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袁世凱宣布約法
- 民國演義(現(xiàn)代白話版)(全集)
- 蔡東藩 許廑父
- 3895字
- 2018-11-27 11:32:24
南京參議院收到袁世凱的電報宣誓后,承認他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并按照慣例致詞說:
共和肇端,群治待理,仰公才望,畀以太阿。篳路藍縷,孫公既開其先;發(fā)揚光大,我公宜善其后。四百兆同胞公意之所托,二億里山河大命之所寄,茍有隕越,淪胥隨之。況軍興以來,四民輟業(yè),滿目瘡痍,六師暴露,九府匱竭,轉危為安,勞公敷施。本院代表國民,尤不得不拳拳敦勉者,《臨時約法》七章五十六條,倫比憲法,其守之維謹!勿逆輿情,勿鄰專斷,勿狎非德,勿登非才。凡我共和國五大民族,有不至誠愛戴,皇天后土,實式憑之。謹致大總統(tǒng)璽綬。俾公令出惟行,崇為符信,欽念哉!
然后各省代表會組織了臨時政府。之前已經(jīng)商議了部分組織法大綱,現(xiàn)在戰(zhàn)爭結束了,也應完成相應的修改。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實行過民主政體,現(xiàn)在是毫無依據(jù)可參照,只好參照外國的共和體制做藍本。
眼下共和制度實行最好的國家是美國和法國,法國的內閣分成各部門,推舉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內閣總理,負責國家的行政,總統(tǒng)是沒有大權的,稱之為“內閣制”。美國也把內閣分成各個部門,但沒有總理,由總統(tǒng)擔任行政長官,稱之為“總統(tǒng)制”。
之前武昌起義,各省都聯(lián)合起來革命,跟美國十三州聯(lián)合抵抗英國的形勢一樣,所以當初南京臨時政府參照的是美國的制度,不設置總理,由總統(tǒng)負責。現(xiàn)在南北統(tǒng)一后就要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了,因此美國制度不再適用,于是又改用了法國的內閣制。這樣一來可以中央集權,二來可以分散勢力,實際上就是為了牽制袁世凱。所以在之前的六條細則里,就已經(jīng)有國務總理了。現(xiàn)在袁世凱就快上任了,議員們討論了將近一個月,修改了幾次后才把草案修訂出來,總共七章五十六條。袁世凱看后表示沒有意見,并在就職的第二天宣布了出來: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
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三條: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第四條: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
第六條: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項之自由權:
(一)人民之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財產(chǎn)及營業(yè)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書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條:人民有請愿于議會之權。
第八條:人民有陳訴于行政官署之權。
第九條:人民有訴訟于法院,受其審判之權。
第十條:人民對于官吏違法損害權利之行為,有陳訴于平政院之權。
第十一條:人民有應任官考試之權。
第十二條:人民有選舉及被選舉之權。
第十三條:人民依法律有納稅之義務。
第十四條: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義務。
第十五條: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
第三章 參議院
第十六條: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十七條:參議院以第十八條所定各地方選派之參議員組織之。
第十八條:參議員,每行省、內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選派五人,青海選派一人,其選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參議院會議時每參議員有一表決權。
第十九條:參議院之職權如下:
(一)議決一切法律案;
(二)議決臨時政府之預算決算;
(三)議決全國之稅法幣制及度量衡之準則;
(四)議決公債之募集及國庫有負擔之契約;
(五)承諾第三十四條、三十五條、四十條事件;
(六)答復臨時政府咨詢事件;
(七)受理人民之請愿;
(八)得以關于法律及其他事件之意見建議于政府;
(九)得提出質問書于國務員并要求其出席答復;
(十)得咨請臨時政府查辦官吏納賄違法事件;
(十一)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tǒng),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三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十二)參議院對于國務員認為失職或違法時,得以總員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第二十條:參議院得自行集會開會閉會。
第二十一條:參議院之會議,須公開之,但有國務員之要求,或出席參議院過半數(shù)之可決者,得秘密之。
第二十二條:參議院議決事件,咨由臨時大總統(tǒng)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條:臨時大總統(tǒng)對于參議院議決事件,如否認時,得于咨達后十日內聲明理由,咨院復議。但參議院對于復議事件,如有到會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仍執(zhí)前議時,仍照第二十二條辦理。
第二十四條:參議院議長,由參議員用記名投票法互選之,以得票滿投票總數(shù)之半者為當選。
第二十五條:參議院參議員,于院內之言論及表決,對于院外,不負責任。
第二十六條:參議院參議員,除現(xiàn)行犯及關于內亂外患之犯罪外,會期中非得本院許可,不得逮捕。
第二十七條:參議院法,由參議院自定之。
第二十八條:參議院以國會成立之日解散,其職權由國會行之。
第四章 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
第二十九條: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由參議院選舉之,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滿投票總數(shù)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
第三十條: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條:臨時大總統(tǒng),為執(zhí)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發(fā)布命令,并得使發(fā)布之。
第三十二條:臨時大總統(tǒng),統(tǒng)率全國陸海軍隊。
第三十三條:臨時大總統(tǒng),得制定官制官規(guī),但須提交參議院議決。
第三十四條:臨時大總統(tǒng),任命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條:臨時大總統(tǒng),經(jīng)參議院之同意,得宣戰(zhàn)媾和,及締結條約。
第三十六條:臨時大總統(tǒng),得依法律宣告戒嚴。
第三十七條: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全國,接受外國之大使公使。
第三十八條:臨時大總統(tǒng),得提出法律案于參議院。
第三十九條:臨時大總統(tǒng),得頒給勛章,并其他榮典。
第四十條:臨時大總統(tǒng),得宣告大赦特赦,減刑復權,但大赦須經(jīng)參議院之同意。
第四十一條:臨時大總統(tǒng),受參議院彈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審判官互選九人,組織特別法庭審判之。
第四十二條:臨時副總統(tǒng),于臨時大總統(tǒng)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得代行其職權。
第五章 國務員
第四十三條: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第四十四條: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
第四十五條: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第四十六條:國務員及其委員,得于參議院出席及發(fā)言。
第四十七條:國務員受參議院彈劾后,臨時大總統(tǒng)應免其職,但得交參議院復議一次。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條:法院以臨時大總統(tǒng)及司法總長分別任命之法官組織之。法院之編制,及法官之資格,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九條: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但關于行政訴訟,及其他特別訴訟,別以法律定之。
第五十條:法院之審判,須公開之。但有認為妨害安寧秩序者,得秘密之。
第五十一條: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第五十二條:法官在任中不得減俸或轉職,非依法律受刑罰宣告,或應免職之懲戒處分,不得解職。懲戒條規(guī),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本約法施行后,限十個月內,由臨時大總統(tǒng)召集國會。其國會之組織及選舉法,由參議院定之。
第五十四條:中華民國之憲法,由國會制定,憲法未施行以前,本約法之效力,與憲法等。
第五十五條:本約法由參議院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或臨時大總統(tǒng)之提議,經(jīng)參議員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之可決,得增修之。
第五十六條:本約法自公布之日施行。
約法頒布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就廢止了。于是袁世凱按照約法第四十三條任命國務總理,組織新內閣。袁世凱想直接任命唐紹儀為總理,但根據(jù)約法第三十四條來看,總統(tǒng)任命國務員,必須得到參議院同意。袁世凱只好先交給參議院商議,參議員早就聽說過唐紹儀,多半人是贊成的,當即通過了提案。袁世凱隨即任命了唐紹儀為總理,唐紹儀也不推辭,接到命令后就直接奔赴到南京,并組織了國務院。
但唐紹儀提出要修改官制,他把之前的九個部門改為了十二個部門,保留了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之后,把實業(yè)部分成工業(yè)、商業(yè)和農(nóng)林三個部門,把交通分成交通和郵電兩個部門。兩部分成五部本來是沒什么關系,但現(xiàn)在南北統(tǒng)一了,兩邊的官員都想要壟斷職權,他們事到如今依然沒有擺脫升官發(fā)財?shù)乃枷耄沁@政體要怎么改良呢?唐紹儀左右為難了,總不能只顧著一方吧。于是他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新添了幾個虛職讓南北方的人上任。因為官制改革還需要經(jīng)過參議院的同意,如果議員們否定的話,那改革就不成立,大官們也不會再找他的麻煩。這唐總理可真會投機取巧啊!
果然,參議院沒有通過這個提案,只允許把實業(yè)部分成工商和農(nóng)林兩個部門,郵電不能從交通部分離。三月十九號,唐紹儀到參議院宣布政見,并提出各部總長的名單請求同意。議員們看到名單上寫著:外交總長陸征祥、內務總長趙秉鈞、財政總長熊希齡、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農(nóng)林總長宋教仁、工商總長陳其美、交通總長梁如浩。
這名單里面只有蔡元培沒變,段祺瑞、劉冠雄、趙秉鈞都是袁世凱的人,自然都是袁世凱的意思。陸征祥是無黨派人士,熊希齡屬于統(tǒng)一黨,宋教仁、陳其美、蔡元培、王寵惠都是同盟會成員。唐紹儀原本是舊時的官僚派,但因為他思想文明,所以跟同盟會的人相處得很融洽。他在組織內閣時又加入了同盟會,所以當時人們都稱他是“同盟會內閣”。其實他是袁世凱的人,叫他“同盟會”名不副實。后來經(jīng)過參議院的投票表決,只有梁如浩沒有通過,其他人都得到了多數(shù)議員的贊同。
唐紹儀出了參議院,立馬給北京發(fā)去電報,第二天袁世凱就正式任命了這些人。各個部門都已經(jīng)有了人選,只有交通總長一職還空缺著,所以暫時由唐總理兼任。這下唐氏內閣算是完全成立了,于是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在四月初一親自到參議院辭職,自然又有一番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