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有很多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確定人生的坐標。只有建立了人生坐標系,才知道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打一個比方,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個旅程,首要的是知道路在何方;而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就要知道自己當下的位置,就是說對人生的方向、職業規劃等問題的回答,應該先確定自己人生的坐標。人生有了坐標,我們才知道自己的位置,才能明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也才能知道未來的方向。否則,人生就像一個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如果船長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就無從知道哪里才是靠岸的方向。
在確定我們的人生坐標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需要知道我們生活的時代,把握時代的脈搏,這是一條時間的軸;其次,要了解我們生活的國家,領會國家發展的需要,這是具體的環境;再次,還要知道自己是誰,明晰自己的弱點和優勢。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是,當我們在知道自己是誰之后,還要看具體的環境提供了什么可能,我們究竟在這個環境中能夠做什么事情。當人們對這三個要素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們就大概可以確定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了。
我們首先看時代的坐標。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都不能逃脫時代的影響。俗語講:識時務者為俊杰,實際上就是指一個人一定要懂得時代的潮流和要求。如果一個人做出了與時代潮流相背離的選擇,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被歷史嘲弄。
在近代史上,孫中山就是一位非常有潮流意識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晚清末年,就敏銳地認識到民主共和是當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回避的歷史潮流,所謂的帝制國家已經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于是,孫中山傾其一生,都是在為了實現國家的民主共和而努力,他曾經有十六個字形容自己:吾志所向,一往直前;愈挫愈奮,百折不撓。1916年7月,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到浙江海寧觀潮,當大海的潮汐奔涌而至的時候,孫中山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話: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深諳此理,也用自己的實踐為中華民族的共和事業奮斗終生。1925年3月,當他快要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曾經寫下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直到今天,每每讀起中山先生的遺囑,不覺讓人動容感佩。從建立民國的目標看,孫中山屢戰屢敗,并不能說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但是從近代歷史潮流的推動者看,孫中山不愧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遺憾的是,孫中山事業的繼任者蔣介石,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問題上,有太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最終落敗臺灣。如果總結這一段歷史,盡管原因多多,但如儒家所言,事有不成,反求諸己,蔣介石由于背離時代潮流,與人民期待漸行漸遠,這恐怕是關鍵的癥結所在。
當然,有的朋友也許要問,我作為普通的從業者,何必非要知道時代的潮流呢?實則不然。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孤懸于潮流之外,任何行業無不受到潮流影響,一個真正的聰明人,一定是要在領悟時代潮流的基礎上,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換一句話說,任何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的定位融入歷史的洪流中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們可以以幾位企業家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比爾·蓋茨,世界級的企業家,早年從哈佛大學肄業,后來成為偉大的企業家。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比爾·蓋茨選擇了一個與時代潮流緊密相關的行業。二戰結束以后,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時代和行業的潮流,誰如果在這個行業上做出革命性的創舉,不僅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會改變人類的生活面貌。后來,他發明了微軟視窗操作系統,這幾乎是每一個用電腦的人都需要的服務,大家想一想,當全世界無數用電腦的人都需要比爾·蓋茨的產品時,賺錢早已經不是問題了。再比如阿里巴巴的馬云,大家知道,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商業的交往模式自然會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電子商務由于其簡便和自由,成為很多人的選擇。馬云的聰明就在于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看到信息潮流帶給商業模式的沖擊,于是立定決心從事電子商務的開發。當時,計算機技術也還遠沒有普及,很多人還不知道什么是網絡,更無從談起了解什么電子商務了,這恰恰體現了企業家的遠見。后來馬云在2005年成為年度經濟人物,阿里巴巴也早已經被業界熟知。可是,在計算機網絡剛剛興起的時候,誰又會預見到一個電子商務的春天呢?馬化騰、喬布斯等企業家,他們能夠取得成功,無不是和信息技術的時代潮流有關。可以說,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一定是應運而生;任何偉大的事業,一定是滿足了那個時代的需求,技術不過是為人服務而已。所以,我們的人生定位,必須建立在對時代潮流的領悟之上。當然,當今時代,人類的科技潮流是什么,消費的需求是什么,政治文明的未來是什么,等等問題,都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究,本文只是提出一個思考問題的思路。
其次,我們再看看中國的現實。無論是多么枝繁葉茂的偉業,都必須扎根在現實的土地上。一個不理解中國的人,很難在中國的大地上創出一番事業。很多改革開放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家,在他們創業成功之后,很多人都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可是問題就來了:很多企業家的孩子在國外讀了很多書,拿了博士碩士的學位,有關管理學、經濟學的知識可謂學富五車,但等他們真正來到國內準備成為父輩的接班人時,忽然發現在國外學習的很多知識,一旦用在中國的時候,很多都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結果是很多人的條件看起來很光鮮,國外名校的文憑,海外留學的經歷,可是真正在中國的大地上經營事業時,卻不得不從頭做起。這些企業家二代的經歷啟示我們,任何一項事業,一定要建立在對本國國情的了解之上。不了解國家的人,不可能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任何人的偉業,都離不開國家現實的需要。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總結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經歷了蘇聯模式的歷史變遷,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又考察美國和日本。鄧小平的這種格局和視野,對于他推動改革開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能夠領會世界的潮流,懂得中國的方向是開放、民主、公正和富強;另一方面,他深諳中國的國情和人民的需求,以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為突破點,循序漸進,既積極又穩妥地推動中國的改革,激發人民的斗志,滿足人民改變生活的愿望,開啟了生機勃勃的新局面。再比如前幾年聲名鵲起的一些講授中國歷史傳統的文化名人,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歷史機會,折射了中國社會對于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訴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飛速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層面的進步,文化建設的滯后也日漸凸顯。可以說,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正處于一個需要文化而缺少文化的時代。而且中國如果真正成為世界的大國,一定要振興自身的文化,一個不能給人類文明提供價值和思想的民族,永遠沒有成為真正大國的希望。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和焦慮,很多國人開始重視中國自身文化的價值,開始把弘揚中華文化視為自己的自覺。這些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與推廣者恰逢這樣的文化環境,再加上自己流利漂亮的表達,很快脫穎而出。無論文化名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廣起到了推動作用。
可是在現實中,很多年輕人在思考人生的方向時,不知道如何將個人的追求與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我曾經遇到一個學生,他問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不知道自己專業的前景,心里很苦悶。我問他,你學什么?他說是船舶設計。我聽后問他:中國的海軍的軟肋在哪里?他想一想說:我們缺少成熟的航母技術。我說這不就是你的方向嗎?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振興中國的國防做一番事業,何必擔心自己的未來?孔子說,不患立,患所以立。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擔心自己有沒有位置和前途,而是要問自己有沒有能力做成一番事業從而得到社會的承認。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不要憂患自己的未來和前景,而是捫心自問:我有能力為社會進步做一點事情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還有一次,我去一個農業大學做講座,有一些學生覺得自己的專業是農業學科,沒有前景,被人看不起。我聽后覺得有點不理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竟然讓一些年輕人覺得考上農業大學不好意思,這是很不正常的事情。我告訴他們:中國不僅現在是農業大國,而且永遠是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對農業科學的需求,永遠有熱度。關鍵是自己是否真正盯著人們的需求,真正把改善農民兄弟的生活視為自己的職責所在,真心實意地為推動中國農業的發展作貢獻。為什么這樣說呢?中國的近十四億人,不可能依靠糧食進口解決生存問題。可以說中國的農業狀況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發展農業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國家戰略,我們永遠不可能指靠別人養活我們,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因此,農業學科的學生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專業,力求在推動農業發展的廣闊舞臺上實現自己的價值。袁隆平、李振聲等科學家,都是在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所以,每一個生活在中國熱土上的國人,都應該傾聽中國的聲音,領會中國社會發展的脈動,踏踏實實以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做一點事。
一個人的準確定位,既需要知道自己是誰,有自知之明,還要知道我們生活的時代,清楚這個時代給我們提供了什么機遇,我們又能夠在這個環境里做什么。一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處境,才有可能確定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因此,任何一個希望在中國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應該多了解我們這個國家,了解我們的基本國情,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準確定位。任何一個人,如果不能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就很難做成一番事業,錢學森、鄧稼先等大科學家的豐功偉業,無一不是將自己人生的根扎在中國現實的土壤里,從而讓自己的人生之樹開出絢麗的花朵。
關于如何認識自己,在這里先不做更多的分析,只想告訴朋友們,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都有自己的優長,都有自己心靈深處真正喜歡的東西。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因為認識自己太不容易,所以人們才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由此可見,認識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一定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集中心智做自己最該做的事情。一個人不要在諸多的誘惑面前迷失自己,不要在功利和浮躁的風氣中,失去人生該有的堅持和抉擇。人生,只有活出自己,才會有持久一生的動力,才會有激蕩心靈深處的快樂和欣慰。否則,一味追逐所謂的熱門,或者是盲目順從別人建議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的堅持,結果都會在患得患失中失去時間和機會。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生都是自己為自己負責,任何人給自己的建議,我們雖然要懂得尊重,但只是僅供參考而已,真正的選擇還是要自己做決定。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確定自己的坐標,找出人生的航向,然后以勤奮為槳,揚帆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