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
- (南朝宋)劉義慶
- 10956字
- 2019-01-03 16:24:02
方正第五
1.陳太丘與友期行①,期日中②。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③,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④?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⑤。”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⑥。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⑦,元方入門不顧⑧。
【注釋】①陳太丘:陳寔。見德行2注②。期行:約好同行。②日中:正午。③元方:陳紀(jì)。見德行3注①。④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⑤委:舍棄,丟下。⑥家君:對人稱呼自己的父親。⑦引:拉。此處是客人因為慚愧,故意拉陳紀(jì),表示親近。⑧顧:回頭看。
【今譯】陳寔與友人約好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來,陳寔就自己走了。他走后,朋友才到。陳紀(jì)當(dāng)時七歲,在門外玩耍。客人問他:“你父親在嗎?”陳紀(jì)回答:“等你等了很久,你還沒來,他已經(jīng)離開了。”那位朋友發(fā)怒說:“真不是人啊!與人約好同行,卻丟下朋友自己走了。”陳紀(jì)說:“你與我父親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到了中午還不來,這是你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父親,這是無禮。”那位朋友很慚愧,下車去拉他,陳紀(jì)轉(zhuǎn)身進(jìn)了家門,頭也不回。
【點評】陳紀(jì)只有七歲,但性格剛正,明辨是非,能不卑不亢地維護(hù)父親的尊嚴(yán)。
2.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時鐘毓為廷尉②,鐘會先不與玄相知③,因便狎之④。玄曰:“雖復(fù)刑余之人⑤,未敢聞命⑥。”考掠初無一言⑦,臨刑東市⑧,顏色不異⑨。
【注釋】①夏侯玄:字太初,三國時期魏國人,曾任散騎常侍、征西將軍、太常,是魏晉之際的玄學(xué)領(lǐng)袖人物。當(dāng)時的中書令李豐等人不滿司馬氏專權(quán),密謀殺掉司馬師(司馬懿之子,司馬昭之兄),由夏侯玄來替代他。事情泄露,夏侯玄一同被殺。被:遭受。桎梏(zhì gù):刑具,腳鐐手銬,這里指被拘捕,被囚禁。②鐘毓:見言語5注①。廷尉:官職名,主管刑罰訴訟。③鐘會:見言語5注①。相知:相互了解,知心。④因便:趁機,順便。狎(xiá):接近,親近。⑤刑余之人:指受過刑罰的人,多指犯罪的人。⑥聞命:接受命令或教導(dǎo)。⑦考掠:拷打問訊。初:完全,都。⑧東市:刑場。漢代在長安東市處決被判了死刑的犯人,后來用“東市”指代行刑的場所。⑨顏色:神情面色。
【今譯】夏侯玄被拘捕后,當(dāng)時鐘毓擔(dān)任廷尉,鐘會先前與夏侯玄沒有交情,這時趁機親近他。夏侯玄說:“我雖然是罪人,但也不敢接受命令。”歷經(jīng)拷打問訊,他都沒有說一句話。臨刑前被押到刑場,他的神情面色和平時沒什么兩樣。
【點評】夏侯玄是當(dāng)時名士,鐘會之前曾想與他結(jié)交,但夏侯玄鄙薄鐘會的為人,拒絕了他。夏侯玄下獄時,鐘會的哥哥鐘毓主理案件,鐘會趁此機會,再次對夏侯玄表示親近。但夏侯玄身處困境,卻仍然能堅持自己的品行,不愿結(jié)交鐘會。直到臨死,他也沒有流露出畏懼擔(dān)憂的神情。
3.和嶠為武帝所親重①,語嶠曰:“東宮頃似更成進(jìn)②,卿試往看。”還,問何如。答曰:“皇太子圣質(zhì)如初③。”
【注釋】①和嶠(qiáo):字長輿,曾任中書令、太子少傅。身處富貴,但生性吝嗇。武帝:晉武帝司馬炎。見言語25注②。②東宮:指皇太子。太子的住處是東宮,后來用“東宮”來指代太子。晉武帝的太子為司馬衷,即后來的晉惠帝,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晉武帝立太子時,和嶠等大臣就憂慮司馬衷不能繼承大統(tǒng),一再勸說武帝改換人選,但武帝堅持己見,并一直袒護(hù)司馬衷。頃:近來。成進(jìn):成熟,長進(jìn)。③圣質(zhì):指皇太子的素質(zhì)、資質(zhì)。
【今譯】和嶠被晉武帝所親近敬重,晉武帝對和嶠說:“太子近來似乎更成熟長進(jìn)了,你試著過去看看。”和嶠回來之后,晉武帝問他怎么樣。和嶠回答:“皇太子的資質(zhì)和從前一樣。”
【點評】晉武帝知道和嶠一直認(rèn)為太子不能擔(dān)當(dāng)大任,于是故意夸獎太子,想改變和嶠的看法,爭取他的支持。和嶠回答皇太子和從前一樣,其實是委婉的說法,因為不能直接評價皇太子傻。其實和嶠并不是不明白武帝的用意,但他敢于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順從皇帝,這是他的方正剛直之處。
4.諸葛靚后入晉①,除大司馬②,召不起③。以與晉室有仇④,常背洛水而坐⑤。與武帝有舊⑥,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⑦。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fù)憶竹馬之好不⑧? ”靚曰:“臣不能吞炭漆身⑨,今日復(fù)睹圣顏。”因涕泗百行⑩。帝于是慚悔而出。
【注釋】①諸葛靚:見言語8注①。入晉:諸葛靚是三國時期魏國人,先在吳國做人質(zhì),后來西晉取代了魏,又滅了吳,諸葛靚就到了晉朝。②除:授予官職。大司馬:官名。③不起:不出任官職。④與晉室有仇:諸葛靚的父親諸葛誕被司馬昭所殺,夷三族。因此諸葛靚與晉王室司馬氏有殺父之仇。⑤洛水:即今河南洛河。⑥武帝:晉武帝司馬炎。見言語25注②。有舊:有舊交情。⑦太妃:指瑯邪王司馬伷(zhòu,司馬懿之子)的王妃,晉武帝的嬸嬸,也是諸葛靚的姐姐。間:處,處所。⑧竹馬之好:兒童游戲時,常常把竹竿拿來當(dāng)馬騎,這里比喻少年時期的友誼。⑨吞炭漆身: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攻殺智伯,智伯的門客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決心為他報仇。他吞下木炭,用油漆涂身,改變了自己的音容面貌,尋找機會行刺殺害智伯的趙襄子,事敗而死。這里用來比喻忍辱含垢、矢志復(fù)仇。⑩涕:眼淚。泗(sì):鼻涕。
【今譯】諸葛靚后來到了晉朝,被授予大司馬,但他不肯應(yīng)召就職。因為與晉王室有仇,他常常背對洛水而坐。他與晉武帝司馬炎有舊交情,武帝想見他卻沒有理由,于是請諸葛靚的姐姐諸葛太妃把他叫來。諸葛靚來了之后,武帝就到太妃處與他相見。行禮完畢后,喝酒正喝得酣暢,武帝問:“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友誼嗎?”諸葛靚說:“我不能像豫讓那樣吞炭漆身為父報仇,今天又看到了圣上。”接著涕淚交流。武帝于是慚愧地走了出去。
【點評】諸葛靚因為殺父之仇,不肯出任晉朝的官職。即使武帝有意與他敘舊,他也不順從武帝的意思,甚至直言自己沒有豫讓那樣的勇氣去為父報仇,大有痛心無奈之意。
5.武帝語和嶠曰①:“我欲先痛罵王武子②,然后爵之③。”嶠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責(zé)之④,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謠⑤,常為陛下恥之!他人能令疏親,臣不能使親疏,以此愧陛下。”
【注釋】①武帝:晉武帝司馬炎,見言語25注②。和嶠:見方正3注①。②王武子:王濟(jì)。見言語10注①。③爵:爵位。這里用為動詞,封爵。④苦:極力地,狠狠地。責(zé):譴責(zé),責(zé)備。⑤“尺布斗粟”:西漢時期,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在流放途中絕食而死。民間有歌謠唱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意思是,一尺布還可以縫成衣服一起穿,一斗粟也可以舂出米來一起吃,但這兄弟兩人卻不能彼此相容。這是諷刺兄弟反目。王濟(jì)引用這首歌謠,也是在諷刺晉武帝對弟弟刻薄寡恩。
【今譯】晉武帝對和嶠說:“我想先痛罵王濟(jì),然后再給他封爵。”和嶠說:“王濟(jì)才俊爽直,恐怕不能使他屈服。”于是武帝召來王濟(jì),狠狠地責(zé)罵了他,再問他:“你知道慚愧了嗎?”王濟(jì)說:“想到尺布斗粟這樣的歌謠,我常常為陛下感到羞恥。別人能使疏遠(yuǎn)的人親近,我不能使親近的人疏遠(yuǎn),因此愧對陛下。”
【點評】晉武帝打算先挫一挫王濟(jì)的銳氣,再封他爵位,以顯示自己恩威并施。但王濟(jì)卻不肯合作,甚至引用尺布斗粟的歌謠,嘲諷晉武帝不能容忍自己的親弟弟。晉武帝的弟弟,是齊王司馬攸,當(dāng)時聲望很高。由于武帝所立的太子司馬衷懦弱愚笨,群臣多寄希望于齊王,武帝因此忌恨,故意讓齊王離開京城,前往藩國。
6.山公大兒著短帢①,車中倚②。武帝欲見之③,山公不敢辭,問兒,兒不肯行。時論乃云勝山公④。
【注釋】①山公:山濤。見言語36注①。短帢(qià):一種便帽,相傳為曹操所創(chuàng)制。②依:靠。③武帝:晉武帝司馬炎。見言語25注②。④時論:當(dāng)時的輿論。
【今譯】山濤的大兒子戴著便帽,靠在車中。晉武帝想見見他,山濤不敢推辭,去問兒子,兒子卻不肯去。于是當(dāng)時的輿論認(rèn)為他要勝過山濤。
【點評】山濤不敢違背皇帝的旨意,而他的兒子卻敢于拒絕皇帝的召見。
7.齊王冏為大司馬①,輔政,嵇紹為侍中②,詣冏咨事。冏設(shè)宰會③,召葛旟、董艾等共論時宜④。旟等白冏:“嵇侍中善于絲竹,公可令操之。”遂送樂器。紹推卻不受。冏曰:“今日共為歡,卿何卻邪?”紹曰:“公協(xié)輔皇室,令作事可法⑤。紹雖官卑,職備常伯⑥,操絲比竹,蓋樂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為伶人之業(yè)⑦。今逼高命,不敢茍辭,當(dāng)釋冠冕⑧,襲私服⑨。此紹之心也。”旟等不自得而退⑩。
【注釋】①齊王冏:齊王司馬冏,字景治,晉武帝司馬炎之侄。趙王司馬倫篡位,他起兵討伐,拜大司馬,執(zhí)掌朝政,后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②嵇紹:見政事4注①。③宰會:設(shè)宴邀請屬下官吏。④葛旟(yú)、董艾:齊王司馬冏的親信。時宜:指時政或時務(wù)。⑤可法:值得效仿學(xué)習(xí)。⑥備:充任,充當(dāng),常用作謙詞。常伯:周代官名,指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后來指代君王身邊的近臣,如侍中、散騎常侍等。⑦法服:古代根據(jù)禮法規(guī)定的不同等級的服飾。這里是正式場合下的官服。⑧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所戴的帽子,這里指代官服。⑨襲:穿。私服:便服。⑩自得:感到舒適愉快。
【今譯】齊王司馬冏擔(dān)任大司馬,輔佐朝政,嵇紹擔(dān)任侍中,去拜見司馬冏咨詢公事。司馬冏設(shè)宴招待屬下官吏,召葛旟、董艾等人一起討論時政。葛旟等人稟告司馬冏:“嵇侍中擅長演奏絲竹樂器,您可以讓他來演奏。”于是送上樂器。嵇紹推辭,不接受樂器。司馬冏說:“今天一起歡聚,你為什么要推辭?”嵇紹說:“您協(xié)助輔佐皇室,應(yīng)該給人樹立榜樣。我雖然官位卑下,但也充任皇帝身邊的近臣,演奏絲竹樂器本是樂官的事,我不能穿著官服去做伶人的事。現(xiàn)在迫于尊命,不敢隨便推辭,但應(yīng)該脫去官服,穿上便服來演奏。這是我的想法。”葛旟等人自覺無趣而退席。
【點評】當(dāng)時的晉惠帝并沒有實權(quán),朝政由齊王司馬冏掌握。但嵇紹忠于皇室,不卑不亢,堅守自己作為皇帝近臣的職責(zé)與操守,不愿向葛旟等人妥協(xié),也不愿因此而取悅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齊王司馬冏。
8.盧志于眾坐問陸士衡①:“陸遜、陸抗是君何物②? ”答曰:“如卿于盧毓、盧珽③。”士龍失色④,既出戶,謂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⑤? ”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nèi),寧有不知⑥,鬼子敢爾⑦! ”議者疑二陸優(yōu)劣,謝公以此定之⑧。
【注釋】①盧志:字子道,曾任成都王司馬穎長史、中書監(jiān),后任尚書。陸士衡:陸機。見言語12注①。②陸遜:字伯言,東吳人,三國時期著名將領(lǐng),曾任荊州牧、東吳丞相,是陸機、陸云的祖父。陸抗:字幼節(jié),曾任東吳鎮(zhèn)軍大將軍,陸遜之子,陸機、陸云之父。何物:什么人。③盧毓:字子家,三國時期魏國人,曾任黃門侍郎、吏部尚書、司空等職,是盧志的祖父。盧珽:字子笏,曾任衛(wèi)尉卿、尚書,盧毓之子,盧志之父。④士龍:陸云,字士龍,陸機之弟,西晉滅吳后,和陸機一起來到晉朝,任太子舍人、尚書郎,是西晉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與陸機合稱“二陸”。失色:改變面色,形容吃驚或害怕?lián)鷳n。⑤容:或許。⑥寧:豈,難道。⑦鬼子:鬼的兒子或子孫。傳說盧志祖上曾與崔氏亡女結(jié)婚生子,因此陸機罵盧志是鬼的子孫。⑧謝公:謝安。見德行21注②。
【今譯】盧志在大庭廣眾之下問陸機:“陸遜、陸抗是你什么人?”陸機回答:“就像你和盧毓、盧珽的關(guān)系一樣。”陸云變了臉色,出門后對哥哥說:“何必弄到這種地步?他也許真的不知道。”陸機嚴(yán)肅地說:“我們的祖父和父親名揚海內(nèi),難道還有不知道的?鬼的子孫竟敢這樣無禮!”后來評議的人難以確定二陸的優(yōu)劣,謝安憑這件事來判定。
【點評】古人講究避諱,盧志在大庭廣眾之下直呼陸機祖父和父親的名字,是極其無禮的冒犯。所以陸機針鋒相對,也直呼盧家先祖的名諱。后來的評議者,因此而認(rèn)為陸機要優(yōu)于陸云,因為陸機個性剛直,維護(hù)了祖父和父親的尊嚴(yán)。另一方面,陸機、陸云出身江東世族,西晉滅吳后,才來到西晉都城洛陽,而盧志出身河北世族,從中也反映了當(dāng)時北方世族和南方士族之間的矛盾。
9.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①,庾卿之不置②。王曰:“君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③,我自卿卿④;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注釋】①王太尉:王衍。見言語9注②。庾子嵩:庾敳。見文學(xué)11注①。②卿:你,第二人稱。多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也用于關(guān)系親昵而不拘禮節(jié)的同輩之間。不置:不停。③君我:用“君”來稱呼我。君,用于尊稱。④卿卿:用“卿”來稱呼你。第一個“卿”是動詞,第二個“卿”是第二人稱代詞,你。
【今譯】王衍不同庾敳交往,庾敳卻不停地用“卿”來稱呼他。王衍說:“君不能這樣稱呼我。”庾敳說:“你只管用‘君’來稱呼我,我只管用‘卿’來稱呼你;我自用我的叫法,你自用你的叫法。”
【點評】王衍認(rèn)為自己與庾敳沒有交情,庾敳不能用“卿”來稱呼他。但庾敳我行我素,認(rèn)為自己只不過是采取自認(rèn)為合適的方式罷了,但他也不強求王衍與自己結(jié)交,任憑王衍對他使用尊敬而疏遠(yuǎn)的敬稱。能堅持自己,又不強求別人,這是庾敳的可愛之處。
10.王丞相初在江左①,欲結(jié)援吳人②,請婚陸太尉③。對曰:“培無松柏④,薰蕕不同器⑤。玩雖不才,義不為亂倫之始⑥。”
【注釋】①王丞相:王導(dǎo)。見德行16注③。江左:江東,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是東晉以及南朝宋、齊、梁、陳基業(yè)所在之地。②結(jié)援:結(jié)交攀援。吳人:指江東的世家大族。③陸太尉:陸玩。見政事8注①。④培(pǒu lǒu):小土丘。⑤薰:香草。蕕(yóu):臭草。⑥亂倫:魏晉時期,認(rèn)為婚姻雙方門第不當(dāng)有違倫理道德,所以稱為亂倫。
【今譯】王導(dǎo)剛到江東,想結(jié)交江東的世家大族,就向太尉陸玩請求兩家通婚。陸玩說:“小山丘上長不出高大的松樹,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個容器中。我陸玩雖然不成材,但不應(yīng)該成為亂倫的先例。”
【點評】當(dāng)時,東晉政權(quán)在江東地區(qū)剛剛建立,晉元帝以及丞相王導(dǎo)為了鞏固政權(quán),想籠絡(luò)具有代表性的江東士族,于是,王導(dǎo)提出了聯(lián)姻的要求。陸玩的官職雖然不如王導(dǎo),但出身江南大族,認(rèn)為王家門第不夠。他的拒絕,也反映了當(dāng)時江東士族對南下的北方士族的輕視。
11.諸葛恢大女適太尉庾亮兒①,次女適徐州刺史羊忱兒②。亮子被蘇峻害③,改適江虨④。恢兒娶鄧攸女⑤。于時謝尚書求其小女婚⑥,恢乃云:“羊、鄧是世婚,江家我顧伊⑦,庾家伊顧我,不能復(fù)與謝裒兒婚。”及恢亡,遂婚。于是王右軍往謝家看新婦⑧,猶有恢之遺法,威儀端詳,容服光整。王嘆曰:“我在遣女⑨,裁得爾耳⑩! ”
【注釋】①諸葛恢:字道明,諸葛靚之子,曾任會稽太守、尚書右仆射,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適:嫁。庾亮:見德行19注①。②羊忱:字長和,曾任揚州刺史、徐州刺史,死于永嘉之亂。③蘇峻:字子高,曾任冠軍將軍、歷陽內(nèi)史,晉成帝登基后,由庾亮執(zhí)政,蘇峻以討伐庾亮的名義起兵謀反,一度攻陷京城建康,后被平定。庾亮之子在蘇峻之亂中被殺。④江虨(bīn):字思玄,官至尚書左仆射,博學(xué)多才,精于棋藝。⑤鄧攸:見德行17注①。⑥謝尚書:謝裒(póu),字幼儒,謝安之父,曾任侍中、吏部尚書、吳國內(nèi)史。⑦顧:照顧,顧念。伊:第三人稱代詞。⑧王右軍:王羲之。見言語29注①。⑨在:在世。遣:打發(fā),發(fā)送,這里指嫁女兒。⑩裁:通“才”。爾:代詞,這樣。
【今譯】諸葛恢的大女兒嫁給太尉庾亮的兒子,二女兒嫁給徐州刺史羊忱的兒子。庾亮之子被蘇峻所殺,諸葛恢的大女兒改嫁江虨。諸葛恢的兒子娶了鄧攸的女兒。當(dāng)時尚書謝裒請求諸葛恢把小女兒嫁到謝家,諸葛恢就說:“羊家、鄧家與我家世代通婚,江家是我照顧他,庾家是他照顧我,我家不能再和謝裒的兒子通婚。”直到諸葛恢去世,兩家才通婚。當(dāng)時王羲之去謝家看新娘子,新娘仍然保持諸葛恢在世時的作風(fēng),行為氣質(zhì)端莊安詳,容貌服飾光艷整潔。王羲之嘆息道:“我在世的時候嫁女兒,也只能做到這樣啊!”
【點評】這一則故事和上一則相似,都體現(xiàn)了門閥制度下的婚配背景。諸葛家功名鼎盛,而謝家在謝裒在世時,還不足以與諸葛家匹敵,所以諸葛恢不愿與謝家結(jié)親。但諸葛恢去世之后,諸葛家衰微,謝家日益興隆,所以諸葛恢的小女兒最終還是嫁給了謝裒的兒子。另外,王羲之贊美新娘的儀表風(fēng)度,也間接體現(xiàn)了諸葛家的門風(fēng),即使諸葛恢已經(jīng)去世,他的女兒也仍然保留著父親在世時所教導(dǎo)的作風(fēng)與法規(guī)。
12.周伯仁為吏部尚書①,在省內(nèi)夜疾危急②,時刁玄亮為尚書令③,營救備親好之至,良久小損④。明旦,報仲智,仲智狼狽來⑤。始入戶,刁下床對之大泣,說伯仁昨危急之狀。仲智手批之⑥,刁為辟易于戶側(cè)⑦。既前,都不問病,直云:“君在中朝⑧,與和長輿齊名⑨,那與佞人刁協(xié)有情⑩? ”徑便出。
【注釋】①周伯仁:周。見言語14注①。②省:尚書省,這里指辦公場所。③刁玄亮:刁協(xié),字玄亮,晉元帝親信,官至尚書左仆射,在當(dāng)時被認(rèn)為是諂媚之人。尚書令:尚書省的長官。④小損:指病情稍微減輕。⑤仲智:周嵩,字仲智,周
的弟弟,官至御史中丞。狼狽:比喻匆匆忙忙的樣子。⑥批:擊。⑦辟易:退避,退開。⑧中朝:指西晉,也就是未渡江時。⑨和長輿:和嶠。見方正3注①。⑩佞人:善于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小人。
【今譯】周任吏部尚書時,一天夜晚在尚書省內(nèi),忽然疾病發(fā)作,十分危急。當(dāng)時刁協(xié)是尚書令,盡力醫(yī)療救護(hù),表現(xiàn)得十分親密友好。過了很久,周
的病情才稍微減輕。第二天早上,派人通知周
的弟弟周嵩。周嵩匆匆忙忙地趕來了。剛進(jìn)門,刁協(xié)就走下坐榻,對著周嵩大哭,描述周
昨夜病重時的情況。周嵩抬手打了刁協(xié),刁協(xié)退避到門邊。周嵩走上去,完全不問病情,直接對周
說:“你在南渡之前,與和嶠齊名,怎么能和刁協(xié)這花言巧語的小人有交情呢?”說完就直接走出去了。
【點評】刁協(xié)在周急病發(fā)作時,極力救助示好,次日一見周嵩就急急表白自己的功勞,但周嵩卻看不起刁協(xié)刻意巴結(jié)的嘴臉,狠狠地斥退了他。周嵩原本急急忙忙地來探病,最后卻連病情也沒問,就憤憤離開了,可見他個性剛烈直爽,但也有魯莽的一面。
13.顧孟著嘗以酒勸周伯仁①,伯仁不受。顧因移勸柱,而語柱曰:“詎可便作棟梁自遇②! ”周得之欣然,遂為衿契③。
【注釋】①顧孟著:顧顯,字孟著,曾任騎郎。周伯仁:周。見言語14注①。②詎(jù):豈,難道。③衿契(jīn qì):意氣相投的好朋友。
【今譯】顧顯曾經(jīng)向周勸酒,周
不喝。顧顯于是轉(zhuǎn)向柱子勸酒,對著柱子說:“難道就可以把自己看作棟梁啊!”周
聽了很高興,于是兩人成為意氣相投的好朋友。
【點評】顧顯把周比作棟梁,又暗示周
不該因此自傲。
14.王中郎年少時①,江虨為仆射②,領(lǐng)選③,欲擬之為尚書郎④。有語王者,王曰:“自過江來⑤,尚書郎正用第二人⑥,何得擬我?”江聞而止。
【注釋】①王中郎:王坦之,字文度,年少時有“江東獨步”之美譽,曾任中書令、北中郎將,以及徐、兗二州刺史。②江虨:見方正11注④。③領(lǐng)選:指主持選舉官員。④擬:擬定,安排。尚書郎:尚書省內(nèi)負(fù)責(zé)起草文書等事務(wù)的官員。⑤過江:永嘉之亂后中原士族南渡到江東。⑥第二人:指第二流人物。晉人注重門第,第二流人就是指家世貧寒的人。
【今譯】王坦之年少時,江虨任仆射,主持官員選拔,打算安排他擔(dān)任尚書郎。有人告訴了王坦之。王坦之說:“自從過江以來,尚書郎都用第二流人物充任,怎么可以安排我去?”江虨聽說后,就放棄了這一打算。
【點評】尚書郎負(fù)責(zé)起草文書,事務(wù)繁雜,又沒有權(quán)勢,世家子弟往往不愿就職,因此多由第二流人物擔(dān)任。魏晉時期注重門第,第二流人物就是指那些家世普通,甚至貧寒的人。王坦之出身于當(dāng)時著名的士族太原王氏,因此不屑出任尚書郎。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的心高氣傲,以及在仕途上的政治優(yōu)勢。
15.王述轉(zhuǎn)尚書令①,事行便拜②。文度曰:“故應(yīng)讓杜許③。”藍(lán)田云:“汝謂我堪此不④? ”文度曰:“何為不堪!但克讓自是美事⑤,恐不可闕⑥。”藍(lán)田慨然曰:“既云堪,何為復(fù)讓?人言汝勝我,定不如我⑦。”
【注釋】①王述:字懷祖,個性真率,曾任臨海太守、會稽內(nèi)史、揚州刺史、尚書令,襲父爵為藍(lán)田侯,又稱“王藍(lán)田”。尚書令:尚書省的長官。②事:文書,這里指任命的詔令。③文度:王坦之。見方正14注①。讓:辭讓,謙讓。杜許:不詳何人,存疑。④謂:認(rèn)為。堪:能承受,勝任。⑤克讓:能夠謙讓。美事:好事。⑥闕(quē):少。⑦定:副詞,相當(dāng)于到底、終究。
【今譯】王述調(diào)任尚書令,文書一下達(dá)就要就職。王坦之說:“應(yīng)該讓一讓杜許。”王述問:“你認(rèn)為我能勝任這個職位嗎?”王坦之說:“怎么不能勝任!但能夠謙讓自然是好事,恐怕這種客套是少不了的。”王述感慨地說:“既然說我能勝任,為什么還要謙讓?人家說你勝過我,終究不如我!”
【點評】即使能夠勝任某一職位,也要在表面上謙讓推辭一番,這是大多數(shù)人所遵循的一種規(guī)則。但王述為人坦率,絲毫不為世俗常規(guī)所束縛,認(rèn)為既然能夠勝任,就不必虛偽而無謂地去做表面文章。王述的可愛之處,在于他始終能堅持自己的真性情。
16.王長史求東陽①,撫軍不用②。后疾篤③,臨終,撫軍哀嘆曰:“吾將負(fù)仲祖。”于此命用之。長史曰:“人言會稽王癡④,真癡。”
【注釋】①王長史:王濛,字仲祖。見言語30注①。東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金華。這里以郡名來指代東陽太守的職務(wù)。②撫軍:指簡文帝司馬昱,當(dāng)時擔(dān)任撫軍將軍。見德行24注①。③疾篤:病重。④會稽王:也指司馬昱。癡:傻。
【今譯】王濛請求做東陽太守,撫軍將軍司馬昱沒有任用他。后來王濛病重,臨終時,司馬昱嘆道:“我將要辜負(fù)仲祖了。”于是任命他為東陽太守。王濛說:“人們說會稽王傻,真是傻。”
【點評】王濛向簡文帝請求擔(dān)任東陽太守沒被任用一事,可參見政事16。王濛病重時,簡文帝為了彌補他的遺憾,暫時放棄了自己的原則,任命他為東陽太守。王濛感慨簡文帝“癡”,是在感慨他待人真誠,重情重義。
17.王修齡嘗在東山①,甚貧乏。陶胡奴為烏程令②,送一船米遺之③,卻不肯取④。直答語:“王修齡若饑,自當(dāng)就謝仁祖索食⑤,不須陶胡奴米。”
【注釋】①王修齡:王胡之。見言語37注①。東山:在今浙江上虞,東晉時期的名士常常在此隱居。②陶胡奴:陶范,字道則,小名胡奴,長沙公陶侃之子(陶侃,見政事11注①)。烏程令:烏程縣令。烏程在今浙江湖州。③遺:贈送。④卻:推辭,拒絕。⑤就:向。謝仁祖:謝尚。見言語21注①。
【今譯】王胡之在東山的時候,很貧困。陶范當(dāng)時是烏程縣令,送了一船米給他。王胡之拒絕,不肯接受,直言:“我王修齡如果饑餓,自然會向謝仁祖討吃的,不需要陶胡奴的米。”
【點評】這則故事,體現(xiàn)了寒族與士族的對立。陶范的父親陶侃雖然功績顯赫,但陶家為寒門,而王、謝兩家卻是當(dāng)時著名的士族,因此王胡之在落魄貧乏的時候,依然輕視陶范,并拒絕他的資助。但當(dāng)時的輿論卻肯定了王胡之這種以門第驕人的表現(xiàn),認(rèn)為他剛直不阿,這也體現(xiàn)了特定時代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18.王文度為桓公長史時①,桓為兒求王女,王許咨藍(lán)田②。既還,藍(lán)田愛念文度③,雖長大,猶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藍(lán)田大怒,排文度下膝④,曰:“惡見文度已復(fù)癡⑤,畏桓溫面?兵⑥,那可嫁女與之!”文度還報溫云:“下官家中先得婚處⑦。”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⑧。”后桓女遂嫁文度兒。
【注釋】①王文度:王坦之。見方正14注①。桓公:桓溫。見言語26注①。長史:官名,這里指桓溫的下屬。②許:許諾,答應(yīng)。藍(lán)田:藍(lán)田侯王述。見方正15注①。③愛念:喜愛,疼愛。④排:推。⑤惡:討厭,憎惡。癡:傻,愚笨。⑥兵:指桓溫出身軍伍。⑦婚處:指婚配對象。⑧府君:對郡相、太守等的尊稱。這里稱藍(lán)田侯王述。
【今譯】王坦之在桓溫手下?lián)伍L史的時候,桓溫為自己的兒子向王坦之的女兒求婚。王坦之答應(yīng)回去咨詢父親。回家后,父親王述疼愛王坦之,雖然兒子已長大,仍然把他抱在膝上。王坦之于是告訴父親,桓溫為兒子求娶自己的女兒。王述大怒,把王坦之推下膝蓋,說:“真討厭看到你又犯傻了,你害怕桓溫的臉色嗎?他一個當(dāng)兵的,怎么能把女兒嫁給他家!”王坦之回去告訴桓溫:“下官家里先前就為女兒許好了人家。”桓溫說:“我知道了,是你父親不肯罷了。”后來桓溫的女兒嫁給了王坦之的兒子。
【點評】魏晉時期,門第不相當(dāng)?shù)模话悴豢赡芡ɑ椤;笢貫槲鋵ⅲ匚浑m然很高,但桓家不在名門之列,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王述鄙薄地稱他為“兵”,堅決反對將孫女嫁到桓家。不過名門之女不可下嫁寒門,寒門之女卻可以嫁入名門,所以后來,桓溫的女兒嫁給了王坦之的兒子。這則故事也描繪了王述瞬間的喜怒變化,以及對兒子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真實而又分明的性情。
19.王子敬數(shù)歲時①,嘗看諸門生樗蒱②,見有勝負(fù),因曰:“南風(fēng)不競③。”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④。”子敬瞋目曰⑤:“遠(yuǎn)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⑥! ”遂拂衣而去。
【注釋】①王子敬:王獻(xiàn)之。見德行26注①。②門生:指依附世家豪族的寒士,門客。樗蒱(chū pú):一種賭博游戲。③南風(fēng)不競:出自《左傳》,鄭國和楚國交戰(zhàn),晉國的樂官師曠屢次演唱北風(fēng)(北方歌曲),又唱南風(fēng)(南方歌曲),發(fā)現(xiàn)南風(fēng)曲調(diào)無力,于是認(rèn)為楚國一定不會贏。王獻(xiàn)之說“南風(fēng)不競”,是暗示坐在南邊的門生將要失敗。④郎:尊稱貴族少年,門生、僮仆也稱主人之子為郎。“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指從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局部,未見全貌。⑤瞋(chēn)目:瞪眼。⑥荀奉倩:荀粲,字奉倩,三國時期魏國人。劉真長:劉惔。見言語22注②。
【今譯】王獻(xiàn)之才幾歲時,曾經(jīng)看眾多門生樗蒱,看出了勝負(fù),就說:“南風(fēng)不競。”那些門生輕視他只是個小孩子,于是說:“這郎君也只是管中看豹,只看到一塊斑紋。”王獻(xiàn)之瞪著眼睛說:“比遠(yuǎn)的,我愧對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對劉真長。”于是拂袖而去。
【點評】荀粲和劉惔選擇結(jié)交對象時,十分嚴(yán)格。不與寒門之士有瓜葛,不蓄門生或不與門生來往。而王獻(xiàn)之懊悔看門生樗蒱,并輕易發(fā)言,反而被他們所輕視,于是憤憤地感慨自己不如荀、劉二人,言下之意就是,寒門之士不值得交往。這則故事反映的價值觀,也是特定時代背景之下的。
20.王恭欲請江盧奴為長史①,晨往詣江,江猶在帳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應(yīng),直喚人取酒②,自飲一碗,又不與王。王且笑且言③:“那得獨飲?”江曰:“卿亦復(fù)須邪?”更使酌與王。王飲酒畢,因得自解去④。未出戶,江嘆曰:“人自量⑤,固為難!”
【注釋】①王恭:見德行28注①。江盧奴:江敳,字仲凱,小字盧奴,江虨之子(江虨見方正11注④),曾任黃門侍郎、瑯邪內(nèi)史。②直:只是。③且……且……:邊……邊……。④自解:指自我解圍,自我解除尷尬。⑤自量:自己能衡量自己。
【今譯】王恭打算請江敳做他的長史,清晨前去拜訪江敳,江敳還在帳中。王恭坐下,不敢立刻說明來意,很久之后才說到此事。江敳不回答,只是叫人拿酒過來,自己喝了一碗,又不給王恭喝。王恭一邊笑一邊說:“你怎么能自己一個人喝?”江敳說:“你也需要嗎?”就再讓人斟酒給王恭。王恭喝完酒,于是替自己解了圍,告辭而去。還沒走出門,江敳嘆息道:“人有自知之明,本來就很難啊。”
【點評】江敳知道王恭的來意,以冷淡的待客態(tài)度表明了自己的拒絕;王恭領(lǐng)會之后,也并不表現(xiàn)出來,為自己找了臺階,這才若無其事地告辭離去。人要有自知之明,是不容易的;在與人交往中,善于察言觀色,能領(lǐng)會對方的意思,并及時作出合適的反應(yīng),不使彼此難堪,也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