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7)作者名: 譚中和主編本章字數: 3581字更新時間: 2019-11-01 16:57:27
五 深化工資收入分配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是注意處理好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關系。工資增長高于或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從長遠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只有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協調增長,二者才能相互促進,共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但是,國家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應該執行不同的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投資資金不足,企業規模小,效益低,這時候執行工資增長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措施,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實現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切實保障職工的長遠利益,是非常必要的。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速趨緩,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時候就需要執行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的措施,提高職工收入,擴大內需,改變內需不足的困境,促進國民經濟良性發展。
1992年,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提出“兩低于”原則,“企業必須堅持工資總額增長幅度低于本企業經濟效益增長幅度、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低于本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兩低于”原則在我國執行了20年,在促進我國國有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方面發揮了歷史性作用。但是,長期實行“兩低于”原則,勞動者實際獲得的工資收入長期低于其價值創造與價值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勞動者收入偏低,內需不足的矛盾凸顯出來。為此,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兩同步”原則,“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同步”取代“兩低于”后,勞動要素獲得的收益會有較大提高,將從根本上解決勞動者收入偏低問題,收入提高擴大內需,形成經濟發展與工資增長的良性循環。
二是注意處理好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水平與降低企業成本的關系。直觀上看,職工工資收入水平與企業成本之間是正相關關系,職工工資收入水平高,企業成本高;職工工資收入水平低,企業成本低。但是,實際情況不盡如此。一方面,職工工資收入水平過低,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難度將大大增加,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士氣不振,企業運行效率將大大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也會不斷提高。長此以往,將會形成職工工資低、企業成本高、企業效益不好、進一步降低職工工資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職工工資水平過高,企業成本過高,沒有經濟效益,也是不可持續的。
因此,在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為了降低企業成本就單方面降低職工工資或執行降低職工工資的政策,也不能不考慮企業成本單方面提高職工工資或執行提高職工工資的政策。而是要辯證處理職工工資收入水平與降低企業成本關系,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政策置頂過程中,通過深入調研和細化研究,保持職工工資收入水平處于一個合理水平,既要在企業可承受范圍內,又要能夠有利于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職工士氣,促進企業與員工雙贏良性發展。
三是注意處理好最低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一方面,最低工資增長,可以保障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調動低收入群體的工作積極性,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最低工資增長可能給勞動密集型企業增加負擔,間接影響就業。因此,要正確處理最低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最低工資增長既要滿足低收入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也要加強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與人均GDP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協調,不影響甚至促進經濟發展。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過程中,要結合經濟新常態時期的特點來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建立最低工資評估機制。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背景下,“兜底線、差別化、可持續”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最低工資調整的基本原則,尤其需要對最低工資標準調整頻率和幅度進行更審慎的判斷,科學處理最低工資增長和經濟增長關系,實現最低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相促進。
參考文獻
[1] 賈理奇、廖輝:《國有企業工資總額調控的問題及對策分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2] 劉俊茹、吳海云:《國有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改革探索》,《中國勞動》2005年第11期。
[3] 王紅茹:《央企工資將被“雙控”助長壟斷行業高收入、加劇行業收入差的“工效掛鉤制”將壽終正寢》,《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第42期。
[4] 田園、林玳玳、高毅蓉:《對壟斷性國有企業進行工資調控的幾個視角》,《生產力研究》2008年第7期。
[5] 邱健:《關于在煤炭企業內部實行工效掛鉤的研究》,《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年第9卷第3期。
[6] 李汝萍:《國有企業工資總額改革路在何方》,《現代商業》2009年第4期。
[7] 朱琪、陳樂優:《壟斷企業工資分配的規制合謀》,《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第1期。
[8] 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調研組、李東明:《北京市部分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9] 亓長東:《大型企業集團分配控制和激勵改革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3年第17期。
[10] 曹秋麗:《構建具有激勵約束機制的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模式研究》,《科技促進發展》2009年6月。
[11] 唐伶:《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改革的回顧與思考》,《特區經濟》2010年第6期。
[12] 王星麗:《國有企業如何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體系》,《市場周刊》(研究版), 2005年第4期。
[13] 楊美成:《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變遷及思考》,《中國集體經濟》2009年第8期。
[14] 聶淼:《國有企業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商場現代化》2008年第23期。
[15] 孫文斌:《國有企業薪酬管理現狀和解決方法》,《企業導報》2010年第5期。
[16] 丁志強:《國有企業薪酬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當代經濟》2004年第7期。
[17] 丁志強:《國有企業薪酬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當代經濟》2004年第7期。
[18] 黃躍明:《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探析》,《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年第20卷第5期。
[19] 四川省國資委課題組、彭渝、梁志倉、駱筱虹:《深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問題研究——基于四川省屬國有企業收入分配情況的調查與思考》,《調查與思考》2009年第4期。
[20] 周連婷:《談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年第3期。
[21] 宋晶、劉明、任冰:《完善國有企業薪酬制度的幾點思考》,《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0期。
[22] 宋寶福、曹健、徐龍臣:《關于國有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的探討》,《中國集體經濟》2017年第7期。
[23] 朱石磊:《河南能化集團調整優化薪酬結構》,《中國煤炭報》2017年第2期。
[24] 吳向軍:《淺談國資委監管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企業研究》2012年第22期。
[25] 王一農:《國有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的深化和拓展》,《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年第14期。
[26] 劉穎:《論央企工資總額預算管理制度中的問題及對策》,《人力資源管理》2016年第6期。
[27] 馬小麗:《企業如何對工資總額進行有效管理》,《中國勞動》2016年第2期。
[28] 左宏:《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確定方法的改革思路》,《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70期。
[29] 宋晶、孟德芳:《企業工資決定:因素、機制及完善對策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3年第5期。
[30] 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資決定機制考察》,《經濟研究》2015年第6期。
[31] 劉俊茹、吳海云:《國有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改革探索》,《中國勞動》2005年第11期。
[32] 盧鋒:《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及國際比較(1978~2004)》,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No. C2006004), 2006。
[33] 盧鋒:《我國工資與勞動力成本變動及國際比較(1978~2004)》,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No. C2006008), 2006。
[34] 都陽、曲玥:《勞動報酬、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力成本優勢——對2000~2007年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經驗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5期。
[35] 曲玥、都陽:《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研究》,《改革與戰略》2014年第10期。
[36] 曲玥、蔡昉、張曉波:《“飛雁模式”發生了嗎?——對1998~2008年中國制造業的分析》,《經濟學》(季刊)2013年第3期。
[37] 曲玥:《制造業產業結構變遷的路徑分析——基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世界經濟文匯》2010年第6期。
[38] 魏浩、郭也:《中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及其國際比較研究》,《統計研究》2013年第8期。
[39] 魏浩、李翀:《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基本態勢與應對策略》,《國際貿易》2014年第3期。
[40] 王燕武、李文博、李曉靜:《基于單位勞動力成本的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統計研究》2011年第10期。
[41] 姚先國、曾國華:《勞動力成本對地區勞動力生產率的影響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42] 羅來軍、史蕊、陳衍泰、羅雨澤:《工資水平、勞動力成本與我國產業升級》,《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第5期。
[43] 金三林、朱賢強:《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開放導報》2013年第1期。
[44] 曾國華、王躍梅:《勞動力成本與工業競爭力——理論模型及實證檢驗》,《財經論叢》2011年第3期。
[45] 王萬珺、沈坤榮、葉林祥:《工資、生產效率與企業出口——基于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分析》,《財經研究》2015年第7期。
[46] 張國慶、林玳玳:《勞動報酬的提高必然降低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嗎——基于2002年以來我國制造業的數據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16年第9期。
- 產城融合發展:常州實踐與特色
- 社會經濟學框架與中國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研究
- 股票市場結構性分歧視角下的擇時與擇股
- 中國綠色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
- 多層次資本市場與企業創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新時代反貧困思想研究
- 新質生產力:中國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與內在邏輯
- 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綜合考察與評價
- 新時代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研究
- 中國民營銀行創新與發展
- 增長的奇跡:透視圖表下的中國經濟規律與走向
- 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研究(2022)
- 中國工資宏觀分析(科思論叢)
- 秩序與調適:德昂族傳統生態文明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