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13-14歲孩子
- (美)路易斯·埃姆斯 弗蘭西斯·伊爾克 西德尼·貝克 格塞爾
- 3000字
- 2019-01-10 16:55:41
1.從宏觀上把握孩子的成長脈絡
這部著作把我們針對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行為變化的研究,帶入了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年齡。我們一直格外關注在當代美國的文化氛圍下,年齡對孩子的系統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發現,盡管孩子行為的成長是漸進式的,不過哪怕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年復一年的成熟所帶來的成長的特征和趨勢,仍然和生命最初的10年十分相像。10歲是孩子們成長螺旋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11歲左右他們開始出現青春期行為。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從10歲到20多歲仍然呈現螺旋式的推進,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行為變化也跟童年時期一樣明顯:行為相對和順的年齡段與相對不和順的年齡段交替出現,表現較為外向的年齡段與較為內向的年齡段交替出現。
孩子成長的機制、模式和規律,在13—14歲期間是怎么體現出來的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成為我們這次探索的目標。
? 采訪背景與對象
我們一直和一大群孩子保持著聯絡,這群孩子的成長我們已經跟蹤到了10歲。于是,這一幸運的組合環境使得我們能夠繼續我們的研究。這些孩子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和同齡朋友,構成了這次青少年研究的原有核心小組,即115個采訪對象。在他們的整個青春期期間,我們反復約見訪談。在此基礎上,每一歲的年齡組我們又增加了50個孩子。10個不同年齡組一共有545個孩子接受了我們的訪談。
這些孩子的家庭,除了極少數之外,全部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及其郊區。有些家庭在搬家之后,仍然按照我們的研究要求,定期回來花半天的時間和我們見面。在研究期間,針對我們的研究方法與目的,所有家庭都積極參與并配合。
另外,1977—1978年我們又增設了一組由1000多名研究對象組成的補充小組,這些年青人每個人都回答了我們的問卷,問卷中的問題涵蓋了包括性在內的社交行為(參見附錄一)。這一組研究對象來自全美國自東海岸到西海岸的不同社區。
在智力方面,根據韋克斯勒-貝爾維尤測試成績的結果,我們的原有核心小組成員的智商均略高于平均水平。10、11、14歲的智商成績達到117,而12、13、15、16歲的智商成績達到118。他們所屬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都處于良好的狀況。我們的研究方法本身就使得我們趨向于選擇社會地位相對穩定的家庭,因為我們需要年復一年地反復約見。大部分家長的職業屬于專業性、半專業性、管理性、技能性的領域。孩子的學習成績,在比較富裕的學區的學校里,屬于良好到優秀的水平。而1977—1978年補充小組的成員則有所不同,其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從福利救濟家庭到富裕家庭都有。
因此,我們所研究的對象都是正常的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生長特性方面,我們也得到了家長的熱忱協助。我們對原有研究對象的每一次采訪,都包括對孩子的一次詳盡的行為及性格測試,一次和父母的詳談,一次和孩子的詳談。(詳情請見附錄一)家長都熱衷于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況測試(通過單面鏡),隨后的父母詳談他們也都熱情配合。與孩子的詳談,由一名研究人員和一名孩子私下單獨進行。每一次完整的訪談過程都需要大概半天時間。
讀者毫無疑問會注意到,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這本書里的每個男孩或女孩幾乎全都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針對我們的原有核心小組成員,我們的研究最細致,我們對孩子的了解最透徹,他們實際上也就是屬于這樣的穩定家庭。
至于我們對第二研究組(1977—1978年新增小組)成員的了解,則僅僅來自他們對問卷的應答。我們沒有約見他們的父母,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也不了解這些孩子是否生活在一個完整的雙親家庭中,抑或是一個再婚家庭或單親家庭中。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并不打算通過這本書來針對一些出現于再婚家庭、單親家庭的特殊問題提供特別資料。針對這類特別情況,我們在前面的作者序中提到的幾本書可供參考。我們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青少年本身,以及他們在一年又一年的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而并非他們成長于某種特別的家庭中的情況。
? 采訪詳談
和研究對象的采訪詳談,以及和他們父母的詳談,是我們研究項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種訪談均是一對一單獨進行。開場的幾個提問都保持在最低限度,隨后即進入非正式的、隨意而輕松的交談。談話中的問題并沒有嚴格標準,但是這些問題包括本書涉及的8個基本成長范疇:(1)人體機能體系;(2)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3)情緒;(4)自我意識;(5)人際關系;(6)活動與興趣愛好;(7)學校生活;(8)道德意識。
采訪研究對象
一見面,我們就讓采訪對象放松心態,談話中的問題不是考試題。我們并不在意他的答案是正確還是錯誤,而只是對他的想法和感受感興趣。如果一個問題他不想回答,那就不必回答,他也可以加入任何他想要聊的話題。我們擬定的問題都簡單而直接。比如說,當我們在談論情緒的時候,我們會問這樣的問題:“生氣的時候,你怎么辦?”“你哭過嗎?為什么要哭?”“怎么看待競爭?”諸如此類。智力方面的探討也是這樣直截了當。孩子們也會把他對時間、空間、戰爭、道德等問題的看法告訴我們。等孩子年齡稍長,談話過程中有可能賓主倒置,他反而會問研究員有些什么看法。總的來說,整個面談過程孩子都會表現得興趣盎然。看到他們的想法居然如此重要、都被記錄了下來,孩子往往顯得有些得意。
有些人也許會質疑,這些青少年很清楚我們的興趣所在,這會不會反而扭曲了孩子的應答?他們是否對我們說了實話?對此,我們相信,我們的采訪對象在詳談中的應答是他們體驗到的真實感受,每個回應都符合他們內心深處作為一個人的自我形象。
采訪家長
這一項采訪是每次年度會晤的重要內容。我們采用一種雙向問答的形式,以促使家長們更愿意主動提問,主動說出自己的看法。在父母親眼看過孩子的行為經過標準化成長測試之后,界定孩子的個性以及成長狀況,這是對家長和研究人員雙方都有裨益的事情。
我們鼓勵父母提出他們自己的觀察、生動的軼事、擔憂的問題,以及過去一年中任何他們覺得值得一提的事情。我們覺得,通過這種非正式的交談,雙方既能看到家庭問題中的幽默性,也能看到問題的嚴肅性。
? 數據分析
通過講解我們對青少年研究的這些基本思路,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為收集數據鋪撒了一張大網。針對我們原有研究對象的那些記錄,篇幅相當宏大。而針對從他們一出生我們就開始跟蹤其成長發育的那些孩子,每一個孩子的記錄文獻簡直就是個人傳記的一部分。至于20世紀70年代末應答我們問卷的那1000多名少男少女,我們能夠分析的數據僅限于他們的問卷。
我們的任務就是從這些龐大的雜亂數據中梳理出有意義的規律來。我們的研究方式包括測定孩子一系列的成長梯度及其成熟狀況。
我們從兩個整合角度來整理我們的研究結果:
(1)成熟狀況:劃分出幾個年齡段,描述13—14歲青少年的成長特點。
(2)成熟特征:各個年齡段在8個主要方面的行為模式及特征。
其主導核心就是成長,按照一定模式循序漸進地成長。面對一個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旦我們站在成長的角度上來看待他,我們就能夠對他的不夠成熟以及相對成熟,有更為透徹的了解。
不過,成長是微妙而不易捉摸的,成長需要時間。如果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透視全景的話,我們很難留意到孩子的成長。
備注:上面提到的成熟狀況和成熟特征,不應該生搬硬套地理解為各階段的年齡規范或標準模式。它只是指出了某些特定的行為,可取的也好不可取的也好,在當代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可能更趨向于出現在某些特定的年齡階段。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成長模式,這些成熟狀況、成熟特征的描述,只是針對他們各項機能的不同成熟階段的一種參考。“年齡”在這里,也只是一個參考范圍,并非指精準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