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增訂版)
- 李細珠
- 2173字
- 2019-07-17 12:18:16
第一節 地方督撫群體結構的統計分析
本節通過對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群體構成的幾項基本因素進行數字統計,包括各省督撫的總體人數及其出身背景、旗漢比例與籍貫分布等方面,以期分析該時期地方督撫群體結構的一般情形。
(一)總體人數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到底有多少人呢?清代督撫任職方式大致有實授、署理與護理三種情形。實授是指正式的實缺官;署理一般也是實缺官,但名義上只是代理;護理則不是實缺官,一般只是在原任出缺而繼任未到之前的臨時性代理,而本任另外有人。盡管三種情形性質不一,但事實上都是實際主政者,故本書將一并統計。由于有同一人任同省督撫兩次以上及多次出任不同省份督撫的情形,故很難做分省統計。通過去除各種交叉情形,具體統計如表2-1。
表2-1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總體人數統計

說明:本表資料來源見附表一《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履歷》,以下各表相同,不再一一說明。
表2-1顯示,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共計119人,其中僅任總督者27人,既任總督又任巡撫者25人,僅任巡撫者67人。
(二)出身背景
清代仕宦論出身。清制規定:“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之出身有八:一曰進士,二曰舉人,三曰貢生,四曰蔭生,五曰監生,六曰生員,七曰官學生,八曰吏。無出身者,滿洲、蒙古、漢軍曰閑散,漢曰俊秀。各辨其正雜以分職。”仕宦出身一般又有正途與異途之分。“凡滿、漢入仕,有科甲、貢生、監生、蔭生、議敘、雜流、捐納、官學生、俊秀。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歲、優貢生、蔭生出身者為正途,余為異途。異途經保舉,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選科、道。非科甲正途,不為翰、詹及吏、禮二部官。惟旗員不拘此例。……其由異途出身者,漢人非經保舉、漢軍非經考試,不授京官及正印官,所以別流品、嚴登進也”。
正途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舉人、貢生等高級學銜或由世襲特權獲得蔭生的功名而入仕的途徑;異途是通過捐納獲得監生的功名或因軍功而入仕的途徑,如具有生員等低級學銜及未能進學的文童(即俊秀)和行伍出身者,也可以通過捐納或軍功獲得官職,這些當然都在異途之列。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出身背景統計如表2-2。
表2-2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出身背景統計

說明:新式學生含留美幼童、留日學生和北洋武備學堂學生。
表2-2顯示,清末新政時期督撫119人中,進士、舉人、貢生、蔭生等正途出身者有89人,占總數的74.8%。據有人統計,此前40年即1860~1900年,總督正途出身者占78.3%,巡撫為77.1%。顯然,新政時期督撫出身正途者已有所減少,但這仍然是異途出身者無法比擬的。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清末新政時期已有6位新式學生出身者躋身于督撫行列。他們是出身留美幼童的唐紹儀、出身留日學生的吳祿貞和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段芝貴、王士珍、段祺瑞、張懷芝。具體情況如下。(1)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1907年4月20日),清廷任命唐紹儀出任奉天巡撫、段芝貴署理黑龍江巡撫,段未到任便于三月二十五日(5月7日)被劾解職,唐于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1908年7月20)以專使身份赴美,一年后開缺,實任一年零三個月。(2)宣統三年九月十二日(1911年11月2日),清廷任命王士珍署理湖廣總督,王未到任即于二十四日(14日)因病解職;是日清廷諭令段芝貴暫護湖廣總督;二十七日(17日)又命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3)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清廷任命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十七日(7日)吳便被袁世凱派人暗殺。(4)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91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張懷芝出任安徽巡撫,此時離清帝退位僅十余天了。除唐紹儀外,其他幾位都是在武昌起義以后被清政府任命為業已光復省份的督撫,多有名無實,且時間極為短暫,于新政實在已是毫無意義。雖然這些人尤其是北洋系的王士珍等人的任命,對于清政府來說多少有點不由自主的意味,但這種由新式學生出身者出任督撫的現象,卻在無形之中透露出新的信息:在新政廢除科舉制度之后,新式學生向傳統科舉正途之士挑戰的端倪初現。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預示著清政府用人行政的新方向。如果假以時日,也許會有新的氣象,但清政府很快就走向覆亡,顯然已是無法驗證了。
(三)旗漢比例
清代督撫旗漢比例有一個變化過程,大致是清初多用旗人,包括滿洲、蒙古和漢軍各旗,尤其在沖要地區如山陜總督則專用滿員,至雍正年間始參用漢人;從道光朝開始,督撫中漢人比例開始超過旗人,直至清末。新政時期督撫旗漢比例統計如表2-3。
表2-3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旗漢比例統計

表2-3顯示,清末新政時期督撫119人中,漢人91人,占總數的76.5%;旗人有滿洲17人,蒙古5人,漢軍6人,共計28人,占總數的23.5%。從數字統計看,顯然是漢人占絕對的優勢。
(四)籍貫分布
清代督撫籍貫的地域分布,與文化、政治等因素息息相關。平常時代,督撫多由科舉正途出身者擔任,則文化發達的江蘇、浙江等省所出督撫為多;非常時期,由軍功等異途躋身督撫者不少,如咸豐、同治以后隨著湘、淮軍興起的湖南、安徽等省督撫漸多。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籍貫分布統計如表2-4。
表2-4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籍貫分布統計

說明:旗籍分滿洲、蒙古、漢軍三種。
表2-4顯示,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除旗籍外,分布全國17個省份,尤以安徽、湖南、江蘇、浙江、湖北省為多,偏遠省份如山西、貴州、云南、廣西、吉林、四川省為少數,新疆、甘肅、陜西、奉天、黑龍江則全無。
總之,從群體結構情形來看,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督撫仍然是一個在舊制度下主要由儒家傳統孕育出來的舊式官僚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