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判斷力和沖動
- 人性的優點(套裝共6冊)
- (美)戴爾·卡耐基 (日)源賴朝
- 4307字
- 2018-11-27 14:36:17
沖動的人們任憑自己被第一印象牽著鼻子走,并且做決定或者行動時受一種特別的感覺所支配,這種感覺讓他們難以自拔。
沖動是一種大腦的運動,這種運動在思維有能力通過反應或推理作決定之前,使我們產生一種行動。源賴朝充分地討論了這個詞,并且給“沖動”下了一個定義:
沖動是感知與結果之間近似直接的聯系。
記憶、思想、推理還有最重要的理智,都要絕對遠離這樣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不是理智的產物。
這個通過大腦接受的想法直接轉換成了行為,這類似于完全不假思索的記憶而產生的行為。
可以確定的是,在做一系列動作——爬上樓梯或者從一處走向另一處——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到去分析自己的努力成果,行走這個動作可以有器官功能的自控,思想很少會參與這個動作的合成。
在重復出現的沖動念頭下,可以確定物質是前提,是事物實質的假設。
物質包括所有東西的實質性:本能的需要、非理性的運動。總而言之,所有不受判斷力支配的行動。
實質是事物不可量度的部分,包括精神、思維、智力,事實上包括整個精神領域。
正是我們事物的最后一個因素使我們的想法變得詩情畫意,又將這些想法分類,再通過推理和判斷把我們引向判斷力。
一個人受到上司傷害,若馬上以牙還牙,那么他一定會成為沖動的受害者。
只有當一個人的行動完成時,他才會想到所要承擔的后果。首先是丟了工作,然后是肉體上根據冒犯程度而定的懲罰;最后就是被迫停職所帶來的痛苦。
相反,一個有判斷力的人會在瞬間通過我們上文提到的特質作出反思。他向理智尋求幫助,理智馬上會讓他想起暴力行為的后果。
他使用判斷力,會找一種忍耐力,讓他不用馬上對傷害作出回應;但是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利。然而,他會在一個令人滿意的偽裝掩護之下復仇,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復仇更加容易,謙恭的態度一定對他有利。
源賴朝認為,“判斷力和沖動之間的不同之處,就像兩件大衣,一件是成衣,另一件則是在量體裁衣之后、由熟悉所有材料技藝的工人縫制成的。”
如果沖動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同樣特征,那么判斷力則是因個人的思維、敏感程度以及運用判斷力的成熟程度不同而不同;判斷力是一件與主人的身材和品味相稱的外衣,或者復雜或者簡約。
有些人有一種傾向,就是他們將直覺和沖動混為一談。
這是在本質上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之間只是與思想的自發性有著聯系,思想的自發性使二者產生淵源。
但是,直覺簡單地說,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感覺,由心理上的推斷構成的;沖動總是將這些推斷化解為實際行為和行動的決心。
直覺是一種令人費解的啟示,理智只能在直覺形成之后才能控制直覺。
沖動在付諸實施的時候從來不利用判斷力。沖動不會在事先作一個決定,所以總是要后悔。
這是自制方面失敗的結果,只有意識力和推理的力量才能將其糾正。
沖動比直覺更有自發性。
直覺雖然是一個簡單的頭腦過程,但卻是非常真實、觸及推理的領域。為了迅速地得出一個結論,心懷直覺的人很難將最初的想法清楚地轉換出來。
的確,直覺總是受到預知性思考的啟發,但是盡管事實如此,對已存在事物的思考也有啟發作用。
相反,沖動只承認來源于已存在事物的直覺。
沖動是判斷力的公敵。有一個暗示說,一個人可以專心致志,沖動提倡不理會這種來自外在的暗示。這一切為了遵循一個聲音的命令,這個聲音要求我們,對動搖自身的原因作了完整的分析之前,禁止做任何事。
一些哲學家已經把靈感歸到沖動的旗下,他們覺得靈感應該得到保護;他們甚至要以這個新的形式恢復對靈感的尊重。
“我們需要知道該怎樣保持警惕,”源賴朝講道,“來對抗這個致命的錯誤。”
他接著說道:
靈感,沒有固定的特征,初次表現出來特征以后可能會發生變化。
從擬人的角度來說,靈感以藝術品或者實用的東西表現出來之前,是一個胚胎而已。
古人講述到某個神全副武裝地出現時,他們會把這種信仰歸于神的頭腦里瞬間創造的產物。
如果音樂家、畫家、詩人和發明家想要表現得不造作,他們一定會承認,那種被稱為“靈感”的想法和將其付諸實施之間,需要建立一個稱為“轉化”的梯子,只有通過漸進的步驟,他們才可能看見自己心中那個接近完美的事物。
沖動與靈感與直覺之間不存在密切聯系。
補充來說,這些天賦在通常情況下是下意識地努力所帶來的成果。而且,大多時候,一個人相信某些想法是靈感或者直覺,這些想法只不過是不可名狀的記憶而已,想法的幻想與某種事物的感情狀態恰好一致,而且這種想法出現在第一次對事物產生感知力的那一刻。
推理的表現是可見的,判斷力的表現也同樣是可見的。判斷力嘗試把缺少這兩種特質協助就變得沒有益處的想法,變成效果持久的作品。
在大多數情況下,沖動是肉體感覺的奴隸。
明確的推理與公平的判斷,是受判斷力啟發的結果,一個病態的人很少會有這兩種特質。
苦難,將他暴露在憂傷之地,讓他不得不在黯淡的光線下看世界,奮力地思索使他的大腦精疲力竭,他不敢下決心去擺脫現在遲疑不決的狀態,這嚴重影響作出判斷的推理過程。
他還沒有想一想斗爭的優勢所在,就本能地向惰性屈膝了。
相反,如果他性格易怒,那么就會妥協于自發的魯莽性格而作的決定,其實通過耐心和思考他本可以成功。也有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懼感喚醒了直覺,讓人產生了急于求成的沖動。
攝取食物不足或者過量可以導致不同性質的沖動,但是由于當事人性格的差異,沖動類型也是截然不同的。
沖動帶來的最大危險是分散精力。如果這種現象太頻繁出現,終會殫精竭慮,對理智和判斷力也毫無益處。
如果一個人過分熱衷于蠻干,可以說明他的行為是受沖動所支配的,一直壓抑著判斷所作出的調整,無限地放縱任性,只會破壞判斷的準確性。
通過與行為直接接觸,感知力就與我們燃起的激情聯系在了一起。行為直接源于推理,而推理又受到了判斷力的啟發。感知力獲得更多未經思索的表象,也浪費了很多力量。這些力量,在經過了我們所提到的所有階段后,其實應該集中在一個中央點上。
此外,對于沖動的人來說,決心的持久性總是一個未知數。
他們傾向于立即作決定,不知道始終如一的益處。
這位日本哲學家說:
他就像一個農民,在東京的鄉村有一塊地。他還沒開始在土地上撒種,就產生了不幸的沖動。在沖動的影響下,他把土地重新犁了一遍,為的是在地上種上一粒新的種子。
如果他聽到某人提到一種特殊開墾的新方法,他只嘗試了這種方法不長時間,之后又放棄了,再嘗試其他的方法。
他試著栽培稻谷;在收割稻谷前,卻對菊花的種植非常熱心;不過,為了種植樹木,他又很快放棄了菊花;由于樹木生長緩慢,于是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小麥種植。
他在痛苦中死去了,他成了蔑視始終如一以及判斷力的受害者。
現在,源賴朝提醒我們小心提防沖動之后,又向我們指出了戰勝混亂原因的途徑。
我們要控制毫無防備的行為,因為毫無防備的行為使我們處于低能狀態,讓我們只是依賴著直覺。控制這種行為是我們向思考的希望所邁出的第一步。思考也是判斷力的一種形式。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第一個下的決心就是從專制的軀殼中逃出來,因為愛沖動的人的肉體軀殼總是有取締理智位置的傾向。
還在跟隨恩師朗侯求教的時候,我曾目睹他治愈一個患有稱為“心靈扭曲”疾病的人。
這個人無論是有好行為還是做了應受譴責的事,他行動的時候都沒有最起碼的反思。
他要創辦一家新企業,只要是有基本判斷力的人都會看出這個決定實在不妥。但是他頭腦一熱,馬上就投入了自己的大部分家財。
他的魯莽之舉給他帶來慘痛的教訓。
最后,他非常苦惱,對自己和其他人都不滿意。于是,他的不滿醞釀成了憤怒,蠻橫地將其發泄在一名權貴要人身上,之后那人就揚言要懲罰他。一聽說這件事,這個暴怒而瘋狂的人,沖出房間想要親手殺死當朝王子。
正當他大發雷霆的時候,遇見了我的老師。像所有沖動的人一樣,他振振有詞,將侮辱的感知力加入到對其的判斷中,這是他的直覺立即反饋給他的信息,他并沒有隱瞞行兇動機。
我的老師采取策略成功阻止了他那天的報復行動。老師說服他,王子不在,第二天才能回到城里。
這個男人相信了我的老師朗侯,同意去他的家。
但是,向他展示有力的論據是沒用的。無論是對懲罰的恐懼,還是得到寬恕的希望都不能征服這個沖動的人身上顯示出來的頑固。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那時我的老師采取了一個計策,這個荒誕的計策真的惹人發笑。但是,這個計策是在判斷力的影響下產生,卻展示了他淵博的知識。
在這個客人睡覺的時候,朗侯脫去了他的睡袍,給他換了一件由兩種材料制成的外衣。一半金黃色,一半鮮綠色。在他的糟糕的情緒突然發作以后,即使內心的沖動唆使他出去,可他還是不敢冒險穿成這樣在大街上行走。
最有力的論據也不能達到的效果,怕被人嘲笑的恐懼感卻做到了。
兩天過去了,他的暴怒變成了精神的疲乏,因為沖動的人不可能持久地承受挫敗感。
正當此時,我的老師對他進行了治療,他開始對療法產生極大興趣。
朗侯用最為智慧的教導藝術,向這個沖動的人解釋了從感知力到判斷力一系列感情鏈條。
判斷力在這個男人身上發揮作用,他特別高興,周圍都閃耀著判斷力的光輝。我的老師把他留在自己身邊幾個星期。在這段時間里,老師總是使用很簡單的證據,來反駁一天里多次在他腦中產生的魯莽決定。
判斷力就是用這種方式乞求著、展示給沖動的人,表現得像一個和平的顧問。
他看出自己決定中荒唐的一面,意識到這一點。他擁抱著朗侯,說道:
“現在,老師,我可以走了,您不用再擔心我了。判斷力的證據已經把我從缺乏思考的奴役中解放了出來。我要回家了,但是請您允許我帶走這套可笑的衣服。因為是它拯救了我。我想把這件衣服掛在家里最顯眼的地方。一旦我的內心慫恿我聽從沖動的命令,我馬上看看它,就會想起您的教誨。您的教誨讓我終生受用。”
所有傾向于按直覺行事的人都應該效法這個例子。不是都要穿上半綠半黃的、可笑的長袍,而是在執行沖動行為的路上制造障礙。因為這樣沖動的行為不是判斷力所認可的。
源賴朝又提道:
對于心思細膩的人來說,這些障礙就是道德秩序。但是對于那些情愿自己被想要做事的病態欲望所占據的人,障礙就要采用更實際的形式,挫敗感總可以使沖動的人有所反思。
當得到行動的第一印象時,沖動者就準備要拼命到死;但是這種狂熱很快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惰性。這是一種沖動,將他們遠遠地拋離了他們下決心要取得的目標。
他們所遭遇的障礙(障礙就是他們采取的預防措施)越不容易克服,第一印象對他們的腐化也就會越少。
只是提前預見事實就會促使他們進行反思。
責任感會在他們的心中被喚醒,他們會明白沖動行為產生的后果是相當難纏的。
難道一個人不會說,這些話以前都是說過的嗎?
動蕩不安的時代最容易使我們成為沖動的犧牲品,而且對于我們大多數的同時代的人來說,這個半綠半黃的長袍(提醒他們要崇尚判斷力)將成為受人頂禮膜拜的圣物。對崇尚邏輯的人來說,判斷力比任何護身符都要珍貴,判斷力就是美麗寶石的傳統底座上所加的奇妙鑲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