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
- 羅豐
- 815字
- 2019-01-03 17:06:10
〔三〕成吉思汗機場
11點18分,飛機安全降落在烏蘭巴托機場。機場的正式名稱是“成吉思汗國際機場”,應該是不久前才改的名稱吧。機場西面是山,停機坪上停著五六架直升機和一些破舊的雙引擎小飛機,一排排停在那里,像是報廢的飛機。候機樓更小,遠遠望去,只有矮矮的兩層,外表破舊,只有水泥墻面。
進入海關大廳,大家都不約而同拿出護照,排隊等候。說是大廳,其實只有二三百平方米的地方。邊檢柜臺有十二個口,卻僅有六名邊檢官,沒有其他地方國際海關的繁忙,迎來客人也只有我們這一航班CA901。邊檢官是清一色的女士,很想拿出相機來拍照,每個國家的海關是一個不便拍照的地方。靠邊柜臺明明寫著外交人員通道,也有人在那里排隊,我們也迅速跟進。沒幾個人,很快就輪到,身著藍色制服的女檢官,接過遞上去的護照,翻到簽證頁,飛快地在電腦上核對,啪,蓋了一下,微笑還回。這是我通關最快的一次,前后不過幾分鐘。
海關,是一個國家的門面,歐洲國家的漫不經心,美國的如臨大敵,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觸最深的還是日本海關,外國人的通道很少,只有兩三個,即使外國人再多也只有排起長隊,緩緩向前移動。本國人的通道有許多,每個柜臺前只有不多的日本人。即便是這樣,如果這時有航班抵達,本國人柜臺還會立刻再開通幾個。一切方便本國人,對外國人則無所謂。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在本國或外國只能享受較差的待遇。不過,國人的素質的確有待提升,人多的地方尤為明顯,依我過去在香港海關所見,乘客必一擁而上,將柜臺團團圍住,與長長疏朗的外國人隊伍形成鮮明對照。
雖然,通關很快,人很少,但由于我們行李不少,大約也只有一條行李傳送帶,等待提取行李仍然用去五十多分鐘。奇怪,在北京首都機場時,李肖他們用心填寫的那些走大件的海關申報單,并沒有怎么派上用場,海關人員看也沒看,擺擺手就放行了。可是,就是這些看似無用的報關單,在離開蒙古時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過,這個機場的確很小,沒有常見的熙攘喧囂的免稅商店和食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