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第四
1.鄭玄在馬融門下①,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②。嘗算渾天不合③,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zhuǎn)便決④,眾咸駭服⑤。及玄業(yè)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⑥,恐玄擅名而心忌焉⑦。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jù)屐⑧。融果轉(zhuǎn)式逐之⑨,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jù)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⑩。
【注釋】①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東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遍注儒家經(jīng)典,今通行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毛詩》《周禮》《儀禮》《禮記》都采用了他的注解。馬融:字季長,曾任校書郎、南郡太守,東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常有學(xué)生千余人。②高足弟子:指優(yōu)秀的門生、弟子。③渾天:我國古代關(guān)于天體的一種學(xué)說。認(rèn)為天地的形狀渾圓如鳥卵,天包地外,就像蛋殼裹著蛋黃。天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南北兩極固定在天的兩端,日月星辰每天繞著南北兩極的極軸旋轉(zhuǎn)。不合:違背,不符合。④一轉(zhuǎn):指轉(zhuǎn)動一次栻盤。栻盤是古代占卜時日的器具,后來又稱星盤。⑤駭服:驚佩,驚訝誠服。⑥既而:不久。禮樂皆東:指儒家的禮樂都到東邊去了。“東”原是名詞,這里作動詞用,指到東邊,向東轉(zhuǎn)移、遷移。⑦擅名:指獨享名聲。⑧據(jù):憑著,靠著。屐:木屐,木制的鞋,鞋底有齒,可以在泥地、山地中行走。⑨轉(zhuǎn)式:指運轉(zhuǎn)栻盤。式,通“栻”,就是栻盤。⑩竟:終于,最終,到底。免:免禍,避免災(zāi)禍。
【今譯】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xué),三年都沒有見到馬融,只是由馬融的優(yōu)秀弟子傳授學(xué)問而已。馬融曾經(jīng)按渾天的學(xué)說推算,結(jié)果不相符合,眾弟子中沒有能夠解答的;有人說鄭玄能算,馬融就叫鄭玄來算,鄭玄轉(zhuǎn)動一次栻盤就得出了準(zhǔn)確的結(jié)果,眾人都感到驚訝而佩服。等鄭玄完成學(xué)業(yè),告辭回鄉(xiāng),馬融于是有了“禮樂都轉(zhuǎn)向東邊”的感慨,擔(dān)心鄭玄獨享盛名,心中忌憚。鄭玄也懷疑有人會來追殺他,于是坐在橋下,腳上穿著木屐擱在水里。馬融果然轉(zhuǎn)動?xùn)虮P,搜索鄭玄,對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坐在橋下),水上,靠著木頭(穿著木屐),這一定是死了。”于是停止追趕。鄭玄終于因此免除了災(zāi)禍。
【點評】在這則故事里,鄭玄故意坐在橋下,穿著木屐,使馬融推算出他在土下、水上、木頭邊,以為鄭玄已死(入土下葬),從而放棄了追趕。這是鄭玄機警過人、學(xué)識博通之故。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并不高,因為馬融是海內(nèi)聞名的經(jīng)學(xué)家,鄭玄是他的弟子,而且將馬融所傳授的學(xué)問發(fā)揚光大,馬融不可能因為嫉妒而謀害鄭玄。
2.鄭玄欲注《春秋傳》①,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②,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③:“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④,多與我同,今當(dāng)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⑤。
【注釋】①鄭玄:見文學(xué)1注①。《春秋傳》:《春秋》是春秋時期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由孔子根據(jù)魯國史書整理修訂而成。“傳”是解說、注釋的意思。解釋《春秋》的,就叫《春秋傳》,共有三家,即《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合稱“春秋三傳”。這則故事說的是《左氏傳》,即《左傳》,或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由左丘明所撰。②服子慎:服虔,字子慎,東漢河南滎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尚書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③就:靠近。④向:剛才。⑤服氏注:指服虔注解《左傳》的著作《春秋左氏傳解誼》。
【今譯】鄭玄打算注解《春秋傳》,還沒有完成,有一次出行,與服虔相遇,留宿在同一家客店。兩人起先并不認(rèn)識,服虔在外面的車上跟別人說自己注釋《春秋傳》的大意,鄭玄聽了很久,大多數(shù)與自己相同。于是鄭玄走近車子,對服虔說:“我想注《春秋傳》已經(jīng)很久了,還沒有完成。聽了你剛才的言論,多數(shù)觀點與我相同,現(xiàn)在就把我所注釋的那些都給你。”于是就有了服氏注。
【點評】鄭玄聽說服虔也在注釋《左傳》,且觀點多與自己相同,不但不嫉妒、不懊惱,反而慷慨而誠懇地將自己已完成的注釋送給他,于是成就了服氏傳。學(xué)者應(yīng)該要有這樣的襟懷,不專美,也不掠美,能與人切磋琢磨,又能相互成就。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①。嘗使一婢,不稱旨②,將撻之③,方自陳說④,玄怒,使人曳著泥中⑤。須臾⑥,復(fù)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⑦? ”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⑧。”
【注釋】①鄭玄:見文學(xué)1注①。②稱旨:符合心意,稱心。③撻(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④陳說:陳述解釋,這里指為自己辯解。⑤曳(yè):拖,拉。著:介詞,到。⑥須臾(yú):不一會兒。⑦胡為乎泥中: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式微》,意思是,怎么會在泥中?⑧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柏舟》,意思是,過去訴說,正趕上他發(fā)怒。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義;愬,告訴,訴說。
【今譯】鄭玄家的奴婢都讀書。鄭玄曾經(jīng)使喚一位婢女,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要鞭打她。婢女還在辯解,鄭玄大怒,讓人將她拖到泥水中。不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婢女,問她:“胡為乎泥中?”她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點評】兩位婢女的對話,全部出自《詩經(jīng)》。鄭玄是著名的經(jīng)學(xué)家,連他家的婢女都通讀詩書,在日常對話中能隨意自如地引用經(jīng)典,又引得恰到好處。
4.服虔既善《春秋》①,將為注,欲參考同異②。聞崔烈集門生講傳③,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④。每當(dāng)至講時,輒竊聽?wèi)舯陂g。既知不能逾己⑤,稍共諸生敘其短長⑥。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⑦,及未寤⑧,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yīng),遂相與友善。
【注釋】①服虔:見文學(xué)2注②。善:擅長。《春秋》:春秋時期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由孔子根據(jù)魯國史書整理修訂而成。這里指服虔擅長《春秋》之學(xué),尤其是解釋《春秋》一書的《左傳》,并想為《左傳》作注。②同異:偏義復(fù)詞,即“異”,指差異、不同。③崔烈:字威考,東漢人,善于《左傳》,曾任司徒、太尉。門生:指學(xué)生。傳:注解經(jīng)義的文字,這里指《左傳》。④賃:雇用。作食:做飯。⑤逾己:超過自己。⑥稍:漸漸,逐漸。短長:短處與長處,這里指缺點和優(yōu)點。⑦蚤:通“早”。⑧寤(wù):醒。
【今譯】服虔精通《春秋》之學(xué),打算為《左傳》作注,想?yún)⒖疾煌挠^點。他聽說崔烈召集學(xué)生講述《左傳》,于是隱瞞姓名,為崔烈的學(xué)生所雇,替他們做飯。每次到了講課的時候,他就在門邊偷聽。知道崔烈不能超過自己后,他就與崔烈的學(xué)生們講述一點崔烈所講內(nèi)容的優(yōu)點與缺點。崔烈聽說后,不能確定這是什么人,但素來聽說服虔的名聲,心里懷疑是他。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到服虔的住處,趁他還沒醒來,便喊:“子慎!子慎!”服虔不知不覺就驚醒、答應(yīng)了。于是兩人成了好朋友。
【點評】服虔注書,為了參考不同意見,故意在崔烈門下當(dāng)伙夫,從而偷聽他給學(xué)生講課的內(nèi)容,這是服虔對學(xué)問的熱情與執(zhí)著;崔烈故意趁服虔還未睡醒之際,叫他的字,使服虔不知不覺就答應(yīng)了,從而暴露身份,這是崔烈的聰明與細心;崔烈并不介意服虔偷聽,并且評點自己講學(xué)的優(yōu)劣,反而和他成為要好的朋友,這是崔烈的開明與寬容。
5.鐘會撰《四本論》始畢①,甚欲使嵇公一見②,置懷中,既定③,畏其難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⑤。
【注釋】①鐘會:見言語5注①。《四本論》:討論人的才能與德行是否一致、相關(guān),或相悖、分離的文章。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這四種觀點,是魏晉清談的重要話題。②甚:很。嵇公:嵇康。見德行11注②。③既定:關(guān)于這兩個字,歷來各個版本有不同的文字,很難決斷,此處姑且采取徐震堮的說法,即認(rèn)為“定”應(yīng)該作“宅”(兩個字,字形相近,因此產(chǎn)生訛誤),“宅”之前又脫落了“詣”字,應(yīng)該是“既詣?wù)保馑际且呀?jīng)到了嵇康家。④難(nàn):駁難。⑤走:跑。
【今譯】鐘會剛寫完《四本論》,很想讓嵇康看一看。他把文章揣在懷里,已經(jīng)到了嵇康家,又害怕他的反駁與詰難,不敢把文章拿出來給嵇康,最后從門外遠遠地扔了進去,就轉(zhuǎn)身快步跑開了。
【點評】魏晉之際,司馬昭有明顯的篡位之心,嵇康不愿依附司馬氏政權(quán),但鐘會卻是司馬昭的心腹。因此,兩人的立場、作風(fēng),都是格格不入的。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鐘會復(fù)雜的心理,一方面傾慕、景仰嵇康,希望與他結(jié)交,得到他的認(rèn)可;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嵇康才學(xué)過人,性情剛正,怕自己不能應(yīng)付他的反駁與詰難。史書上說,嵇康冷遇鐘會,不愿與他結(jié)交,鐘會懷恨在心,后來司馬昭殺嵇康,也有鐘會暗中進讒推波助瀾的因素。
6.何晏為吏部尚書①,有位望②,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③,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④,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⑤,可得復(fù)難不⑥? ”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⑦。于是弼自為客主數(shù)番⑧,皆一坐所不及。
【注釋】①何晏:字平叔,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后來被曹操收養(yǎng),娶曹操之女金鄉(xiāng)公主,歷任侍中、吏部尚書。何晏與王弼、夏侯玄等人倡導(dǎo)玄學(xué),崇尚清談,成為魏晉玄學(xué)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后來在曹魏皇族曹爽與司馬懿的奪權(quán)斗爭中,何晏依附曹爽,被司馬懿所殺。②位望:官位聲望。③王弼:字輔嗣,曾任尚書郎,好玄學(xué),善清談,少年時就已享有盛名,二十四歲病逝。弱冠: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人。弱冠是指二十歲或二十歲左右的年紀(jì)。④條:分條敘述。勝理:精妙、高深的玄理。⑤仆:我,第一人稱謙詞。極:極致,終極,表示最高境界。⑥難:辯駁,詰難。⑦屈:理屈。⑧客主:清談時,論辯雙方分為“客”和“主”,先由“主”提出主題和主要觀點,再由“客”提問或反駁。“自為客主”是指王弼自己提出觀點,再自己提問、解答。數(shù)番:幾次。
【今譯】何晏擔(dān)任吏部尚書時,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當(dāng)時來清談的客人占滿了座席。王弼還不到二十歲,也去拜訪何晏。何晏聽說王弼的名聲,就分條敘述剛才清談時的精妙玄理,對王弼說:“這些玄理,我以為已經(jīng)到了極致,你還能再駁難嗎?”王弼便提出詰難,滿座人都認(rèn)為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又自己擔(dān)任“主”“客”雙方,提問答辯數(shù)次,都是在座之人比不上的。
【點評】何晏和王弼都是魏晉玄學(xué)的倡導(dǎo)者。這一則故事,記述少年時期的王弼以非凡的學(xué)識與口才,折服了何晏以及當(dāng)時在座的清談之士。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①,詣王輔嗣②,見王注精奇③,乃神伏④,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⑤! ”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⑥。
【注釋】①何平叔:即何晏。見文學(xué)6注①。《老子》:書名,又稱《道德經(jīng)》,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相傳為春秋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作。書中提出了“無為”的思想主張,并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rèn)為“道”是客觀自然規(guī)律,永遠也不會消亡,書中包含了大量樸素的辯證法觀點。②詣:拜訪。王輔嗣:即王弼。見文學(xué)6注③。③精奇:精彩奇妙。④神伏:誠心佩服、服氣。⑤天人之際:指天道與人事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這是古代哲學(xué)所探討的核心問題。⑥《道》《德》二論:指何晏的《道德論》,分為《道論》和《德論》。“論”是敘說、解說的意思,《道德論》就是何晏解說《道德經(jīng)》,闡發(fā)、推衍老子思想的書。
【今譯】何晏剛剛注完《老子》,去拜訪王弼,發(fā)現(xiàn)王弼為《老子》所作的注釋精彩奇妙,于是心中佩服,說:“像這樣的人,可以和他討論天道與人事的關(guān)系了!”于是將自己所作的注釋改為《道》《徳》二論。
【點評】何晏和王弼同是當(dāng)時擅長玄理、并享有盛名的人,兩人又同時為《老子》一書作注,但何晏能夠誠心欣賞,并且肯定王弼的成績,并謙虛地為自己的著作改了名字。
8.何晏注《老子》未畢①,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②,何意多所短③,不復(fù)得作聲,但應(yīng)諾諾④,遂不復(fù)注,因作《道德論》⑤。
【注釋】①何晏:見文學(xué)6注①。《老子》:見文學(xué)7注①。②王弼:見文學(xué)6注③。旨:意思,意義。③意:意思,見解。短:不足。④諾諾:答應(yīng)的聲音。⑤《道德論》:見文學(xué)7注⑥。
【今譯】何晏注釋《老子》,還未完成,見王弼陳述注釋《老子》的意思,發(fā)現(xiàn)自己的見解多有不足,就不再多說,只是連聲答應(yīng)著“是是”。于是不再注釋下去,改作《道德論》。
【點評】這一則可與上一則對比閱讀。意思略有不同,但都是何晏被王弼的才識所折服,愧于讓自己的著作與王弼的同名。在這里,何晏對于玄理的探求與執(zhí)著,以及對于王弼的欣賞與肯定,都超越了他對個人名聲威望的維護與重視。
9.諸葛厷年少不肯學(xué)問①,始與王夷甫談②,便已超詣③。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fù)小加研尋④,一無所愧。”厷后看《莊》⑤《老》⑥,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⑦。
【注釋】①諸葛厷(gōng):字茂遠,官至司空主簿。學(xué)問:學(xué)習(xí)和求教。②王夷甫:王衍。見言語9注②。③超詣:造詣高深玄妙。④研尋:研究探尋。⑤《莊》:即《莊子》,相傳由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所作。莊子,名莊周,與春秋時期的“老子”并稱“老莊”,是道家學(xué)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一書,文筆汪洋恣肆,以生動形象的寓言體現(xiàn)莊子的政治主張和哲學(xué)思想。魏晉時期,《莊子》與《周易》《老子》并稱“三玄”,為玄學(xué)家們所重視,有很大的影響力。⑥《老》:即《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見文學(xué)7注①。⑦抗衡:對抗,匹敵。
【今譯】諸葛厷年少的時候不肯求學(xué)問教,剛開始與王衍清談,他的言論就已經(jīng)高超玄妙了。王衍感嘆道:“你天資卓越出眾,如果再稍微研究探尋一下,就不會愧對任何人了。”諸葛厷后來看《莊子》《老子》,再與王衍談?wù)摚妥阋耘c王衍相抗衡了。
【點評】卓越出眾的天賦,是不應(yīng)辜負(fù)或浪費的。只要稍微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的進步。
10.衛(wèi)玠總角時①,問樂令“夢”②,樂云:“是想。”衛(wèi)曰:“形神所不接而夢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④。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韰啖鐵杵⑤,皆無想無因故也。”衛(wèi)思“因”經(jīng)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⑥,衛(wèi)即小差⑦。樂嘆曰:“此兒胸中當(dāng)必?zé)o膏肓之疾⑧! ”
【注釋】①衛(wèi)玠:見言語16注①。總角:古代兒童的頭發(fā)分為兩束,扎成兩個小髻,形狀如角。后來用“總角”借指童年。②樂令:即樂廣。見德行13注③。③形神:人的身體和精神。接:接觸。④因:因由,依據(jù)。⑤韰(jī):切成碎末的腌菜或醬肉。啖(dàn):吃。杵:舂搗谷物、藥物及筑土、搗衣等用的棒槌。⑥命駕:命人駕駛車馬,比喻立刻動身。剖析:分析,講解。⑦差(chài):病愈。⑧膏肓(huāng)之疾:古代醫(yī)學(xué)以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這兩個地方是藥力無法到達的,所以用“膏肓之疾”來比喻很難治愈的重病。
【今譯】衛(wèi)玠小時候,問樂廣“夢”是什么。樂廣說:“是心中所想。”衛(wèi)玠說:“人的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卻在夢里出現(xiàn),怎么能是心里所想呢?”樂廣說:“還是有原因的。沒有人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搗菜時把鐵杵也吃下去,這都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沒有根據(jù)的緣故。”衛(wèi)玠琢磨夢形成的“因由”,多日不得其解,于是病倒了。樂廣聽說后,特地命人駕車前往,為他解釋“因由”,衛(wèi)玠的病馬上有了好轉(zhuǎn)。樂廣感慨地說:“這孩子心里一定不會得無法醫(yī)治的疾病!”
【點評】衛(wèi)玠熱愛學(xué)問,每有疑惑,一定要刨根究底,因此,樂廣認(rèn)為他內(nèi)心赤誠而通透,不容易郁積心病。
11.庾子嵩讀《莊子》①,開卷一尺許便放去②,曰:“了不異人意③。”
【注釋】①庾子嵩:庾敳(ái),字子嵩,曾任吏部郎,永嘉之亂中,與丞相王衍一同被匈奴劉淵的部將石勒所殺。《莊子》:見文學(xué)9注⑤。②許:表示概數(shù),比某一數(shù)量略多或略少。放:放棄,擱置。③了:完全,程度副詞。人:我,第一人稱。
【今譯】庾子嵩讀《莊子》,展開書卷看了一尺左右便放下了,說:“和我的想法完全沒有差別。”
【點評】古代書籍多裝成卷軸,閱讀時慢慢展開。“開卷一尺許”表示庾敳剛剛讀了一點《莊子》,就認(rèn)為自己的想法與書中沒什么差異。雖然有傲慢不羈之嫌,但也不必將此看作是對圣賢的輕侮,因為圣賢的思想,本來也是基于普通人情。
12.客問樂令“旨不至”者①,樂亦不復(fù)剖析文句②,直以麈尾柄確幾曰③:“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④? ”于是客乃悟服⑤。樂辭約而旨達⑥,皆此類。
【注釋】①樂令:即樂廣。見德行13注③。“旨不至”:出自《莊子·天下篇》,原文是:“指不至,至不絕。”意思是說,指事不能到達物體的實質(zhì),即使到達了,也不能絕對地窮盡它。強調(diào)事理的相對性。“旨不至”是當(dāng)時清談的重要話題。②剖析:分析,解釋。③直:只是。麈尾:見言語24注②。確:敲擊。幾:古人坐時憑依或擱置物件的小桌。④那得:怎會,怎得。去:離開。⑤悟服:領(lǐng)悟而信服。⑥約:少,簡約。達:暢通,明白。
【今譯】有位客人問樂廣“旨不至”是什么意思,樂廣也不再分析文句,只是用麈尾的柄敲了敲桌面,問:“達到了嗎(指麈尾柄碰到桌面)? ”客人說:“到了。”樂廣接著又舉起麈尾,問:“如果達到了,那怎么能離開呢(指麈尾柄既然碰到了桌面,怎么又離開了)? ”于是客人領(lǐng)悟而信服。樂廣言簡意明,都像這件事一樣。
【點評】這則故事,寫樂廣善于用簡約的言辭,清晰準(zhǔn)確地將意思表達出來。對于“旨不至”,樂廣并沒有反復(fù)細致地解釋它的意思,而是通過麈尾柄碰到桌面而又離開的例子,讓客人明白“到達”是相對的,即使真的有所觸及,也不可能是絕對的“到達”。
13.阮宣子有令聞①。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②:“老莊與圣教同異③? ”對曰:“將無同④? ”太尉善其言⑤,辟之為掾⑥。世謂“三語掾”。衛(wèi)玠嘲之曰⑦:“一言可辟,何假于三⑧! ”宣子曰:“茍是天下人望⑨,亦可無言而辟,復(fù)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注釋】①阮宣子:阮修,字宣子,官至太子洗馬,好《周易》《老子》,擅長清談。令聞:美好的聲譽。②太尉:官名,秦至西漢時設(shè)置,為全國軍政首腦,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王夷甫:王衍。見言語9注②。③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并稱,用來指代以老子和莊子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圣教:指堯、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dǎo),也就是儒家思想。④將無:莫非,大概,表示推測的語氣詞,而意思更傾向于肯定。將無同,大概沒有什么兩樣吧。⑤善:認(rèn)為……好。⑥辟:征召。掾(yuàn):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稱。⑦衛(wèi)玠:見言語16注①。⑧假:憑借,依靠。⑨人望:指為眾人所仰望的人,也就是眾望所歸。
【今譯】阮修有美好的聲譽。太尉王衍看到他,問道:“老莊的學(xué)說與儒家思想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阮修回答:“將無同(大概是相同的吧)? ”王衍認(rèn)為他說得很好,于是征召他為下屬官吏。當(dāng)時的人稱他為“三語掾”。衛(wèi)玠嘲笑他說:“說一個字就可以被征召,何必憑借三個字!”阮修說:“如果是天下眾望所歸的人,也可以不出一言而被征召,又何必憑借一個字!”于是阮修和衛(wèi)玠成了好朋友。
【點評】阮修不敢明確地說老莊與圣教是相同的,于是以推測的語氣回答“將無同”,因此得到王衍的贊賞。衛(wèi)玠嘲諷他,認(rèn)為“一言可辟”,言下之意是,回答一個“同”字就足夠了。魏晉之際的玄學(xué)家,如何晏、王弼等人,既崇尚老莊,又好論儒道,往往以玄學(xué)觀點來解釋儒家思想,力圖調(diào)和道與儒的矛盾(也稱自然與名教的矛盾)。阮修與衛(wèi)玠的看法,正是沿襲于此。
14.裴散騎娶王太尉女①,婚后三日,諸婿大會,當(dāng)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②,挑與裴談③。子玄才甚豐贍④,始數(shù)交,未快。郭陳張甚盛⑤,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⑥,四坐咨嗟稱快⑦,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⑧。”
【注釋】①裴散騎:裴遐,字叔道,善談玄理,曾任散騎郎,娶王衍第四女。②郭子玄:郭象,字子玄,曾任豫州長史、黃門侍郎。③挑:挑動。④豐贍(shàn):豐富,充實。⑤陳張:鋪陳,陳說。⑥理致:義理情致。微:精妙。⑦咨嗟(zījiē):贊嘆。快:好。⑧寡人:古代君主、諸侯王用以自稱,晉代士大夫也可以用此自稱。
【今譯】散騎郎裴遐娶了太尉王衍的女兒,婚后三天,各位女婿聚集在一起。當(dāng)時的名士,王、裴兩家的子弟都到了。郭象在座,挑動裴遐與他清談。郭象才識充足,開始幾次交鋒,尚未覺得痛快。郭象鋪陳得很充分,裴遐則從容地梳理他先前的話語,義理情致非常精妙,滿座賓客都贊嘆叫好。王衍也認(rèn)為十分精妙,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再辯論了,不然要被我的女婿困住了。”
【點評】裴遐也是著名的清談之士,這則故事寫他在新婚三日后的家庭聚會上與客人清談,以從容不迫的氣度和精妙深遠的見解,折服了滿座賓客,大出風(fēng)頭。從中可見,清談在當(dāng)時的上流社會以及士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15.衛(wèi)玠始度江①,見王大將軍②,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③。玠見謝,甚說之④,都不復(fù)顧王,遂達旦微言⑤,王永夕不得豫⑥。玠體素羸⑦,恒為母所禁。爾夕忽極⑧,于此病篤⑨,遂不起⑩。
【注釋】①衛(wèi)玠:見言語16注①。度江:度,通“渡”,即渡江,指永嘉之亂前后,中原士族為了躲避戰(zhàn)亂而渡過長江。②王大將軍:王敦。見言語19注③。③命:召喚,邀請。謝幼輿:即謝鯤。見言語21注②。④說:同“悅”,高興。⑤達旦:直到第二天早晨。微言:精深微妙的言辭。⑥永夕:長夜,通宵。豫:參與。⑦羸(léi):衰弱,瘦弱,困疲。⑧極:疲倦。⑨篤:深,重。⑩不起:比喻疾病不能痊愈。
【今譯】衛(wèi)玠剛渡江的時候,拜見大將軍王敦,隨后夜間交談,王敦招來謝鯤作陪。衛(wèi)玠見到謝鯤,十分喜悅,完全不再理會王敦,于是與謝鯤一直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都不能參與其中。衛(wèi)玠身體一向羸弱,常常被母親禁止清談,這一夜忽然疲勞,因此病重,于是過世了。
【點評】衛(wèi)玠與謝鯤惺惺相惜,徹夜長談,而衛(wèi)玠竟為此而病重。可見對于清談,對于玄理的思索與闡發(fā),需要耗費不少精力,而衛(wèi)玠又為此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與毅力。
16.謝安年少時①,請阮光祿道《白馬論》②,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③。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④。”
【注釋】①謝安:見德行21注②。②阮光祿:即阮裕。見德行20注①。道:講述,講解。《白馬論》:戰(zhàn)國時公孫龍所著,提出“白馬非馬”這一命題,認(rèn)為“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所指示的范圍有大小之別,不能混淆,“白馬”不等同于“馬”。這一論題是為了討論事物概念與實質(zhì)之間的差別。③重相咨盡:重復(fù)詢問請教,以求能全部理解。④正:即使。索解:尋求解釋,探索意義。
【今譯】謝安年少的時候,請阮裕講解《白馬論》。阮裕寫了論述的文章給謝安看。當(dāng)時,謝安不能立刻理解阮裕的話,重復(fù)向他詢問,以求能全部理解。阮裕于是感慨道:“不但是能夠講解的人難得,就是能夠?qū)で蠼忉尩娜艘埠茈y得。”
【點評】“白馬非馬”,是討論事物“名”與“實”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魏晉清談的重要話題。阮裕有感于謝安認(rèn)真的求學(xué)態(tài)度,認(rèn)為能夠解答疑難的人很難得,而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并渴望解決問題的人,也很難得。
17.褚季野語孫安國云①:“北人學(xué)問,淵綜廣博②。”孫答曰:“南人學(xué)問,清通簡要③。”支道林聞之④,曰:“圣賢固所忘言⑤。自中人以還⑥,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⑦;南人學(xué)問,如牖中窺日⑧。”
【注釋】①褚季野:即褚裒。見德行22注①。孫安國:孫盛,字安國,曾任秘書監(jiān),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②淵綜:精深而融會貫通。③清通:清明通達。簡要:簡單扼要。④支道林:見言語35注①。⑤忘言:指心中領(lǐng)會,但不必用言語來說明。⑥中人:中等的人,常人。以還:以下。⑦顯處:明亮的地方。⑧牖(yǒu):窗戶。窺:觀看。
【今譯】褚裒對孫盛說:“北方人的學(xué)問,源深綜合,寬廣博大。”孫盛回答:“南方人的學(xué)問,清明通達,簡明扼要。”支道林聽后,說:“對于圣賢,固然不需要用言語來評說。對于一般人以下而言,北方人讀書,如同在明亮的地方看月亮;南方人做學(xué)問,如同從窗戶中看太陽。”
【點評】褚裒和孫盛討論南北方學(xué)風(fēng)的差異。支道林認(rèn)為,北方人讀書就像在明亮的地方看月亮,視野廣闊,但并不周密,容易博而不精;南方人做學(xué)問就像從窗戶中看太陽,目標(biāo)集中,但視野狹窄,容易精而不博。
18.謝鎮(zhèn)西少時①,聞殷浩能清言②,故往造之③。殷未過有所通④,為謝標(biāo)榜諸義⑤,作數(shù)百語,既有佳致⑥,兼辭條豐蔚⑦,甚足以動心駭聽⑧。謝注神傾意⑨,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注釋】①謝鎮(zhèn)西:謝尚。見言語21注①。②殷浩:見政事17注①。③造:拜訪。④過:過分,過于。通:闡釋,闡發(fā)。⑤標(biāo)榜:揭示,品評。⑥佳致:美好高雅的情趣。⑦辭條:辭藻。豐蔚:形容文辭豐富華美。⑧動心:在情感上、思想上引起波動。⑨注神傾意:專心致志,全神貫注。
【今譯】謝尚年少的時候,聽說殷浩善于清談,于是前去拜訪他。殷浩并沒有過多地闡發(fā),只是為謝尚揭示了一些義理,說了數(shù)百句話,既有美好高雅的情趣,又加上辭藻豐富,很能使人心神激動。謝尚聽得專心致志,不知不覺間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對左右侍從說:“取手巾給謝郎擦臉。”
【點評】謝尚登門討教,專心致志地聽殷浩談?wù)摚B自己汗流滿面都沒有察覺;殷浩也并沒有表現(xiàn)出自得、驚詫或取笑的神情,而是體貼地讓人取手巾給謝尚擦臉。這一則寫當(dāng)時名士交流時的專注、自然、平等與融洽。
19.有北來道人好才理①,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②,講《小品》③。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④。此道人語,屢設(shè)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⑤。孫問深公:“上人當(dāng)是逆風(fēng)家⑥,向來何以都不言⑦? ”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⑧,焉能逆風(fēng)?”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⑨。
【注釋】①道人:僧人、和尚,當(dāng)時用來指佛教徒。才理:才思哲理。②林公:支道林。見言語35注①。瓦官寺:東晉哀帝時期建造,位于建康(今江蘇南京)西南。③《小品》:佛經(jīng)名,即《小品般若波羅密經(jīng)》。④竺法深:見言語22注①。孫興公:孫綽,字興公,博學(xué)善文,游樂山水,曾任永嘉太守、散騎常侍、著作郎。⑤摧屈:受挫而窘迫或收斂。⑥逆風(fēng)家:即佼佼者,指德才卓越、優(yōu)秀出眾的人,聲名能逆風(fēng)遠播。⑦向來:剛才。都:完全。⑧旃(zhān)檀:檀香,一種名貴香木。馥:香。⑨夷然:坦然,泰然,指神情與平常沒有兩樣。不屑:不介意。
【今譯】有一位從北方來的僧人,很喜歡談?wù)撜芾恚c支道林在瓦官寺相遇,講論《小品》。當(dāng)時竺法深和孫綽都在聽。這位僧人在言談中,屢次設(shè)置疑難問題,支道林的回答與辯論清晰分明,言辭氣勢都很爽利。這位道人總是被駁倒。孫綽問竺法深:“你應(yīng)該是才氣出眾的人,為什么剛才完全不說話?”竺法深笑而不答。支道林說:“白檀木并不是不香,但香氣怎能逆風(fēng)傳播?”竺法深明白話中的含義,神情泰然自若,毫不介意。
【點評】支道林將竺法深比作不能逆風(fēng)傳播香氣的白檀木,暗指竺法深雖然有才華,但不足以與自己抗衡。竺法深明白話中的含義,但既不懊惱、氣憤,也不反駁、辯解,體現(xiàn)了他的胸襟與氣度。
20.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①,往反精苦②,客主無間③。左右進食,冷而復(fù)暖者數(shù)四。彼我奮擲麈尾④,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⑤。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⑥,我當(dāng)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⑦,人當(dāng)穿卿頰⑧! ”
【注釋】①孫安國:孫盛。見文學(xué)17注①。殷中軍:殷浩。見政事17注①。許:處。②往反:指反復(fù)辯論。精苦:激切。③無間(jiàn):指沒有隔閡,關(guān)系親密。④彼我:彼此。麈尾:見言語24注②。⑤莫:同“暮”,日落。⑥強(jiàng)口馬:倔強的馬,比喻嘴硬的人。⑦決鼻牛:豁鼻子牛,也比喻倔強、不服輸?shù)娜恕"嗳耍何遥谝蝗朔Q。
【今譯】孫盛到殷浩的住處一起清談,兩人反復(fù)辯論,十分激烈。客人和主人之間沒有隔閡,關(guān)系密切。左右侍從遞上飯菜,冷了之后又加熱,反復(fù)了好幾次。雙方辯論時,彼此用力揮動麈尾,麈尾上的毛都脫落了,飯菜上落滿了毛。賓主兩人一直到日落時分都忘了吃飯。殷浩便對孫盛說:“你不要做強口馬,我要穿你的鼻子!”孫盛說:“你沒看見過豁鼻子的牛嗎,我要穿透你的臉頰!”
【點評】孫盛與殷浩辯論,兩人都竭盡全力,忽略了賓主之間的客套與禮貌,甚至一整天都忘了吃飯。這種熱情與執(zhí)著,是值得欽羨的,即使在辯論中口不擇言,偶爾失態(tài),也顯得率真可愛。
21.殷中軍嘗至劉尹所①,清言良久,殷理小屈②,游辭不已③,劉亦不復(fù)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兒強學(xué)人作爾馨語④! ”
【注釋】①殷中軍:殷浩。見政事17注①。劉尹:劉惔。見言語22注②。所:處所,住所。②小屈:稍顯不足,或稍顯劣勢。③游辭:虛浮不實的言辭。④田舍兒:鄉(xiāng)下人,含有輕蔑之意。爾馨:這樣,這般,如此。“馨”是語助詞,猶如“般”“樣”。
【今譯】殷浩曾經(jīng)到劉惔住處,兩人清談了很久,殷浩的理論稍微顯出一點劣勢,他就不停地說一些虛浮不實的言辭,劉惔也不去回應(yīng)他。殷浩走后,劉惔才說:“鄉(xiāng)下人也勉強學(xué)人說這樣的話!”
【點評】殷浩故意說一些虛浮不實的言辭,來掩飾自己的理屈,劉惔已經(jīng)看出來了,但當(dāng)面既不說破,也不繼續(xù)辯答,等殷浩走后,才用“田舍兒”來表達自己的輕蔑。
22.許掾年少時①,人以比王茍子②,許大不平③。時諸人士及支法師并在會稽西寺講④,王亦在焉。許意甚忿⑤,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yōu)劣。苦相折挫⑥,王遂大屈。許復(fù)執(zhí)王理,王執(zhí)許理,更相覆疏⑦,王復(fù)屈。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⑧? ”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⑨?豈是求理中之談哉⑩? ”
【注釋】①許掾:許詢。見言語33注②。②王茍子:王修,字敬仁,小字茍子,王濛之子(王濛見言語30注①),曾任著作郎。③大:很,非常,程度副詞。不平:不滿,不服氣。④支法師:支道林。見言語35注①。西寺:佛寺名,即光相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城西。⑤忿:憤怒,惱恨。⑥苦:竭力,盡力。折挫:挫折,挫敗。⑦覆疏:反復(fù)辯論。⑧何似:如何,怎么樣。⑨苦:困擾,困辱。⑩理中:合適的、正確的道理,相當(dāng)于“真理”。
【今譯】許詢年少時,人們將他與王修相提并論,許詢很不服氣。當(dāng)時諸位名士和支道林都在會稽西寺講論,王修也在。許詢十分惱怒,就到西寺找王修辯論義理,想分出個高下來。他竭力挫敗對手,王修于是理屈了。許詢又持王修剛才的觀點,王修持許詢剛才的觀點,再次辯論,王修還是理虧。許詢問支道林:“弟子剛才的言論怎么樣?”支道林從容地說:“你的言論好是好,但是何至于要折辱對方呢?這哪里是探尋真理的辯論?”
【點評】在這則故事中,許詢變換論點,將辯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而徹底挫敗了王修。但支道林的話,卻點出了辯論的目的與意義:辯論是為了探求義理,交流思想,如果一味為難、折辱對方,為自己獲取名聲,這就失去了辯論的意義,那么即使是辯論中的贏家,也不值得欽羨和肯定。
23.林道人詣謝公①,東陽時始總角②,新病起③,體未堪勞。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④。母王夫人在壁后聽之,再遣信令還⑤,而太傅留之⑥。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家難⑦,一生所寄,唯在此兒。”因流涕抱兒以歸。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⑧,致可傳述⑨,恨不使朝士見⑩! ”
【注釋】①林道人:支道林。見言語35注①。詣:拜訪。謝公:謝安。見德行21注②。②東陽:指謝朗。見言語32注③。總角:見文學(xué)10注①。③新:新近,剛剛。起:病愈。④苦:困擾,使處于困境。⑤再:兩次,第二次。信:使者,傳話的人。⑥太傅:指謝安。⑦新婦:當(dāng)時已婚婦女的自稱。家難: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這里王夫人指自己守寡。⑧慷慨:指情緒激昂。⑨致:通“至”,最。傳述:轉(zhuǎn)述,傳揚。⑩恨:遺憾。見:聽到,聽說。
【今譯】支道林去拜訪謝安,謝朗當(dāng)時還是個兒童,剛剛病愈,身體還不能經(jīng)受疲勞。他與支道林談?wù)摚罱K到了互相詰難、困窘的地步。他的母親王夫人在壁后聽到了,兩次派人傳話,讓他回去,但謝安卻留住了他。王夫人于是親自出來,說:“我年輕時家中遭遇不幸,一生的寄托,只在這個孩子身上。”于是流淚抱著謝朗回去了。謝安對在座的人說:“家嫂言辭情感激昂,最值得轉(zhuǎn)述傳揚,遺憾的是不能讓朝廷上的官員聽到。”
【點評】謝朗總角時就已參與清談,可見他的早慧與聰敏。母親王夫人擔(dān)心謝朗體弱,清談過久會耗費心力,于是不顧失禮,從賓客面前將兒子抱走。但她言辭誠懇,感情真切,得到了謝安的理解與欣賞。
24.殷中軍讀《小品》①,下二百簽②,皆是精微③,世之幽滯④。嘗欲與支道林辯之⑤,竟不得。今《小品》猶存。
【注釋】①殷中軍:指殷浩。見政事17注①。《小品》:見文學(xué)19注③。②簽:簽條或標(biāo)注,讀書時有疑難或有心得,加簽作為標(biāo)志。③精微:精深微妙。④幽滯:深奧難解。⑤林道人:支道林。見言語35注①。
【今譯】殷浩讀《小品》,做了兩百個標(biāo)注,都是精深微妙之處,是世人感到深奧難解的地方。他曾經(jīng)想和支道林辯論探討,最終沒有實現(xiàn)。現(xiàn)在《小品》依然還保存著。
【點評】殷浩讀書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疑難。
25.人有問殷中軍①:“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②,將得財而夢矢穢③? ”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④。
【注釋】①殷中軍:指殷浩。見政事17注①。②得位:指得到官職,或晉升。棺器:棺材。③矢:通“屎”。④名通:名言通論。
【今譯】有人問殷浩:“為什么即將得到官職時會夢見棺材,即將發(fā)財時會夢見糞便污穢?”殷浩說:“官位本來就是腐臭的東西,所以即將得到時會夢見棺材和尸體;錢財本來就是糞土,所以即將得到時會夢見污穢。”當(dāng)時的人認(rèn)為這是名言。
【點評】夢見棺材會升官,夢見糞便會發(fā)財,這是一種世俗迷信的說法。殷浩的話,既在字面上解釋了這種說法的根據(jù),又點出了官位與錢財?shù)膶嵸|(zhì)(臭腐和糞土),這是一種婉轉(zhuǎn)巧妙的嘲諷和調(diào)侃。
26.謝公因子弟集聚①,問:“《毛詩》何句最佳②? ”遏稱曰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④。'”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⑤。”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⑥。
【注釋】①謝公:謝安。見德行21注②。因:趁。②《毛詩》:由西漢毛亨、毛萇整理、注釋的《詩經(jīng)》,又稱《毛詩》。《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fēng)、雅、頌三類,“風(fēng)”是地方音樂、民間歌謠;“雅”是朝廷之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只稱《詩》或《詩三百》,宋代以后才真正確立了《詩經(jīng)》的名字。③遏:謝玄,小字遏。見言語36注③。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詩經(jīng)·小雅·采薇》,意思是,過去我離家時,還是春天,楊柳依依;現(xiàn)在我回來了,已是嚴(yán)冬,大雪漫天。這一句描寫征夫行役之苦。依依,輕柔的樣子。思,助詞。雨(yù),動詞,像下雨一樣落下。霏霏,雪密集、紛亂的樣子。⑤“(xū)謨定命,遠猷辰告”:出自《詩經(jīng)·大雅·抑》,意思是有宏大的計劃要制定為法令,有遠大的政策要及時宣告。
,大。定命,審定法令。猷,謀略。辰,按時。⑥謂:認(rèn)為。偏:最。雅人深致:高雅的人所具有的深遠情致。
【今譯】謝安趁著子弟聚集的時候,問:“《毛詩》中哪一句最好?”謝玄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說:“謨定命,遠猷辰告。”認(rèn)為這一句最有高雅人士所具有的深遠情致。
【點評】謝玄認(rèn)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最好,因為此句以肅殺蕭條的冬景與輕柔和美的春景形成強烈對比,情景交融地寫出了征夫勞役之苦;謝安認(rèn)為“謨定命,遠猷辰告”最好,這是基于一個支撐東晉危局多年的當(dāng)政者所具有的苦心與情懷,是出于一種更為大氣、更為穩(wěn)重的眼光與考慮,因為處于他這樣的地位,有過危難時機總理朝政的經(jīng)驗,才能更深地體會到這句詩的含意。
27.張憑舉孝廉①,出都②,負(fù)其才氣,謂必參時彥③。欲詣劉尹④,鄉(xiāng)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fā)無端⑤。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⑥,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xí)裕瑥埻耍瑒⒃唬骸扒淝胰ィ?dāng)取卿共詣?chuàng)彳?span id="zmpnipe" class="super">⑦。”張還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⑧,同侶惋愕。即同載詣?chuàng)彳姟V灵T,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⑨。”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曰:“張憑勃窣為理窟⑩。”即用為太常博士。
【注釋】①張憑:字長宗,敏捷有才,善清談,曾任太常博士、御史中丞。孝廉: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魏晉沿用。孝,是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之人;廉,是指品行端正、作風(fēng)廉潔的人,每年由地方向朝廷推舉“孝”“廉”各一人,由朝廷考核,并授予官職。后來兩者合為一科,統(tǒng)稱“孝廉”。②出都:指到京城去。③參:加入。時彥:當(dāng)時的賢士、名流。④劉尹:劉惔。見言語22注②。⑤自發(fā):自己先引起話頭。無端:沒有由頭,沒有機會。⑥長史:王濛。見言語30注①。⑦撫軍:簡文帝司馬昱,當(dāng)時任撫軍將軍。見德行24注①。⑧傳教:傳達命令,這里指傳達命令的人。⑨太常博士:官名,掌管引導(dǎo)車輿、議定王公以下謚號等事務(wù)。妙選:優(yōu)秀出色的人選。⑩勃窣(sū):形容才氣橫溢,詞彩繽紛。理窟:義理的淵藪。指富于才學(xué)。
【今譯】張憑被舉薦為孝廉后,到京都去,他自負(fù)才氣,認(rèn)為自己一定能加入當(dāng)時的名流之列。他想去拜訪丹陽尹劉惔,同鄉(xiāng)的人和同時被舉薦的人都笑話他。張憑于是去拜訪劉惔,劉惔正在洗滌、處理事務(wù),讓張憑坐在末位,只和他寒暄幾句,神情意態(tài)并沒有重視他的意思。張憑想主動引起話題,又沒有由頭。不久,長史王濛與其他名士一起來清談,客主雙方有不能溝通的地方,張憑便遠遠地在末座上為他們剖析,言語簡約,意旨深遠,足以使雙方暢懷,滿座的人都很驚詫。劉惔邀請張憑上座,與他清談了一整天,于是留他住了一宿。到了第二天早上,張憑告辭,劉惔說:“你先回去,我會邀請你一起去拜見撫軍將軍。”張憑回到自己的船上,同伴問他昨晚睡在哪里,他笑而不答。不一會兒,劉惔派來傳達命令的人,找到了張憑的船。同伴都很驚嘆。于是張憑和劉惔同乘一輛車去拜見撫軍將軍司馬昱。到了門口,劉惔先進去對司馬昱說:“下官今日為您找到一位太常博士的優(yōu)秀人選。”張憑進去后,司馬昱與他談話,贊嘆叫好,說:“張憑才氣橫溢,是義理的淵藪。”立即任用他為太常博士。
【點評】張憑初到京城,能獲得當(dāng)時名流劉惔的賞識,以及當(dāng)政的司馬昱的重視,進而被授予官職,幾乎完全憑借他的清談之才。清談的本意是探討義理、交流思想,但同時也有沽名釣譽的作用,甚至能成為走入仕途的資本。當(dāng)時的清談之風(fēng),從這則故事中也可見一斑。
28.僧意在瓦官寺中①,王茍子來②,與共語,便使其唱理③。意謂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無。”重問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算④,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云:“誰運圣人邪?”茍子不得答而去。
【注釋】①僧意:東晉僧人,生平不詳。瓦官寺:見文學(xué)19注②。②王茍子:王修。見文學(xué)22注②。③唱理:講述、闡發(fā)玄理。④籌算:古代刻有數(shù)字的竹籌,用于計數(shù)。
【今譯】僧意在瓦官寺中,王修來了,與他談?wù)摚埶v述玄理。僧意問王修:“圣人有情還是無情?”王修說:“無情。”僧意又問:“那么圣人像柱子嗎?”王修說:“像計數(shù)用的籌碼,雖然無情,但運用他的人是有情的。”僧意問:“那么誰來運用圣人?”王修不能回答,就離開了。
【點評】這里所謂的“情”,是包括一切好、惡、喜、怒、哀、樂等情感。圣人有情還是無情,是當(dāng)時清談的重要論題。有人認(rèn)為圣人無情,只有常人才有情,并為情所困擾;也有人認(rèn)為圣人有情,但圣人與常人的區(qū)別在于,圣人有情而并不為情所羈絆。王修認(rèn)為圣人無情,但對于僧意的質(zhì)疑,不能自圓其說,自己陷入了矛盾。
29.羊孚弟娶王永言女①。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時永言父東陽尚在②,殷仲堪是東陽女婿③,亦在坐。孚雅善理義④,乃與仲堪道《齊物》⑤。殷難之,羊云:“君四番后當(dāng)?shù)靡娡!币笮υ唬骸澳丝傻帽M⑥,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⑦。殷咨嗟曰:“仆便無以相異!”嘆為新拔者久之⑧。
【注釋】①羊孚:字子道,曾任太學(xué)博士、太尉記室參軍,才華出眾而早夭。羊孚弟:羊孚的弟弟名叫羊輔,字幼仁,曾任衛(wèi)軍功曹。王永言:王訥之,字永言,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②東陽:指王臨之,字仲產(chǎn),曾任東陽太守。③殷仲堪:見德行27注①。④雅:很,甚,頗。⑤《齊物》:《莊子》中的一篇,論述世間事物并無差別。⑥乃可:寧可。⑦通:貫通,這里指兩人的看法統(tǒng)一了。⑧新拔:清新超拔。
【今譯】羊孚的弟弟娶了王永言的女兒。等王家見女婿的時候,羊孚送弟弟一起去。當(dāng)時王永言的父親王臨之還在世,殷仲堪是王臨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很擅長談?wù)撔恚谑桥c殷仲堪談?wù)摗洱R物》。殷仲堪辯駁他,羊孚說:“你談到四個回合之后,應(yīng)該會與我的看法一致。”殷仲堪笑道:“寧可辯論到底,何必要求看法一致!”到四個回合之后,他的看法果然與羊孚相通一致。殷仲堪贊嘆道:“我沒有不同意見了!”于是長久地贊嘆羊孚清新超拔。
【點評】這一則寫羊孚作為晚輩后生,在清談中嶄露頭角,甚至能預(yù)見到殷仲堪在辯論四個回合后一定能認(rèn)同自己的觀點。
30.殷仲堪云①:“三日不讀《道德經(jīng)》②,便覺舌本間強③。”
【注釋】①殷仲堪:見德行27注①。②《道德經(jīng)》:見文學(xué)7注①。③舌本:舌根。間(jiàn)強(jiàng):僵硬。
【今譯】殷仲堪說:“三天不讀《道德經(jīng)》,就覺得舌根僵硬。”
【點評】當(dāng)時的清談以“三玄”為主,“三玄”即《老子》(《道德經(jīng)》)、《莊子》《周易》。殷仲堪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三日不讀《道德經(jīng)》,在清談中就會舌根僵硬,言辭不暢。
31.提婆初至①,為東亭第講《阿毗曇》②。始發(fā)講,坐裁半③,僧彌便云④:“都已曉。”即于坐分?jǐn)?shù)四有意道人⑤,更就余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⑥:“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⑦?所得云何⑧? ”曰:“大略全是⑨,故當(dāng)小未精核耳⑩。”
【注釋】①提婆:僧伽提婆,東晉高僧。②東亭:王珣,封東亭侯,故稱“王東亭”。見政事19注①。第:宅邸。《阿毗曇》:在這里特指僧伽提婆參與翻譯的《阿毗曇心論》。③裁:通“才”。④僧彌:王珉。見政事19注③。⑤數(shù)四:三四個。有意道人:有才識的和尚。⑥法岡道人:東晉僧人,生平不詳。⑦阿彌:指王珉。那得:怎么,哪能。⑧云何:如何,怎么樣。⑨大略:大概,大體。⑩故當(dāng):只是。精核:精辟翔實。
【今譯】提婆剛到京都,為王珣在宅邸中講述《阿毗曇》。剛剛開始講,座上的人才一半,王珉就說:“我已經(jīng)都明白了。”隨即在座中分出幾個有才識的和尚,再到其他房間里自己講解。提婆講完之后,王珣問法岡道人:“我都沒有理解,阿彌怎么已經(jīng)理解了?他所理解的怎么樣?”法岡說:“大體上都是正確的,只是小地方還不夠精辟翔實。”
【點評】這一則寫王珣、王珉兩兄弟一起聽提婆講經(jīng),王珉還未聽到一半,就已經(jīng)全部懂了,并且大體上都是正確的,可見其悟性之高。
32.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①,不成者行大法②。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③。萁在釜下然④,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注釋】①文帝:魏文帝曹丕。見言語5注②。東阿王: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為人博學(xué)多才,擅長詩文,曾經(jīng)深得曹操器重,一度有意立為他為世子,因此遭到兄長曹丕的猜忌。曹丕及其子曹叡在位期間,曹植郁郁不得志,先后受封陳王、東阿王,死后謚號為“思”,因此又稱“陳思王”。②大法:指死刑。③漉(lù):過濾。菽(shū):豆類。④萁(qí):豆稈。釜:古代的一種鍋,圓底,盛行于漢代。然:同“燃”,燒。
【今譯】魏文帝曹丕曾經(jīng)讓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不能完成就要處以死刑。話音剛落,曹植就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露出慚愧的神色。
【點評】這首詩的意思是,煮豆子來做羹,用豆子濾出豆汁。豆稈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我們本是同根所生,相互煎熬為何這樣著急!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本來就是故意刁難;曹植不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而且以豆子和豆萁作為比喻,不動聲色地提醒和譴責(zé)曹丕:我們是親兄弟,為何要急于迫害?后世用“七步之才”來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33.魏朝封晉文王為公①,備禮九錫②,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dāng)詣府敦喻③。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④。籍時在袁孝尼家⑤,宿醉扶起⑥,書札為之⑦,無所點定⑧,乃寫付使。時人以為神筆。
【注釋】①晉文王:司馬昭。見德行10注①。封晉文王為公:指魏元帝曹奐封司馬昭為晉公。②九錫(cì):古代天子賜給諸侯或大臣的九種器物,是一種最高的禮遇。錫,就是賜的意思。③公卿將校:泛指朝廷中的文武官員。敦喻:勸勉,敦促。④司空:官職名,與司馬、司徒并稱三公。鄭沖:字文和,博通禮樂,在曹魏時期任陳留太守、司空,晉朝取代魏朝后,又任太傅。阮籍:見德行10注①。⑤袁孝尼:袁準(zhǔn),字孝尼,為人忠信,生性淡泊,官至給事中。⑥宿醉:經(jīng)過一夜,尚未清醒的余醉。⑦札(zhá):書寫用的木片。⑧點定:修改。
【今譯】魏朝封司馬昭為晉公,準(zhǔn)備給他加九錫大禮,司馬昭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文武官員將要到他的府上相勸,司空鄭沖派信使飛馬去阮籍那里,請他寫一篇勸說司馬昭接受公爵和九錫大禮的文章。阮籍當(dāng)時在袁孝尼家,隔夜酒醉未醒,被人扶起來,馬上在木札上寫起來,沒有一處修改,寫完后就將文章交給來使。當(dāng)時的人認(rèn)為阮籍是神筆。
【點評】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說司馬昭雖然身為魏朝的臣子,但篡位謀逆之心已十分明顯。封公爵、加九錫,已經(jīng)是臣子的極限,也是篡位的前奏。司馬昭佯裝推辭,故意讓文武大臣和當(dāng)時名士再三敦促勸進,制造眾望所歸的輿論。阮籍扶醉成文而無須修改,體現(xiàn)了他才思敏捷,文筆暢通。不過,阮籍在魏晉之際曹氏與司馬氏的政治斗爭中,并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政治傾向,而是以酗酒放誕來掩飾內(nèi)心,同時謹(jǐn)言慎語,使自己免遭殺身之禍。在這則故事中,阮籍很有可能是借酒裝醉,不愿動筆,不過最終還是寫下勸進文,也是出于無奈。
34.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①,時人互有譏訾②,思意不愜③。后示張公④,張曰:“此二京可三⑤。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jīng)高名之士。”思乃詢求于皇甫謐⑥。謐見之嗟嘆⑦,遂為作敘⑧。于是先相非貳者⑨,莫不斂衽贊述焉⑩。
【注釋】①左太沖:左思,字太沖。博學(xué)善文,曾任秘書郎,但相貌丑陋,言語木訥。《三都賦》:左思歷經(jīng)十年,寫成《魏都賦》《吳都賦》《蜀都賦》,合稱《三都賦》,以富麗的辭藻鋪陳了三國時期魏國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吳國都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蜀國都城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山川風(fēng)物、政治經(jīng)濟。賦:一種文體,是韻文(需要押韻的)和散文的結(jié)合體,講究辭藻華麗,鋪陳排比,運用典故。②譏訾(zǐ):譏笑,非議。③不愜(qiè):不樂意,不愉快。④張公:張華。見德行7注③。⑤二京:指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兩都、二京都是指漢代的洛陽和長安。二京可三:意思是左思的《三都賦》可以與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鼎足而立,三者并稱。⑥皇甫謐(mì):字士安,博覽群書,著有《列女傳》《高士傳》等,在當(dāng)時享有很高的聲譽,朝廷幾次征召他為官,他都沒有接受。⑦嗟嘆:感慨贊嘆。⑧敘:序,序言。⑨非貳(èr):非議,懷疑。⑩斂衽(rèn):整理衣襟,表示尊敬。贊述:贊美稱道。
【今譯】左思剛剛寫成《三都賦》時,當(dāng)時的人交相譏笑非議,左思心中很不愉快。后來他把《三都賦》拿給張華看,張華說:“這可以和《兩都賦》《二京賦》鼎足并稱了。但你的文章還沒有受到世人重視,應(yīng)該通過名人的推薦。”于是,左思向皇甫謐請教并求助。皇甫謐看了《三都賦》,十分贊嘆,就為它寫了序。于是先前非議、懷疑過它的人,沒有不恭恭敬敬、贊美稱道的。
【點評】這則故事間接反映了當(dāng)時的文壇風(fēng)氣。左思雖然有好文章,但要得到世人的認(rèn)可,還必須通過名人的推薦,來為自己造勢。左思的《三都賦》因此聲名鵲起,人們競相傳抄,導(dǎo)致京城洛陽紙價上漲,由此形成了一個成語“洛陽紙貴”,用來比喻某樣?xùn)|西風(fēng)靡一時,影響力很大。
35.樂令善于清言①,而不長于手筆②。將讓河南尹③,請潘岳為表④。潘云:“可作耳,要當(dāng)?shù)镁?span id="ue49si2" class="super">⑤。”樂為述己所以為讓⑥,標(biāo)位二百許語⑦,潘直取錯綜⑧,便成名筆⑨。時人咸云:“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⑩。”
【注釋】①樂令:指樂廣。見德行13注③。②手筆:文辭,文章。③河南尹:河南郡的行政長官。④潘岳:字安仁,世稱潘安,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曾任河陽縣令、黃門侍郎,擅長詩文,辭藻富麗。表:一種文體,給皇帝的奏章。⑤要當(dāng):應(yīng)當(dāng)。⑥所以:……的原因。⑦標(biāo)位:列舉,闡述。⑧直:徑直,直接。錯綜:交錯綜合,這里指綜合整理、編排。⑨名筆:有名的文章,名作。⑩斯:代詞,這。
【今譯】樂廣善于清談,但不擅長寫作。他準(zhǔn)備辭讓河南尹一職的時候,請潘岳幫他寫一篇奏章。潘岳說:“我可以寫,不過應(yīng)當(dāng)了解你的意思。”樂廣向他述說了自己辭讓這一職務(wù)的原因,闡述了大約兩百句話,潘岳直接取來整理編排,成了一篇名作。當(dāng)時的人都說:“如果樂廣不借助潘岳的文辭,潘岳不采取樂廣的意旨,那就寫不成這樣的好文章了。”
【點評】好文章的標(biāo)準(zhǔn)是文筆好,立意好。潘岳的文筆和樂廣的意旨,相得益彰,成就了一篇名作。這則故事也告訴我們,要善于取長補短,善于與人交流合作。
36.孫子荊除婦服①,作詩以示王武子②。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覽之凄然,增伉儷之重③。”
【注釋】①孫子荊:孫楚。見言語10注①。除婦服:指為妻子服喪期滿后,脫去喪服。②王武子:王濟。見言語10注①。③伉儷:配偶,夫妻。
【今譯】孫楚為妻子服喪期滿,作詩,拿給王濟看。王濟說:“不知道詩文生于感情,還是感情生于詩文。看了之后,心情凄涼,增加了我對夫妻情義的珍重。”
【點評】言為心聲,有感情的詩文才有感染力。
37.郭景純詩云①:“林無靜樹,川無停流②。”阮孚云③:“泓崢蕭瑟④,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注釋】①郭景純:郭璞,字景純,精通天文五行、占卜歷算,為《方言》《爾雅》《山海經(jīng)》等書作注,是晉代著名學(xué)者。②“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意思是山林中沒有靜止的樹木,河川中沒有停滯的水流。③阮孚:字遙集,生性嗜酒,言行疏狂,曾任侍中、吏部尚書、丹陽尹等職。④泓:水深。崢:山高峻。蕭瑟:形容風(fēng)吹樹木的聲音。
【今譯】郭璞的詩中寫道:“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說:“水深山高,風(fēng)吹樹木,實在難以表述。每次讀到這句詩,就覺得精神和形體都已超然物外。”
【點評】郭璞的詩有聲有色,描繪出一派山高水深、風(fēng)聲蕭瑟之景,境界開闊,動中有靜。阮孚對此深有體會。這是晉人對于山水之美的欣賞和向往,是以清澈空明的心境容納自然、蕩滌情志的表現(xiàn)。
38.庾仲初作《揚都賦》,成①,以呈庾亮②。亮以親族之懷③,大為其名價④,云可三《二京》、四《三都》⑤。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⑥:“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xué)⑦,而不免儉狹⑧。”
【注釋】①庾仲初:庾闡,字仲初,曾任彭城內(nèi)史、散騎侍郎。《揚都賦》:這是庾闡模仿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所做的文章。揚都,是指揚州的治所建康(今江蘇南京),也是東晉的都城。庾闡在賦中鋪陳描述了建康的山水風(fēng)物、宮室建筑等。②庾亮:見德行19注①。③懷:感情,情義。④名價:聲價。⑤三《二京》:指庾闡的《揚都賦》可以與張衡的《二京賦》鼎足而立,并列成三。四《三都》:指可以與左思的《三都賦》,并列成四。⑥謝太傅:謝安。見德行21注②。⑦擬學(xué):模仿。⑧儉狹:貧乏以及狹隘。
【今譯】庾闡剛剛作完《揚都賦》,拿去給庾亮看。庾亮出于親戚的情義,大大抬升它的聲價,說《揚都賦》可以和《二京賦》并列成三,與《三都賦》并列成四。于是人人爭相傳抄,京城的紙價因此上漲。謝安說:“不能這樣,這是在屋下造屋,處處模仿,免不了內(nèi)容貧乏,眼界狹隘。”
【點評】屋下架屋,用來比喻一味模仿,而沒有創(chuàng)新。
39.王東亭到桓公吏①,既伏閣下②,桓令人竊取其白事③,東亭即于閣下更作④,無復(fù)向一字⑤。
【注釋】①王東亭:王珣。見政事19注①。桓公:桓溫。見言語26注①。②伏:在,處于。閣下:指官署之中。③白事:報告文書。④更作:重寫,另寫。⑤無復(fù):沒有,不再有。向:剛才。
【今譯】王珣到桓溫手下?lián)螌倮簦诠偈鸸ぷ鲿r,桓溫派人暗中取走了他的報告文書,王珣立即在官署中重寫一份,沒有一個字與原先那份相同。
【點評】桓溫故意派人取走王珣的文書,王珣卻能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如地重寫一份。文書的內(nèi)容不變,但遣詞造句卻完全不同。從中可見王珣氣度沉穩(wěn),辭藻豐富,文思敏捷。
40.桓宣武北征①,袁虎時從②,被責(zé)免官。會須露布文③,喚袁倚馬前令作④。手不輟筆⑤,俄得七紙⑥,殊可觀⑦。東亭在側(cè)⑧,極嘆其才。袁虎云:“當(dāng)令齒舌間得利⑨。”
【注釋】①桓宣武:桓溫。見言語26注①。②袁虎:袁宏,字彥伯,小字虎,曾任謝尚參軍、桓溫府記室參軍,官至東陽太守。③會:正當(dāng)。露布:不封口的文書,多指軍中征討檄文或公告、捷報。④倚馬:靠著馬。⑤輟:停止。⑥俄:立刻,極短的時間。⑦殊:很,非常。可觀:好,優(yōu)美。⑧東亭:指王珣。見政事19注①。⑨齒舌:指口頭。
【今譯】桓溫北征,袁虎當(dāng)時也隨軍出征,因事受到責(zé)罰,被免了官。當(dāng)時正好需要一篇文書,桓溫就叫來袁虎,讓他靠著馬寫作。袁虎手不停筆,很快就寫了七張紙,寫得很好。王珣在邊上,十分贊嘆他的才華。袁虎說:“也應(yīng)該讓我在口頭上得到一點好處了。”
【點評】袁虎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是,自己雖然有這樣的才華,卻還是仕途不順,被免了官,只能得到王珣口頭贊揚這樣的好處。“倚馬可待”這個成語就出自這則故事,形容才思敏捷,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能寫出一篇好文。
41.或問顧長康①:“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②? ”顧曰:“不賞者作后出相遺③,深識者亦以高奇見貴④。”
【注釋】①或:有人。顧長康:顧愷之。見言語38注④。②嵇康:見德行11注②。③遺:遺棄,舍棄。④高奇:高超杰出。貴:重視,看重。
【今譯】有人問顧愷之:“你的《箏賦》比起嵇康的《琴賦》來怎么樣?”顧愷之說:“不會欣賞的人因為我的文章后出而舍棄它,見識深遠的人會因為它的高超杰出而重視它。”
【點評】嵇康是魏晉之際的名士,相對于顧愷之是前輩,他的《琴賦》也早在顧愷之的《箏賦》之前。但顧愷之并不怕與前賢相比,這體現(xiàn)了他坦然積極、自尊自重的心態(tài)。
42.王孝伯在京①,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②,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③:“此句為佳。”
【注釋】①王孝伯:王恭。見德行28注①。②行散:魏晉名士多服五石散,服后須行走使藥性散發(fā),所以稱為“行散”。王睹:王爽,字季明,小名睹,官至侍中。③“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回車駕言邁》,大意是一路上看到的都不再是過去的景物,人怎么能不趕快老去呢?
【今譯】王恭在京城時,服藥后行散,經(jīng)過他弟弟王爽門前,問:“古詩中哪一句最好?”王爽思考著還沒回答,王恭吟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說:“這一句最好。”
【點評】王孝伯借這句詩表示對歲月流逝、人生無常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