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早期記憶

  • 阿德勒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257字
  • 2018-12-29 16:35:13

在人類人格中,最關鍵的是個人在爭取優越感時所做的努力,這一點存在于我們心靈生活的方方面面。認清這一點,對于我們了解個人生活方式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助益。首先,我們能夠挑選一種行為作為研究的素材,可是,無論選的是什么,結果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一個人人格的核心體現;其次,它使得我們能夠研究的材料變得非常豐富,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思想、感覺或行為來進行研究。在研究某一行為時,我們可以找到各種方式來糾正由于輕率而犯下的錯誤。除非我們認為所研究的行為只是整體的一個部分,否則,我們就無法判斷其意義。然而,所有的表現都能讓我們找到同一種答案,因為這些表現所陳述的是同樣的事情。我們像一群考古學家,探尋著各種古代工具,尋找陶瓷碎片、斷壁殘垣、破損的石碑及古代書籍,試圖從中了解已經毀滅了的城市生活。只不過,我們所研究的是人類內部結構,而非已經毀滅的事物。也就是說,能夠將原本的意義不斷地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人格。

了解一個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個體心理學或許是所有心理學中最難掌握和運用的。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找到人格整體,在整個事情一目了然之前,我們必須保持好奇心。我們所需要的靈感,要從細節中尋找,比如,一個人怎樣進入他的房間、一個人微笑的樣子、走路時的神態等。在某一點上,我們或許會感到困惑,然而,我們總會及時得到糾正和肯定。心理治療其實是一種需要合作的練習和實驗。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保持對他人的興趣。我們需要換位思考,要竭盡全力去了解真相。我們要解決病人的態度和所遇到的問題,就算我們自認為很了解他,也不能說明我們是正確的,除非,他自己了解自己。一個真理,倘若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就不是真正的真理,它只表示我們還缺乏了解。有些學派提出“負轉移和正轉移”(negative and positive transference)這個不屬于個體心理治療范疇內的概念,其原因就是不知道這一點。或許,用縱容的方式和一個放縱的病人相處,可以博得他的歡心,但是,也會使他更想凌駕于別人之上;如果我們忽視他,便會引起他的敵意,他會拒絕治療,渴望我們向他道歉,以表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這樣才會繼續接受治療。其實,我們應該表現出個體對同類的興趣而不是輕視或縱容他,這種興趣是最真實而客觀的。我們需要和他合作,找到他的困難,從而成全他的幸福及別人的利益。在這個目標的指導下,我們不會期望那種“轉移”的現象,不會擺出強勢的姿態或者讓他感覺到不負責任。

經研究,人類的記憶是最能顯露個人心靈秘密的。記憶能夠讓人回憶起自身的限度和環境,是可以隨身攜帶的一種載體。一個人的記憶不是偶然的,因為,個體的記憶通常記載著他自認為重要的事件,這是從數以萬計的印象中篩選出來的。所以,記憶可以稱作他的“生活故事”;在記憶的驅使下,他可以安慰或警告自己,從而致力于實現個人目標,并按照舊有經驗,以已經試驗過的形式作為參照來對付即將發生的事。

我們不難觀察到個體是怎樣依靠記憶來調節情緒的。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悲觀失望時,他會回憶起以前類似的經歷。比如說,一個憂郁的人,他的記憶幾乎都是帶有悲觀色彩的。如果他樂觀向上,同樣也會選擇與之相對等的記憶,他的記憶通常是愉快的,會讓他感覺更加愉悅。同理,當他面對困難的時候,他也會借助記憶來讓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平和。所以說,記憶和夢都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一些人在面臨重要抉擇時,都會夢見他順利地擺脫了困境。他們會把抉擇當作一種歷練,從而想盡快找到成功的感覺。每個人心境的結構和平衡,都影響到個人心境的變化,因為他們所遵循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感到憂郁,那么,當他回想起自己的成功往事時就會擺脫憂郁的感覺;如果他認為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不幸,那么,他的記憶中一定只充斥著那些所謂的倒霉事。記憶和生活的樣式是同步的。如果一個人在優越感目標的驅使下認為他人都看不起自己,那么,他的記憶中一定都是被侮辱的事件。他的記憶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化的。他的記憶中將會出現不同的事,否則,他就會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他記憶中的同一事件。

早期的回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以及最簡單的表現形式都會如實反映在記憶中。我們可以通過記憶來斷定一個兒童是被忽略還是被寵溺,他是否能夠與人合作,他喜歡和哪些人相處,他遇到過什么樣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如果一個兒童視力不佳,并且努力想要看得更清楚,那么,他的記憶中,會有很多事物都和視覺相關聯。他在回憶過去時可能會講:“我仔細查看周圍……”他或許會描繪各種形狀和色彩;如果一個兒童行動不便,渴望運動,則會把這樣的想法表現在記憶中。如果一些記憶從一個人童年起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么,它們必定是他所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的目標和生活方式,則要研究他的個人興趣。這個結論說明早期記憶在心理輔導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另外,早期記憶還能反映兒童與父母或家庭成員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記憶是否正確是無關緊要的,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很早以前,我就變成這樣的了。”或“早在童年時代,我便知道世界是這樣的了。”

在記憶中,最關鍵的是他能夠回憶起來的最早的事情及他所采取的描述方法。最初的記憶是一個人人生觀的雛形。通過最早的記憶,我們能夠看出他發展的起始點究竟是什么。

最初的記憶是我們在研究人格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有的人會說他們無法確定所發生事件的先后順序,或者干脆回憶不起來,然而,這樣的狀況對于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啟發。我們可以由此判斷他們是否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或者愿意合作。通常人們都是非常樂意提及最初記憶的,對他們而言,那些都是單純的事實,并沒有什么隱含的特殊意思。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他們的最初記憶,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從記憶中表露出與其他人的關系,生活中的目標以及他們是怎樣看待周邊環境的。由于最初的記憶中包含著很多有效信息,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可以以班級為對象,讓學生各自寫下最初的記憶,倘若我們可以理解這些記憶,那么,我們便掌握了有價值的信息。

下面,我們用幾個例子來證明這個論斷的正確性。假設我們并不了解研究對象的各方面情況,僅僅掌握了他們的最初記憶。我們可以用他們人格中的其他表現形式來檢驗我們從中發現的有效信息,這對于我們來講,相當于一個訓練,用以增強我們的判斷力。我們需要具備辨別真假的能力,也必須學會對比。尤其是通過一個人所受的訓練來判定他是否喜歡合作;他是膽小怯懦還是信心十足;他獨立自主還是對他人充滿依賴;他只想收獲還是懂得付出。

例一:

“由于我的妹妹……”我們必須注意是什么人出現在他最初的記憶中。當他這樣描述時,我們可以判斷妹妹曾經一度成為他的陰影,并影響著他。他們之間的狀態應該是對立的,這種關系類似于競爭對手。我們也能夠了解,這樣的關系對他來說是種困擾。當一個兒童和某一個人對立時,就不會與他合作。但是,我們的猜測也未必準確,或許他們是好朋友。

“由于妹妹年幼,所以我必須等著她長大,否則我也不能出去。”由此可見,他們的關系確實是敵對的。我們可以推測研究對象的心理:“因為她還小,所以我必須等到她長大了才可以出去,妹妹妨礙了我的自由!”倘若這樣的解釋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可以理解當事人的感受:“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比受到他人的限制更糟糕的了,那等于失去自由。”可見,當事人多半是女孩。

“后來,我們的起點是同步的。”其實,我們不認為這樣的教育對于女孩來說是科學的。她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因為妹妹小,她就必須等著妹妹。這是女孩一直以來所堅信的解釋。她感覺一直在遷就著妹妹,自己卻備受冷落。她很可能會遷怒于母親,或許她還會因此和父親顯得更加親密。

“我記得,媽媽說過就在我們去上學的當天,她感覺格外孤單。她還說她在那天下午時不時地跑到門口張望,希望我們趕緊回來。”通過這樣的表述,我們能夠看出這樣的行為缺乏理性——女孩看到了母親的不安。顯然,這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女兒也能夠體會到這一點。但是,她是多么缺乏安全感。倘若我們找女孩談話,或許她會說母親是更偏袒妹妹的。這樣的事情并不稀奇,最小的孩子通常都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從整個回憶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姐姐對妹妹是有敵意的,她認為妹妹妨礙了她,她可能會因此而產生忌妒的心理。她若是討厭年輕的女士,也就不足為奇了。很多人都對年長產生恐懼感,一些婦女會忌妒比自己年輕的女性。

例二:

一個女孩子回憶道:“我最早的記憶來自三歲時祖父的葬禮。”可見,死亡這件事對她而言,印象深刻。這說明她將死亡看作最危險的事。從各種事實中,她得出了“祖父會死”這一結論。我們還能猜到,祖父一定很寵愛她。祖父祖母和父母不同,他們只是希望孩子依賴他們,從而獲得心靈的滿足感。老人們很難從現有文化中感受到自身價值,因此,他們會用某些方法來說明自己很重要,比如容易生氣等。我們可以理解,祖父一定非常寵愛這個女孩,因此,祖父的去世讓女孩無法接受。

“我記得,他臉色蒼白,四肢僵硬地躺在棺材里。”其實,本不應該讓一個三歲的孩子看到尸體,而且還是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很多孩子都表明無法忘記看到尸體時的感覺,就像這個女孩一樣。他們會想方設法消除這樣的陰影,于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夢想成為醫生。在他們看來,醫生是可以和死亡抗衡的。因此,醫生的最初記憶通常都含有死亡。女孩的視覺是敏感的,通過女孩的描述,我們看到了她對尸體的印象。

“接著,有人把棺材放進墳墓,當時,有一些繩子被拉了出來。”這是女孩所看到的畫面。我們更能確定她的視覺是敏感的。“當時我嚇壞了,從那以后,再聽到我熟識的人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消息,我會害怕得渾身顫抖。”

這依舊是她對死亡的印象。假如我找她聊天,當問到她的夢想時,或許她會回答:“醫生。”如果她滿臉茫然,我會引導她:“你覺得醫生或護士怎么樣?”她之所以會說“到另一個世界去”,就是用這種說法來補償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從她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和祖父關系很親密,她的視覺比較敏感,對于死亡她印象深刻。在她的印象里,“我們都會死去”是客觀事實,然而,我們的注意力本應該被其他事情吸引,而不是僅僅對死亡產生興趣。

例三:

“我的父親在我三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出現在記憶的起點。我們可以猜測,比起母親,她對父親的興趣更濃。對父親感興趣應該是發展的第二階段。兒童最開始總是先對母親感興趣,因為在一開始,母親與兒童的合作比較多。兒童依賴著母親,她的心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母親而展開的。假如她對父親更加感興趣,那說明這個母親很失敗。這意味著孩子不滿意自己的處境,通常這是因為誕生了更小的嬰兒。如果在回憶中發現有新生嬰兒,那我們的論斷就是正確的。

“爸爸買了一對矮種馬給我們。”我們必須注意到其他的孩子,因為她不是獨生子女。“爸爸將它們牽到我面前,比我年長三歲的姐姐……”看來,我們的解釋是需要修正的。事實上,這個孩子年紀是最小的,而我們以為她是姐姐。或許,母親更加寵愛她的姐姐,因此,女孩才會回憶起父親買了矮種馬的事件。

“姐姐牽著馬喜氣洋洋地走在街上。”這個姿勢是多么得意。“我的馬跑得太慢了,它總是跟在另一匹后面。”這是因為她的姐姐走在前面!“我絆倒了,馬拉著我在地上跑。這次經歷以興高采烈開始,卻落得個沮喪的結局。”姐姐處處占據上風,她是勝利者。我們可以猜測,女孩是說:“假如我稍不留神,姐姐就會處于優勢地位。我像個失敗者一樣被她擊敗。占領先機是唯一獲取安全的方法。”因此,我們也可以判斷:她的母親寵愛姐姐,她不得不轉向父親。

“之后,雖然姐姐的騎術不如我,但我始終抹不去那次留下的陰影。”現在,我的所有猜測都得到了驗證。我們看到有一種競爭存在于兩姐妹之間。妹妹認為:“我不能總在后面,我要趕上去超過她。”我曾經論證過,年紀偏小的孩子往往會存在競爭對手,而他們又求勝心切。這個女孩就是這樣,她所經歷的事情不斷地提醒她:“我要永遠保持第一,走在別人后面是件非常危險的事。”

例四:

“我最初的記憶是姐姐帶著我出席各種宴會或社交場合。我出生那年,她正好18歲。”由此可見,這女孩能感覺到她處于社會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她比其他人更樂于合作。姐姐比她大18歲,姐姐所處的位置類似于母親。在家里,姐姐最寵她,姐姐也成功地將她的興趣擴展到周圍人的身上。

“我出生前,家中有五個孩子,只有姐姐是女孩,我出生后,她自然會以此為炫耀的資本。”情況似乎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當一個孩子被別人當作炫耀資本時,她的興趣就會從奉獻自己轉移到“受人欣賞”。“所以,她帶著年幼的我到處轉,我唯一記得的事是:姐姐喜歡勉強我發言,比如‘告訴面前的小姐姐,你叫什么名字?’等。”這種教育方法是不正確的,可能會導致孩子變得結巴或者語言困難。一般來說,如果過分注意孩子說話,他會覺得有壓力,變得過于關注自己的行為,希望他人了解自己,最后導致無法和他人正常交談,變得結巴。

“我記得,當我表達不出自己想法的時候,家人總會責怪我,因此,我討厭出門或與人交流。”我們最開始的猜測是完全不正確的。現在,我們可以準確地判斷她記憶背后的意義是:“由于被姐姐帶出去與人交流,在這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不開心的事情,因此,我討厭這樣的交往。”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現在她依然不喜歡與人交流。我們也可以看出:她討厭這樣的事情,她非常注重自己的行為,她不喜歡被拿去炫耀,那樣她會很有壓力。因此,她變得特立獨行,內向孤僻。

例五:

“童年時期的一件事令我難以忘懷。那是我四歲的時候,曾祖母來看我們。”我們討論過,一般來說,祖父母是非常疼愛孫兒的,然而,我們卻未曾討論過曾祖母將怎樣對待他們。“她到了以后,我們將拍一張四世同堂的全家福。”這個女孩對曾祖母來訪并拍照的印象如此深刻,可見,她是個戀家的人,對家庭很感興趣。假如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那么,在家庭范圍之外,她的合作能力應該是很差的。

“我的記憶很清晰,當時我們開車到了另一個鎮上的照相館,然后,我換上了一件白色繡花的外套。”或許,這個女孩視覺也非常敏感。“在拍全家福之前,我和弟弟合了影。”我們再次看到她對家庭的興趣。她和弟弟之間一定發生了很多事,因為弟弟是家庭中的一員。“弟弟手拿紅球坐在一把椅子的扶手上,椅子就在我身邊。”她又回憶起當時看到的事物。“我兩手空空地站在一邊。”現在,我們看到女孩的心理了。她在暗示自己:“大家更喜歡弟弟。”我們可以推測,她并不歡迎弟弟的降臨,因為他會取代她受寵的地位。“他們讓我微笑。”她是想說:“其實我覺得沒什么好笑的,他們卻讓我笑,他們讓弟弟手拿紅球坐在椅子上,而我卻一無所有。”

“拍照的時候只有我是沒有笑的,其他人都擺出了很好的姿勢。”她覺得家人對她不好,她表示抗議。在回憶的過程中,她從沒忘記告訴我們家庭是如何對待她的。“當被要求微笑時,聰明的弟弟就會笑得好開心,之后,我一直不喜歡那張照片。”她的例子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生活方式,當我們認定一件事的時候,就會試圖用它解釋其他的事。由于拍照時發生了不開心的事,因此她一直討厭拍照。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一個人討厭某件事,假如要說明理由,他總會用自己的經驗來證明。這樣的記憶,讓我們得出了兩個結論:首先,她視覺敏銳;其次,重要的一點是她很依賴家庭。她最初的記憶幾乎都來自家庭,或許,接觸社會后,她會感覺不適應。

例六:

“我最早的記憶是我在三歲半時所遇到的一次意外。那時候我們都喜歡喝蘋果酒,父母雇用的一名女工為了滿足我而把我帶到地窖里。”那像是一次冒險,因為,發現蘋果酒放在地窖里,本身就很有趣。假如我們現在就進行推斷,我們可能有兩種猜測:或許女孩是個勇敢的人,喜歡新環境的刺激。再或許,一些人會引誘我們走向墮落。通過回憶的其余部分,我們將繼續做出猜測。“由于想要喝到更多,所以我們開始自己動手。”這確實是個勇敢的女孩,比較獨立。“不一會兒,我們雙腿發軟無法前行了,而且,蘋果酒被我們弄倒了,地窖也被弄濕了。”在此,我們分明看到的是一個禁酒主義者。

“或許是這樣的經歷讓我開始討厭蘋果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飲品。”一個意外竟然改變了她的生活態度。我們無法憑空想象這件事竟然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可是,女孩卻把不喜歡飲料酒的原因歸結為這次經歷。我們發現,她比較獨立,知錯能改,學習能力比較強。她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她似乎說過:“我曾犯過錯,但我及時改正了。”如果是這樣,她的生活方式是值得借鑒的:獨立,勇敢,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自我。

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僅僅是在鍛煉推測的能力。我們必須結合更多的表現來得出最終的結論。現在,讓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學習如何從人格的其他表現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有一個男人患有神經焦慮癥,他已經35歲了。當他離開家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焦慮不安。他曾經努力尋求一份職業,然而,當他進入辦公室后就會感覺焦慮,于是終日呻吟,只有回到家,陪他的母親坐在一起時焦慮才會停止。當我們問起他最初記憶的時候,他說:“我四歲的時候,常坐在窗子旁邊望著街上努力工作的人,覺得非常有意思。”這說明,他對正在工作的人非常感興趣,他想坐在旁邊望著他們。如果想要改變他的生活狀態,我們需要讓他認為自己能夠和別人一起工作。他曾一度覺得獲得他人的幫助是他生活的唯一方式。我們需要讓他的人生觀產生轉變,并批評他不該有那樣的想法。藥物或者手術無法讓他的觀念產生轉變,然而,他的描述可以作為我們研究的素材,以便建議他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根據觀察,我們發現他近視得很厲害,必須集中精力才能看清楚周圍的事物。每當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他的注意力總是在“看”這方面,而不是集中在工作上。然而,這沒有關系,他痊愈后,開了一間自己的畫廊。他以這樣的形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一個32歲的男人不幸患上了一種叫歇斯底里的失語癥,來進行治療。他的嗓子除了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外,就說不出話來。這一癥狀已經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最開始的時候,他在路上不小心踩到了香蕉皮,摔倒后被出租車撞到,嘔吐的狀況持續了兩天,之后,他就再也無法擺脫偏頭痛的困擾。可見,他很有可能是腦震蕩,然而,這個原因并不能導致他無法說話。之后的8天里,他都無法說話。他將對方告上了法庭,直到如今依舊沒有結果。他將責任都歸咎于出租車司機,并且要求由汽車公司來賠償他的損失。我們很容易理解:如果他的某種機能在這場意外中喪失,他勝訴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我們不能說他是在欺詐,因為他確實也不能大聲講話。或許,他在那場意外之后是真的發現自己的語言能力有所下降,之后,也沒有考慮過是否有需要去改變。

他曾經拜訪過一位喉科的專家,然而,專家卻查不出是什么問題。當被問起最初的記憶時,他說:“我在搖籃里來回地搖晃,當時掛鉤脫了,我連同搖籃一起摔了下來,受傷了。”

沒有誰會喜歡摔倒,然而,他卻總是強調這一點。可見,他認為摔跤是很危險的,并且將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一點上。“我摔下來以后,看到媽媽神色慌張地跑進屋子。”摔跤是他吸引母親注意力的一種方式,而且,這個記憶中還隱含著一種譴責的意味:“她沒有照顧好我。”同樣的道理,出租司機和汽車公司的責任也在于并沒有照顧好他。從這樣的生活方式來看,他在小時候明顯是被寵壞了,并且一直渴望被別人照顧。“五歲那年,我從20英尺高的樓梯上摔下來,5分鐘之內一直無法說話。”看來,喪失語言能力,對他來說是非常拿手的,他理所當然地把摔跤作為喪失語言能力的原因。然而,我們卻無法將其失語的原因歸結為摔跤。由于有這樣的經歷,現在,只要是摔了跤,他就習慣性地失語了。如果想讓他痊愈,就得改變他這種錯誤的思想,讓他相信:失語和摔跤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并且,在意外之后他也不至于失語兩年之久。然而,這個記憶同樣反映出他為什么無法了解這件事情。“媽媽慌忙跑過去。”他繼續說,“她是那么慌張。”所發生的這兩次事故已經徹底嚇壞了他母親,并且,引起了母親對他的極大關注。而他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并得到他人的關心。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的心情,他是想讓別人對他的不幸負責。任何一個被嬌慣的孩子倘若發生了意外,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只是,他們的手段有所不同,不一定是失語癥罷了。這個癥狀是這個病人所特有的,并且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有一個26歲的男子總是向我尋求幫助,他聲稱自己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的父親在8年前將他安排到經紀行業中,然而,他對這個行業卻始終沒有興趣,近期終于辭職了。他想通過努力再找一份工作,卻一直都沒能如愿以償。他說他失眠,非常想自殺。他辭職后,也曾到另一個城鎮尋求發展,然而,不久之后卻得知母親病重,只得重回故鄉。

從他的經歷來看,我們猜測他母親非常寵愛他,而父親對他非常嚴格。或許,他的行為是對父親的一種抗拒。后來,我們了解到,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其他孩子都是女孩。他有兩個姐姐,她們總是想對他施加管制。他父親對他非常挑剔,因此,他感覺到家庭帶來的壓力,在家中,唯獨母親對他和善。

他14歲才步入學堂。之后,由于父親計劃購買農場,并希望他可以幫忙,于是他被父親送進農業學校。這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很突出,然而,他的理想并不是做農民。后來,父親又將他帶到經紀行業中。他竟然在這個并不感興趣的行業里做了8年,然而,他堅持的理由卻是為了母親。

小時候的他是懶散而怯懦的,害怕孤單和黑暗。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個懶散的孩子身邊,一定存在一個能夠打理他生活的人;在一個內心孤單、害怕黑暗的孩子身邊,也會有一個能夠給他帶來慰藉的人。對他而言,這個人就是母親。雖然他認為與人交往是件復雜的事,然而,他卻能夠做到左右逢源。受到父母的影響,他不認為婚姻是一件幸福的事,因此也不想談戀愛,更不打算結婚。

父親依舊逼迫他在經紀行業中繼續發展。他的夢想是涉足廣告界,然而,他認為家里是不會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的。從他的行為來看,處處顯示出對父親的反抗。他在經紀行業的積蓄已經足夠獨立,他卻不曾想到用自己的錢來學習做廣告。直到現在,他才想要把這一點作為與父親抗衡的利劍。

從他的記憶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是被寵壞的孩子,并且一直在反抗父親。他回憶起在父親所開的餐廳中工作的事。他喜歡將碟子從一張桌子搬到另一張桌子上面,并一一擦洗。然而,這樣的做法讓父親非常憤怒,父親當眾打了他一記耳光。這件事,是他反抗父親的導火索,他也將這樣的反抗延伸成了一場戰爭。他的重點不在于工作,而在于傷害父親的滿足感。

關于他自殺的念頭,也容易理解。自殺者往往對自己存在一種譴責心理。每次想自殺時,他都在想:“我父親的行為是罪惡的。”他將自己在工作上的不順都怪在父親頭上。他會反抗父親的一切安排,可依賴性很強的他卻無法獨自創業。他對工作的態度不真誠,只是在游戲,由于母親給他的感覺是友好的,因此,他又像是想要謀求一份職業。然而,他對父親的反抗又如何解釋他的失眠呢?

假如他失眠,第二天就無法專心工作。父親希望他開始工作,他卻筋疲力盡。他完全可以講明自己不想工作,也不想受管制,然而,母親的存在以及家庭經濟狀況讓他產生了顧慮。如果他完全不工作,家人會認為他是廢物,并不再提供任何支持,因此,他要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失眠。

剛開始,他聲稱自己從不做夢。然而,后來他卻講起他經常夢到有個人不斷地將球拋向墻面,卻總是被彈回來。這個夢并無奇特之處。我們怎樣將這個夢和他的生活結合起來呢?我們繼續發問:“然后呢?你怎么看待球彈回來這一情況呢?”他說:“我總是在球彈回來的時候蘇醒過來。”現在,我們可以做合理的解釋了。這個夢相當于一個鬧鐘,將他從夢中驚醒。他覺得任何人都想要逼迫他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夢到一個人把球拋向墻面,然后他就醒了,于是,第二天會感覺疲憊,這樣的情況下他便無法工作。他用這樣的方式婉轉地反抗了父親的安排。如果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表面,似乎會覺得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對別人沒有好處,對自己也很不利,所以,我們要幫他糾正。

當他講述完畢后,他就再也沒有做過這樣的夢。然而,他說他依舊經常在深夜驚醒。因為,他了解到別人會揭穿他的把戲,因此不想再做這樣的夢,但他還是想讓自己第二天無精打采。如果想要幫助他,唯一的辦法是緩解他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他的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是他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反抗父親上。剛開始,我采取的是贊同病人的方式,我說道:“是你的父親犯了錯誤。他不該對你干涉太多,我不贊同這樣的方式。或許他也應該接受治療和開導。可是,你是無法改變他的。比如說,外面下雨了,你除了打傘或坐計程車,還能怎么辦呢?難道你要和雨水對抗嗎?現在你的行為就像在和雨水做斗爭。我知道你是有力量的,但你的努力對自己也是種傷害。”我分析了他的行為:對事業的不堅定,厭世輕生,離家出走,夜不能寐。之后,我告訴他,他在報復父親的同時也在懲罰自己。

我給他一個忠告:“今晚你入睡時,就想象你隨時會蘇醒,這樣你明天一定無精打采。你可以想象父親因為你無法工作而暴怒的情形。”我想讓他看到事實:他每天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傷害父親上。治療是建立在停止這些斗爭的基礎之上的。我們能夠看出他被寵壞了,他自己也知道。

這個案例和“俄狄浦斯情結”特別相似。這個青年在不斷地傷害父親,卻對母親非常依賴,這并不是因為性別的關系。這是因為母親寵他,而父親有太多挑剔。他錯誤地估計了自己所處的境地,血緣關系并不能阻止他的行為。由殺死部落酋長的野蠻人的本能中并不能推導出他的煩惱,他的煩惱來自自己的經驗。任何兒童都可能變成這樣。只要他有一個嚴格的父親和一個慈祥的母親。促使他形成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既想傷害父親,又無法自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旬邑县| 枣阳市| 错那县| 图片| 阿克苏市| 潮州市| 繁峙县| 盐源县| 三亚市| 武夷山市| 鄯善县| 定安县| 峨山| 漳州市| 咸阳市| 益阳市| 娱乐| 揭东县| 神木县| 馆陶县| 崇明县| 雷波县| 梁河县| 石景山区| 克东县| 镶黄旗| 崇仁县| 南雄市| 驻马店市| 道孚县| 凤庆县| 临洮县| 正定县| 嘉定区| 通榆县| 黄山市| 塘沽区| 潞西市| 剑河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