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如何認識我們的局限

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這個局限,往往是一個人的死穴。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局限,這個局限就會成為人生的滑鐵盧。20世紀,中國出了一個著名的廈門遠華走私大案。遠華的頭頭叫賴昌星,運用各種手腕,把很多官員拉下水,使之成為遠華走私違法犯罪的“保護傘”。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官員生活得有尊嚴,有地位,為何甘愿做走私犯的“保護傘”而成為階下囚?答案很簡單:就是自己的弱點被賴昌星利用所致。據有關報道,賴昌星有一個專門招待客戶的小樓,根據他對官員的觀察,有的人喜歡美色,就安排他的女服務員與之“春風幾度”;有的人喜歡金錢,那就把重金奉上;有的人喜歡古玩,那就不惜重金購買真品,專門投其所好;等等,不一而足。一旦官員的弱點被賴昌星利用,這些人就只能乖乖地聽從賴昌星的利用和指揮??梢?,如何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局限,不僅關系“自知之明”,甚至關系身家性命。那么,人生到底面臨什么樣的局限?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自己的局限?

我們常常把人類自稱為文明的生命,所謂的文明,實際上是指一種對世界和自身的覺悟。正是有了這種覺悟,人類才能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能成為什么。遺憾的是,人類歷史的幾千年,“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往往充滿了愚昧、狹隘、自私、殘忍和暴戾。如果我們追問為什么產生人類歷史上的很多悲劇,皆與人類沒有覺悟到自己的局限性有關。于是,在盲目自大、自以為是的自負中,或者在盲目崇拜、迷失自我的愚昧中,許許多多的歷史悲劇一再重演,讓人一聲嘆息。我們在談到人們的覺悟時,不僅包括了人對世界的覺悟,更應該包括人對自我的反省。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試圖對人的局限和超越問題作一個簡單的分析,以期在這種討論中更深刻地認識人類自我,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弱點是什么,人能做什么,人可以成為什么。某種程度上,這種對自身的覺悟,是人類文明的“根”。

西方文化對人類的局限有深刻的體悟。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哲學中,有兩個概念: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在他的哲學邏輯中,作為此岸世界的人,永遠無法真正認識彼岸世界的真相。所以,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就是要批判那種脫離了經驗世界的“純粹”的理性,認為這是一種“僭越”,人類的理性只有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才能認識世界,否則只能是無果的努力。無獨有偶,英國的哲學家佛朗西斯·培根,曾經提出了“假象”之說,認為一個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很難逃脫“種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和“劇場假象”等種種制約。其實,無論是康德的此岸和彼岸之分,還是培根的各種假象之概括,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人在認識世界和自身的時候,都是處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都受特定時空條件的制約,而這種制約就成為一種規制個體言行的力量,就構成了現實人的局限性。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看待這種局限性?面對局限性,人類能否實現自我超越?這些問題,既是困擾人類文明史的永恒問題,也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如何認識自我、如何明確自己的定位。

首先,我們要明確每一個人都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生存,誰也無法擺脫特定時空條件對我們的影響和制約,而這種制約,就構成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局限性。我們平日所說的所謂時代局限、階級局限等,都是特定時空條件導致局限的體現。比如,曾有一個人向我詢問:今天有必要大力提倡孔子的智慧嗎?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支持等級觀念,和今天提倡的平等、民主、自由等理念并不一致。我告訴他:孔子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年代,亂世紛紜,風雨如晦,禮崩樂壞,在那個時候,孔子所強調的君臣父子之論,實際上是為了對治亂世的無序,希望中國能夠實現井然有序的狀態,這有什么錯嗎?你不可能指望他在那個時代提出類似于今天平等、民主的理念。我們理解孔子的話時,不能脫離當時特定的背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苛求歷史,每一個人不可能不受到他那個時代的制約和限制。面對歷史的變遷,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時代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應運而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等,能夠順勢而變,提出符合那個時代要求的主張,不斷地推著社會向更文明的方向前行,這就是一幕幕人類文明不斷交替的歷史,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洪流。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人也只能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完成自己的使命,一旦時空轉換,每一個人應該懂得“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道理。也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肮Τ缮硗恕辈粌H僅是一種明哲保身的人身哲學,更是對人生局限性的自覺。當屬于自己的時代來臨時,瀟瀟灑灑,干出一番事業;當屬于自己的時代結束時,勇于向曾經的輝煌告別,給后來者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縱觀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折期,由于時空局限而帶給中國社會的傷害,比比皆是。近代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太平天國運動”,即是人類局限性的鮮活證明。當那些起義的領袖喊出“斬殺清妖”時,到處焚毀孔廟、道觀等中國文化殿堂時,殊不知,太平天國的某些做法,并不比他反對的清王朝好到哪里。著名學者馮友蘭在研究近代中國哲學史時,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曾國藩滅掉太平天國是大功一件。他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如果成功,中國則會淪為一個封建專制加神權的時代,結果會使中國更加愚昧不堪。馮先生的結論固然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認,洪秀全等起義領導人,限于時代和眼界的局限,并沒有真正能夠領悟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不可能提出類似民主共和的主張,更無可能為苦難的中華民族開啟一個光明的未來。背負著歷史因襲、階級局限、時代制約等局限的這些農民領袖,怎么可能提出一個超出那個時代的綱領和制度呢?所謂美好承諾的背后,多半體現了農民兄弟純樸的想象和憧憬。不獨是太平天國運動,包括近代的康有為、袁世凱等,這些所謂影響時局的大人物,無一不是在各自的蒲團上跳舞,所演繹的故事都逃不出各自的局限。

認識到時空帶給人們的局限,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一定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和自我警惕的人。我們會看到,人類社會的很多悲劇,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覺悟到自身的局限性,看不到時事變遷,每一個人只能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否則,那種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狂妄和無知,最終不僅會對人類社會帶來危害,而且也會讓自己承受歷史的審判。

其次,人類不僅有特定時空條件制約的局限,從更宏大的角度看,整個人類都面臨共同的局限,那就是人性的弱點問題。究竟什么是人性,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千百年來的各種爭論,也沒有消弭人性問題上的各種理解。對于人性的內涵,孟子曾經有一個說法: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就是說,人和禽獸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飲食男女,但人和禽獸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如仁義道德;君子則是能夠把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如仁義道德保留下來,而小人則是把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給丟掉了。如果一個人把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區別給去掉了,不就是我們所說的“衣冠禽獸”嗎?通過孟子的說法,我們就發現所謂的人性,其實包含了各種可能,既有飲食男女的需求,也有仁義道德的理想,所以任何對人性簡單的結論都是違背了人性的常態。既然人性充滿了各種可能,如何超越人性的弱點而彰顯出人性之中偉大的光輝,就成了人類面對的永恒問題。

正是基于對人性的認識,我們就容易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為什么是這個樣子。人類生活的狀態,某種意義上就是人性的展開。人性的復雜,決定人類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內涵極其豐富,決定了人類社會也是多種多樣。人性之中既有對欲望的膜拜和追逐,也有對道義的追問和求尋,那么在現實社會中,就會既有致力于家國天下的豪杰,有獻身于穿透時空的超越性思考的圣哲,還有蠅營狗茍在欲海中沉淪的違法犯罪之徒。人性中不乏光輝的部分,于是我們的人生有時不乏勇氣和擔當;人性中不乏貪私的部分,于是我們的人生也不免沉淪和墮落。用這種角度看歷史時,我們不難發現,多少大人物,似乎都在印證一個輝煌與沉迷的輪回,即便是偉大的英雄,也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原因何在?皆是因為人性本來如此。一個再偉大的英雄,都擺脫不了人性的弱點。從這個意義上,人本就是注定要犯錯的生命,因為人性的局限使然。大家閱讀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再偉大的英雄,也有的時候會犯低級的錯誤,其實這并不奇怪。因為英雄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點。英雄的偉大在于多大程度上克服自己的弱點。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認的偉大君王,有一次在退朝后怒氣沖沖地告訴長孫皇后:魏征這個鄉巴佬太過分,我一定找個機會殺了他。長孫皇后急忙問其中的原因。原來在朝堂之上,李世民每每提出自己的想法時,魏征總是喜歡說“不”。這樣的次數多了,難免逆了李世民的“龍鱗”。而長孫皇后聽后卻叩首祝賀,李世民問為什么?長孫皇后說:任何一個偉大的君王,一定有敢于直諫的大臣輔佐。皇帝能夠有魏征這樣的大臣,實在是大幸,這是讓您成為千古名君的機會!李世民聽后若有所悟,從此更加注意兼聽則明。魏征死后,太宗十分難過,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征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征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道理:偉大的英雄如李世民者,也是喜歡順從,喜歡贊美,這是人性的弱點使然,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弱點,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李世民的偉大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弱點,能夠盡可能通過各種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盡可能防止人性的弱點帶來的錯誤。

既然人人面臨局限性,大到人性使然,小至每一個人的生存條件,都是內在影響和規制人們言行的力量,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看待人的局限呢?佛家曾言: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化萬年愚。這個“燈”就是“覺悟”。所謂的“覺悟”,就是對人、對自己的局限性有一個清醒的認知,而不是自以為是、自滿自大,更有甚者,以為只手遮天,可以無所不為。人人都有局限,問題在于能否正視自己的局限,并采取恰當的措施避免局限。當一個人沒有覺悟自己的局限性而胡作非為的時候,豈不知已是大難臨頭,此之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當然,也有很多人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劉邦,漢代的開國君王,在楚漢之爭結束后,有人盛贊高祖的偉大,劉邦非常謙遜地告訴眾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城掠地,我不如韓信;定軍心,運糧草,做后勤,我不如蕭何;此三人,各有長處,而且他們的長處非我所及。但是,我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給他們創造機會,發揮其特長,最終成就了他們個人的功業,也成全了我劉邦的事業。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劉邦的清醒。但是到了后來,劉邦也免不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晚年寵愛戚夫人。在封建社會,大家都知道母因子貴,受寵的戚夫人于是動了更換太子的主意。劉邦愛屋及烏,決心更換太子。太子劉惠的生母呂后非常驚恐,最終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劉邦已經意識到呂后和太子的力量已經羽翼豐滿,如果強行更換太子,恐怕會引來國家的動蕩和災難。于是,面對戚夫人的哀求,劉邦決定今后永不再提。盡管如此,劉邦由于欲念而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實際上還是給后來戚夫人和兒子趙王的悲慘命運種下了苦果。劉邦去世后,呂后不僅害死戚夫人的兒子,而且將戚夫人砍掉手腳和舌頭,做成“人彘”,讓人慘不忍睹。

當然,一個人光靠心理上的“覺悟”克服人性的弱點還不夠,還要真正能夠將這種認知落實在當下,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知行合一”“行解相應”。對于社會而言,則要建構一套好的制度,防范人性之惡帶來的傷害。以此視角重讀中國的近代史,更會讓人感慨多多。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慷慨悲歌,最終成就偉業,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獨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如何建設一個新中國的歷史責任,開拓出中華民族的振興之路,毛澤東同志曾在1956年4月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主張,后來,鄧小平看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性、看到馬克思的某些結論的局限性,看到革命年代我們形成的某些理論和思維框架的局限性,大膽地提出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強調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可謂那個時代金鐘大呂之聲。

人性的局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我們作為人,都必須誠懇地面對人性的局限。因此,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怎么樣少犯錯。面對人生的種種局限,正確的態度是,我們要懂得時時反省,時時檢查自己,善于傾聽別人的批評和建議,虛懷若谷,謙遜善意。相反,那種自以為自己是完人,是可以發號施令,可以頤指氣使,可以胡作非為的人,其結果不僅會自毀長城,而且還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災難。

當我們明白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有局限的生命后,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面對時空的局限,人性的局限,我們有沒有超越這個局限的可能?如果有,我們如何實現超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特色。如果我們閱讀人類的文化史,會發現: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人類的自我超越問題。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他非常清楚人性的局限,所以提出了“原罪”的理念,提醒人們面對這種局限,必須時常懺悔和自責,否則,永遠不可能到達美好的天國。但是,西方文明對待人的局限有一個基本的態度:那就是人的局限就是人的宿命,人自身不能實現自我的超越,因此需要一個外在的力量實現對人性的救贖,這就是上帝??档轮詫⒋税妒澜缗c彼岸世界加以對立,也是其內在的文化理數使然。

相比較而言,中國文化對于人性的局限,自然有著不同的一番風景。在《論語》中,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還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等言語,體現了孔子對人生局限性的覺悟。他擔心人們把特定條件下得出的結論永恒化,所以提出“無可無不可”;對待教育工作,面對萬千眾生,他提倡“因材施教”,這都是孔子的偉大智慧。老子更是目睹人們因不能覺悟局限而帶來的困境,提出“道法自然”,意在人們切不可因為“小我”的局限和束縛而失去了對宇宙萬物的客觀性關照。對于執政者,老子看到政治人物最大的問題在于困于自己的私欲而不能踐行政治人物該有的擔當和責任,于是告誡“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佛教也是如此,釋迦牟尼關于盲人摸象的比喻,就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文化不僅提醒人們要時時注意人類自身的局限,而且在如何超越自身弱點的問題上,中國文化也有自己的系統看法。儒家講“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實現自我超越的可能性;需要注意,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并不代表人人就是堯舜。中國文化認為,人類之所以受困于種種局限,是因為沒有真正開啟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就在人的心靈之中。但是,由于心靈的珠光被人類的各種欲望所蒙蔽,因此,人生沉迷于種種煩惱塵勞之中而不能自拔,最終在紅塵的沉淪中而不能實現不斷的覺悟。那么,古圣先賢認為要把人們的智慧打開,引導人們實現真正的覺悟和超越,就要凈化心靈,引發人心靈之中本來就具有的智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儒家通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做、非禮勿言”的告誡,就是讓人們不要繼續加重心靈的污染,然后再經過一系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功夫,恢復人們的本來智慧,從而能夠最終實現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目標。道家的做法類似,無論老子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還是莊子的“無所待”“心齋”“坐忘”“逍遙”等,都是引導人們不要迷失于對外在誘惑的追逐中,真正明白人人本具的智慧,做一個不被假象迷染的“真人”。佛家同樣認為“清靜自性”,人人本具,而現實的人則迷失在種種的誘惑和假象之中,因此,只要解縛去粘,都能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人生、宇宙之真相。

通過對中西文化關于人性超越問題的不同回答,我們可以得出:不管哪個民族的圣哲,都認可人類的局限,都要求人們警惕因對局限的不覺悟而引發胡亂作為,從而導致人類的苦難。但對于如何對治這種局限,西方將希望交給了上帝,用上帝的全能救贖人類的卑微。而中國文化則將救贖的希望放在了人自身,認為人人皆有這種能力,但需要圣哲的啟發、教育以及個體的努力踐行,行和解統一,才能真正實現對人類局限的超越。

總之,對于整個人類而言,明白了自己的局限,無疑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只有奠基在對人類局限性的清醒覺悟之上,我們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才能明白如何在自己無知的基礎上繼續前行。無論是西方的外在超越,還是中國的內在超越,都告訴我們:人類的高貴在于能夠不斷地實現自我的超越,實現文明的提升。反之,如果人類自以為是,將某一個時空點上得到的體會加以絕對化,最終必然引發文明的沉淪和社會的愚昧。由此,我們就會贊嘆為什么中國的第一部經典是《易經》,易者,大化流行,我們惟有抱著日新之謂盛德的自覺,才能真正摒棄固步自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再創輝煌??上У氖?,今天的一些人,以為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昭示的人性解放和制度建構,就是人類的永恒和文明的終結,讓人覺得可悲。任何制度建構,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與時代,沒有一個制度適應全人類,各國有各國的情況;沒有一個制度會亙古永恒,人類社會總是處在日新之中,每一個民族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制度模式,并自覺與時俱進。簡言之,文明永遠沒有終結,我們都不過是行在途中而已。

面對人類的局限,日日新,又日新,才是我們應該抱有的自覺態度。無論是時空給我們的局限,還是人性給我們的局限,我們都要抱著真誠直面的態度,有缺點不可怕,問題在于我們是否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規避人性的弱點。作為人,誰沒有自己的局限和弱點呢?當我們懂得了人生無不面臨各種弱點的時候,我們就要時時警惕自己,時時反省自己,并勇于超越自己,除了道德的提升之外,更需要建構一套好的制度來防范人性的弱點。只有這樣,作為有局限性的人,才能少犯錯,才能如孔子所言“過則勿憚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宕昌县| 雅江县| 清水河县| 文登市| 安康市| 城固县| 班玛县| 威信县| 汶上县| 崇文区| 若尔盖县| 莱芜市| 五寨县| 玛曲县| 曲阜市| 林西县| 大埔区| 县级市| 同心县| 漳州市| 巴楚县| 滨海县| 云龙县| 海盐县| 德惠市| 哈尔滨市| 蒙山县| 东光县| 广宁县| 朝阳市| 平江县| 会泽县| 朝阳区| 合江县| 南溪县| 中山市| 洪雅县| 萨嘎县| 平泉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