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家庭的影響

  • 阿德勒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7574字
  • 2018-12-29 16:35:13

從降臨人世開始,嬰兒就希望與母親建立一種緊密的聯系,他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此為目標的。在最開始的時候,對于他來說,母親是最重要的,他對她產生了嚴重的依賴。這樣的背景催生了他對合作的向往。嬰兒最先接觸到的就是母親,除了自己之外,他最感興趣的就是母親。母親像一座橋梁一樣,在嬰兒和社會生活之間產生連接作用。如果嬰兒與母親(或者與母親所類似的角色)之間無法建立聯系,那么,他就會走向滅亡。

這是一種影響深遠且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在之后的生活中很難分辨出哪些因素來自于遺傳。任何遺傳的因素經過母親的修正和教育,都已經面目全非了。母親的教養方式是否合適,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這里所說的母親的教養方式,是指她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以及如何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和其他人合作。這是種靈活的能力,我們需要在不斷變換的情景中對孩子進行指引。只有發自內心地對孩子感興趣,竭盡全力地獲得他的信賴,并維護他的利益,才是恰當的方式。

我們可以通過他的各種行為來判斷他的態度。讓自己與孩子產生聯系的機會是很多的,比如,抱著孩子到處走動,和他進行交流,喂他食物等。如果母親對孩子不感興趣,或者能力低下,她的動作就不會輕柔,孩子就會非常反感。假如她不知道怎樣為孩子洗澡,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難受,孩子非但不會與她親密相處,反而會排斥她。她需要學會怎樣讓孩子安穩地睡著,她需要注意自己的舉手投足,她還需要找到可以和孩子親密獨處的最佳方式。以至于要注意孩子房間的溫度、營養、睡眠、整潔度等。其實,每一個細節都為她提供了讓孩子厭惡或喜歡她、拒絕與她合作或者親密合作的機會。

作為一個母親,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所有的方法都是長期總結出來的。從生命的早期開始,母親就開始進行訓練了。從一個女孩子對比她年幼孩子的態度,以及她對孩童及工作的興趣,我們就可以看到母道的首要步驟。有一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無論子女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們所施加的教育都是同樣的,并讓他們對將來工作的看法產生同樣的感覺。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女兒成為一個很好的母親,我們必須讓她認識母道,讓她有興趣為人母,把做母親作為一種創意性的活動,并且,在之后的經歷中,不會對她所要扮演的角色感到沮喪。

然而,糟糕的是,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常常忽視母道的作用。倘若我們是重男輕女的,而女性的角色一直處于劣勢的話,女孩就不會對未來的角色感興趣。任何人都不會滿足于附屬的地位。如果是這樣的話,當女孩婚后該孕育子女的時候,她就會通過各種手段來進行排斥。她們不想生孩子,也不會憧憬孩子的美好未來,更不覺得教育孩子是有意思的、創意性的活動。或許,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卻并沒有太多人關注它。其實,女性對于母道的理解和態度會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可是,在很多地方,女性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并且被放在從屬的位置。孩童時代的男性總是把做家務看成是一種奴役性質的活動,在他們看來,做家務事有損尊嚴。人們很少認為女性做家務是對家庭的一大貢獻,而是將它看作一種苦役。假如一個女人,能夠將家務事看成是一種藝術并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來豐富周圍人的生活,她就可以讓家務成為自己的一項拿手工作。相反地,如果我們把家務看作一種卑微的勞動,那么,我們就會對它產生排斥的感覺,更談不上如何證明以下觀點了:男女是平等的,女人應該得到發展自己潛力的機會。潛力是需要在社會中進行發掘的,社會感會指引一個人排除各種外界的限制因素。

假如我們歧視女性,家庭的和諧必定會受到不良影響,一個對孩子完全不感興趣的女人,一定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去關懷、了解孩子。如果一個女人對自己的地位不滿意,她就不會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聯系,她與孩子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她總是想要證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卻成了她證明自己的阻礙。如果我們找到生活中典型的失敗母親案例進行分析,就會發現,產生這些嚴重后果的原因是母親并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她給孩子的人生起點是不愉快的。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失敗的母親,既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歡自己的孩子,那么,人類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我們不能將失敗的原因完全歸結于母親,她們并不是元兇。或許,在她們童年的時候,沒有人教育她們如何為人母,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或許她們在婚姻中非常不開心。對于良好的家庭而言,現實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阻礙。比如說,母親身體不舒服,雖然她想要和孩子相處,卻感覺無能為力;如果她的工作非常操勞,在她回家時一定非常勞累;如果一個母親經濟不寬裕,那么,她為孩童所提供的各種物品的質量就不會太高。此外,決定兒童行為特點的是他通過所發生的事件而總結出的經驗教訓,而不是經歷本身。我們可以從問題少年的自述中發現他與母親所存在的問題,然而,表現優良的孩子與母親之間同樣可能存在類似的問題。在這里,讓我們來鞏固一下個體心理學的一些觀點。兒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般會用經驗作為參考,雖然特征的發展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比如,對于一個營養不良的兒童,我們必須從他的行為舉止中判斷他的價值觀是什么樣的,而不是武斷地說他一定會犯罪。

我們已經知道,如果一個女人對自身角色感到不滿,那么生活中就會招致很多困難和慌張情緒。關于母道的力量,我們并不陌生。經研究證明:比起其他的各種心理,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欲是最強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種之間(如老鼠和猿),母道的力量比其他力量都強,甚至強于性和饑餓。假如它只能選擇一種,它一定會選擇母道。這種欲望的出發點是合作,而不是性。一般來說,母親都認為子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子女,她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親身上,我們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發現一種相似的感覺:她們都認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母親認為自己就是創造生命的上帝。其實,追求母道就是追求一種優越感,就像對神的地位的追求。這個例子清晰地體現了這樣的道理:為了人類利益著想,我們會想方設法在社會感的指引下,將優越感目標運用到與人合作的過程中。

母親可以強迫子女來達成她自己的優越感目標,并把子女是她身體一部分的認知無限度地擴大。她或許想要完全控制并讓孩子依賴她,無法離開她。請看下面的例子:有這樣一個農婦,當兒子50歲時,卻依舊和她共處一室,并一起患有急性肺炎。母親在醫治后并無大礙,而兒子卻因病去世了。當她得知這個噩耗后,說道:“我預感到他是長不大的。”她從沒有想過讓他離開自己,她想要對他的一生負責。然而,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作為母親,她并沒有成功地讓孩子與其他人產生關聯,并與他人進行合作。

母親不應該強調自己和子女的關系,因為她和外界的關系是復雜的。無論是從孩子還是父母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當我們過分放大一個問題時,就會忽略其他的問題。就算我們遇到的問題再簡單,采取重視的態度也遠遠好過毫不在意。不光是孩子和丈夫會和母親發生關系,與她發生關系的還有周圍的社會。她必須同時重視這三種聯系,并采取冷靜的態度。如果太過于關注子女的成長,勢必會寵壞子女。這樣做的結果是子女很難獨立或者學會與人合作。當孩子已經和她建立了親密的聯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應該是引導孩子對父親的關注和興趣。如果孩子對父親沒有興趣,這項工作就會失敗。之后,她還要讓孩子對社會生活產生興趣,并喜歡與其他孩子、朋友、親戚等交往。所以,母親的責任是多樣的,她必須在最開始贏得孩子的信賴,然后讓其他人也感受到這樣的信任。

假如母親的目的僅僅是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依賴,她可能會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對外界產生興趣的人和事。孩子會從母親那里尋找幫助,并用敵對的態度來對待與她爭奪母親注意力的競爭者。當母親對其他人顯示出關心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他的權益被削弱了。這個孩子會認為母親僅僅是屬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多數心理學家對這樣的情況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比如說弗洛伊德學派在俄狄浦斯理論中認為,孩子有一種傾向,那就是依戀母親,并且想要與她建立婚姻關系,同時對父親產生敵對情緒,甚至想要殺了他。假如我們仔細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過程,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俄狄浦斯情結的群體是那些希望母親只關心他一個人、對其他人漠不關心的孩子。這樣的心理與性是沒有關聯的。這實際上是一種想要完全控制和支配母親,并讓母親成為他的奴仆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親寵壞的,并且認為自己在社會上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孩子才會有這樣病態的心理。在很少的一些例子中,男孩因為一直跟母親聯系在一起,所以在面臨婚姻和愛情的時候才會錯誤地把母親當作對象,這樣做的意義是:他不愿意和母親之外的任何人進行合作。他認為,沒有人能像母親一樣臣服于他。所以說,俄狄浦斯情結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在教育方面出現了偏差。我們不必認為這是由于遺傳而導致的亂倫天性,也不用思索這樣的變態行徑與性有怎樣的關聯。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束縛在母親身邊,當他進入一個沒有母親的情境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麻煩。比如,當他到公園或者學校與其他孩子玩耍時,與母親建立聯系依然是他的首要目標。無論是怎樣的情境下,他都想和母親在一起,他渴望母親永遠在他的身邊關心他。他希望利用一切方法博取母親的喜愛,他會永遠展現出弱勢的一面,向母親撒嬌、博取母親的同情。或許,他會很輕易地流淚或生病,用來證明他很脆弱,是需要照顧的。此外,他可能經常生氣,用頂撞母親的方式來吸引母親的注意。有很多問題少年都曾經被寵溺過,他們不希望被束縛,希望隨時獲得來自母親的關心。

一個孩子總是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找到一種吸引母親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被寵壞的孩子一般都不喜歡獨處,尤其是處于黑暗的環境。他們不是害怕黑暗,而是以此為方式來求得母親的關心。有一個孩子被寵壞了,他在黑暗的環境中不停地哭鬧。有一天,母親被他的哭聲吸引過來,問他為什么哭,他說因為太黑了。然而,母親似乎明白了他的意圖,于是問道:“難道我來了這里就亮起來了嗎?”其實并不僅僅是因為黑暗,而是他害怕在黑暗中與母親分開。如果母親不在身邊,他們會運用所有的方法制造事端來逼迫母親關心她,并和他在一起。他可能會大喊大叫,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式來吸引母親來到他的身邊。害怕的心理經常引起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高度重視。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辨別他的目的上,而不是找出導致他害怕的原因。任何被寵壞的兒童都會害怕一些事物,而害怕也僅僅是他們吸引注意力的一種方式罷了。結果,這樣的心理變成他們生活方式的一種穩定模式,他們以此來實現與母親的親密聯系。所以說,那些膽小的孩子通常都是被寵壞的,并且希望一直被寵愛。

有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被寵壞的孩子因為害怕夢魘,在睡覺時大哭大叫。這種癥狀是很常見的,然而,如果我們將睡眠和清醒兩種狀態放在對立面上,我們就會無法真正了解它。睡眠和清醒僅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狀態,并不是對立的。一個孩子夢中和清醒時的行為特點是統一的。他的身心都受到他的優越感目標的影響,在不斷地總結經驗之后,他會知道怎樣去改變環境來配合自己的利益目標。就算是睡眠狀態下,在他心靈深處,也會存在統一的目標和記憶。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如果認定了只有害怕的反應才能使母親更多地關注他,那么,就算他長大了,夢中依舊會感覺到慌張和焦慮。被夢嚇壞本來只是一種途徑,如今卻變成了一種穩定的習慣。

這樣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倘若一個孩子在被寵壞之后可以安安穩穩地睡覺,從不麻煩大人,那才是不正常。他們有很多途徑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比如說,發現睡衣不合身或口渴了,對盜賊和野獸會產生恐懼感,等等。有些孩子,只有父母坐在身邊才能安然入睡,有些孩子總是做噩夢,還會從床上摔下來,有些孩子會尿床。在我的病人中,似乎有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她從來不惹麻煩。母親發現她睡得很沉,不做噩夢,不會出現任何狀況,只有在白天時她才會惹麻煩。這讓人非常費解。我上面指出了孩子的很多小毛病都是為了吸引母親的關心,可在這個女孩身上卻都不存在。最后,我突然恍然大悟,問道:“她在哪里睡覺呢?”她的母親說道:“她就躺在我的旁邊。”

在被寵溺的孩子眼中,沒有什么事比患上疾病更加美好了。因為母親會在他生病時噓寒問暖,時刻關心。這樣的孩子通常是在一場大病后變成問題兒童的,這并不是生病所留下的后遺癥,而是他在恢復后懷念得病時受寵的感覺。當發現父母不再付出同等的注意和關心時,于是他就會通過制造事端來報復家人。假如一個孩子發現其他人會因為得病而受到寵愛,他甚至會接觸病人,并希望自己也得病。

曾經有個女孩在醫院住了四年,醫生和護士都非常喜歡她。在她剛回家的時候,父母對她的照顧非常到位,然而,沒過多久,這種關心的溫度就降下來了。每當她的愿望得不到滿足時,她就會含著指頭說:“我還是病人呢。”她試圖通過提醒他人的方式讓他們回想起在醫院時的情景。我們同樣可以在成年人中看到類似的行為,他們總是把自己患過的病掛在嘴上。另一種情況是,那些一度讓父母感覺頭疼的孩子在疾病痊愈后就不再給他們找麻煩。我們都知道,對于孩子來說,身體上的缺陷就是一種心靈上的負擔,并且,它們也是導致孩子性格畸形的元兇。于是,我們忍不住懷疑:消除了身體上的障礙以后,是不是會影響這種性格上的改變?有一個喜歡說謊、喜歡偷竊、不服從組織的男孩,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常常惹麻煩,讓老師感覺束手無策,所以想要將他送到感化院去。就在這個時候,他的肺部出現了結核癥,病倒了,在石膏床上躺了六個月。恢復后,他居然變得乖巧了,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們感覺非常詫異。很明顯,他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改變,是因為認識到之前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在這之前,他一直覺得哥哥獲得了父母過多的愛,而自己卻受到了忽視。生病后,他發現全家人都非常關注他,每個人都在關心愛護他,于是,他便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不再錯誤地認為自己受到他人的忽略。

有一種常見的錯誤想法:如果想補救母親的失誤,就不要讓她繼續照看孩子,而是將孩子送到幼兒園,由老師來引導。其實,這樣的想法很荒謬。假如我們想要找到一個代理母親,就要找到一個有能力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這樣的人一定要非常喜歡和孩子相處。不管怎樣,母親一定是比幼兒園老師更加喜歡孩子的。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些從孤兒院出來的孩子缺乏對別人的興趣,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個像母親一樣、在他們和外界之間進行聯系的人。曾經有一項調查是針對在孤兒院長大而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的孩子的。這些孩子身邊,有很多護士或者修女,他們也受到了特殊的照顧,比如,讓他們住在私人家里,家庭中的母親會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照顧他們。事實證明,如果選對了保姆,他們就會顯著地進步。對孤兒來說,最好的事就是替他們找到一個人,這個人可以代替父母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所以,如果說我們將一個孩子從他父母身邊帶走,一定要盡快找到一個可以代替父母的人。生活中,很多孤兒、私生子、棄嬰,或者父母離異的兒童,他們的人生都以失敗而告終,可見,來自父母的問候和關心是多么重要。眾所周知,繼母的角色是非常難扮演的,因為前妻的孩子會對她們產生逆反心理。不過,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很困難,我之前見過有很多人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對于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通常母親去世后,孩子都會與父親建立密切的聯系。繼母的出現,讓他感覺父親對自己的關愛被另一個人分享了,所以,他會對繼母產生很大的敵意。如果繼母不能夠寬容孩子,那孩子的處境就很危險。繼母可能會和孩子計較,然后孩子就會更加抵觸她。他們之間的爭執將持續很久,無論誰暫時處于劣勢,都不會向對方低頭。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示弱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她希望從孩子那里獲得某些東西,他一定不會給。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暴力的手段是永遠無法獲得合作和愛情的,那么,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爭吵和煩擾。

在家庭中,父母雙方的作用一樣重要。在最開始,孩子與父親并沒有建立密切的聯系,他對孩子的影響會稍晚一些。我們知道,如果母親沒有將孩子的注意力漸漸轉移到父親身上的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在社會感方面,孩子的發展可能會比較緩慢。如果父母的關系不和諧,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作用。或許,母親在將父親留在家庭中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她希望占有孩子的關注。或許,父母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將孩子作為爭執的中心點。他們希望孩子依賴他們,并且更偏向于自己。假如孩子發覺父母的矛盾,他很可能使用一些手段讓他們爭著寵愛自己。最后的結果是,父母開始較量,看誰更寵愛孩子,誰更能贏得孩子的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會非常差,在他的心目中,對于合作的看法就是父母之間糟糕的關系,不懂得合作的父母是不能夠給孩子做榜樣的。而且,孩子對于異性和愛侶的最初認知其實也是通過父母的關系來形成的。如果家庭氛圍不和諧,除非孩子的最初印象被調整到正常水平,否則,他們會用悲觀失望的心態來對待婚姻。就算是成年后,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可以通過婚姻來獲取幸福。他們無法對異性產生興趣,會拒絕異性的追求。所以,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是重大的,這不是社會的正常產物,也不能夠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做積極的準備。兩個人通過努力而謀取夫妻雙方、孩子及整個社會的幸福是婚姻的目標,所以,假如夫妻不能齊心協力,他們的步調就不可能一致。

婚姻的本質是合作,因此,不能抱著駕馭對方的態度去相處。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權威并不是家庭生活中的重點。如果在家庭中,只有一個人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假如家中有一個粗暴的父親,他一心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那么,家中的男孩也會模仿父親的作風,而女孩就會感覺被傷害了。步入社會后,女孩會認為男人都很粗暴,會認為婚姻是一種駕馭和被駕馭的關系。有時,她們為了躲避異性,甚至會將性欲顛倒過來。如果母親在家里享有統治地位,每天都指手畫腳,那么形勢會發生逆轉。女孩會以此為榜樣,變得尖酸刻薄,男孩卻一直處于防御的狀態,抵觸批評,并且顯得非常溫順。而且,不僅母親會這樣,姑姑或姐姐也會形成這樣的習慣。這樣的后果是,男孩會變得怯懦,不喜歡社交。他們害怕異性嘮叨和尖刻的行為習慣,所以他們會盡量遠離異性。沒有人喜歡被指責,但倘若一個人總是想著如何避免指責,那么,他的生活會受到影響。他會將這樣的習慣運用到生活中的每件事上,還會考慮:“我到底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呢?”他們會變得不懂友情,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以戰勝別人為目的。

對于父親的作用,可以這樣表述:一個好的父親,無論是對于妻子、子女還是社會,都是一個好的合作者。他必須平衡好三種關系:職業、友情和愛情。他一定是公正的,并且擔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他一定不會去貶低婦女對家庭的重要意義,而是和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經濟方面,必須指出的是,就算父親是家庭中唯一的經濟來源,也一定要承認財產歸家庭所共有。父親不能表現出施舍的姿態。對于美滿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分工,而父親的職責就是擔負經濟的重任。有很多人由于經濟能力強而想要統治家庭成員。家庭中沒有王者,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位男性都應該清楚,如果他過分地強調男性的權威,就會讓妻子產生抵觸心理,并害怕自己受到壓制。也不能因為妻子掙錢的能力弱,就認為自己處于上風。不管妻子在經濟方面是否對家庭做出很大的貢獻,假如家庭生活是美滿和睦的,那么誰來養家,其實并不重要。

父親對孩子的作用很強大。一些孩子一直都將父親視為榜樣,另外一部分則將其視為最大的敵人。體罰孩子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正當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友善的。然而,不幸的是,父親往往扮演著懲罰孩子的角色。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首先,女性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教育孩子,她們是弱小的,需要借助強有力的臂膀。很多女性都這樣對孩子說:“看你爸爸回來怎么收拾你。”其實這等于是一種暗示:父親是家庭中權威的象征。其次,這樣的言論顯然已經破壞了父子關系,會讓孩子覺得父親很可怕,從而不愿意把他們當朋友。或許,很多女性朋友害怕一旦自己開始懲罰孩子,孩子就會疏遠她們。然而,將懲罰孩子的責任完全交給父親也不是明智之舉。孩子們同樣會因為母親將他們交給嚴厲的父親而感到憤怒。很多婦女總是利用孩子對父親的恐懼而對他們進行威脅。可以想象,孩子們對于父親會持有什么樣的看法?

如果說父親處理事情的方式是積極的,家庭成員會將他作為家庭的中心,他會是一個好父親和一個好爸爸。家庭成員會樂于和他相處。這樣的依賴使得家庭成為他社會生活的重要一環。他不會感到孤立,也不會感到被束縛。家庭中融入了社會感,在與人合作方面,他將成為家庭成員的榜樣。就算雙方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也不是什么壞事,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交往范圍,而且應該做到不讓友情影響到家庭關系。我并不建議夫妻整天黏在一起,而是說他們應該學會融洽地相處。比如說,倘若丈夫不希望妻子融入自己的交際圈,就會產生麻煩。這時,他會把重心放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有一件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讓他明白,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上有很多值得他去珍惜的好朋友。

如果說一個父親能夠與他自己的父母、姐妹融洽相處,就可以為孩子樹立好的合作榜樣。雖然孩子總有一天會有他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讓他認識到,人應該融入家庭,而不是和家庭決裂。

有時,當兩個對父母有嚴重依賴心理的人結合在一起時,就會過多地關注于之前的家庭關系,他們心目中的家,依然是父母家。如果說他們依然把父母作為家庭的焦點,那么,他們就無法獨立,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這與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息息相關。有很多父母對兒女的生活干涉過多,結果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妻子會認為公婆不尊重自己,而且會因為這樣的情況而感到生氣。這樣的消極影響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會進一步激化:比如,不顧父母反對而結合的兩個人。父母的對錯我們是無法說清楚的,如果說他們不同意兒女的婚事,完全可以在婚前阻止,然而,一旦結婚了,就只能往好的方面努力:盡量讓兒女過得幸福。如果說兩個人的結合并不是門當戶對,女方的條件較差,那么丈夫應該心懷寬大,而不是悶悶不樂。他可以認為父母的看法不正確,并且盡力讓父母接受妻子。夫妻之間的事自然不必經過父母的批準,但是,如果大家能夠和諧相處,并且雙方老人都能夠給予祝福,豈不是更好?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大多數人都認為父親應該解決職業上的難題。對于一個男人而言,一定要經過一些歷練,也必須要承擔起養活家人的重任。或許妻子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孩子也會分擔一點,但是,在傳統觀念下,男人還是經濟責任的主體。如果想要做得很好,男人就必須勇敢地去為了事業而奮斗,他必須知己知彼,懂得與人合作,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同時,父親的做法還會影響到孩子對于工作的看法。因此,一個男人,作為孩子的榜樣,一定要找到能夠貢獻自己力量的職業。無論他是否覺得自己的工作重要,工作本身都必須是有利于社會的。我們不必太過在意他個人的看法,如果他是利己主義者,那事情固然可悲,但只要他做的工作對于人類是有利的,那么也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獲得美滿的婚姻和締造幸福的家庭。為人夫者有一個首要原則,那就是對另一半的喜愛。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丈夫是否愛自己的妻子。如果他愛妻子,就會愛屋及烏,同時也會竭盡全力地為她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我們可以從情感上來判斷他們是否愛著彼此,也可以判斷出他們的關系是否和睦:他一定是一個好的伴侶,他一定會努力改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他一定有逗她開心的能力。當夫妻雙方都認為家庭的幸福大于各自的利益時,才會一起奮斗,和睦相處。他們會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丈夫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將他對妻子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對孩子的關愛和對彼此的情感不是同一種類型,并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如果夫妻表現得太過甜蜜,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他們會產生嫉妒的心理,會帶有攻擊性,想要和他們中的一方進行對抗。因此,一對夫妻不應該將關系搞得太不嚴肅。

另外,在性教育方面,除了那些孩子想要知道,并且也應該知道的知識以外,父母不應該灌輸太多。我感覺這個社會上有一種現象:父母原本是想讓孩子了解得多一些,卻忽略了孩子對于一些知識根本無法理解,于是他們會產生不恰當的好奇心,態度也會不那么嚴肅。這樣的話還不如對孩子有所隱瞞或者是干脆不提起。因此,在教育之前,先要了解孩子自己對什么有興趣,并且回答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讓孩子接受我們自以為正確的觀點。我們要博取他們的信任,并引起他們合作的欲望,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如果我們遵循這樣的原則,就不會偏離軌道。此外,父母大多不希望孩子從外界了解到有害的性故事,其實這是在庸人自擾。只要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和合作訓練的孩子,是不會被那些有害的信息影響的。而且,在這件事情上,其實孩子是很敏銳的。一個有明確是非觀念的孩子,是不會輕易被影響的。

在這個社會中,男人會有很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并且,他們了解各項制度的優缺點,以及社會的道德標準。女性的活動范圍則沒有男人那么大。所以,在這方面,父親在家庭中應該擔當顧問的角色。當然,他也不是教師,不可以浮夸,而是應該如朋友一樣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議。如果他獲得了家庭的肯定,也不用得意揚揚。如果妻子合作能力差,常常提出反對意見,他也不必剛愎自用,或是表現得太過專制,而是應該想方設法擺脫這樣的困境,畢竟,爭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家庭中,我們不能太重視經濟問題,或者因為錢而產生矛盾。女人一般對經濟問題比較敏感,或許是因為她們通常并沒有經濟能力。如果被指責為奢侈浪費,她們會感覺很難過。對于金錢,我們應該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以合作的姿態來解決。家庭成員切記不可對父親提出他能力范圍外的經濟方面的要求。在最初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對財政開支做好規劃,避免利益分配不均勻。父親應該避免這種錯誤想法:他可以只憑自己的經濟能力為兒子的前途提供保障。之前,我看過一本小說,是美國人寫的,書的內容很有趣。書中描寫的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富人,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遭受貧窮的困擾,于是他請求律師幫他來進行規劃。當律師問他希望富裕幾代子孫時,他說他可以讓10代子孫生活富足。律師說:“你確實可以做到,不過,你知道嗎?你的第10代子孫每個人身上都有500名祖先的血統,并且有500個以上的家庭也都能說他是他們的后代?這樣的話他們還是不是你的子孫?”可見,無論我們想為后代做什么,其實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無法避免的。

假如家中不存在任何權威者,那么一定會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針對子女的教育問題,父母必須一起進行協商,他們不應該出現特別偏愛某個子女的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絕不是危言聳聽。一些孩子之所以會覺得沒有自信,那是因為他們認為父母更加偏向于其他孩子。雖然,這些感覺可能是一種錯覺,但是,如果父母可以一碗水端平,孩子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假如父母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孩就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小孩子比較敏感,如果他們認為別人被偏愛,就算是好孩子也會做出錯誤的行為。有時,父母會喜歡那些長得可愛而又比較聰明的小孩,但是,父母不應該表現得太過明顯。這樣的行為會讓受寵的孩子成為眾矢之的,并產生負面情緒。其他孩子可能會忌妒他,并且會感到沮喪,這會削弱他們的合作能力。父母不僅僅要口頭否認這樣的偏愛,還應該用行為消除孩子內心的猜疑,讓他們感覺父母是公正的。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下另一種重要的合作方式,也就是孩子之間的合作。只有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平等對待的,他們才會積極投身于社會活動。也只有讓他們認識到男女平等,他們才不會在性別方面產生錯誤的認識。有些人好奇:“從同一個家庭中出來的孩子,為什么會有很大的差異呢?”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遺傳導致的不同結果,可我卻不同意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用樹苗的成長來比喻孩子的童年,就算很多樹木被種在一起,他們的環境也是有所不同的。獲得充足陽光和肥沃土壤的幼苗自然會長得快一些,而他的成長也會對其他幼苗產生一些影響:比如,吸走了它們的養分或遮住了陽光。最后,其他的幼苗可能會由于吸收不到養分而發育緩慢。同理,如果家庭中有一個飛揚跋扈的成員,也會產生類似的影響。我們知道,父母雙方都不可以在家庭中太凸顯自我。如果說父親是一個才華出眾的成功者,孩子們會認為自己比不上他,他們會感覺到生活是無趣而沮喪的,所以,通常名門子女都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如果父親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他就不能太高調,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在孩子方面,也應該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如果一個孩子鶴立雞群,父母可能會放過多的精力在他身上。他會覺得意氣風發,非常自信,但這會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滿。要求一個人處于劣勢卻表現出一副坦然的樣子,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優秀的孩子會讓所有的人受傷,這會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靈缺乏滋潤,為此他們會不停地去追求優越感。然而,這樣的目標或許是錯誤而無用的。

個體心理學在針對孩子出生順序所引起的正面、負面影響方面,是非常有建樹的。簡而言之,我們假設父母是恩愛和睦的,也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然而,由于孩子在家中的排行不同,結果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每個孩子的生長環境也會不同。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就算是生長在同一個家庭里,孩子們的生長環境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對于孩子來說,都會造成相應的結果,而這些結果不盡相同。

每一個年長的孩子都曾經有過一段關于獨生子的記憶,然而,當兄弟姐妹誕生時,他就不再享受唯我獨尊的待遇,轉而適應另一種生活模式。長子一般都已經習慣成為焦點,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如果突然有人來分割他們的待遇,他們會感覺手足無措。兄弟姐妹降臨后,就要和他一起分享父母的愛了。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催生出一些失敗者,比如問題少年、罪犯、酒鬼、精神病人等,這些人通常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感到沮喪,兄弟姐妹的來到讓他們深感困擾,并且不斷地修改著他們的生活方式。

或許,家中的其他孩子也會有類似的感覺,認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但是,卻不會這么強烈。他們之前已經有過相同的經歷,并且,一直都沒有感受過唯我獨尊的待遇。然而,對于年長的孩子來說,情況卻比較特殊。假如,嬰兒的降臨真的讓他感覺自己受到了冷落,那么,我們就可以理解他為什么對此耿耿于懷了,我們不能責怪他。如果父母能繼續給他足夠的疼愛,不讓他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并讓他對父母的愛滿懷信心,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對新生兒的降生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并且試圖去照顧他,那么,他就不會越來越消極,最后滑向墮落的深淵。但一般來說,他是不準備接受新生兒的,因為新生兒真的讓他變得沒有安全感。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孩子都想要得到母親更多的愛,因此,母親在他們之間左右搖擺。年長一些的會比較強勢,總是能想出新對策。可以想象,這樣下去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如果我們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一定會和他有同樣的感覺,或許也會像他那樣給母親惹麻煩,進行挑釁,并做出讓她無法視而不見的惡行。他就是這樣做的,結果,母親非常頭痛。他是在竭盡全力用各種方式來進行反抗,母親卻為此而疲憊不堪。結果,他再也得不到任何的寵愛。他原本是想得到更多,如今卻失去了母愛。他認為他現在的情況糟糕透了,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他認為那都是別人的錯誤。他就像掉進了一個旋渦里,拼命掙扎,結果卻事與愿違。他所認為的自己所處地位的觀點,時時都能得到事實支持,這樣的情況下,他怎么可能放棄自己的觀點呢?

在面對這個案例的時候,我們應該進行具體的研究,如果母親對他進行反擊,孩子或許會更加憤怒、粗暴、挑剔甚至是叛逆。如果他和母親的關系疏離了,父親總是會給予他更多的寵愛,他便將興趣轉向父親,想要獲得更多的父愛。長子通常和父親的關系都比較親密,并且對他更感興趣。假如一個孩子很喜歡父親,我們可以推斷他已經進入了成長的新階段。起初,他是依賴母親的,如今失去了母親的關注,所以將注意力放在了父親身上,他想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報復母親,反擊母親。假如孩子很愛父親,那么,我們就可以去想象在他身上發生過什么樣糟糕的事情。他會認為自己受到冷落,會耿耿于懷,并且,這樣的感覺會一直貫穿于他的整個人生。

這樣的對抗是可以持續一輩子的。如果孩子懂得了堅持和對抗,就會一直繼續下去。假如沒有下一個能讓他感到有興趣的人出現,他就會感覺非常沮喪,并誤認為再也沒法引起他人的關注。我們會發現他變得脾氣暴躁、畏畏縮縮、無法與人合作,這樣的孩子會漸漸地變得性格孤僻。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段已經消逝了的、作為大家關注焦點的回憶上。所以,長子一般都會對自己的過去非常感興趣,他十分喜歡與別人談論自己的過去,他們太過懷舊,卻對未來悲觀失望。有時候,這樣的孩子會比其他同齡人更能體會到權力和地位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曾經在自己所在的小世界里面失去了統治權。他們會在成年后追逐權勢,并且時刻強調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任何事都應該遵循法律的規定,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權力應該掌握在那些權力者的手上。我們可以想象,童年時這樣的遭遇會讓孩子具有保守主義的傾向。假如這樣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了一定的地位,他就會害怕別人超越他,給他造成威脅,并且將他替代。

雖然家庭環境可能會造成長子的成長問題,但只要處理得當,也可以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如果在新生兒降生之前就讓長子學會合作的技巧,他就不會產生抗拒心理。我們也經常發現,一些長子具有喜歡保護以及照顧他人的特質;他們會模仿父母,像父母一樣去照顧和教導年幼的兄弟姐妹,并且將其作為自己應負的責任;有些長子還會表現出優秀的組織才能。這些都是正面的例子。但是,照顧他人的想法和取得他人的信任并控制他人的欲望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通過一些專家在歐洲和美洲的研究,我們看到:問題少年大多是長子,其次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如此極端的問題也是由極端的地位所引發的,這真的很有意思。我們還無法通過改善教育方式來避免長子出現成長困難問題。

次子在家中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這和其他任何孩子都是沒有可比性的。自從他降臨人世開始,就有另一個孩子與他一起分享父母的愛,所以,比起長子,他更容易與人相處。如果長子對他非常友善,他的境遇就是非常好的。在地位方面,他明顯和長子不同:始終有一個“對手”存在于他整個童年里。他的生活中有一個不管在年齡方面還是身心發展方面都比自己超前的哥哥(姐姐),他就一定得努力跟上他(她)的步伐。典型的次子是很好辨認的:他總是像在參加一場比賽,始終有人走在他前面,他一定要超越他。他的狀態始終是緊張的,他想要超過哥哥(姐姐)并讓哥哥(姐姐)敬佩他。

我們可以從《圣經》中學到很多心理暗示方面的知識,在雅各的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次子的一些明顯特征。他想要獲得第一,希望將以撒[15](Esau)比下去,并替代他的位置。次子一直都在努力超過他人,總是不甘心落在別人后面。在通常情況下,比起長子,次子都更加優秀和成功。在這一點上,我們無法認為這是遺傳在這件事上起到的作用。如果次子能迅速地成長,那僅僅是因為他嚴格要求自己的緣故。就算是他在成家立業后走出家庭,也會在社會上找到對手,他一般會將自己和這個假想敵進行比較,然后竭盡全力地獲得勝利。

這樣的特征不僅存在于我們清醒時的生活里,還存在于人格的各種表現中,如在夢里。例如,從高處摔下來是長子們經常夢到的情節,他們所站的位置很高,卻無法確保自己的地位是穩固的。此外,奔跑或比賽的場景也是次子所經常夢到的——有時他們在追趕火車,有時在騎著單車與人賽跑。通常,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一個人在夢中是否如此匆忙和緊張來判斷他是否是次子。

可是,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并不是刻板的規則,具有長子特質的人不一定就是長子。我們所應該了解的是他所處的整個環境,而不是出生的先后。有時候,對于一個大家庭而言,就算孩子出生較晚,也是有可能做“長子”的。比如,陸續有兩個孩子誕生,很久之后迎來了第三個孩子,然后又陸續生了兩個孩子。如果這樣,老三就可能具備長子的特質。次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第四個和第五個孩子就很可能具有次子的特征。兩個同時長大的孩子,他們年齡相差不大,與其他孩子相差較大,因此,他們可能會分別具有長子和次子的行為特點。

有時,長子在這樣的比賽中被超越了,那么,他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假如他可以成功地維護自己的權威,并控制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那么,次子就有可能會產生麻煩。如果說次子是個女孩而長子是男孩,那長子的處境就很糟糕。他接受不了被女孩超越,他會認為那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比起兩個男孩或者兩個女孩間的緊張態勢,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危險。如果產生爭執,女孩會占有優勢。當女孩16歲的時候,在身體和心靈上的發育都會比男孩快,結果,哥哥最終選擇了后退,變得灰心喪氣。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打擊對方,如說謊或說大話。在這種情況下,幾乎都是女孩子占據上風。在這個過程中,面對男孩的各種錯誤手法,女孩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贏得了勝利,并且一切順風順水地進行。其實,如果事先知道這樣的危害,就可以采取措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他們理應建立團結一致的合作關系。家庭中不應該存在斗爭,也不應該讓孩子將時間都花費在和兄弟姐妹的爭斗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

在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是最特殊的,因為他們下面沒有年幼的弟弟或妹妹,而其他的孩子卻有。雖然他們沒有弟妹,卻不代表他們不必面對競爭。他們可能由于自己年幼而受到特殊的寵愛,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是被寵壞的孩子所特有的。然而,由于身邊存在很多競爭,很多刺激,他們作為最小的孩子,所采取的解決方式也常常非同一般——他們會用盡全力趕在其他孩子的前面。從古至今,最小的孩子所受到的特殊待遇一直沒有被改變。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一些記錄記載最小的孩子是如何和哥哥姐姐競爭的。《圣經》里所記載的勝利者,幾乎都是家中的老小。約瑟[16](Joseph)一直被父母當作最小的孩子來養。在他17歲的時候,本雅明(Benjamin)降臨人間,然而,他卻沒有受到本雅明的任何影響。約瑟一直生活在最小孩子的氛圍中,他一直有一種優越感,即使是在夢中,他也從不向別人低頭,他總是散發著光彩。

對于他的夢,兄弟們也有所了解。這并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他們幾乎形影不離,自然也都對彼此了解得很透徹,他們甚至能夠體會到約瑟在夢中的感受。他們都害怕他,也都在躲避他。可是,約瑟最終變成了最優秀的人。他漸漸成為家中的中流砥柱,撐起了整個家。這并不是偶然現象,有很多家庭的棟梁都是最小的孩子。人們都明白這件事,并杜撰了很多關于最小孩子的故事。其實,最小的孩子所處的環境非常優越: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扶持,周圍的刺激會激發他奮斗的野心,同時,又沒有更加年幼的兄弟在后面虎視眈眈讓他分神。

然而,我們知道,最小的孩子也是占第二大比例的問題少年。其實,造成這兩種不同情況的原因在于家庭對他們的態度。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是不能自立的,他沒有勇氣憑借自己的力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最小的孩子雖然胸懷大志,但是,這樣的孩子通常也會有懶散的毛病。如果一個人有野心,同時卻失去了信心,那他就很容易走向懶惰。當一個人野心太大,同時又感覺目標太過渺茫,自然會變得沮喪。有時,最小的孩子會對自己的野心矢口否認,然而,他在任何方面都想比人強,他不想受到別人的控制。從最小孩子的自卑情結來看,這是不難理解的。他周圍的人在年紀、體格、經驗方面都比他強,他當然會覺得不自信。

獨生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特殊困難。他同樣有競爭對手,只不過他的競爭對手不是兄弟姐妹。對于他而言,所謂的競爭者就是他的父親。母親對獨生子是溺愛的,她害怕他離開自己,希望一直保護著他。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造成“戀母情結”,他會對母親非常依賴,并希望將父親排除在家庭的范圍以外。如果父母能一起努力,讓孩子同時依賴他們兩個人,也可以避免以上問題。然而,比起母親,父親在對孩子的關懷上總是顯得弱一些。長子和獨生子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想要超越父親,此外他們對年長的人非常感興趣。獨生子不喜歡妹妹或弟弟的降臨。當家里的人說“或許你可以有一個小弟弟或妹妹”的時候,他卻顯得非常抵觸。他希望自己永遠是大家注視的焦點,他認為這種待遇只屬于他。如果有人威脅到他的地位,他會覺得委屈。如果有一天,周圍的人不再對他投入過多的關注,在他身上就會出現問題。此外,有一個因素對他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那就是周圍人對他小心翼翼的照顧。假如父母由于身體的原因,不會再有新生兒誕生,那我們就應該竭盡全力地去幫他解決獨生子女會遇到的各種困難。然而,在生育眾多孩子的家庭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獨生子。這種父母過于膽小和悲觀,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給予他們良好的經濟環境時,就會感到慌亂,而孩子就會被影響。

如果說孩子的年齡差距太大,那么每個孩子幾乎都會有一些獨生子的特質。這種狀況很糟糕。有人問過我:“你覺得在家庭中,孩子們之間最適合的年齡差距是多少?是應該讓他們陸續出生還是要相隔一些時間呢?”我的想法是,最合適的間隔應該是三年左右。如果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有了弟弟或妹妹,那時他已經可以進行合作了。他已經可以對家庭中會有很多小孩這樣的觀念進行正確的理解,如果他當時只有一兩歲,我們就無法讓他明白這樣的道理,當然也就無法讓他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一個男孩是生長在一群女孩當中,他的童年也會顯得苦澀。他所處的環境中全都是異性,父親常常不在家,他所接觸的除了母親、姐妹就是女傭人。他會覺得自己鶴立雞群,并變得孤僻。如果女孩們聯合在一起孤立他時,這樣的感覺就會越發強烈。女孩們會想要聯合起來讓他感覺到自己沒什么可自豪的,所以,他會感覺到孤立無援,并充滿敵意。倘若他排在中間,情況會更糟,他會腹背受敵。假如他是長子,他會感覺身后有一個充滿敵意的女性競爭對手緊緊追趕著他。假如他是家中的老小,他會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玩具。如果一個男孩長在女孩中間,他會變得不討人喜歡。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鼓勵他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和別人交流,否則,他會因為長期處于女孩當中而變得具有女性特質。純粹的女性環境和男女混合在一起的生活環境有很大差別。如果有一間房子,并沒有誰來規定住戶的性別問題,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安排。我們可以推測,如果住戶是女性,房屋一定是簡潔衛生、井井有條的,并且在色彩方面也會展現出一定的設計和創意。相反的,如果住戶是男性的話,屋子就不會那么整齊了,或許是亂糟糟、鬧哄哄的,家具會破舊不堪。而如果一個男性生活在女性圈里,就會被影響,品位和風格方面也會和女性有所相似。

另外,他可能會對這樣的環境進行強烈的反抗,并且注意保持自己的男子氣概。如果這樣,他就會帶著防御的心態,以免被女性所控制。他覺得自己一定要表現得非常優秀,因此,他會經常感到焦慮。他的性格會很極端,要么懦弱不堪,要么就非常強悍。這種情況非常值得研究推敲,這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們一定要在研究各種案例之后才去做一些探討。同樣的,如果一個女孩在男孩中間長大,會變得非常女性化或男性化,她會缺乏安全感,感覺特別孤單寂寞。

當我們對成人展開研究探討的時候,就會發現,在兒童時代留下的記憶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會反映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家庭中存在敵意或者合作不順暢而引發的。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我們的生活,并討論是什么導致生活中充滿了敵對和競爭,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不單單是我們的社會生活,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這個樣子,因此,我們明白了:所有人都想要勝利,想要駕馭別人。這樣的心態是在童年時代形成的,并且是那些自認為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想法的結果。因此,教育兒童如何更好地與人合作,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鄂州市| 增城市| 手机| 焉耆| 台山市| 德化县| 澄迈县| 亚东县| 邵阳市| 五华县| 张掖市| 宣化县| 云南省| 阿鲁科尔沁旗| 孝义市| 湘西| 长春市| 巴彦淖尔市| 宁德市| 石家庄市| 武定县| 栾城县| 林芝县| 莱芜市| 梁平县| 泊头市| 三台县| 绥江县| 大洼县| 宁陕县| 通许县| 榆林市| 上犹县| 特克斯县| 武威市| 秦皇岛市| 南汇区| 康保县| 东丰县|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