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周易》是“六經”之首,是中國古代形上哲學智慧的雛形,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濫觴和中華文明的源頭?!吨芤住吩谥袊枷胧飞系匚恢匾饔煤陀绊懚季薮?。可以說,宋明道學的形上哲學,是以《周易》、道家學說、佛學為其形上哲學智慧的三根支柱。中國古代形上哲學思維的形成、宋明道學形上哲學體系的建構,均從《周易》中吸取了有益的養分。易學家關于易的起源和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關于象、數、辭、理及其關系和天地萬物產生的解釋,不僅包含了形上思維的思想元素,甚至在程頤、朱熹等易學家那里,已經建構起形上學哲學思維路徑和哲學體系。中國古代思想家,無論他們怎么看待《周易》,鮮有做學問而不涉及《周易》者。學習和研究西方哲學史的人都認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像里程碑一樣,豎立在歐洲思想史的進程中,不能繞過。類比而言,《周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同樣沒法繞過。據粗略統計,在貴州歷史上,自漢至清末,研究《周易》思想文化者數十人。其中,著名學者有易貴、孫應鰲、李渭、王耘、蕭光遠等。據學者統計,明清兩代,貴州學者撰著的書目中,以《周易》為著述內容的多達43部,以《易》中式的學子也很多。其中,陳法是易學研究的杰出貢獻者。近年來,貴州學界出版了《孫應鰲文集》《明代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思想研究》等,述及孫應鰲的易學思想。但據《明代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思想研究》的作者王路平先生介紹,孫應鰲易學主要關注的是《周易》的義理。而陳法箋易,繼承了孔穎達、朱熹等人的學風,不廢象數,而更看重易明天道人事的意義。可以說,陳法的易學觀和研究《周易》的方法,更符合《周易》的思想實際,其學術精神和研究思路,更具備現代轉換、運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我們以易學和儒學為主要研究內容,建立起陳法哲學思想研究體系,目的是要突出陳法學術成果的重要理論意義和價值。
本書采用史論結合之方法,堅持邏輯與歷史統一原則,以易學和儒學為有機組成部分,建構起陳法哲學思想研究的體系。本書由上篇“陳法易學思想”和下篇“陳法儒學思想”構成。在易學方面,本書將陳法的易學思想置于易學發展史的大背景下加以系統的考察,圍繞易的起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周易》的體系結構、《周易》的性質和解易體例等,闡述了陳法關于易學中心問題的主要觀點和思想。突出了陳法在解易體例方面綜合易學史上象數派、義理派解易方法之優長,從而拓展創新的特點。對陳法解易取象數派和義理派之長而避其短的學術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別彰顯了陳法視《周易》為明人事自然之理、強調《周易》為窮理盡性之書的理性精神,系統介紹了陳法對傳統解易體例的繼承和發揮。在中國思想史上,大凡重要的思想家,都對《周易》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體會。研究陳法的易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為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提供一種獨特視角和切入點,達到以古鑒今,推陳出新的目的。
儒學是陳法思想的重要組織部分,主要體現在其所著之《明辯錄》中。由于對哲學最高本體“道”“理”的體用關系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對《周易》及釋、道思想的不同認識和吸納,儒學發展至宋代,逐漸分化為理學和心學兩派。朱熹、陸九淵分別作為理學和心學的杰出代表,圍繞著本體論、發生論、道德修養論等展開了長期的爭論?!爸礻懼q”長達800年,肇始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聲余緒。陳法在《明辯錄》中,從本體論、道德修養論等方面對陸王心學提出了嚴厲批評,即屬于回聲余緒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法對陸王心學的批評,是站在程朱理學立場上展開的,并以程朱理學為正學、為圣學、為道統,而以陸王心學為異端、為異道。陳法認為象山之學異于孟子學,其心學本體論和修養方法主要來源于禪宗,是異端。陳法贊成程朱理本論觀點,而以象山“認心為理”為非。對于王陽明之“良知”本體,陳法認為其源自佛教“知覺靈明”之說。陳法對陸王道德修養理論的批評,主要涉及道德主體性和道德修養方式兩方面。陳法對象山所謂“復其本心”和“先立乎其大者”的“易簡”工夫,以及王陽明的“致良知”說,都提出了批評。陳法認為,要明天理,就必須走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道路。象山的“復其本心”和陽明的“致良知”,都是佛教“明心見性”那一套東西,而非儒家圣人的修養方法。透過陳法的批評,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理學和心學之異同,有利于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
“陳法哲學思想研究”是一個開放體系,可能存在疏漏和失誤,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作者借之向同行請教,以便進一步豐富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