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自卑感和優越感

  • 阿德勒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694字
  • 2018-12-29 16:35:13

“自卑情結”作為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已經聞名于世了。很多心理學家對于這個名詞都表示認可,并將他們自認為合適的方法運用到了實際當中。至于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了這一名詞或者運用的時候是否做到了準確無誤,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比如說:倘若告訴一個人,他在受到自卑情結的侵害,這樣只會讓他更加自卑,而不是想方設法去克服這種情緒。因此,我們必須對癥下藥,找到在他生活模式中令他沮喪的環節,然后在那一點上不斷給他勇氣。在通常情況下,神經病患者都受到自卑情結的困擾。如果想通過有無自卑情結來對他們進行區分,那是不可能的。假如,我們只是單純地告訴他們“你有自卑情結”,這樣并不能幫助他們找到勇氣,因為這就相當于告訴一個頭痛癥患者:“我知道你現在哪里難受,你的頭痛。”

很多神經病患者并不承認自己有自卑情結,有些甚至會極力否認這一事實,認為自己比周圍的人都要有資本驕傲。所以,我們不需要問他們,而是要關注他們的行為舉止。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的。比如說,我們遇到一個舉止傲慢的人,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周圍的人都小看我,我一定要展現一下自己,讓他們看得起我。”再比如,我們見到一個說話時手舞足蹈、表情豐富的人,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如果不用一些辦法來吸引注意力,我講的話就顯得無關緊要了。”此外,還有一些表現得盛氣凌人、異常強勢的人,不得不讓人懷疑,在他內心深處是否隱藏著需要刻意掩蓋的自卑感。比如,一個人怕別人覺得自己個子矮,于是總是踮著腳走路。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兩個孩子比身高,有自卑情結的一方總會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并且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以便讓自己看起來高一些。假如有人問他:“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夠高?”他卻不會勇敢地承認這一事實。

然而,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于這個事實,我可以用三個兒童第一次被帶到動物園玩的事例來說明。當他們面對關在籠子里的獅子時,一個孩子迅速地跑到母親身后,臉色蒼白地說:“媽媽,帶我回家吧。”另一個孩子愣愣地站在那里,聲音顫抖著:“我不怕它。”第三個孩子滿臉好奇地問道:“媽媽,如果我向它吐口水,那會怎么樣?”其實,他們都發覺自己面對獅子時居于劣勢,但是他們的表現形式卻是不同的。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假如我們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尋找到適當的辦法來克服困難,就可以擺脫自卑感。沒有誰能夠長久地忍受自卑的困擾,他必定會想方設法消除不好的情緒。就算是一個人已經喪失信心,不再相信踏實的努力可以改變現狀,他也不能容忍自卑的感覺,他還是會想辦法自救,只不過他的做法都是徒勞的罷了。他的目光總是鎖定在如何克服困難上面,卻沒有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反而以一種優越的姿態進行自我催眠。這樣一來,他的自卑情結反而越來越嚴重,因為引發自卑的因素依然存在。他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可笑行為,他的壓力反而會越來越大。假如我們不去了解問題的實質,而是簡單關注他的行為,會誤以為他是盲目的。我們并沒有看到他的計劃性,他雖然也在努力讓一切變得合情合理,卻并沒有堅持改善所處環境的信念,他的行為將這一點暴露無遺。假如,他覺得自己不夠堅強,他就會躲避到一個會讓他感覺良好的環境中去,他并不著眼于鍛煉自己的能力,而是想讓自己在自己的心中顯得堅強一些。他這樣自欺欺人的努力只能換取一丁點的成功。假如這樣的問題揮之不去,或許他會變成專制的暴君,刻意維護自身的權威性;他可以自我催眠,然而,自卑情結卻從未改變。那些舊有的情境會潛伏在生活中,依然會引發他的自卑感,這便是所謂的“自卑情結”。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這樣來為自卑情結下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于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制,他會致力于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只剩下彷徨、猶豫和退卻了。

我們可以通過對公共場所具有恐懼癥的案例來深入了解上面的理論。患有這種病癥的人一般都存在這樣的心理:“我不應該離開熟悉的環境而走得太遠,我一定要避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危險。”當一個人存在這樣的心理時,他會待在屋子里或者躲在床上不下來。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有可能采取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這個時候,個人已經完全放棄了解決問題的想法,對于自己的處境,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我們明白自殺的行為意味著一種報復或苛責,便可以明白自殺者不過是試圖從自殺中獲取一定程度的優越感。從各種自殺案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死者一般會把導致自殺的責任推到某個人身上。他們仿佛在對外宣稱:“看,我是多么的柔弱和仁慈,而你,卻是這樣的殘忍。”

通常,神經病患者會通過縮小自身活動范圍的方式來避免與情緒的全方位接觸。他想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能夠主宰的環境中,從而遠離各種現實問題。這樣的做法,類似于給自己建起一座狹小的城堡,緊閉門窗,遠離陽光、清風和戶外新鮮的空氣。他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在所掌握的各種方法里,挑選出一種能夠達到目標的有效方式,或許是低聲下氣,或許是怒吼呵斥。如果對第一種方法不是很滿意,他則會嘗試另一種。然而,無論方式是怎樣的,將獲取優越感作為終極目標卻是不會改變的。當孩子發現用淚水可以很好地駕馭他人時,他會變得愛哭,而愛哭的孩子患上憂郁癥的概率非常大。眼淚和抱怨等被我們稱作“水性的力量”的方式不僅會破壞合作,還會導致將他人貶為奴仆的結果。從這些人的言談舉止間,我們可以看出自卑情結,他們和忸怩作態、過度害羞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樣,總是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他們的目標超越一切,會不擇手段地試圖凌駕于別人之上,對此,他們絕口不提。

一個喜歡夸耀的孩子,在見面伊始就會讓人感覺到一種優越感,然而,倘若我們注意他的行為,那么,他的自卑情結將暴露無遺。對于神經病患者的“狹小城堡”,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9]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不能勇敢地面對愛情,便無法真正收獲愛情。倘若他的生活圈子僅限于家庭,那么,他的性欲問題也必須在這個范圍內進行解決,這不足為奇。因為他缺乏安全感,他的興趣總是局限在熟悉的幾個人身上。他怕無法繼續按照習慣來控制局面,因而害怕與人相處。受到這一情結困擾的一般是受到父母溺愛的兒童,他們不知道可以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家庭以外獲取關心和愛情,而是錯誤地認為自己的愿望天生就可以被無條件滿足。成年之后,他們對母親的依賴有增無減。他們想找到一個仆人而不是一個伴侶,最讓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仆人就是他們的母親。這一情節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兒童身上,只要他的母親溺愛他,不允許他對其他人產生興趣,而他的父親則對他不聞不問。

大多數神經病患者都會限制自己的行為,避免跟整個環境接觸。比如,口吃者常常持有懷疑的態度。在僅存的一點社會感的支配下,他與人交往,但是他害怕這種嘗試,鄙視自己,結果在語言方面表現得猶豫不決。除此之外,具有自卑情結的人群還包括:上學期間明顯不如別人的孩童、強迫癥神經病患者、而立之年卻一事無成或者婚姻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男人女人、由于厭惡工作而失眠的人等,這些人在解決問題時都會感到無助。有些人面對異性時,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懷疑,于是出現了早泄、陽痿、性冷淡、手淫等問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呢?那是因為這些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目標。

我們知道,自卑可以促進人類地位的提升,它本身并不是變態的。比如:由于人類覺得自己無知,而對未來的預測卻是異常美好的,人類必須努力改進自身所處的情境,于是他們努力地控制自然,努力探求宇宙的領域,這些做法便促成了科學的興起和發展。其實,在我看來,自卑情結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倘若我們邀請一位外來的客人觀光,他一定會發出一些感慨:“人類一定是地球上最弱勢的群體了,看!他們建立了各種團體,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們做出了各種努力,為了防風避雨,他們建造房屋;為了抵御嚴寒而穿上衣服。”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在某些領域是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像猩猩或獅子一樣健壯,地球上很多動物都比人類適合單獨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雖然群居與團結也是解決困難的一種方式,然而,人類卻比其他動物更加需要合作。嬰兒是脆弱的,需要長期的呵護和照顧。而任何人都是從嬰兒發展而來的。若是缺乏了合作,就只能被環境所限制,因此,我們認識到:假若一個孩子沒有學會與人合作,他就會越來越悲觀,漸漸發展成牢固的自卑情結。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就算是一個非常喜歡與人合作的人,也需要面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棘手問題。沒有哪個人能夠完完全全地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人生苦短,人類是脆弱的,而生活中的三個現實問題卻始終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卻不會滿足現狀,止步不前。不管怎樣,我們始終要奮斗,但是,只有與人合作,我們的奮斗才是充滿希望并且有意義的。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是永遠無法達到生命的終極目標的。如果一個人或者整個人類的生活,已經達到完全沒有任何困難的程度,那么,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這樣完美的環境中,一定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我們可以推算出將要發生的每一件事,明天是不存在任何風險和意外的,一切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那么,對于未來,我們也就沒有什么期望了。其實,生活的樂趣主要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我們可以確定每件事的發展,那么,也就沒有了討論和發現的必要性,這個時候,科學也就走上了末路,宇宙對于我們來說,也就只意味著一次輪回;曾經讓我們感到愉悅的藝術或宗教,也將失去意義。幸好,我們現在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走向末路,我們奮斗的腳步不會停下來,我們也能夠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尋找新的合作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病患者往往不能找到非常有效的解決辦法,他們的前進是相當困難的。而正常人對待問題時,總會用較為合適的方法一步步解決,他們能夠接受并解決新問題。因此,他們不需要他人特殊的照顧,不會讓同伴感覺到巨大的壓力,他們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就能夠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每個人都想要獲得優越感,都會樹立各自的目標。目標的建立是以個人生活意義為基礎的,而這種生活意義往往不只停留在口頭上。它像個人獨創的新奇曲目一樣存在于個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標就隱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現在外面。它們的表現一般比較模糊,我們也只能根據個人的行為來進行推測。對生活模式的探索,就像品讀一首小詩。詩中隱藏的意義遠遠比它表面上所呈現的文字要豐富。我們需要細細品讀,推敲它蘊涵的意義。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復雜而豐富的藝術作品,心理學家必須要用欣賞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義。生活的意義是在個體生命開始的前4~5年間確定的。我們就像黑暗中的瞎子,憑借感覺逐漸找出確定的答案,而非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最終的結果。優越感的目標同樣也不是一個靜態的點,而是在不斷的摸索和推測中確定下來的,它是一種動態的去向,是生活奮斗的目標。

沒有誰能夠清晰而準確無誤地描述出整個目標。比如,一個人了解自己的職業目標,但是,那只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就算是目標已經清晰具體,獲得最終成功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一個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醫生,這個目標其實包含著很多方面。他不僅想要在病理和科學領域有一定的建樹,而且還要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對自身及他人的濃厚興趣。我們能夠觀察到,他希望自己怎樣去幫助他人,以及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會給自己哪些限制等。這些實質上都是他補償自卑感的方式,當然,我們能夠從他所從事的職業或行為舉止中推斷出哪些方面讓他感覺到自卑。比如說,我們常常發現,有一些醫生在童年時期就親眼見過死亡,而死亡又給予他們極度的不安全感。或許是他們身邊的人失去了生命,這使他們將保護他人的生命作為自己今后發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然而,我們也清楚,教師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如果一個教師缺乏社會責任感,他之所以將教師作為職業目標,很可能就是想通過統治比他弱小的人而獲得安全感和優越感,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習慣。而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會真心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對待學生。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教師之間,不僅在能力和興趣這兩個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的心態對其外在的行為舉止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一個人總會不斷調整他的行為來適應被具體化了的目標。在這些條件的限制下,一個人會不斷靠近他的目標,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他都會想方設法實現他的“生活意義”和他爭取優越感的“終極目標”因此,我們要透過表象去了解一個人的本質。每個人都可能根據其指定的具體目標而改變達成目標的方法,比如他的職業。因此,我們需要找到隱藏在整體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無論表現為什么樣的方式,這個特征總是固定不變的。就像我們將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隨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時,它會給我們不同的印象一樣。然而,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三角形其實并沒有變化。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整體目標的內涵不會只有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可以通過它的各種表現來全面認識它。我們不可能對一個人這樣說:“如果你想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那么,只需要做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改變方式。一個人的身體越是強壯,當他面對阻礙時就越能另辟蹊徑,只有那些神經病才認為:“我一定要這樣,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們不想輕易對優越感的特殊追求進行具體的描述,然而,在所有的目標中,我們總結出一個共同因素——努力想要成為神。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會竭盡全力地按照這種想法來表現自己,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上帝。很多哲學家也懷有同樣的夢想,而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希望孩子變得和上帝一樣。此外,這個目標還存在于古代宗教訓練中:教徒一般都把將自己修煉成神作為最終目標,這樣的理想,曾經體現在所謂的“超人”觀念中。據說,尼采在發瘋以后,曾在寫給斯特林堡[10](Strindberg)的信中,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作為自己的署名。一般來說,發瘋的人常常赤裸裸地將優越感目標表露在外面,他們會聲稱自己是中國的皇帝或者是拿破侖。[11]他們希望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敬佩,成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超人,可以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能預知未來,用無線電獲取各種信息,聆聽他人的所有對話。成為神的目標,也可以有較為合理的表現方式。比如,可以體現在希望得到全世界最高的智慧,或擁有使其他生命變得弱小的力量。不管我們是想保存俗世的生命,還是希望經歷很多次輪回,然后返回人間,抑或是我們想在另一個想象的空間里永不腐朽,這些想法的實現必須建立在變成神的基礎上。在宗教范疇內,只有神才能永垂不朽。我們不必在這里討論這一言論的對與錯,它們是一種意義,是對生活的詮釋,而我們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采用這種意義——成為圣者或是神。就連無神論者也會希望自己能夠掌控神,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種優越感目標是極其強烈的。

假如我們將優越感的目標詳細化,便不會在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出現偏差。這種情況下,個人的習慣和特征都是完美無瑕、完全正確的。無論是問題少年,神經病患者,還是罪犯和酗酒者,他們的行為都是恰當的,是獲取優越地位的正確途徑。他們的病癥都是對應目標而出現的,他們不可能否定自己的病癥。學校里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的懶在班級里是數一數二的。有一次,老師問他為什么功課會這么糟糕,他理直氣壯地說:“假如我一直很懶,您就會一直關注我,那些好學生是得不到您的關心的,他們不調皮,成績又好,您怎么會去關注他們?”可見,只要他將吸引老師注意作為目標,他便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想讓他改掉懶惰的惡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為了他的目的,他必須采取這樣的行動。而且,在他眼里,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正確的,若要改變,他會因此變得愚蠢。另外,還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在家里很乖巧,但是看上去比較笨,在學校,他總是比不過別人,在家里他也顯得太過平凡。而大他兩歲的哥哥卻完全相反,他的哥哥天資聰穎、生性活潑,但是,辦事魯莽,麻煩不斷。一天,有人聽到弟弟和哥哥的對話,弟弟說:“我寧愿愚笨也不想像你一樣魯莽!”假若他之所以顯得愚笨是因為想要避免麻煩,那么,他真的非常明智。由于顯得愚笨,別人對他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假如他不小心出了錯,也會輕易得到他人的原諒。從這一點來看,他并不是真的愚笨,而是在故意裝傻。

一直以來,通常意義上的治療都是指向病癥。然而,個體心理學無論是在醫療領域還是在教育領域都是反對這種態度的。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數學成績較差,趕不上別人時,只是關注表面的現象,想通過某種方法來提高他的數學成績,那幾乎是在做無用功。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他想要吸引老師的注意力,甚至厭惡學習,試圖通過這樣的辦法迫使學校開除自己。如果我們只是改變了這個現象,他依舊會尋求其他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這有點類似于成人的神經病。如果一個人患上了頭痛癥,而這一癥狀對于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用價值的,它們會在恰當的時候發作。他能以頭痛為借口,推掉許多的應酬,每次,當他必須面對陌生人或者做出重要選擇的時候,他就會感覺頭疼。與此同時,他還可以借此來向家人或下屬發脾氣。那么,他怎么會放棄這樣一種有效的方法呢?從這一點來看,他的痛苦是可以為他所用,并且能夠達到他所期望的效果的。因此,我們可以用一種可以令他恐懼的說法來迫使他放棄這種工具,并且通過物理治療使他痊愈,使他不能再繼續使用這種方法。然而,假若他的目標并沒有改變,就算放棄了這種方式,也還會找到另一種途徑作為補償。頭疼被治愈了,那他可以患上失眠或者其他的病癥。只要他的目標一直保留,那么,他總能夠找出新的病癥。某些神經病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摒棄他的病癥,并以驚人的速度選擇另一種新的病癥。他們就好像是神經病病癥收藏家,可以隨意擴充自己的收藏范圍。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病癥背后的目標,而不是單純地為他們提供治療疾病的書籍,我們不僅要為他們解除困擾,更要找到他們所定的目標和優越感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

如果說我找來一架梯子,爬上黑板的頂端,并且一屁股坐上去。那么,看到這一情景的人一定會覺得我瘋了。他們困惑的是我為什么要找來梯子,為什么要爬上去,并且以不雅觀的姿勢坐在上面。然而,假如他們了解到,我之所以坐在黑板的頂端,是因為如果我不坐在高于其他人的位置上,我就會感覺自卑,我只有待在俯視學生的位置上,才會有安全感,他們至少就不會認為我瘋得那么厲害了。我選用了一種非常合理的工具,并且依照計劃行事,可以說,我的方法是非常明智的。他們之所以覺得我瘋了,是因為我對優越感目標的解釋。如果有人能夠讓我相信我的想法是錯誤的,那么,我也會改變我的行為。然而,假如他們無法令我改變目標,只是拿走了我的梯子,那么,我可能會用椅子,再次爬上去。如果他們再拿走椅子,我可能會跳著爬上去。這是神經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他們自認為選用了最正確的方法。我們需要改變的是他們的目標。這個目標一旦發生變化,他們的心態和行為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他們會用新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新的目標。

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充分證明上述觀點的正確性。有一位30多歲的婦女,她近期在與人交往中總是感到焦慮,于是向我求助。由于她在工作上毫無建樹,她不得不接受家庭的經濟救濟。她也曾試圖從事秘書、打字員等工作,可是,她遇到的上司卻紛紛向她求愛。為此,她感到困擾,被迫辭職。之后,她獲得了一份工作,這一次,老板并沒有對她表示出任何興趣,然而,她卻覺得老板不重視她,再一次辭職。她大概已經接受了八年左右的心理治療,但是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她依然無法與人交往,也無法找到喜歡的工作。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成人,就一定要了解她的童年。因此,當我在對她進行治療的時候,我調查了她童年的生活模式。她是家里的小女兒,是受人溺愛的掌上明珠。她的家境優越,她的父母幾乎是無條件滿足她的任何愿望。聽完這些,我發出了感嘆:“你真是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啊,簡直就像個公主。”她回答道:“對啊,很多人都叫我小公主呢。”當我說我想了解她最早的記憶時,她回憶道:“那時候我四歲,一天,我看到屋子外面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他們蹦蹦跳跳地叫喊著:‘巫婆來了!’我害怕極了,回去以后,我問女仆:‘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她點了點頭,說世界上真的有小偷、巫婆和強盜,他們無處不在。”從那天開始,她就非常害怕一個人待在屋子里,而且,這樣的恐懼感貫穿于她整個生活模式中。她認為自己是弱小的,需要家人隨時隨地的照顧和支持。此外,她還有一段早期的記憶:“我曾經有一個男鋼琴教師,一次,他突然要吻我,我害怕了,跑回家告訴母親,從此以后,我就不想再碰鋼琴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她當時已經有了和男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意識,而且在性方面,她也以躲避愛情為最終目標。在她看來,陷入愛情是弱者的表現。其實,各位讀者可以想象一下,在現實生活中,陷入愛情的人往往會變得脆弱。在一定程度上看來,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愛情會讓我們變得溫柔,由于我們時刻關注著對方,就會平添許多的煩惱。而只有那些制定了明確目標,時時提醒自己“我不能讓他了解我的內心想法,我要堅強一些”的人,才能夠避免愛情的發生,他們往往會遠離愛情或者拒絕愛情。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當這些人面臨墜入愛河的可能時,會采取一些行動來逃避脆弱的感覺,比如諷刺、嘲笑,并排斥使他們墜入愛河的人。

同樣地,這個女孩在面臨愛情以及婚姻時,也會覺得自己很脆弱。于是便造成了這樣的后果:在謀求職業的過程中,當有男人向她示愛時,她會不知所措,會采用逃避的方式。她一直沒能學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而她父母的離去,更讓她失去了安全感。她希望親戚能夠幫助她,然而,親戚們并不喜歡她,也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她指責他們冷酷無情,居然讓她一個人面對所有困難,才勉強換來了一些安慰。我敢保證,如果她的親戚們完全不再關照她,她會瘋掉的。獲得親戚們的關懷,使自己可以堂而皇之地逃避生活中的困難,是她唯一能實現優越感目標的途徑。在她內心深處,隱藏著這樣的想法:“我是屬于另一個世界的,我是那個世界里的公主,我不屬于這里,我在地球上并不重要。”她到了近乎發瘋的地步,然而,她還算幸運,還有親戚愿意幫助她,否則她會走投無路。

此外,還有一個例子可以將自卑情結和憂郁情結詮釋得淋漓盡致。我有一個病人,是個16歲的女孩。這個女孩7歲開始偷東西,12歲便開始夜不歸宿。她的父母在她兩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她跟隨母親來到外祖母家,在那里,她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她出生的時候,父母的關系非常糟糕,常常吵鬧,因此,她的降臨并沒有讓母親感到開心。母親從來沒有愛過她,她們的關系一直都非常冷淡。當我看到這個女孩時,我語氣和善地與她攀談。她說:

“其實我并不喜歡偷東西,也不愿意和男生到處玩耍,我做這些事,只是為了讓我媽媽知道她根本管不了我。”

“你是想以此報復你的母親嗎?”我反問她。

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其實很脆弱,卻試圖證明自己比母親強。她覺得母親并不愛她,所以感到非常自卑。她只是想通過到處惹麻煩來獲取一些優越感。可見,少年偷竊及其他的錯誤行為,通常都是為了報復父母。

一個15歲的女孩失蹤了,八天后被人找到,接著她被帶進了少年法庭。她當眾杜撰了一個故事:一個男人綁架了她,將她捆好后關進屋子里,整整鎖了八天。然而,沒有一個人相信她說的是真的。一位和藹的醫生與她交談,希望她說真話。她卻非常憤怒,還動手打了醫生。后來,我見到了她,問她有什么理想,讓她誤認為我是對理想本身感興趣,并且可以幫她實現。然后我讓她講一講她做過的夢,她笑著說:“我曾經夢到我在酒吧里,一出門就見到了母親,我爸爸也在,我慌忙央求母親將我藏起來,我怕被父親看見。”這個女孩對自己的父親有一種恐慌感,并且排斥他。由于經常受到父親的懲罰,她只好撒謊。因此,當我們審視撒謊的案例時,應該去了解當事人的父母是否作風嚴厲。其實,說謊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事情本身確實極具危險。此外,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女孩是樂于和母親合作的。后來,女孩說:她曾經被引誘到地下酒吧并度過了八天。其實,她希望父親知道,但是礙于他的嚴厲,卻又不敢提及。她覺得,她的父親一直在壓制她,只有在傷害父親的時候,她才能獲得征服的快感。

我們應該怎樣去幫助這些無法正確地獲得優越感的人呢?當我們懂得人類會習慣性地追求優越感,那這件事就變得容易了。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換位思考,去體會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行為之所以錯誤,是因為他們努力的方向對達成目標是毫無用處的。對優越感的追求會隱藏在人類的每一個行為之下,事實上,它是提升我們文化的源泉。我們的行為都是遵循著一條線索的——從上到下、從負到正、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層層遞進。然而,只有那些在為自身奮斗的同時可以有利于他人的人,才足以對付并解決所有的生活問題,他們前進的方式也是對他人有益的。如果我們采取這樣的方式為人處世,就會發現,我們可以輕易地讓他們悔悟。合作是人類最大的共同點,也是人類衡量價值和成功的基礎。很多合作都是對人類有益的,比如對理想、目標、行為和個性特點的要求。要找到一個沒有任何社會感的人是非常困難的。罪犯和神經病病人其實也明白這一點,對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行為中找到證據,比如,拼命替自己的生活找到好的解釋,或者推卸責任等。然而,他們已經沒有勇氣去追尋生活中有用的一面。他們的自卑情結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你不可能從合作中獲取成功的。”他們總是在和虛無作戰,旨在肯定自己,實際上,這已經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

在社會分工中,我們能夠找到很多空間來安置不同的目標。我們知道,目標中總會有些許錯誤,而我們也總在雞蛋里挑骨頭。對于孩童來說,優越感可能來源于數學知識;而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可能是藝術;對于第三個人來講,或許是強健的身體。對于一個營養不良的孩童,他會將營養問題作為最主要的問題,他可能會對食物感興趣,因為他認為這是可以改善自己身體的有效方式。最后,他可能在營養學上有所成就,甚至成為專業的廚師或營養師。通過研究一些特殊的目標,我們發現:某種自我限制的聯系及排斥某些可能性是和真正的補償作用相契合的。比如,一個哲學家想要思考和創作,就必須遠離社會。然而,如果社會責任感是其優越感中的一部分,那么,他的行為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黔江区| 清新县| 韶关市| 左云县| 连平县| 日土县| 高碑店市| 奉贤区| 金门县| 高要市| 吉木乃县| 松溪县| 抚宁县| 无锡市| 武川县| 营口市| 乌审旗| 离岛区| 时尚| 和硕县| 岢岚县| 东辽县| 台湾省| 获嘉县| 西吉县| 大方县| 衡东县| 苏州市| 万宁市| 武平县| 道真| 罗平县| 醴陵市| 南宫市| 宜丰县| 甘洛县| 邳州市| 天长市| 万州区|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