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想要的記憶魔法書
- 張輝霞
- 3074字
- 2019-01-10 17:19:25
記住+回憶——形形色色的記憶
愛因斯坦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在科學研究上稱得上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在生活中卻總是讓人啼笑皆非。他能記住數量龐大、煩瑣的各種數據,能精確地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對復雜的實驗步驟更是銘記于心。然而,不可思議的是,記性這么好的人竟會忘記自己住在哪兒。
一天,擔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主任的愛因斯坦走出辦公室,步行回家。在這段不是很長的路途中,他一如既往地邊走邊思考問題,嘴里在喃喃自語,手上也在比畫著,完全沉迷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陷入深思的愛因斯坦習慣性地沿著腳下的路一直走,當他走進死胡同,才發現自己走到了別人家門前。恍然醒悟的他,一邊嘲笑自己的不可思議,一邊慶幸自己沒有闖進去。
若單單是迷路,還說得過去,畢竟迷路并不是一件多么丟人的事兒,難為情的是愛因斯坦發現自己“走丟了”。因為他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自己住在哪兒了,越想越急,越急越想不起來。已經下班一個小時了,這時候辦公室會不會有人在呢?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愛因斯坦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撥打了辦公室的電話。
這時,秘書剛完成愛因斯坦交代的工作,正準備下班回家。聽到電話鈴聲,不由得皺了皺眉頭,很不耐煩地拿起了聽筒。聽筒那邊傳來了溫文爾雅的聲音:“請問,主任方便接電話嗎?”不知是秘書沒聽出來打電話的人是愛因斯坦,還是有意陪這位科學家將這場“游戲”繼續下去,就習慣性地如實回答:“不好意思,主任下班回家了。”
聽到這種回答,愛因斯坦別提多高興了。他按照預定的計劃賣弄著自己的“機智”:“那么,請您告訴我,愛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兒?他新搬的那個家,我一會兒去拜訪他。”已經聽出愛因斯坦聲音的秘書強忍笑意,繼續把愛因斯坦當成陌生人周旋道:“愛因斯坦博士交代過,他的住處不能隨便告訴別人,因為他不喜歡被別人打擾,所以無可奉告。”
愛因斯坦見此招行不通,只能壓低聲音如實相告:“希望你能為我保密,我就是愛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因為某些原因忘記自己住在哪兒了,麻煩你為我查一下我的住址。”聽完這些,秘書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幾乎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了科學研究上,在生活上“丟三落四”也是一件可以被原諒的事。本節里,我們在此前章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一下,記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簡言之,記憶=記住+回憶。記住是對事物進行識別,并且能夠在腦海中形成特定的印象,它既是記憶的開端,也是記憶的前提。回憶指的是對曾感知過的東西不在眼前時進行的追憶,它可以用來檢測“記住”的質量。
在前一小節中,我們把記憶分為接收、編碼、存儲和檢索四個步驟。其中,編碼是對已經接收的信息的再加工過程,只有被編碼的信息才能被記住。記住分為“記”和“住”,“記”即識記,“住”即保持,也就是說,記住包括信息的識記和保持兩個過程。
記憶過程中的接收、編碼和儲存的過程都屬于識記的范疇;保持指的是學習過的知識經過一段時間后在腦海中所保留的印象。
按照保持時間,我們的記憶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種類型。瞬時記憶又被稱為感覺記憶和感覺登記,是指信息刺激在接觸人的感覺器官后,會短暫地停留在感覺器官通道內。雖然瞬時記憶的信息量較大,但由于他們處于未加工的原始狀態,如果人們不加注意,這一信息便會很快消失,所以保持的時間比較短,一般在0.25~2秒之間。瞬時記憶的信息只有被人注意,才能被意識到,然后進入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的信息是以聽覺為主,也存在視覺和語義的信息。心理學實驗表明,在沒有復述的情況下,18秒后回憶的正確率就會下降10%左右。所以,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一般只有5~20秒,最長不會超過1分鐘。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據美國心理學家米勒的研究,其容量是7±2個組塊(組塊是記憶單位)。組塊可以是一個字、一個數字、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個短語、句子等。短時記憶的信息一般要經過復述后,才能進入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指保持的時間超過一分鐘,一般會保持多年或者是終身。它的容量是無限的,信息是以有組織的狀態被存儲起來,主要有語言編碼和表象編碼兩種信息組織方式。語言編碼是按照意義、語法關系等聯系把言語材料組合在一起,從而幫助我們進行記憶;表象編碼則是利用視覺、聲音、味覺等組織材料,幫助我們進行記憶。平時我們常說記憶有好有壞,就是指長時記憶。
按目的性進行劃分,識記主要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識記。無意識記是一種自發的識記行為,發生過程是自然而然的。無意識識記通常只出現在這兩種情況下:其一,所發生的事件對個體有重大的意義或事件本身有某些特別之處;其二,發生的事件吻合個體的興趣所在或恰好滿足了個體的需要。
有意識記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識記,識記過程需要靠人的意志來支撐。識記內容和識記方法是由識記目的決定的,比如在課堂上,老師講課之前,就先交代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這就決定了本節課學生要識記的內容。為了更好地記住老師所講的內容,學生就會根據自身條件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識記。
兩相比較,有意識記要明顯比無意識記優越。因為,識記目的的明確程度決定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目的越明確,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效果自然更勝一籌。另外,有意識記還可以根據識記內容,選擇更為合適的記憶方法。
根據對識記內容的理解程度,識記又可以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機械識記,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理解和思考,簡單依靠機械性的重復而進行的識記。這種識記通常發生在識記內容無任何規律可循或對識記內容不理解的情況下。小時候,我們背誦的詩歌和古文以及乘法口訣等,很多情況下就屬于機械識記。
意義識記,又被稱為理解識記,即在對識記內容有所理解的前提下而進行的識記。理解過程,其實就是對識記內容再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我們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利用邏輯思維能力從中找到某些關聯,從而更好地進行識記。
保持,既是對識記的鞏固,也是實現回憶的保證。關于保持,我們來看一個幽默的小故事,講的是美國某部隊一次傳遞命令的過程。
1910年的某天,營長對值班軍官下達指令:大約明晚8點鐘,哈雷彗星可能會出現在我們這個地區,每隔76年這種彗星才會出現一次。你去命令所有士兵在那個時間點在操場集合,我將為他們講解這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當然,如果下雨的話,集合地點改為禮堂,我會為他們播放一部有關彗星的影片。
值班軍官對連長說:“接營長指令,明晚8點哈雷彗星將出現在操場上空,這種彗星76年才出現一次。明晚下雨的話,就在禮堂集合,我們將在那里觀看這一罕見的天文現象。”
連長對排長說:“接營長指令,明晚8點,罕見的哈雷彗星將出現在操場上。如果操場下雨,營長將命令它76年后出現。”
排長對班長說:“明晚8點,營長將帶著哈雷彗星出現在操場上,要是下雨的話,營長就帶著哈雷彗星去禮堂。”
班長對士兵說:“明晚8點,營長將冒著大雨陪同哈雷彗星徒步經過操場,然后進入禮堂。”
這則故事說明,記憶在我們的頭腦中并不是靜止的,而是會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變化。識記時間的長短、邏輯思維能力、知識經驗的積累、間隔時間的長短,都會影響“記住”的質量。
回憶,是在誘因出現的情況下,過往經歷在頭腦中重現的過程。
依據目的性來劃分,回憶可以分為有意回憶和無意回憶。有意回憶,是指在需要的情況下,根據預定的目的,在大腦中搜索與之相關的信息的過程,比如對考試內容的回憶、被老師要求背誦課文等。無意回憶是毫無目的性的,自然而然發生的回憶,比如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等。依據回憶過程是否需要中介,回憶又可劃分為直接回憶與間接回憶。
回憶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檢索過程,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將信息快速準確地提取出來的能力。它既是記憶的最后環節,也是判斷記憶力好壞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