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為什么明星總是有很多的“花邊新聞”
- 思考的藝術
- 葉舟
- 1712字
- 2018-12-29 14:48:14
暈輪的迷霧:一俊遮百丑,一丑啥都丑
有一位主教出訪紐約前,聽說很可能被采訪的記者帶入陷阱,所以提前做了一些準備。當他到達紐約機場后,一名記者迎面就問道:“您想上夜總會嗎?”主教想避開這個問題,便笑著反問:“紐約有夜總會嗎?”
第二天早上,關于主教出訪紐約的新聞,報紙的大標題是:“主教下飛機后的第一個問題:‘紐約有夜總會嗎?’”
對于那些不了解主教的紐約大眾來說,通過這個標題,主教自然會被視為一個聲色犬馬之徒——報紙的標題嘩眾取寵,只是通過片面的信息使大眾對主教進行了管中窺豹般的解讀。
普希金是俄國著名詩人,當他遇到被公認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時,為她的美麗而心動,以至瘋狂地愛上了她。在普希金眼里,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他們結婚后,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詩讀給娜坦麗聽時,她總是不耐煩地捂著耳朵說:“不聽!不聽!”相反,她卻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玩,參加晚會、舞會。普希金為了她拋棄了詩歌創作,弄得債臺高筑,甚至為了她與別人決斗而失去了生命。
普希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千萬不能讓“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和理智。對一個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斷,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面的了解,避免“暈輪效應”的偏差。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月暈效應”和“以點概面效應”,指的是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人們對于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這種由個人強烈知覺而形成的他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他人的其他品質或特點。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的月亮周圍會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
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并不知道。兩種介紹產生的差別是:下課之后,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淡回避??梢?,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眼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通過上面的故事,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明星總是有那么多緋聞了,人們總是對媒體關于明星的丑聞爆料十分感興趣,對此津津樂道,然而事實上,人們所看到的關于明星的形象都是媒體所展現給人們的那圈“月暈”,或許這些故事只是媒體的斷章取義,與事實的真相相距十萬八千里。
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隨處可見。比如,有些小青年穿著打扮花哨、怪異,上了年紀的人就會看不順眼,就會覺得他們是沒有出息的敗家子;年輕人選擇戀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考究人的內心,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我們認識到一個人的好處,往往就會認為他的全部都可能是好的;認為一個人某一項決定是正確的,往往就堅信他今后也一定是正確的。
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想法,影響理性人際關系的確立。反之,暈輪效應也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
為了避免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評價他人,理性和人交往。我們也可以利用暈輪效應的有利面,在與人交往時應采用先入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點,以留給他人盡量完美的印象,擴大自己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