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學習考古
  • 陳勝前
  • 1441字
  • 2019-01-03 17:07:39

用心的考古學

一學期的考古學理論課程結(jié)束了,大家在一起攻讀經(jīng)典論文,很是辛苦。有同學總結(jié)了一下經(jīng)歷,那就是看到了研究考古學的多個角度。當代頂尖的考古學家都在想方設(shè)法從自己擅長的角度切入到考古學研究之中。最后,我以“唯心”的考古學結(jié)束了課程,唯有用心,考古學研究才可能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展,這也正是我希望與同學共勉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兒》中講明朝對朝臣廷杖:太監(jiān)如果下令說“打”,那么大多只是一點皮肉之傷;如果說“著實打”,那么就可能被打得皮開肉綻;如果太監(jiān)說的是“用心打”,定然是兇多吉少,很少有人能夠杖下逃生的。“用心”乃是用力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都是語言大師,似乎自古以來都明白事情的真實程度有很大的差別。妻子去干洗店洗衣服,店主說某件可能褪色的衣服不能洗。我們都看過《我愛發(fā)明》節(jié)目,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干洗,很快就識破了,這個店并不是真正的干洗店。去買實木家具,所謂實木,按照行業(yè)潛規(guī)則的定義,跟我們常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大抵是其中真正的木頭有一定的比例,并不是指純粹用木頭做的。淘寶的店家,若非反復(fù)表示絕對正品,又是發(fā)誓、又是賭咒,否則是不敢相信的。即便如此,仍有可能上當。

學習后過程考古學,我們討論的一個關(guān)鍵詞就是真實,究竟什么是真實呢?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回答。何謂“真實”?原來它是有程度之分的!而從考古學理論課上,我們得知真實總是某個角度的真實!真正值得研究的東西也就是真實的程度與角度,而不是在這里爭論是或不是——這種想法太簡單了。

按照這樣的邏輯,也許我們首先會問的一個問題是考古學是否是一門真實的學問,也就是說按照考古學真實的程度,從低到高存在許多個層次。其中或許有一層叫作表層考古學,它似乎是在做考古學研究,似乎又沒有。當代中國藝術(shù)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共性,雖然藝術(shù)家如方力鈞、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等人筆法各異,題材也有所不同,但是他們表現(xiàn)的國人都是一張張具有統(tǒng)一性的臉面,方力鈞筆下是光頭、張曉剛筆下是咧開嘴的傻笑、岳敏君筆下是毫無表情的合影、曾梵志筆下是類似纏滿繃帶的人。這些臉面都是平面的、空洞的、表面化的。我很欽佩這些藝術(shù)家,他們以敏銳的直覺深刻地揭露了當下中國人的精神存在。雖然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是尖銳的現(xiàn)實使得每位藝術(shù)家都認識到這一點,然后以一種他們獨有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了。表面化是這個時代的icon。它是否也影響到了考古學呢?

誰敢懷疑考古人風里來雨里去尋找考古材料的努力呢?誰敢懷疑暴露在陽光下的整齊如棋盤的探方呢?誰敢懷疑那些進入了科學實驗室的分析標本呢?相對于那些依靠文獻的學科,考古學毫無疑問是一門非常“真實”的學科(姑且先加上引號)。不禁想起大學中放棄考古的同學所說的:這門學科太假!一件器物歸為上一層還是下一層都取決于發(fā)掘者的偏好,一個灰坑往往要做過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到邊了,究竟做到什么程度也是取決于發(fā)掘者的……發(fā)掘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有點不靠譜了。至于說考古學家所說的考古學文化,憑借幾件器物或是所謂的“器物特征組合”就構(gòu)建出一個古人運用的“考古學文化”,代表一個時期生活在某個地區(qū)、有某種社會聯(lián)系的社會群體。兩個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的表達方式是,它們之間存在相互的影響,也都有自己的特點。當發(fā)現(xiàn)的器物特征多了,于是就產(chǎn)生了“類型”。究竟多大的差異才稱得上兩個考古學文化呢?這就取決于研究者了。大多數(shù)時候,更真實的情況是,誰挖的這些材料或者誰占有這批材料,就誰說了算。再進一步,說某個時代是母系社會,什么叫母系社會?這種社會關(guān)系一定會反映在墓葬特征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涟水县| 杨浦区| 清徐县| 邵阳县| 天门市| 城口县| 西畴县| 安塞县| 宾阳县| 利津县| 东阳市| 贡嘎县| 蒲江县| 栖霞市| 迭部县| 寿宁县| 台安县| 聂荣县| 鄂州市| 扎赉特旗| 宁陕县| 合作市| 云和县| 广西| 灵宝市| 旬邑县| 延庆县| 利川市| 湟中县| 贵德县| 通渭县| 宁城县| 翁源县| 博湖县| 山阴县| 铜陵市| 惠安县| 揭阳市| 台南县|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