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這本書的題目《觀念的歷險》包含兩層意思,它們都適用于本書的論題。第一層意思是指,在人類緩緩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某些觀念起了推動作用,即在人類歷史中的“觀念歷險”。第二層意思是作者本人的歷險,即試圖形成一種關于觀念的思辨框架,它對歷史中的歷險具有解釋作用。
事實上,這本書是對文明概念的研究,試圖理解文明的存在物是如何起始的。全書始終強調一點,即人類為促進和保持文明而進行的觀念歷險的重要性。
我的三部著作——《科學與近代世界》、《過程與實在》和《觀念的歷險》——試圖表述一種理解事物本質的方法,并指出如何通過對人類經驗變遷的全景式的研究來說明這種方法。這些書你可以分開來讀,但它們可以相互彌補因疏漏或概括而造成的不足。
影響我對這一歷史課題的一般看法的主要著作有: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卡迪納爾·紐曼的《論基督教教義的發展》、保羅·薩爾皮的《特倫托會議史》、亨利·奧斯本·泰勒的《中世紀的思想》、萊斯莉·斯蒂芬的《18世紀英國思想》,以及其他各種著名書信集。在文學方面,我大膽建議那些對英國早期思想發展和優秀文學作品感興趣的讀者去關注一下伊麗莎白和詹姆斯時期的神職人員的布道辭。此外,還有亨利·奧斯本·泰勒的《16世紀的思想及其表達方式》,該書講述了那個時代思想的主流及其對立面。至于20世紀,就其已發展的狀況而言,無論在思想沖突方面,還是在政治利益沖突方面,都與前面提到的歐洲歷史有相似之處。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宇宙論方面的內容,在此我不斷引用了牛津大學出版社1928年出版的兩部著作:一部是愛丁堡大學的A.E.泰勒教授的《柏拉圖〈蒂邁歐篇〉評注》,另一部是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的導師西里爾·貝利的《希臘的原子論者和伊壁鳩魯》。
本書的部分篇章在我榮幸地應邀講學時已被采用。第一、二、三、七、八章的主要內容曾在1929—1930年的四次瑪麗·弗萊克斯納講座上講授,這些講座在布林莫爾學院舉辦,其內容至今尚未出版。第九章“科學與哲學”以前也未發表,我曾在1932年3月于哥倫比亞大學文理學院舉辦的戴維斯哲學講座上講授過。第六章“展望”是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所作的一個講座上的內容,曾應W.B.多納姆院長的要求作為他的著作《漫無目的的商業》一書的序言發表,該書于1931年由紐約的麥格勞-希爾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第十六章“客體與主體”是1931年12月我以會長身份在紐黑文為美國哲學學會東部分會所作的演講,該文刊載于《哲學評論》第四十一卷,于1932年由紐約朗曼、格林和孔帕尼公司出版。
1926年,我在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茅斯學院開了一系列講座,它們雖未發表,但形成了本書主題的最初概要。這些講座討論了成功的文明所必需的兩個層次的觀念,即普遍性程度較低的具體觀念和普遍性程度較高的哲學觀念。前一種觀念用以收獲可直接取得的文明成果;后一種觀念則為引導對新事物的探索所必需,同時保證理想目標之價值的直接實現。
對本書所討論的內容,我的妻子貢獻了許多根本性的見解;另外,許多章節幾易其稿,她在修訂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辛勞,對此深表感謝。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1932年9月于哈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