言,哪怕可能遭遇父母的抽打責罰,都要堅持勸諫的態度。

此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哭著勸諫,這種方法其實主要是以情動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泣,一般都會心生不忍,從而會靜下心來,認真聽孩子的意見,這樣有利于實現勸諫的效果。

【深度解讀】

文死諫,武死戰

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這句話其實表達的是文人武士的最高理想。文人的最高理想是死于勸諫君主;而武士的最高理想是死于戰場報國。在古代,這兩種最高理想都被看作是忠君愛國的表現,而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的結論是:勸諫這一風氣古已有之。

隋朝末年,國家大亂,民不聊生,全國各地的起義軍紛紛起兵討伐暴政。當時李淵所帶領的軍隊也是其中一股力量。那個時候,李世民就已經跟在李淵身邊隨軍作戰了。李世民雖然年輕,但是他擁有年輕人敢想敢干的精神,并且在戰場上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所以,他在起義討伐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一次,李淵又碰上了他在戰場上的老對手——宋老生,這一次他與宋老生的對戰將決定兩人大業的成敗。經過重重布局,李淵一方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他只要繼續下令出兵,就能夠一舉獲得最終勝利,但奈何當時天公不作美,瓢潑的大雨讓行軍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這給士兵們翻越山嶺去圍困宋老生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此外,后備輜重軍糧不足,再加上探子回報說大軍的后路已經被另一支聯合軍隊包圍,這種種困難的疊加讓李淵產生了退意。他原計劃就此撤退,日后再做打算,但李世民不同意他父親的這個決定。

李世民與宋老生多次在戰場上交手,所以他對宋老生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看來,這是宋老生的又一個陰謀,那所謂的后路聯軍肯定只是他故意放出的假消息,為的就是想讓李淵撤軍,為自己爭得喘息之機。因此,李世民主張要一鼓作氣將宋老生徹底打敗,父子兩個便在這一決策上發生了意見分歧。

李世民多次勸諫,李淵都拒而不聽。李世民知道,李淵是軍中主帥,最終撤退還是進攻都要聽從他的意見,而當時留給他們考慮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李世民思來想去,覺得自己還是要繼續勸諫。不過這一次他改變了方式方法,他不再當著眾多軍士的面,公開反駁他父親的意見,而是賴在他父親的軍帳前,等候他父親的召見。終于李淵心軟了,把李世民叫入軍帳內,李世民當即大哭出聲,李淵問他為什么哭,李世民說,他覺得自己的父親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是為父親以后可能會因為這個錯誤決定而承擔的后果感到痛心不已,所以他是在為父親難過。

李淵看著在自己面前泣不成聲的李世民,終于答應他,自己會再仔細考慮下。李世民于是將自己對宋老生的分析和進攻的戰略部署詳細地告訴李淵,李淵最終同意發起進攻。事實證明,李世民的分析是正確的。大軍背后的所謂聯軍確實是宋老生放出的假消息,為的就是要干擾李淵的視線,讓他萌生退意。但沒想到的是,他的陰謀最終還是因為李世民的哭勸而走向失敗。所以說,父母也是能夠聽得進我們的勸諫的,只是要用對方式方法。

那個時候,勸諫的對象大部分還是君主。歷史上這樣的勸諫故事有很多,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里,鄒忌通過類比勸誡齊王要廣開言路,多聽取民意。還有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警示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勤儉愛民。

此外,海瑞上疏死諫也曾是一段佳話。海瑞上奏表規勸嘉靖皇帝不要沉迷于求神煉丹而不思朝政。昏庸無道的嘉靖皇帝在看了海瑞的奏表之后,勃然大怒,他本打算狠狠懲治海瑞的膽大直諫,哪知道,伺候的人說海瑞在上疏奏表前就已經給自己準備好了棺材,此刻都已經在跟家人訣別了。嘉靖皇帝聽了仆從的話倒是冷靜了下來,他深刻感受到了海瑞死諫的決心,這讓他不得不開始重視海瑞的這份奏表。最終,嘉靖皇帝放棄了給海瑞判死刑,只是將他關在了地牢里。直到下一任皇帝繼任,海瑞才被放了出來。

可見,勸諫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難,也不要害怕會招致責怪,甚至打罰,如果勸諫真能讓對方冷靜下來,認真思考自己的意見,那勸諫本身就已經是成功了。

親若有疾,晝夜服侍

【原典再現】

親有疾①,藥②先③嘗④。晝⑤夜⑥侍⑦,不離⑧床。

【重點注釋】

①疾:泛指疾病,后引申為快速、疼痛、嫉妒等釋義,此處指病痛。

②藥:本義為祛除病痛的物品,后泛指治病藥草、藥材等,這里表示藥物。

③先:多指時間上的先后順序,此處指的是事先。

④嘗:本義指用舌頭辨別滋味,這里引申為品嘗。

⑤晝:此處指白天,與“夜”相對。

⑥夜:原指黃昏、天黑,這里表示夜晚。

⑦侍:本義是陪侍在長者身旁,此處指侍奉。

⑧離:本義指黃鸝,后引申為分離、離散,這里指離開。

【白話翻譯】

父母生病了,要為父母事先品嘗下藥物的味道。日夜都在父母身旁服侍,不離開父母所在的坐榻。

【鑒賞評議】

父母患病無疑是最考驗子女孝心的時候。正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無論多有孝心的人,要長年累月地在父母病床前侍奉,顯然是很難做到的。但父母都日益年邁,患病的情況往往時有發生,所以為人子女者應該盡量多關心父母。

放任自己的父母沉疴在床,那顯然是不孝的。因此,在父母患病的時候,子女要在內外兩方面對自己的父母進行照顧。所謂在外方面,就是指隨時關心自己父母的病情,為父母抓藥熬藥,陪床送飯。所謂在內方面,就是指要在精神上多關注父母的情緒。年事已高的父母,往往對自己的病特別敏感,也容易孤獨。

所以,為人子女者應該時常陪伴在父母的病床前,跟父母聊聊天,為父母解解悶,不讓父母閑得無聊而去瞎想。堅持做好以上兩點便是病床前最好的“孝”了。

【深度解讀】

久病床前有孝子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面對沉疴經年的父母,的確很少有人能始終如一地在病床前服侍。但這也并非絕對,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一位孝子,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久病床前是可以有孝子的。這位孝子的身份還不低,他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邦在位時被封為代王。他的親生母親是薄太后。漢文帝即使在繼任皇位以后依舊對自己的母親盡心奉養,毫無懈怠。漢文帝的母親經常生病,有一次甚至久病不起,一直病了三年。

在這三年期間,漢文帝始終守在病床前,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所有入口的湯藥,都要自己先為母親嘗一嘗,確認不燙了以后,再親自喂給母親喝。凡是沒有經過自己口的湯藥飯食,漢文帝堅決不允許給母親吃。就這樣,一日三餐,每日湯藥,都是漢文帝親力親為地服侍著生病的母親,一直堅持了三年,直到母親痊愈了為止。

漢文帝的這一孝行不僅感動了他的母親,更感動了無數百姓。更難得的是,他貴為九五之尊,在自己母親面前卻跟所有黎民百姓一樣,以兒子的身份極盡孝順,引得天下百姓紛紛贊許與效仿。整個社會的風氣也被帶動得充滿“孝”的氛圍。于是,不孝的人,就會被人指責;孝敬的人,就會被人稱頌。

可見,漢文帝在對自己母親孝順的同時,也給所有子民樹立了榜樣。后來,他的仁孝之名廣播天下,最終開創了“文景之治”這樣的繁華盛世。

其實,久病床前有孝子的內核不過是對自己的親人朋友始終不離不棄的精神,它不僅可以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孝”上,也可以體現在兄弟對兄弟的“悌”間。

據說,晉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顏含,他有一個哥哥叫顏畿,患病好幾個月都不能說話。為了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哥哥,顏含閉門謝客,隱入山中。他每天親自給哥哥侍奉湯藥,十三年都沒有出過門,始終陪伴在哥哥身邊照顧他。如此盡心盡力,就算對待自己的父母也就是這樣了吧?

疾病往往能夠檢驗出世態炎涼和人心冷暖。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在父母患病最需要自己的時候,盡心盡力地去侍奉,這其實也是為人子女者最需要做的事情。它同時也是區別陌生人和親人之間的重要標志。陌生人并沒有義務照顧你的父母,而對于為人子女者有,這種孝行其實也正是親情的維系之所在。所以,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也是該有孝子的。

守喪三年,常常悲咽

【原典再現】

喪三①年②,常③悲④咽⑤。居⑥處⑦變,酒肉⑧絕。

【重點注釋】

①三:這里指的是具體的數目,即三。

②年:這里指時間。

③常:原是指旗,后多表示規律以及時間上的頻繁等義,這里指時常。

④悲:原指悲痛,后引申為悲憤、哀傷等義,此處指悲傷。

⑤咽:本義為咽喉,這里用作動詞,表示哽咽、哭泣。

⑥居:原指居住,這里代指生活起居。

⑦處:本義為處所,此處指的是住的地方,引申為生活習性。

⑧肉:原指動物的肉,后泛指肉類,此處指代的是酒肉聲色的生活習慣。

【白話翻譯】

父母過世,要按照古代禮法制度守三年喪禮,時常悲傷地哭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戒絕酒肉聲色的奢靡生活。

【鑒賞評議】

在古代,喪葬禮節被認為是很重大的習俗。所謂“生前顯貴,身后顯榮”,就是說看一個人一生成不成功就看他的葬禮辦得風不風光,如果風光那就說明子女孝順,人生完美落幕。反之,則不然。所以,喪葬之禮對于古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么《弟子規》對兒女在治喪守孝上應該如何孝敬父母提出具體的要求。

古代喪葬有守喪三年的說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后的三年里,恪守節儉樸素,甚至禁欲的生活作風,堅決杜絕酒色財氣的奢侈生活以悼念先人。這種風俗的本意是想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不會因父母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最終落腳點也還是放在孝順之情上。

【深度解讀】

父母之喪,無貴與賤

《中庸》中說:“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意思是古代禮制中的守喪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且在給父母辦喪禮這件事上,不存在貴賤之說,都是竭盡隆重地讓自己父母安樂長眠。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只是如今沒有以前那么嚴格了。

根據《孝經·喪親章》的記載,以前的喪葬大禮,孝順的人會從辦葬禮開始就哭個不停,直至葬禮結束。在三年守孝期間,子女對自己的容顏外表顧不上,言辭也是樸素無華的,衣服穿得華麗會心有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會開心,吃到肥美的肉食也不覺得可口,這些都是因為先人故去而產生的哀戚之情。父母死去后第三日才開始吃飯,但不允許殺生,同時即使先人逝世也不能因為如此而失掉常性,這才是圣明君主的為政之道,等過了三年,便宣告守孝結束。

舉行喪禮的時候,會給逝世的先人準備好棺材壽衣,擺列好美酒佳肴來祭奠。子女匍匐在地,哭泣不已,滿臉哀戚送靈柩上山。每年春天、秋季的時候,定時舉行祭祀,以表哀思之情。先輩在世的時候,對他們尊敬愛戴;先輩逝世之后,對他們虔誠哀戚敬奉。作為一名孝子,孝敬自己親人的事宜就做完了。

這樣一種時間跨度長、禮節繁瑣的葬禮,可謂是所有習俗禮節當中最為隆重的。古時候甚至還有更為詳細且固定的喪葬安排,如百日祭的時候,子女要節哀,停止哭泣;小祥即死后一年的周年祭,大祥則是兩周年的祭奠,這兩個周年祭,子孫都要隆重祭奠;而到了三周年祭奠就正式宣告守孝的結束。

古人之所以把守孝的時間定為三年,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同樣是用三年的哺乳期。三年的哺乳期過后,孩子就能自己開始行走。因此,守孝三年也有報答這三年的哺乳之恩的意思。

據說,孔子的弟子宰我曾經就守孝三年的問題問過孔子。他對孔子說:“三年的時間太長了,三年里要專心守孝,其他什么都不能干,那會將一些禮節都忘得差不多了,琴技也會變得生疏了。所以,守孝的時間應該就像稻谷每年成熟一樣,定為一年。”孔子反駁道:“父母逝去,你大魚大肉可以吃得香甜嗎?華服美衣可以穿得安樂嗎?”宰我說:“可以。”孔子說:“你可以,但君子不可以。君子會吃得不安,穿得不安,住得不安,所以不去做那些事。你可以安樂,那你就去做吧!”

后來,孔子還跟自己的學生感慨地說:“宰我這個人,難道沒有經歷過被父母抱在手上三年嗎?如今竟然連三年的喪期都不愿意守了。”可見,三年之期不是隨便定下的,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孔子死后,他的學生都如喪親生父母一般悲痛,許多學生都自發在孔子墓旁建草房居住,為孔子守孝三年,子貢甚至為孔子守孝了六年。

據說,吳郡有個叫陸襄的人,他的父親被人殺害,陸襄便一直穿著素衣,吃著粗茶淡飯為父親守孝。就連吃飯時,看到被刀切成片的生姜也會不忍心吃,因為自己父親就是死于刀匕。所以,他此后所吃的菜肴都是用手掐摘的。還有一位叫姚子篤的人,因為自己的母親是被大火燒死的,所以終生不吃烤肉。另有一個叫熊康的孝子,他父親的一位仆人將他父親灌醉后將其殺害,所以他堅決不喝酒。

這些孝子的故事雖然看起來有些過于夸張、因噎廢食的感覺,但這些事情的表象背后都是為人子女者的樸素孝心。至少,在他們看到那些物件時,他們會想起自己的先人并報以沉痛的哀思,這其實也正是生者至誠至性的“孝”。

對待死者,如同事生

【原典再現】

喪①盡②禮③,祭④盡誠⑤。事死⑥者⑦,如⑧事生。

【重點注釋】

①喪:喪事。

②盡:竭盡。

③禮:原指進行禮儀,后引申為慶賀、習俗等義,這里指禮節。

④祭:本義為祭祀,后擴展為祭祖拜神等義,此處指祭祀禮儀。

⑤誠:本義指誠信,有真實、真理等義,這里指真誠。

⑥死:原指逝者嘴叼食物死去,后泛指死亡。

⑦者:多用作代詞,此處表示死的人。

⑧如:好像。

【白話翻譯】

辦理父母喪事要恪守治喪禮節,祭奠要竭盡誠心,對待死去的父母要像對待在世時的父母那樣尊敬孝順。

【鑒賞評議】

《弟子規》要求子女不能在父母死后便停止盡孝,而是應該始終保持對父母親的無限哀思。給父母辦葬禮要誠心,對待逝世的父母要仿佛他們還在世一樣,同樣孝敬恭順。

按照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每年的七月半是絕大多數地區舉行祭祀先人活動的時期,這其實是源于古代的中元節,在國人心中一直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元節的祭奠儀式,其實就是追懷先人的一場尋根式的活動,正是因為有了每年對先人的祭奠,人們才有了葉落歸根的安全歸屬感,也才會更有動力和勇氣去面對未來。這是紀念,也是感恩。

【深度解讀】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孝經》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如果人們能夠看重喪葬之禮,時刻不忘追思先人,那民風一定會逐漸變得深厚淳樸。事實上,我們注重喪葬之禮,謹記追思先人,正是由于我們內心的不忘恩。不忘恩會讓我們心懷仁厚,不忘恩會讓我們銘記歷史,不忘恩會讓民俗民風變得淳厚。

每年的清明節都是祭奠祖先的日子,其實清明節的由來也是為了提醒我們不忘恩。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追殺不得不四處流亡。有一次,他和自己的侍衛近臣逃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長途羈旅讓他們又餓又累,而且所有人身上帶的干糧已經都吃完了,他們實在走不動了。那時其他人都苦無良策,只有介子推獨自走進一旁的樹林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為公子重耳熬了一鍋肉湯。餓得前胸貼后背的公子重耳喝完肉湯以后才發現,自己居然吃的是介子推的肉,他的心中大為感動。

后來,公子重耳順利登基成為晉文公。他按功封賞,所有人都得到了獎勵,除了介子推,他被晉文公遺忘了。許多人要介子推去跟晉文公說,但介子推向來厭惡討賞要官的行為,所以他沒有去跟晉文公提,帶著自己的母親隱居山林過起了隱士的生活。等晉文公發現了自己的失誤以后,再去請介子推,介子推卻已經無意出山入仕,堅決不接受晉文公封賞的高官厚祿。后來,晉文公在一位謀士的建議下,采用了放火燒山的方式,想要讓介子推為了生存不得不出山。但沒想到的是,介子推卻依舊遲遲沒有出來。

等大火熄滅以后,晉文公帶著所有人進山搜尋,最終在一棵大樹下發現了介子推,他背著自己的母親靠著大樹,兩人都被活活燒死了。他們在介子推靠著的那棵樹的樹干里發現了一塊布,這塊布是從介子推身上的衣襟扯下來的,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后悔不已,他為了讓自己永遠記住介子推,也為了提醒后世的人不要忘恩,便將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他倡導每年的那一天大家都去吊唁先祖,紀念先人,牢記父母先輩等逝去的人的恩情。

不忘恩還體現在對自己父母親的感恩上。湖北有一個孝感市,它的名稱由來就是因為當地多出孝子,所以便取了這樣的名字。在當地,最出名的孝子莫過于董永了。據說,董永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只留下他與父親兩個人生活,他跟父親每天都會去田地里勞作。后來他的父親死了,他沒有錢去安葬父親,于是就將自己賣身為奴,想用賣得的錢財來給父親辦喪事。有一個人感念董永的孝順,便給了他一萬錢,讓他去安葬自己的父親。

董永拿著錢,把自己的父親安葬好后又守了三年孝。一出了孝期,董永就去尋找原先給他錢的那位主人,打算兌現自己的諾言,去給他做奴仆。就在他去尋找主人的路上,他碰到了一位美麗的女子,那位女子說愿意做董永的妻子,董永答應了,兩個人便一起到了那個主人家。

主人家聽了董永的來意之后,說:“我也不需要你給我做奴仆,你只要在十天之內給我織出一百匹布就可以了。”好在董永的妻子非常善于織布。十天過后,董永的妻子果然拿出了一百匹布,并交給了那位主人。董永問他的妻子為何能那么快織出如此多的布,他的妻子說自己本是天上的仙女,因為感念于董永的孝順,所以才下界來幫他的。這就是后世所傳頌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還有一個不忘恩的孝子叫蔡邕,他從小就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但她的母親一直纏綿病榻,這讓他心中十分難過。他一直都守在自己母親的身邊,貼身服侍,每天都毫無怨言地為自己的母親清洗便桶。他甚至因為母親不久于人世而一度無心學習,整日衣服都不愿意換,只守在母親病床前,直至母親逝世。

等他將母親安葬之后,他倒在了母親墓前長哭不已。傷心欲絕的模樣讓他的仆從見了都不忍心。后來,他叫自己的仆從給他在母親的墓旁搭了一座草棚,為母親守孝,一直守滿了三年。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不忘恩就是要不忘過去,因為不忘過去才會有將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元朗区| 汶上县| 遵化市| 公主岭市| 招远市| 铜山县| 福州市| 龙海市| 泗洪县| 珲春市| 科技| 星座| 孟津县| 淮北市| 江城| 商南县| 萝北县| 秭归县| 当涂县| 营山县| 荣昌县| 漳浦县| 黑河市| 胶南市| 洛浦县| 甘孜县| 钟祥市| 商都县| 修文县| 冀州市| 武平县| 淮北市| 福鼎市| 江山市| 南通市| 长顺县| 江达县| 天峨县| 深圳市|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