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7)
- 譚中和主編
- 2913字
- 2019-11-01 16:57:27
四 縮小工資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議和措施
(一)持續完善工資宏觀調控政策體系
加強工資指導線制度建設。持續優化工資指導線決定機制,為推動工資指導線制度縮小工資收入分配差距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工資指導線全國協調機制,合理收窄不同區域工資增長基準水平差距,調節不同區域工資收入分配差距。探索不同行業工資指導線確定機制,建立工資指導線行業協調機制,合理收窄不同行業工資增長基準水平差距,調節不同行業工資收入分配差距。探索不同所有制企業工資指導線確定機制,為相同行業不同所有制企業合理調整工資增長提供指導,調節不同所有制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差距。科學確定工資增長基準線、上線、下線,合理調節不同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差距。適應資本性收入、股權收入等收入多元化的現實,研究擴大工資收入調控指導范圍,提升工資指導線對各類工資收入合理增長給予調控指導的實際功能。
加強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化、細化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持續推出基于行業、所有制、規模等的指導價位,提升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對于勞動力跨行業、跨所有制、跨企業規模流動的引導作用,調節行業、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優化基礎信息統計調查流程,及時做好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的制定和發布工作,提高時效性;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優化基礎信息的審核工作,推動企業提供工資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一步深挖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統計數據,進一步擴充工資指導價位內容序列,將不同職業的企業報價、求職者報價、市場均衡價、市場最低價、市場最高價等納入統計調研和披露序列,最大限度地發揮工資指導價位服務企業招聘、服務勞動者選擇職業的信號作用,切實推動不同職業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調節不同職業勞動力的工資收入分配差距。
加強企業人工成本預測預警制度建設。持續加強企業人工成本預測預警制度建設,優化調查方法,加大對企業的宣傳力度,及時披露人工成本預測預警信息,提升人工成本數據的代表性、真實性和及時性,為行業企業開展人工成本管理、調節人工成本提供參考,逐步縮小工資分配的區域差距、行業差距、企業差距。
加強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設。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引導各地區合理有序地調節最低工資標準,穩步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工資水平,切實保障低工資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與合法權益。加強地區之間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相互協調,透過最低工資推動經濟單位向低收入地區合理流動,提升低收入地區整體收入水平,調節地區之間工資收入差距。
加強相關執法監督檢查制度建設,及時處理勞動違法、違規事件,保障企業正常支付員工工資,避免因工資拖欠所導致的工資分配差距的產生。
(二)不斷健全工資正常增長和決定機制
不斷深化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提升工資收入分配的市場化水平,建立市場化的工資決定機制,推動員工工資決定切實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及其變化,透過勞動力市場價格信號,實現勞動力由低工資部門向高工資部門流動、由低工資行業向高工資行業流動、由低工資區域向高工資區域流動,緩解工資收入分配差距。
積極鼓勵企業加強內部工資分配制度改革,著力建立健全員工工資同企業經濟效益、企業勞動生產率直接聯系的制度,在企業經濟效益提高或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提高員工工資,保證員工工資增長同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相協調,形成員工工資增長對于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強有力激勵。
(三)進一步推進重點群體工薪收入增長
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戰略,持續提升就業水平,增加勞動力需求,實現勞動力市場在更高工資水平的均衡。不斷推進低收入群體向中等收入群體流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實現更多的低收入群體轉為中高收入群體;縮小低收入群體規模,提升低收入群體工資水平。
推進財政制度改革,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稅收負擔,通過稅收為中低收入群體讓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持續為小微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推出小微企業友好型融資政策,促進小微企業更好發展,間接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
編制、實施針對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培訓計劃。著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最終實現中低收入群體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的雙提升。
(四)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工資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和完善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適應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和國企改革進程,建立健全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維護國有資產所有者權益,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既講效率又講公平、既符合企業一般規律又體現國有企業特點的工資分配機制,激勵國有企業活力,發揮國有企業在收入分配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全面調整國有企業工資薪酬結構。利用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契機,依托同業對標、勞動力市場價位、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等,科學確定員工直接薪酬,減少福利等間接薪酬比例,形成合理的國有企業工資薪酬結構,合理調節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差距。
持續完善國有企業薪酬體系。鼓勵國有企業根據公司業務的發展變化,深入開展工作崗位研究工作,通過開展崗位的分析、評價、評定,進一步明確工作崗位內容、任職資格等,科學確定崗位等級序列,完善崗位工資制度,形成以崗位工資制度為基礎的新型薪酬體系,充分發揮薪酬制度的激勵效果,為調節國有企業員工工資收入分配提供支撐。
完善國有企業績效考核體系。推進國有企業分類考核,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重點考核經營業績指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市場競爭能力;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在考核經營業績指標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的同時,加強對服務國家戰略、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運行、發展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以及完成特殊任務的考核;公益類企業重點考核成本控制、產品服務質量、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推進全員績效考核,以業績為導向,科學評價不同崗位員工的貢獻,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切實做到收入能增能減和獎懲分明,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積極性。推進國有企業結合崗位工作實際,建立客觀的、規范化的、定量化的考核標準,切實實現員工考核同崗位工作內容的契合;推動國有企業基于員工貢獻和創造價值,開展客觀、公正的員工績效考核;鼓勵國有企業建立健全基于績效的薪酬制度體系,形成對員工積極工作的全方位和更有效的激勵。
(五)加強工資立法
加快修訂完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加強工資收入分配的法制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工資相關規定的立法層次,在加大《最低工資規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工資集體協商試行辦法》等規章條例執法力度的基礎上,著力提高立法層次,增強相關規定的約束力。適時制定并頒布《工資法》《社會保障法》《工資集體協商法》等法律法規,系統發揮國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威,規范工資收入分配行為,形成對“工資收入分配”等領域的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的極大威懾,提升對企業員工尤其是低收入員工的保護力度,提高收入水平。
- “一帶一路”:理論構建與實現路徑
- 從工業化到城市化:未來30年經濟增長的可行路徑
- “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經驗,中國方案
- 中國產業進入規制的經濟學分析
- 地方政府對勞資關系的軟性調控:基于浙江省諸暨市的調查
- 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
- FDI流入、收入差距與就業結構變遷
- 經濟改革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研究書系)
-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9):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廣西縣域競爭力報告(2015)
- 社會主義: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分析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旅游經濟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
- 全球經濟治理結構變化與我國應對戰略研究
-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行為與政策
- 中等技術陷阱: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