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化效應:公開的觀點更難以改變
一位能言善道的牧師在教堂內歌頌造物主的偉大。牧師結束講話后,他向在場的信徒們發問:“你們有誰敢說天下有哪件事物不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杰作?”
牧師靜待回音。片刻的沉靜后,一位坐在教堂一角的駝背緩緩站了起來,他向牧師請教:“依您看,我這個駝背怎么樣?”
牧師不假思索地贊嘆道:“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完美的一個駝背,不論在曲線還是造型方面,都堪稱是上帝最完美的杰作?!?
相對正常人的體型而言,那名駝背的信徒顯然不是造物主完美的杰作,但是牧師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不得不以狡辯的方式贊美了駝背。
牧師的說話方式暗合了言語心理學與批評心理學中的“合法化效應”。
公開化效應,也叫合法化效應,是指與在公眾面前沒有公開講出來的觀點相比,一個公開的觀點更難以讓觀點持有方改變的現象。
西方心理學家阿希是最先對這種現象做出研究的心理學家,他在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者在一開始就說出了與團體的觀點相對立的意見,即使后來團隊對某一個客體做出了正確的評價,被試者也仍然傾向于捍衛自己的意見。其后的多次實驗表明,一種觀點在被公開地說出后,往往就會合法地得到加強,不論客觀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觀點持有方也很難改變自己既有的主張。
另一名西方心理學家杰拉德曾就此提出過一個假設,他的觀點是,一旦某個被試者對團體的意見持相反的立場,哪怕后來團隊做出了正確的評價,被試者也不會改弦易轍,仍然會站在團體的對立面,千方百計捍衛自己的觀點。杰拉德給出的解釋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個人已經公開采取了與團體相反的立場,這便迫使個人不得不堅持到底,甚至不惜故意刺激團體,說一些明顯錯誤的評價意見。
合法化效應已經在許多實驗中得到了證明。研究者發現要讓被試者改變他們所隱蔽的觀點,要比讓他們改變那些合法化了的、在社會面前公開說出自己的觀點容易得多??梢?,觀點合法化勢必加強一個人的定式。一個人的定式和觀點在社會公開后,勢必會加強這個人維護既有主張的信念。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合法化效應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出于維護自尊心的需要。維護自尊心是人自發的舉動,一旦自尊心受到破壞后,人們便會千方百計地對其進行維護。一個人說錯話、公開表達某一觀點后,即使后來知道自己的觀點錯了,與群眾或周圍人不同,他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也會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并盡力使其合法化,自圓其說??梢姡粋€人為了不失自尊心、不失面子,就會產生“合法化效應”。
其二,受到了虛榮心的操縱。有些人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后,明明知道這個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在隨后的日子中,也意識到自己錯了,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他便會百般狡辯,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一些地位較高的領導人物更易發生“合法化效應”,笑話中的牧師便屬于此種情況。
其三,如果在公開的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在場的人數較多,尤其一些重要的、可對觀點表達者產生影響的人物在場時,也會導致“合法效應”的發生,因為觀點表達者常會避免為大眾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
對于已公開的觀點,人們為了不失其面子,為了虛榮心得到滿足,為了維護自我的良好形象,就會不顧一切地固執己見,使錯誤的觀點合法化。這種公開化、合法化的做法,使其觀點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