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政事第三

1.陳仲弓為太丘長,時吏有詐稱母病求假。事覺,收之,令吏殺焉。主簿請付獄考眾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眾奸,豈復過此?”

 

【注釋】①陳仲弓:陳寔。見德行2注②。②收:收捕,逮捕。③考:查究。奸:這里相當于犯罪事實和罪名。④病:用如動詞,把母親說成有病。

【今譯】陳寔做太丘長的時候,有個屬吏謊稱母親生病,要求請假。事情被發現之后,這個屬吏被逮捕了,陳寔命令屬下將他處死。主簿請求將他交給獄吏,拷問其他罪行,陳寔說:“欺騙長官,這是不忠;把母親說成有病,這是不孝。不忠不孝,沒有比這更嚴重的。拷問其他罪行,難道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

【點評】陳寔認為忠孝是立身之本,沒有什么比不忠不孝更為嚴重。“忠”是盡心竭力、忠誠無私,即每個人都忠于個人職守和責任道義,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孝”是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在一個家庭內維持和睦友愛的風氣。孔子的學生有若認為,為人孝悌,而想冒犯上級的人是非常少的;不冒犯上級而喜歡作亂的人,是從來沒有的。所以孝悌是仁義的根本。在當時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之下,陳寔有理由使用自己的政治權力對這位屬吏處以死刑。他實際上是出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考慮,認為沒有什么罪行比喪失“忠”“孝”這兩種基本品德更為嚴重,如果連基本品德都喪失了,還有什么罪行是做不出來的呢?但是這樣的處罰顯得過分苛刻,有矯枉過正之嫌。

 

2.陳仲弓為太丘長,有劫賊殺財主,主者捕之。未至發所,道聞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車往治之。主簿曰:“賊大,宜先按討。”仲弓曰:“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

 

【注釋】①陳仲弓:陳寔。見德行2注②。②財主:資財的主人。③主者:主管人。④發所:指案發現場。⑤在草:指婦女分娩。因為婦女分娩時,身下墊著草蓐子,所以用“在草”比喻臨盆。起:養育。⑥按討:查驗究治。

【今譯】陳寔做太丘長時,有強盜劫財殺人,主管者捕獲了強盜。陳寔前去處理,還沒到現場,在路上聽說有百姓分娩后不養育孩子的事,于是掉轉車頭回去處理。主簿說:“強盜的事情更嚴重,應該先處理查究這件事。”陳寔說:“劫財殺人,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殘?”

【點評】陳寔為官,十分注重在德行風氣上引導百姓,使他們樹立起孝悌敦睦之義,完善個人品德,從而保障整個社會的安定祥和,這也是“德教”的體現。

 

3.山司徒前后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注釋】①山司徒:山濤。見言語36注①。選:選拔(官員)。②殆:副詞,近于,幾乎。③題目:品評。④陸亮:字長興,賈充推薦他參與吏部選舉官員之事。山濤數次上書,認為陸亮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晉武帝最終仍然啟用了陸亮。陸亮不久后果然因接受賄賂而被免官。⑤詔:皇帝下達命令。

【今譯】司徒山濤前后所選拔的人,幾乎遍及百官,舉薦時沒有遺漏人才,凡是他所品評的人,都如他所言。唯有任用陸亮,是皇帝下令啟用的,與山濤的意見不一致,他為此與皇帝爭辯,但皇帝沒有聽從。不久,陸亮果然因為接受賄賂而被免官。

【點評】山濤善于舉薦人才,他任吏部尚書時,對于所選用的人才,都親自寫好評論,然后上奏,稱為“山公啟事”。這個典故后來用于比喻公開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比喻有人能夠識才、選才。

 

4.嵇康被誅后,山公舉康子紹為秘書丞。紹咨公出處,公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人乎!”

 

【注釋】①嵇康:見德行11注②。山公:指山濤。見言語36注①。嵇紹:字延祖,嵇康之子。十歲時父親被處死,他侍奉母親,謹守孝道,二十八歲時經山濤舉薦,出任秘書丞,后來官至侍中。在八王之亂中,嵇紹隨同晉惠帝與成都王司馬穎作戰,因保護晉惠帝而死。秘書丞:官名,掌管宮中的圖籍與文書。②出處(chǔ):出仕或隱退。出,出仕;處,隱退。③消息:消長,增減,指盛衰變化。消,消滅、衰退;息,滋生、生長。

【今譯】嵇康被誅殺后,山濤舉薦嵇康之子嵇紹擔任秘書丞。嵇紹向山濤詢問,自己究竟該出仕還是隱退,山濤說:“我為你考慮很久了。天地四季,尚且有盛衰消長的變化,何況是人呢!”

【點評】嵇康雖然堅持不肯與司馬氏政權合作,并因此而喪命,但他的兒子嵇紹卻成為晉室忠臣。嵇紹在成都王司馬穎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司馬衷而死,鮮血濺到了皇帝的衣袍上。這位后世著名的白癡皇帝,卻能銘記嵇紹的忠誠,事平之后,不肯讓侍從洗去嵇紹的血跡。

 

5.王安期為東海郡。小吏盜池中魚,綱紀推之。王曰:“文王之囿,與眾共之。池魚復何足惜!”

 

【注釋】①王安期:王承,字安期,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出身名門,享有盛譽,曾任東海太守。為東海郡:做東海太守。東海郡治所在今山東郯城。②綱紀:指古代公府及州郡主簿。推:追究審問。③囿(yòu):古代有圍墻的園林,用以蓄養禽獸以供統治者賞玩。漢以后稱“苑”。

【今譯】王承做東海太守時,有個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魚,主簿追究審問此事。王承說:“周文王的園囿,與百姓共同享用。池塘里的魚又有什么可值得吝惜的!”

【點評】相傳周文王的園囿,方圓七十里,凡砍柴打獵之人均可自由進出,表示文王不蓄私財,與民同樂。王承認為,從前的周文王既然可以與民共享園囿,今日又何必為了池塘里的魚而去追究小吏的責任呢?

 

6.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來。王問:“何處來?”云:“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王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 ”使吏送令歸家。

 

【注釋】①王安期:見政事5注①。②錄:拘捕。犯夜:違禁夜行。③鞭撻(tà):責罰。寧越:戰國時趙國人,勤奮刻苦,用十五年的時間學好別人三十年才能通達的學問,成為周威公的老師,這里用寧越借代勤學苦讀之人。④致理:即致治,唐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諱而改“治”為“理”。致治,使國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今譯】王承做東海太守時,屬吏拘捕了一個違禁夜行的人。王承問:“你從哪里來?”那人回答:“從老師家里上完課回來,沒察覺到天色已經晚了。”王承說:“依靠責罰勤學苦讀的人來樹立威望,恐怕不是求得安定清平的根本辦法。”于是命令屬吏送那個人回家。

【點評】古代有“宵禁”的規矩,即到了一定時候,禁止一般人員或車輛在夜間通行。這則故事中的讀書人,因為在老師家里學習而沒有察覺到天色已晚,從而觸犯了宵禁,太守王承不愿挫傷讀書人勤學的誠意,也不愿以責罰勤學苦讀之人來樹立自己法制嚴明、恪盡職守的威名。

 

7.王丞相拜揚州,賓客數百人并加霑接,人人有說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公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無復人。”任大喜說。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阇,蘭阇! ”群胡同笑,四坐并歡。

 

【注釋】①王丞相:王導。見德行16注③。拜揚州:被任命為揚州刺史。②霑接:接待。③說(yuè)色:愉悅的神色。說,通“悅”。④臨海:臨海郡,在今浙江臺州一帶,治所在今浙江臨海。胡人:指西北少數民族。洽:和諧,融洽。⑤彈指:捻彈手指,發出響聲,表示歡喜、贊嘆、許諾等意思,是佛教中的習俗。⑥蘭阇(shé):梵語或伊朗語譯音,為褒獎贊美之詞。

【今譯】丞相王導被授予揚州刺史一職時,數百名前去祝賀的賓客都受到了他的款待,人人面帶喜悅。只有臨海郡來的一位姓任的客人和幾位胡人,還不大融洽。王導于是找機會經過任姓客人身邊,說:“你出來以后,臨海就沒有人了。”任姓客人十分高興。王導又來到胡人面前,彈指笑道:“蘭阇,蘭阇!”各位胡人一起笑了起來,四座的人都很高興。

【點評】這則故事寫王導能夠察言觀色,善于協調各方關系,使賓主各盡其歡。從中可以看出他開朗隨和的性情,以及靈活的交際能力。

 

8.陸太尉詣王丞相咨事,過后輒翻異,王公怪其如此。后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后覺其不可耳。”

 

【注釋】①陸太尉:陸玩,字士瑤,晉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尚書令、侍中、司空,死后追贈太尉。王丞相:王導。見德行16注③。咨事:詢問、請示事務。②翻異:指事后改變主意。③公長民短:長、短指位分尊卑。當時王導任丞相,又領揚州刺史,陸玩是吳郡人,吳郡是揚州的轄區,所以自稱為民,尊稱王導為公。

【今譯】陸玩到丞相王導那里去詢問、請示公務,事后總是改變主意,王導很奇怪他為什么會這樣。后來就此事問陸玩,陸玩說:“丞相您的地位高,我的地位低,臨時不知該說些什么,只是過后覺得這樣不妥罷了。”

【點評】陸玩面對地位崇高、聲名顯赫的長官時,有些拘謹,臨時不能清楚地思考,也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事后能夠反思,糾正其不妥之處,并且坦率承認,也不失為一個認真稱職、性情真率之人。史書上說陸玩器量弘雅,待人謙遜。

 

9.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簡之。”庾公曰:“公之遺事,天下亦未以為允。”

 

【注釋】①丞相:王導。見德行16注③。夏月:夏季。石頭:即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城背山面江,南臨秦淮河口,乃交通要沖,是六朝時期建康城的軍事重鎮。庾公:此處指庾冰。庾冰,字季堅,庾亮之弟,曾任吳國內史、中書監,后來接替王導擔任丞相。晉成帝、晉康帝在位期間,庾家兄弟先后以帝舅身份掌權。②料事:料理公務。③簡:簡省,簡略。④遺事:棄置不管世事。⑤允:恰當,合適。

【今譯】丞相王導曾在夏天前往石頭城去看望庾冰,庾冰正在處理公務。王導說:“天氣熱,可以稍微簡略些。”庾冰說:“您不管世事,天下人也并不認為是妥當的。”

【點評】王導擔任丞相時,處理政務以寬和為主,注意協調各方利益;后來庾冰接替他擔任丞相,一改王導作風,為政繁細苛刻。這體現了兩人在為政理念上的不同。

 

10.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正封箓諾之。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后人當思此憒憒。”

 

【注釋】①丞相:王導。見德行16注③。末年:晚年。②略:完全,程度副詞。省事:處理政事。③正:只。箓:簿籍文書。諾:指在文書上作批示,表示同意或許可。④憒憒(kuì kuì):昏亂糊涂。

【今譯】王導晚年,完全不再處理政事,只是在封好的文書上畫諾批示。他自己嘆息道:“人家都說我糊涂,后人應該會懷念我的糊涂吧。”

【點評】王導其實并不是真的糊涂。他輔佐晉元帝司馬睿在江東建立起東晉政權,又歷經明帝、成帝兩朝,位居宰輔,既需要爭取江東士族的認可和支持,又必須調和南渡后的中原士族和江東士族的矛盾,所以為政不得不仁厚寬恕,使矛盾趨于緩和。這正是他用心良苦之處。他去世后,庾冰接替他,為政苛刻嚴峻,致使各方面矛盾激化,人們這才深切體會到王導的難得。

 

11.陶公性檢厲,勤于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又云,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注釋】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晉廬江潯陽(今湖北黃梅西南)人,勤于政事,曾任江夏、武昌太守,荊州、廣州、江州、湘州刺史,以及侍中、太尉等職,封長沙郡公。檢厲:細密嚴格,這里指考慮問題細密周到。②敕(chì):命令。錄:收藏。③正(zhēng)會:農歷正月初一的集會。④聽事:廳堂,官府處理事務的地方。除:臺階。⑤妨:妨礙。都無所妨,指來往完全沒有妨礙。⑥厚頭:指厚的竹根。⑦桓宣武:桓溫。見言語26注①。伐蜀:指討伐成漢。成漢是晉惠帝在位年間,李雄在蜀地所建立的政權。晉穆帝永和二年(346),桓溫率兵討伐,次年,成漢滅亡。⑧裝船:裝配、組裝船只(戰船)。⑨發:征發,征收。所在:指所轄區域內。⑩仍:于是。

【今譯】陶侃生性細密嚴格,處理事務十分勤勉。擔任荊州刺史時,命令負責造船的官員將鋸木屑收藏起來,不論多少。當時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來正月集會,正遇上接連下雪后,天氣剛剛放晴,廳堂前的臺階,雪后還是濕的,于是都用木屑覆蓋著,官吏們來來往往完全沒有妨礙。官府用的竹子,陶侃總是讓人把剩下的竹根留下來,堆積如山。后來桓溫攻打蜀地的成漢,裝配船只時,這些竹根都用來做竹釘了。又傳說,陶侃曾經征收所轄地區的竹篙,有位官員把竹子連根拔起來,把竹根當作鐵腳使用,于是,陶侃將此人連升兩級使用。

【點評】陶侃出身寒門,雖然以軍功晉升高位,但始終勤勉務實,提倡節儉。也許是早年貧苦的生活,有助于他積累生活經驗。在處理事務時,他總能綜合考量,盡量做到物盡其用。

 

12.何驃騎作會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見客勞損,欲白斷常客,使家人節量,擇可通者。作白事成,以見存,存時為何上佐,正與謇共食,語云:“白事甚好,待我食畢作教。”食竟,取筆題白事后云:“若得門庭長如郭林宗者,當如所白。汝何處得此人?”謇于是止。

 

【注釋】①何驃(piào)騎:何充,字次道,曾任驃騎將軍,領徐州刺史,故稱“何驃騎”。晉康帝去世之后,何充入朝輔佐年幼的穆帝。作會稽:指擔任會稽內史。②虞存:字道長,曾任衛軍長史、尚書吏部郎。虞謇(jiǎn):字道直(一說道真),官至郡功曹。③勞損:指過度勞累,而使身心受到損傷。④白:稟報,報告。斷:斷絕。常客:一般的客人。⑤節量:限量。⑥白事:下級向上級作報告的文書。⑦上佐:指高級佐官,如長史、司馬等等。⑧教:指上級(王侯、大臣等)發布的指令、批示。⑨竟:完畢。⑩門庭長:負責傳達、接待賓客的官員。郭林宗:郭泰,字林宗,東漢末年人,善于品評人才。虞存提及郭泰,是用以借代能夠評鑒人才、甄別賓客的人。

【今譯】何充做會稽內史時,虞存的弟弟虞謇做會稽郡的主簿,他認為何充接見客人過度勞累,想稟告何充回絕一般的客人,讓家人控制數量,選擇重要的才去通傳。虞謇寫好了報告文書,拿去見虞存。虞存當時是何充的高級屬官,正要和虞謇一同吃飯,說:“報告寫得很好,等我吃完飯后再作批示。”吃完飯,虞存取筆在文書后題寫:“如果能得到像郭林宗那樣善于識人的門庭長,就按你說的那樣做。你上哪去找這樣的人?”虞謇于是就放棄了這個建議。

【點評】虞謇認為長官接見客人太多,過于勞累,應該回絕一部分客人;他的兄長虞存則認為,如果要回絕一部分客人,那么該如何甄別、取舍?如果找不到一個公正而可行的標準,則寧可勞累也不應錯過任何一個。

 

13.王、劉與林公共看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之。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 ”何對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諸人以為佳。

 

【注釋】①王、劉:王濛、劉惔。分別見言語30注①和言語22注②。林公:支道林。見言語35注①。何驃騎:何充。見政事12注①。②顧:回頭看。③故:故意,特意。④擺撥:撇開,擺脫。常務:日常事務。⑤玄言:指魏晉間崇尚老莊玄理的言談。⑥方:副詞,相當于只是、僅僅。

【今譯】王濛、劉惔與支道林一起去拜訪何充。何充正在看文書,沒有回頭理會他們。王濛對何充說:“我們今天特意與林公一起來拜訪你,希望你能撇開日常事務,談論玄理,怎么能只低頭看文書呢?”何充回答:“我不看這些,你們怎么能夠生存下去呢?”大家都認為何充說得好。

【點評】據前人考證,這里的“林公”,應該是“深公”,即竺法深,見言語22注①。魏晉之世崇尚清談,不重實務。名門重臣身居要職,很少勤于政事,卻大多善于清談,甚至將清談視作進身的捷徑。王濛、劉惔能得到王導的賞識和簡文帝的優待,都與清談有關。何充專注政事,心無旁騖,在此嘲諷了他們一味清談、荒廢實務的作風。言下之意是,正是有勤勉務實的人,維持了國家的正常運作,才有那些達官顯貴揮麈清談的優雅風姿。

 

14.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令史受杖,正從朱衣上過。桓式年少,從外來,云:“向從閣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譏不著。桓公云:“我猶患其重。”

 

【注釋】①桓公:桓溫。見言語26注①。②全:程度副詞,相當于完全、很。被:覆蓋,遍及。江、漢:長江和漢水,指荊州地區,即桓溫當時所統轄的區域。③威刑:嚴厲的刑法。肅:警戒、整治。④令史:官名,掌文書事務。⑤正:只,僅僅。朱衣:紅色的官服。⑥桓式:桓歆,字叔道,小名式,桓溫第三子,官至尚書。⑦向:剛才。閣:指官署。下:用來表示方位、范圍。⑧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指木杖舉起來時擦過云邊,落下去時拂過地面。⑨患:擔心。

【今譯】桓溫做荊州刺史時,一心想施恩德于荊州地區,恥于使用嚴厲的刑罰來整治人民。令史犯錯,接受杖責時,木杖只是從衣服上擦過。桓式當時年少,從外面回來,說:“剛才經過官署,看見令史接受杖責,木杖舉起來時擦著云邊,落下去時拂過地面。”意思是譏諷木杖根本沒有打著人體。桓溫說:“我還擔心打重了呢。”

【點評】桓溫雖然出身軍旅,馳騁沙場,但也有仁厚、博愛、同情之心,在《世說新語》中留下不少記載。這則故事體現他一心想以德服人,對于必要的責罰也小心翼翼、患得患失,這固然有可笑、無謂的一面,甚至有沽名釣譽之嫌,但仍然不失其可愛單純的個性。

 

15.簡文為相,事動經年,然后得過。桓公甚患其遲,常加勸勉。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

 

【注釋】①簡文:簡文帝司馬昱。見德行24注①。為相:簡文帝即位前,于東晉廢帝太和元年(366)任丞相、錄尚書事,協理朝政,但大權歸于桓溫。②動:動輒,動不動。③桓公:桓溫。見言語26注①。④太宗:即簡文帝。簡文帝死后廟號為“太宗”。⑤萬機:指執政者日常處理的紛繁復雜的政務。⑥速:快,迅速。

【今譯】簡文帝擔任丞相時,處理事務,動不動就要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桓溫很擔憂他做事遲緩,常常勸他快點。簡文帝說:“一天之內有那么多紛繁復雜的事務,怎么能快呢!”

【點評】史書評價簡文帝善于玄言,推崇清談,留心典籍,但缺乏濟世大略。從這則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作為當政者,他的辦事效率不如桓溫。同時,簡文帝雖時任丞相,在名義上主理朝政,但實際上卻由桓溫掌握大權。桓溫晚年雖有篡位的動機與陰謀,但他致力于實務,反對清談,在《世說新語》的“輕詆”篇中記載他北征時眺望中原,譴責西晉宰相王衍等人清談誤國之事。

 

16.山遐去東陽,王長史就簡文索東陽云:“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靜致治。”

 

【注釋】①山遐:字彥林,曾任東陽太守,為政嚴厲,多用刑罰。去:指去職。東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金華,這里以郡名來指代東陽太守的職務。②王長史:王濛。見言語30注①。就:向。簡文:簡文帝司馬昱。見德行24注①。索:求取,索要。③承藉:繼承,承接。和靜:平和寧靜。致治:在政治上達到安定清平。

【今譯】山遐卸任東陽太守一職后,王濛向簡文帝請求擔任東陽太守,說:“承接嚴厲苛刻的政策,自然可以用平和寧靜的政策達到安定清平。”

【點評】在經歷了嚴格苛刻的轄制之后,百姓戰戰兢兢,這時候若采取寬松平和的政策來休養生息,可以較為輕易地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張弛有道。

 

17.殷浩始作揚州,劉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袱。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不敢夜行。”

 

【注釋】①殷浩:字淵源,善清談,負有盛名。曾任揚州刺史。簡文帝執政時期,為了制約桓溫的勢力,特意使殷浩參與朝政。后率軍北伐,兵敗后,遭桓溫彈劾,被廢為庶人,徙居東陽。作揚州:指擔任揚州刺史。②劉尹:劉惔。見言語22注②。③小:稍微。④袱:用來包裹、覆蓋衣物的布,這里指包袱。

【今譯】殷浩剛擔任揚州刺史時,劉惔出行,日頭稍微偏西,接近傍晚,他就讓左右侍從取來包袱。有人問原因,他回答:“刺史嚴格,不敢在夜里行路。”

點評】劉惔是當時名士,又是皇家駙馬,連他都因畏懼刺史而不敢夜間行路,怕觸犯宵禁而受到處罰,可見殷浩治理揚州時的嚴厲。

 

18.謝公時,兵廝逋亡,多近竄南塘下諸舫中。或欲求一時搜索,謝公不許,云:“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

 

【注釋】①謝公:謝安。見德行21注②。謝公時,指謝安在孝武帝在位期間擔任丞相,執掌朝政之時。②兵廝:士兵和仆役。逋(bū)亡:逃亡。③竄:隱藏。南塘:地名,在秦淮河南塘岸。舫:船。④或:有的人。一時:同時,一齊。搜索:搜查。

【今譯】謝安擔任丞相時,士兵和仆役逃亡,大多就近隱藏在秦淮河南塘岸一帶的船只中。有人想請求謝安同時對這些地方進行搜查,謝安不同意,說:“如果不能收容安置這些人,那又怎么能叫京都?”

【點評】永嘉之亂后,中原百姓多次流亡南下。謝安當政時期,正值淝水之戰后,前秦苻堅戰敗,導致前秦滅亡,黃河流域再次陷入分裂,大批流民逃亡南下,多逃到南京、鎮江、常州一帶。謝安認為,京都之所以作為京都,正因為它是天子所居,城池廣大,能容納許許多多的人,所以也應當能接納這些流民。這是謝安作為當政者的眼光與胸襟。同時,謝安也懂得凡事過猶不及的道理,在當時的情形下,必須容納一定量的流民,允許他們依附世家大族,也允許世家大族在適當范圍內隱瞞戶口,這樣才能不激化各方矛盾,保證國家的安寧與穩定。

 

19.王東亭與張冠軍善。王既作吳郡,人問小令曰:“東亭作郡,風政何似? ”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與張祖希情好日隆耳。”

 

【注釋】①王東亭:王珣(xún),字元琳,小字法護,丞相王導之孫,曾任桓溫主簿,官至尚書左仆射,封東亭侯。張冠軍:即張玄之。見言語23注①。善:友好,親善。②作吳郡:指擔任吳郡的長官,王珣當時任吳郡內史。③小令:指王珣的弟弟王珉。王珉,字季琰,小字僧彌,王導之孫,王珣之弟,善行書,通佛理,曾任黃門侍郎、侍中,后來接替王獻之擔任中書令,所以當時稱王獻之為“大令”,稱他為“小令”。④作郡:擔任一郡的長官。⑤風政:指政績。何似:如何,怎么樣。⑥治化:指治理國家,教化人民。⑦張祖希:即張玄之,祖希是他的字。情好:感情交情。日:一天天地,副詞,表示程度漸進。隆:深厚。

【今譯】東亭侯王珣與冠軍將軍張玄之交情很好。王珣擔任吳郡內史之后,有人問他的弟弟王珉:“東亭侯擔任一郡長官,政績怎么樣?”王珉回答:“不知道他的政績教化如何,只知道他與張玄之的交情一天天深厚起來。”

【點評】張玄之學識過人,在當時享有盛名,頗受推崇。在這則故事中,王珉沒有直接點評他哥哥的政績,而是通過敘說他與張玄之的深厚交情,間接地肯定了王珣,可謂應對巧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关县| 民乐县| 湟中县| 郑州市| 桃江县| 清徐县| 东台市| 茶陵县| 成都市| 香格里拉县| 大港区| 辽宁省| 宿松县| 民和| 广灵县| 岚皋县| 隆子县| 邹平县| 抚远县| 贵南县| 龙游县| 平凉市| 常山县| 错那县| 呼玛县| 醴陵市| 阳高县| 寿宁县| 云南省| 万盛区| 三河市| 冷水江市| 洪泽县| 汝城县| 建始县| 阿合奇县| 梨树县| 宜昌市| 高陵县| 新疆|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