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增訂版)
- 李細珠
- 3319字
- 2019-07-17 12:18:17
第二節 地方督撫人事變遷的統計分析
本節通過對清末新政時期各省督撫任職的基本狀況進行數字統計,包括任職人次、任職背景、在職年齡、任期時間、任職頻率與離職原因等方面,以期分析該時期地方督撫人事變遷的一般情形。
(一)任職人次
清末新政時期各省有多少任督撫呢?因為有同一人任同省督撫兩次以上及多次出任不同省份督撫的情形,故督撫總體人數與其任職總人次數并不相同,前者應該小于后者。通過對各省督撫任職人次的數字統計,可以反映出全國范圍內各省督撫任職的總體情形。詳情見表2-5。
表2-5 清末新政時期各省督撫任職人次統計

說明:本表中各省督撫含實任、署理與護理等各種情形,有同一人在同一省份先署理后實任者一般以一次計算。
表2-5顯示,清末新政時期各省總督任職共計89人次,巡撫168人次。除了新設的東三省總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巡撫,以及裁撤的云南、湖北、廣東巡撫和設而又裁的江淮巡撫,其余各省督撫任職大都在10人次及以上,最高者如山西巡撫竟達18人次之多。各省督撫大都平均每年有一次及以上的更動,可見新政時期督撫調動的頻繁(以下還將做進一步的任職頻率統計)。
(二)任職背景
督撫任職背景指其出任督撫之前的官職,也即銓選督撫的各類官職來源問題。清代任官之法,初因明制,內而大學士至京堂,外而督、撫、藩、臬,由廷臣會推,后停止會推,改為由吏部開列具題請旨。一般情況下,督撫出缺,除由特旨補授以外,各省總督,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列,各部侍郎、各省巡撫升任;各省巡撫,由內閣學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布政使升任。
另外,總督多由總督互調,也有由布政使超擢者;巡撫多由巡撫互調,也有由按察使超擢者。有人研究認為,清代督撫之甄補實以自布政使直接升任最為理想,因為布政使一般由按察使升任,因而最具在地方臨民治事的經驗。據統計,清代督撫自布政使直升者約占總數的一半,同光時期更是高達80%;布政使以外的其他官職則依次為侍郎、內閣學士、提督、都御史、將軍、按察使、尚書、道員、府尹與寺卿、都統等。
清末新政時期督撫任職背景統計如表2-6。
表2-6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任職背景統計

說明:總督任職背景的其他類包括直隸候補道、督辦川滇邊務大臣、督辦川粵漢鐵路大臣和清軍第二軍總統;巡撫任職背景的其他類包括督辦邊防大臣、督辦統稅大臣、幫辦津浦鐵路大臣、倉場侍郎、郵傳部右丞、奉天左參贊、奉天民政使、黑龍江民政使和陸軍第六鎮統制。
表2-6顯示,清末新政時期督撫的任職背景與上述一般情形略有不同。除督撫自身的平行互調以外,布政使確實是升任督撫的重要官職,但侍郎、內閣學士、提督、都御史等官職則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要。出任總督者巡撫多于布政使,將軍也有一定的數量;出任巡撫者漕督與河督為數不少。至于有軍機大臣任總督的情形兩例:宣統元年(1909)那桐署直隸總督,宣統三年(1911)袁世凱以開缺軍機大臣任湖廣總督;還有總督任巡撫的情形6例:光緒二十七年(1901)、三十年(1904)湖廣總督張之洞兼署湖北巡撫,光緒三十年(1904)暫署兩江總督的端方回任江蘇巡撫,光緒三十四年(1908)、宣統元年(1909)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錫良兼署奉天巡撫,宣統三年(1911)前陜甘總督升允署陜西巡撫。這些都是特例。另外,這個時期有督辦川粵漢鐵路大臣、幫辦津浦鐵路大臣、陸軍第六鎮統制和清軍第二軍總統等新式官員出任督撫的情形,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新現象。
(三)在職年齡
官員在職年齡往往與其政治作為相關。通過逐年統計各省督撫在職時的實際年齡,可以從一個側面觀察各省政治運作的一些情形。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在職年齡統計如表2-7。
表2-7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在職年齡統計

說明:①同一省份一年有二人及以上任督撫者,按任職時間長者計。②各省督撫平均在職年齡為其各年年齡的平均數。
表2-7顯示,清末新政時期9個總督中平均在職年齡在55歲以下的有直隸、兩廣2個;55~60歲的有湖廣、四川、云貴、陜甘、東三省5個;60歲以上的有兩江、閩浙2個,其中最高者為閩浙總督66.1歲,最低者為直隸總督51.3歲。19個巡撫中平均在職年齡在50歲以下的有廣西、湖北、奉天、吉林、黑龍江5個,50~55歲的有湖南、山東、山西、陜西、云南5個,55~60歲的有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貴州、河南、江淮7個,60歲以上的有新疆、廣東2個;其中最高者為新疆巡撫62.2歲,最低者為吉林巡撫44.2歲。合計總督平均在職年齡為58.5歲,巡撫為53.8歲。
(四)任期時間
清代官員任期無定制,督撫也不例外。督撫為省級行政長官,其任期時間長短,與各省行政運作密切相關。通過對各省督撫任期時間的統計,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各省行政運作的一些情形。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任期時間統計如表2-8。
表2-8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任期時間統計

說明:①本表為各省督撫每次任職時間統計,同一督撫任職多次者按其任職次數分別統計;②新政前已任督撫者,其任職時間一律從新政開始的1901年1月29日起開始計算。
表2-8顯示,清末新政時期89任總督中,任期半年以下者37人次,占總數的41.6%,任職1~2年者17人次,占19.1%,未到任者12人次,占13.5%,任職半年至1年者8人次,占9.0%,合計任期2年以下者74人次,占總數的83.2%,任期最長達5年以上者僅2人,即直隸總督袁世凱與湖廣總督張之洞;168任巡撫中沒有任職5年以上者,其中任職半年以下者66人次,占總數的39.3%,任職1~2年者34人次,占20.2%,任職半年至1年者24人次,占14.3%,未到任者17人次,占10.1%,合計任期2年以下者141人次,占總數的83.9%。有人統計此前四十年(1860~1900)的各省督撫任職時間,發現總督任職1~3年者占51.1%,任職3年以上者占48.9%,最長任期有達12年以上者2人,其中1人長達25年;巡撫任職1~3年者占72.2%,任職3年以上者占27.8%,最長任期有達9~12年者4人。另據有人統計從嘉慶朝到光緒朝(1796~1908年)的各省督撫任職時間,認為總督平均任職為2~3年,巡撫為1~2年。
顯然,清末新政時期均有明顯降低的趨勢。
(五)任職頻率
任職頻率指各省督撫每年平均任職人次數。通過任職頻率的統計,可以觀察各省督撫更動次數多少的情形。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任職頻率統計如表2-9。
表2-9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任職頻率統計

說明:清末新政時期一律按11年整計算,不足11年的按實際年數計算:東三省總督、吉林與黑龍江巡撫各5年,湖北、云南、廣東巡撫各4年,奉天巡撫3年,江淮巡撫3個月。
表2-9顯示,清末新政時期9個總督中,每年更動1次及以上者有兩江、閩浙、湖廣、兩廣、四川5個,其中最高者閩浙達1.4次;19省巡撫中每年更動1次及以上者有江蘇、安徽、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浙江、廣西、湖南、湖北、廣東、江淮、奉天13省,除江淮巡撫因僅設3個月即裁廢外,江蘇、山西、湖北3省均高達1.5次及以上。由此可見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更動的頻率之快。
(六)離職原因
督撫任職情形大致有章可循,但離職原因則頗為復雜。茲將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離職原因分為升、調、革、病、卒、開缺、回任、裁缺與其他9類。(1)升:總督可升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可升任總督、河督與漕督、尚書、將軍。(2)調:總督可互調,或調尚書、將軍、河督與漕督;巡撫可互調,或調侍郎、都統。(3)革:為緣事革職或解職。(4)病:因病開缺或解職。(5)卒:因去世出缺。(6)開缺:緣事開缺或開缺另候簡用。(7)回任:暫署或暫護者回本任。(8)裁缺:裁廢職缺。(9)其他:死于就任途中,武昌起義后自動去職或被捕、被殺、自殺,光復后任都督,清帝退位后自動解職。詳情如表2-10。
表2-10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離職原因統計

清末新政時期督撫離職原因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因辛亥革命打亂了原有的正常政治秩序,革命前后各省督撫情態各異,清政府基本處于失控狀態。除此而外,表2-10顯示,首先該時期督撫離職原因仍以調任為最多,總督占29.2%,巡撫占31.5%,其中尤以各自互調為多;其次便是暫署或暫護者的回任,總督占29.2%,巡撫占17.3%。這兩種情況正是該時期內督撫調動頻繁的又一佐證。另外便是因病去職與卒于任兩種原因,總督合計占14.6%,巡撫則占10.1%,也是不小的比例,這與督撫在職年齡偏高密切相關。
總之,從人事變遷情形來看,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督撫群體有三個顯著的特性:一是任職人次數較多,任期時間過短;二是在職年齡偏高,健康狀況堪憂;三是任職頻率太高,更動過于頻繁。這些都對新政有著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