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有了智慧,人們才能懂得如何獲得地位、名利等外在的東西,也才知道如何駕馭財富、權力等外在的東西。但究竟什么是智慧,卻不容易說清楚。有人說:我們讀書,不就是在增加智慧嗎?其實未必。因為書中告訴我們的大多是知識,而知識只是適應特定的場合,一旦離開了這個特定環境,這些知識就變得毫無用處。可以說,知識都是與特定環境相聯系,不過是在特定環境才有效的東西。比如,牛頓定律看起來很偉大,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活,但是在量子力學適用的微觀世界,牛頓定律并不起作用。而智慧則與知識不同,它超越環境的限制,在任何的環境都可以指導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對于一個人而言,任何外在的財富都可能失去,唯有一個人的智慧永遠不會丟去。而且,一個人擁有了真正的智慧,就會懂得如何進退,如何看待得失,如何把握機會。當擁有財富、地位的人缺少智慧的時候,財富和地位也許會給他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災禍。那么,究竟智慧是個什么東西?我們怎么才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關心的問題,我們在這里嘗試做一個回答。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會發現:所謂有智慧的人,總是在恰當的時間,做最該做的事,而且還能夠用適宜的辦法把事情做好。一個有智慧的人,總是能夠很好地處理人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釋疑生命的困惑、正確處理人生面臨的各種關系。我們不僅要追問:一個人為什么可以擁有這種能力?我們不妨先讀一段岳飛和宗澤討論如何用兵的故事:
宗澤是宋代有名的抗金名臣,有一次他對岳飛說:“以你的智勇才干,比之古代良將,也絲毫不遜色。然而你喜歡野戰,這不合古人兵法。你現在還只是偏裨將領,這樣做尚且不妨。如果今后當了大將,不懂陣法是萬萬不可的,你好好看看這本陣圖,認真研究、體會,今后作戰時會有用的。”岳飛看了陣圖之后,就把它放到了一邊。不久,宗澤問岳飛:“看了陣圖,可有心得?”岳飛回答:“留守大人給我的陣圖,我已經仔細看過了,書上寫的不過是一些定局罷了。古今的情勢不同,作戰又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地形、地勢,豈可按固定的陣圖去打仗?兵家之要,在于出奇謀,常使敵軍不可預料,方能取勝。比如在平原曠野之上,突然與敵人相遇,哪還來得及按圖布陣?況且,我現在只是一員裨將,帶兵不多,如果按固定陣式擺布兵馬,敵人對我軍虛實即可一目了然,要是以鐵騎從四面沖來,那恐怕我就要全軍覆滅了。”岳飛的這個回答出乎了宗澤的意料,他問岳飛:“照你所說,難道這些陣法都不足用嗎?”岳飛回答:“陣而后戰,兵之常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岳飛看來,所謂兵法上的一些“陣圖”,無非是先假定什么環境、什么地勢、氣候等,然后如何結合這些客觀情況排兵布陣。但在真正兩軍對壘的時候,環境千變萬化,根本不可能和陣圖上講述的一樣。正因為如此,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將軍,絕不是像趙括一樣“紙上談兵”,而是如岳飛所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得出這樣的道理:一個人面對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一個人面臨的問題,也是此一時彼一時;因此,任何一個所謂的具體方法,都不過是針對特定環境的特定問題,如果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問題,這個方法就會喪失它的效用。比如,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時期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制定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略戰術,在幾次反圍剿的作戰中,屢屢取得成功。可是,我們要清楚毛澤東、朱德的這個打法不過是在那個環境的產物,適應那個特定環境的需要,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對象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如果在今天中國和某些國家因為領土爭端發生了軍事沖突,中國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敵我形勢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必要固守什么“敵進我退”那一套戰術了。而是根據新的敵我形勢的現狀,制定行之有效的新的戰略方針。所以,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學一個具體的方法,而是要學岳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圓融智慧。只要一個人心中有大智慧,就會根據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情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采取恰當的方式處理好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刻舟求劍,更不是固步自封。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智慧,不是固守一些什么方法,也不在于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心靈升起的一種能力,一種對任何問題都能夠恰當處理的能力。那么,人們心中如何才能擁有大智慧呢?對此,中國圣賢的很多經典都有所論述,我們姑且以儒家的《中庸》為范本,探討一個人如何才能達到智慧的狀態。
在《中庸》的開篇,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先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秘密呢?從字面上看,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這些情緒沒有發出就是“中”,如果把喜怒哀樂等這些情緒發出來且恰到好處,那就是“中和”的狀態。在這個“中和”的狀態下,人們就有了與天地萬物打交道的智慧,能夠處理好人類面臨的各種關系。那么什么地方能夠發出喜怒哀樂呢?很顯然,就是人的心。而且,心在發出喜怒哀樂的時候,不被喜怒哀樂所困擾,而且能夠把各種情緒調控在適宜的狀態,就能夠達到一個智慧通達的狀態。
如果我們仔細解讀《中庸》的這句話,就會發現在中國文化看來,一個人的智慧就在一個人心靈之中,可現實中為什么有的人有智慧,有的人卻很愚蠢呢?問題就在于一個人是否能夠領會那個“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并不被各種情緒所干擾,始終能夠把握智慧涌現的那個“心”。可是,一般的人為什么就到不了岳飛所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呢?中國文化也給了很好的解釋,我們對此不要故弄玄虛,一言蔽之,當一個人的心被“貪欲、憤怒、愚癡”等弊病所蒙蔽的時候,那么人心的智慧就無法涌現,就不能對客觀的情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就會作出蠢事和傻事。人們平常所說的利令智昏、權令智昏、色令智昏等現象,均與此有關。
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很冷靜的時候,很少犯錯誤,因為內心會告訴我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可是當自己勃然大怒的時候,往往會喪失理智,不僅會說錯話,更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等事情過后又追悔莫及。所以,很多人都懂這樣的道理:在自己內心極不平靜的時候,一定盡可能避免做決策,其原因就在這里。諸葛亮對此有自己的體會,他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家很早都會背誦這句話,可道理在哪里呢?諸葛亮的意思是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懂得在內心平靜的狀態下修養自己,通過減少欲望培養自己的德行。一個人只有在淡泊中,才能不忘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只有在心靈寧靜的狀態下,才能智慧通達,意境高遠。諸葛亮所描述的境界,就是一個人心靈能夠保持定力,能夠不被各種情緒所干擾,在這個狀態下才能明志致遠。那么,在現實中,哪些情緒會干擾人們的心智進而讓人變得愚蠢呢?
比如,一個貪財的人,如果在貪念不起的時候,尚且知道自己是誰,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有了這樣的智慧,就不僅可以把工作做好,還能保護自己的平安。結果,由于大權在握,很多利益就會送上門來,一旦經不住誘惑,權錢交易,最終東窗事發,身陷囹圄。原因何在?這就是利令智昏。還有一些人,喜歡大權在握的那種榮耀和尊貴,結果該退出舞臺的時候不懂得功成身退,最終在歷史的車輪面前不得不退出舞臺,卻導致身敗名裂,這就是權令智昏。還有的人過不了美色這一關,一夜貪歡之后,卻發現已上賊船,最終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是由于內在的智慧被蒙蔽之后出現的問題,正是因為這樣,孔子才說:無欲則剛。孔子這句話,看似很簡單,實則有大智慧。
既然人人心中都可以擁有大智慧,我們如何找到這個智慧呢?中國文化也做了很好的回答。如前所述,智慧的涌現就在“喜怒哀樂之未發”之處,那么,我們就要時刻保持內心的清凈,盡可能不要被欲望、嗔恨、嫉妒、癡情等這些情緒所干擾,時時關注自己內心的純凈,當一個人內心清凈的時候,就能夠讓心靈處于有智慧的狀態,就能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類似的體驗:當自己很清醒冷靜的時候,很少說過分的話、做錯事;因為自己心中涌起的智慧會告訴自己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但是,當自己在欲望的誘惑下喪失理性判斷的時候,或者在怒氣沖沖的情況下沖昏頭腦的時候,最容易說錯話、辦錯事。有俗話說:戀愛中的人最傻。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不可否認,當一個人被癡情控制的時候,心靈的智慧和判斷力就會削弱,這種情況下確實容易導致判斷力下降,甚至會看錯人、做錯事。
儒家說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佛家說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自信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我們作為普通人,如果希望成為一個擁有智慧的人,就要盡可能讓自己的心靈寧靜,盡可能排除心靈的干擾。人們在奉勸一個人的時候,總是說做事一定要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為什么如此?就是因為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的狀態,智慧才不容易被蒙蔽。所以,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能把自己的心管住的人。我們說一個人很難不犯錯,但是真正的大英雄,卻可以在萬千誘惑和干擾的情況下管好身心,集中心智,在這種情況下智慧涌現,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理解為什么陳毅吃糍粑蘸了墨水,牛頓煮雞蛋卻把手表放在鍋里,這就是心智集中在一點表現的狀態,這種人最容易出大成就。
著名圍棋國手聶衛平在圍棋上取得巨大成就后,開始喜歡橋牌,甚至希望在橋牌上也能有所建樹。在20世紀80年代,聶衛平訪問日本,會見日本圍棋界的大師吳清源先生,當知道聶衛平醉心于橋牌的時候,吳清源告訴他:搏二兔,不得一兔。據后來聶衛平回憶,吳清源的告誡,給他當頭棒喝:一個人做一件事,能夠做到極致,就很不容易;否則顧此失彼,不免一事無成!禪宗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包含了這個道理。
在歷史上,很多大人物天生就有集中心智的自覺和能力,懂得通過培養自己的定力來提升自己的智慧。毛澤東早年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的時候,曾經到最繁華的長沙街頭讀書,在周圍人來人往的環境中,毛澤東身無旁騖,專心致志,專注于自己的閱讀。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不到安靜的地方讀書呢?實際上這是毛澤東的“安心”之法。如果在這種熙熙攘攘的環境中,毛澤東能夠集中心智讀書,那么還有什么環境可以干擾他的心智呢?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后來毛澤東在兩軍對壘的艱險環境中,面臨生死考驗,都能夠做到泰山崩于前、猛虎斷于后而面不改色。一個人也只有到了這個狀態,才能不被外在的環境干擾而迸發智慧。又如蔣經國有一次拜見著名的高僧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因為平時只食水果,被譽為水果和尚。老和尚告訴蔣經國:人生一切的智慧都是從定力中來,而人生定力的培養要從靜中來。據說蔣經國聽到后,當時就大加贊譽:老和尚的話,不僅是對我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和軍隊訓練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由此可知,蔣經國也是一個明白人。當然,任何一個人也并非能夠一直內心清凈,所以,再偉大的領導人,一旦被權位所迷,被歌功頌德所迷,也難免做錯事。更何況,當今的人們,有不少機會面對光怪陸離的世界、燈紅酒綠的誘惑,很多人變得心浮氣躁,根本不懂得如何做到靜下心來,聆聽心靈的智慧;因此,很多人往往在各種誘惑和情緒的波動中,失去正確的判斷和自我操守,最終人生也在各種無意義的消耗中迷失前行的方向。
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說一個人必須丟掉任何欲望,坦率地說,這對于普通人根本做不到,但是,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應該警鐘長鳴,盡可能管好自己,而不能做欲望的奴隸,最終受制于人。我們雖不能做到完全清凈,卻可以盡可能做到讓自己的心靈保持寧靜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可以把自己內在的智慧涌現出來,做到揮灑自如,進退得當,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為什么心里有那么多的焦慮和不安?原因固然多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光怪陸離的誘惑中,很多年輕人開始迷失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什么,最終導致精神焦灼,空把青春時光錯過。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能夠在眾多誘惑中保持定力的人,能夠多傾聽內在智慧的召喚,而不是在追逐外在誘惑的過程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