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7)
- 譚中和主編
- 5593字
- 2019-11-01 16:57:26
一 工資收入分配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工資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和改革
“十二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收入分配改革工作,不斷加強收入分配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報告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我國收入分配改革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為深化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央企負責人薪酬、重點群體增收、公務員工資改革以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
2011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等改革目標。同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首次提出“惡意欠薪罪”;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次修正案,調整了工資薪金所得稅起征點;2011年7月1日,我國第一部社保領域的綜合性法律《社會保險法》正式實施。上述法律法規政策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
2012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作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十八大報告,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歷次黨代表會上首次明確實現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2013年2月,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重點內容、組織領導等七個方面,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辦公廳同時印發《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對貫徹落實《意見》明確分工和提出具體要求。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等途徑,優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機制,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見》。該意見提出要按照企業負責人分類管理的要求,合理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薪酬結構和水平,完善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規范薪酬支付和管理,規范福利性待遇及健全監督監管機制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系統闡述了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該意見提出要切實保障職工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完善并落實工資支付規定,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工資保證金和欠薪應急周轉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落實清償欠薪的施工總承包企業負責制,依法懲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職工特別是農民工按時足額領到工資報酬。
(二)“十二五”期間工資收入分配取得重大成效
1.“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成就斐然,2011~2015年GDP增長速度分別達到9.5%、7.9%、7.8%、7.3%和6.9%,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7.9%,不僅高于同期世界2.5%的年均增速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
201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992元(見圖1), 2011年以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年均增長7.3%。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5年的7956美元,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的位次不斷提高。

圖1 2010~201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統計年鑒整理。
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加
“十二五”以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明顯加大,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收入分配結構不斷優化。“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戰略目標。2011~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實際增長速度情況見圖2。

圖2 2011~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實際增長速度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
2010~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520元增加到21966元,年均實際增長8.9%,快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6%,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7%的目標。2013~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構成見表1, 2011~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見表2。
表1 2013~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構成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統計年鑒整理。
表2 2011~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統計年鑒整理。
3.城鎮單位職工工資保持較快增長
“十二五”期間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由2011年的42452元增加到2015年的63241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1.2%(以2010年數據為基數),扣除消費物價指數影響,2011~2015年在崗職工實際工資水平年均增長率為8.2%(以2010年數據為基數)(見表3)。
表3 2011~2015年城鎮單位(含私營)就業人員及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統計年鑒整理。
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由2011年的24556元增加到2015年的39589元,年均名義增長速度高達13.8%(以2010年數據為基數),比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名義工資增長速度高出2.6個百分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速快于非私營單位。2015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8.8%(見圖3),增速比2014年回落2.5個百分點,扣除物價因素, 2015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7.2%。

圖3 2009~2015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及名義增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6年城鎮單位工資統計分析。
2011~2015年,全國依次分別有25個、25個、27個、19個、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調增地區平均調增幅度分別為22.1%、20.1%、17%、14.1%、14.9%,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通職工工資收入水平的較快增長。
4.農民工工資實現較快增長
“十二五”期間,農民工工資穩步增長,從2011年的人均2049元/月增長到2015年的人均3072元/月(見表4),年均增速12.7%(以2010年數據為基數)。其中,東部地區農民工工資增速最快,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增速最慢,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之間工資的差距由2011年的1.03倍擴大到2015年的1.1倍。
分行業看,2011年外出農民工收入水平較高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建筑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2485元和2382元;收入較低的分別是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以及制造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1807元、1826元和1920元。2015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農民工工資水平仍然排名最高,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排名靠后(見表5)。
表4 2011~2015年農民工工資水平、增速及地區差異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農民工監測報告整理。
表5 分行業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幅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5.城鄉、地區和行業工資差距不斷縮小
2010~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0.481下降到0.462。城鄉居民收入倍數由2010年的2.99倍縮小到2015年的2.73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所優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
“十二五”期間地區間工資分配差距有所下降。“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國31個省份中,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水平最高省份為最低省份的2.47倍,2011年下降到2.35倍,2012年進一步下降到2.27倍,2013年和2014年雖然又有所擴大,達到2.42倍,2015年達到2.45倍,但仍然比2010年低,總體呈降低趨勢。2010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工資水平最高省份為最低省份的1.92倍,2011年和2012年均為2.05倍,2013年為2.01倍,2014年為2.02倍,2015年為2.11倍。
“十二五”期間,行業間工資差距保持平穩,總體差距縮小。2011年,分行業門類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91364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70619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65238元。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20393元,住宿和餐飲業27847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30750元。年平均工資最高行業(金融業)與最低行業(農、林、牧、漁業)之比為4.48∶1。2016年,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22478元,金融業117418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96638元。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33612元,住宿和餐飲業43382元,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47577元。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之比為3.64,與2015年的3.59相比,差距略有擴大。
(三)2016年工資收入分配的主要特點
1.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2016年是各地全面落實國家《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的重要一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的要求,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從2015年1月1日開始,企業負責人的基本年薪已經按照有關薪酬審核部門核定的標準發放。總的來看,2016年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比改革前有所下降,有的下降幅度還比較大。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開數據,自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實施以來,企業負責人的基本年薪目前已經按照有關薪酬審核部門核定的標準發放。人社部已督促各薪酬審核部門抓緊核定2015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的績效年薪,并且按要求在本單位和企業官方網站等公開渠道向社會披露。
在地方層面,全國31個省份自2015年以來都陸續實施省管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2016年,海南、甘肅、廣西、西藏4個地方也公開表示,相關改革方案已出臺實施。有的省份還配套出臺了企業負責人績效考核辦法,以及規范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等相關文件。
據公開資料,在全國各地實施的改革中,有河北、山西、山東、陜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海南、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等25省份向社會公開了它們的改革方案,對省屬國企負責人的薪酬進行合理規范。
這些方案中大多數地區都將國企負責人的基本年薪限制在了企業職工的2倍以內;同時引入任期激勵收入,將包括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在內的3部分收入確定在了10.4倍以內。限制幅度最大的寧夏,將企業負責人的全部年薪限制在了職工的5倍左右。
2.治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取得顯著成效
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提出了一攬子、一系列的治標治本的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措施。各地認真落實這個文件,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到2016年年底,各省區市政府普遍出臺了相應實施意見,完善了工作協調機制,還有許多地區把解決農民工工資問題納入政府考核評價范圍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考核內容,對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高度重視。為推動從全國層面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國務院部署各省(區、市)開展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專項督查,全面檢查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統計,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下降。2016年,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人數為236.9萬人,比上年減少38.9萬人,下降14.1%。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為0.84%,比上年下降0.15個百分點。盡管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人數減少了,但人均被拖欠工資的數額達到11433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比重增長16.8%。2016年被拖欠的工資總額為270.9億元,比上年增加0.9億元,比重增長0.3%;與2015年被拖欠的工資總額增長35.8%相比,拖欠情況出現好轉。
2016年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違法問題取得新成效。2016年全國主動檢查用人單位190.8萬戶次,辦結各類違法案件32.3萬件,為勞動者追發工資等待遇350.6億元,補繳社保費17.3億元。截至2017年春節前,共為149.6萬名農民工追討欠薪140.3億元,2016年各地人社部門共向公安部門移送涉嫌欠薪犯罪案件5079件,公安部門立案3595件,法院一審審結1890件。人社部通過主流媒體和門戶網站向社會公布了三批次欠薪違法案件,并要求各地加大欠薪案件社會公布力度,對欠薪企業形成了有力震懾。
3.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完善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員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七大群體,推出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包括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干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七大激勵計劃。
表6 2016年19省份企業工資指導線一覽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網。
2016年,各地通過調整工資指導線推動地區職工工資穩步增長。截至12月,已有海南、北京、山東、山西、內蒙古、天津、河北、四川、云南、陜西、江西、新疆、上海、貴州、廣西、青海、福建、甘肅、寧夏等19個省(區、市)公布了今年的工資指導線(見表6)。與2015年相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發展面臨多重壓力的情況下,多個省份的指導線數值都有所下降。
4.最低工資調整頻率適當放緩、調整幅度合理控制
2016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特征更加明顯。各地區適當放緩調整節奏,合理控制調整幅度,全國共有9個地區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增地區平均調增幅度為10.7%。相比較“十二五”期間,2016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節奏明顯放緩,調增幅度明顯降低,適應了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見表7)。
表7 2016年全國各省份和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一覽

續表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