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王冠:玫瑰戰爭
- 段宇宏
- 7字
- 2019-03-27 11:19:34
第二章 玫瑰前傳
第一節 金雀花主支危機
“我不會因為壓力辭掉哪怕一個廚子……我情愿去尋求我的親戚法蘭西國王的幫助,也不會向你們屈服”,1386年的“美妙議會”準備清除掉理查德二世身邊的親信大臣,年僅19歲的國王暴怒地表示堅決不妥協,但他手頭卻無多少籌碼可用。
雖然是近親通婚的“結晶”,理查德二世卻相當聰明且有膽識,但他生錯了時代,祖父和父親給他留下一個爛攤子,一群位高權重、財大氣粗的王叔,一個難以駕馭的議會,他還要面對可怕的天災“黑死病”導致的社會后遺癥。
1365年2月,35歲的黑太子與至愛的堂姑在法蘭西昂古萊姆生下第一個兒子,黑太子欣喜萬分,對孩子寄予厚望,為長子舉辦了排場極為奢華盛大的洗禮儀式,有154個領主和700多名騎士出席,據說動用戰馬1.8萬匹,光蠟燭的花銷就達400英鎊。黑太子給長子仍然取名為愛德華,因為從愛德華一世開始,英格蘭連續有三位國王和一位王儲都叫愛德華,除了愛德華二世,皆以卓越軍功名震歐洲,這個名字代表著榮譽與威望。
1367年1月,長子未滿兩歲,肯特的瓊在波爾多又為丈夫生下次子,當時黑太子正在籌備遠征卡斯蒂利亞,他渴望這個孩子像歷史上的獅心王一般英勇,給他取名為理查德,3個月后黑太子用納赫拉戰役大捷慶祝了次子的誕生。
昂古萊姆的愛德華5歲夭折,正是黑太子事業急轉直下的時候,這加劇了黑太子的病痛。波爾多的理查德作為黑太子僅存的兒子擁有無可爭議的王位繼承權。祖父愛德華三世病逝,10歲的理查德以王孫身份登基,少兒戴上王冠自諾曼征服以來只有亨利三世。少兒君主容易引發王國動蕩,但從大王公們的角度看并非壞事,他們可以操持權柄,輔政到國王成年。
14世紀40年代黑死病肆虐歐洲,1348年首次登陸英格蘭,死神狠狠地啃咬了一遍大地,到處都是病死者尸體,留下眾多廢棄的村莊和教區,末日景象籠罩著不列顛,對英格蘭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態產生巨大影響。現在無法弄清楚準確的總體死亡數字,但根據某些城鎮和教區較詳盡的人口死亡記錄,可大致推算出黑死病造成的損失。歷史學家約翰·阿伯斯稱,對局部地區的研究顯示,死亡率在40%~60%,估計英格蘭人口損失三分之一或接近一半。1370年后又爆發了15次疫情,但死亡率降到8%左右,英格蘭人口數量直到16世紀末才恢復到黑死病暴發之前的水平。
人口損失慘重使領主們競相提高工資,減少地租,給予更多人身自由來吸納勞動力,促進了農奴制瓦解,自由雇傭關系日益普遍。藥品、棺木、蠟燭、裹尸布這一類物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城鎮為吸引各種工匠前來工作,提供免稅待遇或免費食宿,刺激了工商業發展。人口減少還導致糧食價格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平民工資卻在上漲,財富得到重新分配,幸存者搬進條件更好的閑置房屋。大瘟疫過后城鄉雇工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這是黑死病帶來的意外后果。
“他們(勞工)懶惰,鼠疫之后沒有高工資就不肯工作。”很多領主和商人對此現象頗感驚恐,向國王控訴。愛德華三世連續頒布法令規定最高工資限額,禁止增加福利,1351年甚至出臺最嚴厲的《勞工法條》嚴懲“非分”的漲薪要求,雖然實際執行效果大打折扣,但仍然不斷有人遭到處罰。1352年埃塞克斯郡就有7556人違法被罰款,其中有20%為女性,這說明黑死病后,女性勞工的比例急劇增加。愛德華三世的勞工法律主要保護的不是大貴族利益,而是騎士、士紳這類中產階層,并讓他們來擔任治安官、執事官執行限薪法令,共同壓制城鄉勞工階層,早已在大眾中間埋下不滿情緒。
英法戰爭導致國庫虧空,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只能在稅收名目上翻新,1377年第一次開征人頭稅,1379年第二次開征人頭稅收到2.2萬英鎊,這點錢跟軍費開支比起來杯水車薪。1381年根據新出臺的《人頭稅法》第三次征稅,稅額是此前的三倍,而且繳稅群體從以前的有產者擴大到每個平民。全國約有48.5萬應納稅者逃跑,地方官獲命四處追查,終于引發了首次農民大暴動——“瓦特·泰勒起義”。說是農民暴動,其實參加者有大量城鄉工匠和貧民。這次暴動以最富裕的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為核心,席卷經濟最發達的東南部地區。
人們敢激烈反抗權貴與壓迫,往往并非在他們處境最凄慘之時,而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嘗到自由的甜頭且體制有所松動之后,瓦特·泰勒起義時期,底層民眾的生活其實比之前要好。黑死病使原有的等級秩序在中下層有較大幅度松動,社會流動和市場競爭加速,引起消費革命,舊有的經濟模式瓦解,出現大量新利益群體,為保障自己的權益,他們自然會產生改革訴求,起義便是社會變化產生的新群體與舊政治互不適應所致。英法戰事頻頻失利帶來不滿情緒,雄主去世和幼君掌國也給起義提供了機會,壯了人們的膽量。
與瓦特·泰勒一起領導起義的游方教士約翰·鮑爾喊出了那個時代相當超前的口號:“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生活時,誰是平民誰是貴族?”起義領袖向國王提出的建議太具革命性,要求取消國內一切領主獨尊國王,廢除農奴制,降低土地租金,教堂財產和教區的教民財產應該分開,所有人都應獲得自由。
5月下旬,起義軍從埃塞克斯郡、肯特郡分頭向倫敦匯集,在部分倫敦貧民配合下于6月13日開拔進城,朝廷沒有常備軍,面對迅速推進的農民軍來不及召集部隊,國王與廷臣們躲進倫敦塔避難。暴動隊伍沒有嚴密的組織,也無明確的計劃,很快演變成燒殺搶掠的狂歡,處決官員和教士,洗劫貴族和商人居所,倫敦城最漂亮的貴族宅邸、蘭開斯特公爵的薩伏伊宮亦遭焚毀;許多來自佛蘭德斯的紡織工匠被拋尸街頭,似乎倫敦紡織工行會也參與了暴行,因為佛蘭德斯工人是他們的競爭者。叛軍手頭有份準備殺死的達官貴人“賣國賊黑名單”,蘭開斯特公爵位居榜首,幸虧當時他不在倫敦。
就如何應對大騷亂,國王的顧問們有兩種意見,鷹派主張征召軍隊武力驅散叛軍,鴿派認為應與叛軍談判。只有國王的威望足以收拾殘局,理查德二世選擇對話,他派人告訴叛軍愿意在倫敦東面的麥爾安德接見他們,但希望他們暫時撤到城郊,叛軍聽從了國王的勸告。6月14日,14歲的國王帶著侍從前去談判,對方提出兩大要求:廢除農奴制,規定每英畝土地的租金最多4便士;同意他們隨意處置他們認為是“賣國賊”的人,理查德二世迫于無奈全部應允。
第一次接見收到些許成效,一部分來自埃塞克斯的暴亂者已經散去。其余叛軍會錯意,誤以為國王答應他們的要求,一切行為即已合法化,開始狂抓“賣國賊”。消息傳開后,另一支叛軍攻占倫敦塔,沖進去搶劫殺戮,打鬧嬉戲,將這座王家城堡弄得一片狼藉,藏身其中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兼大法官西蒙·薩德伯里、財政大臣羅伯特·赫爾斯均死于屠刀之下,他們二位正是主張和談者。
蘭開斯特公爵的長子德比伯爵,理查德二世的堂弟,僅比國王小三個月,出生于林肯郡的博林布魯克城堡,人稱博林布魯克的亨利,當時也在塔中避難,他是叛軍要獵殺的重要目標,多虧一個王家守衛協助他躲藏才幸免于難。太后肯特的瓊以及國王的同母異父姐姐都遭到粗魯無禮的對待,有叛亂分子膽大妄為,曾試圖親吻她們。
燒殺搶掠繼續蔓延,外國工匠、商人被拖到街上成批殺害,整個倫敦城凄厲的號哭聲此起彼伏,人們仿佛置身地獄,如此恐怖的“犯上作亂”在中世紀實屬罕見。國王未返回倫敦塔,寄住在一家兵器鋪,他們決定改變策略將叛軍驅逐出城,令倫敦市長威廉·沃爾沃思秘密召集民兵,通知瓦特·泰勒第二天國王將在倫敦東北部的史密斯菲爾德與之會晤。
第二日,雙方如期而至,少年國王的沉著令人驚訝,他鎮定回答對方咄咄逼人的問題,承諾會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建議他們離去。瓦特·泰勒走到國王身前,握著國王的手用力晃蕩,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他要求送來一壺水,還吐痰在國王腳下,威廉·沃爾沃思對他的粗魯無禮大為震怒,與瓦特·泰勒發生口角,趁勢用匕首將其刺成重傷。瓦特·泰勒大喊“國王背叛我們”,叛軍聽說首領被刺一片喧嘩,有人開始放箭,眼看局勢即將失控,理查德二世策馬過去大喊“你們應該服從我,我才是你們的統帥”,國王的威儀與氣場真把現場鎮住了。倫敦市長召集的民兵沖出來將叛軍團團圍住,國王下令,同意叛亂者放下武器回家。
官方視角過度夸贊君主的非凡膽識化解了一場巨大危機,多少有些神話意味,其實這是提前謀劃好的行動。倫敦危機結束后,國王收回此前給予自由的承諾,憤怒地咆哮:“你們將永遠是農奴。”其他地區的零星武裝叛亂還在繼續,國王發布募兵令,親自率領軍隊前往鎮壓,6月28日最后一支小規模叛軍在埃塞克斯郡被擊敗。當然,理查德二世的膽魄和勇氣確實遠超他的年齡,鮮有人懷疑,他未來不是位大有作為的雄主。
前代那么多強勢君主,晚年戰事不利,在財政困窘的情況下都被迫向議會低頭,一個面臨困局的少年君主如何駕馭得了議會;另一個更大的麻煩是祖父留下的大王公,這是前代君主未曾遭遇的情況。理查德二世不能通過對法戰爭建立軍功加強王權,又不能輕易終戰顯示自己懦弱,好在他性格剛強,以恢復絕對君權為己任,不能容忍被議會牽制,難以接受大王公分享過多權力,雙方的激烈沖突在所難免。
愛德華三世并未給自己孫子安排攝政體制,理查德二世即位頭四年,連續由幾任攝政御前會議處理政務,蘭開斯特公爵居于主導地位。理查德二世雖然在農民暴亂中嶄露頭角,此后也逐漸介入政務,但客觀地說,前有強勢議會,后有權大王叔,1390年前他能做主的大事不多,內政外交上的失敗不能怪罪于他。
少年君主頗有心機,1382—1386年在內廷慢慢培養自己的小團隊,試圖掌控政府。他任命富商之子邁克爾·德·拉·波爾出任大法官,重用文藝才能出眾的第九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當王室管家,國王親信中有不少人其實是黑太子的舊臣,這種用人原則雖理所當然,但很容易讓蘭開斯特公爵、劍橋伯爵、白金漢伯爵這幾位王叔產生“被疏遠感”。
1385年面對一塌糊涂的英法戰事,理查德二世決意御駕親征討伐法蘭西的盟友蘇格蘭,把那里的法軍驅逐出去,試圖通過軍功增強權威。遠征中,他晉封自己的叔叔劍橋伯爵為約克公爵,另一位叔叔白金漢伯爵為格洛斯特公爵,但這只不過是為了平衡一下給予兩位親信的優待。理查德二世封德·拉·波爾為薩福克伯爵,還為羅伯特·德·維爾創建了一個新奇的爵位——“都柏林伯爵”。
蘇格蘭采取傳統的“堅壁清野”戰術,理查德二世的親征無功而返。來年國王進一步加封羅伯特·德·維爾為“愛爾蘭公爵”,以獎勵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這可是英格蘭史上第一個異姓公爵,讓其他大貴族嫉妒得牙癢癢。由于君臣關系相當親密,民間謠傳他們是同性戀。
如果軍事上取得成功,興許這一切都不是事兒。1386年9月傳來法王查理六世將集結海軍入侵英格蘭的消息(后因根特地區發生暴亂中止計劃),財政困乏與遠征失敗終于促使議會在格洛斯特公爵撐腰下向國王攤牌。
10月的所謂“美妙議會”上,議員們對理查德二世的親信火力全開,指責德·拉·波爾“貪污腐敗”,對法戰事“玩忽職守”,痛斥羅伯特·德·維爾昏聵無能,要求將二人罷職。其實下院所列舉的“罪狀”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多為捕風捉影的指責。理查德二世怒不可遏,感覺大貴族與議員們的矛頭實質指向自己,表示不會屈從于壓力辭退哪怕一名宮廷廚子。
年輕氣盛的國王被憤怒氣昏頭腦,居然宣稱要去尋求英格蘭的宿敵法蘭西國王的幫助,嚇壞了大貴族們,議會派出格洛斯特公爵與國王溝通,暗示他如果繼續頑抗,有重蹈愛德華二世覆轍的危險。手頭無籌碼可用的理查德二世的確受到驚嚇,萬般無奈只得屈服,議會建立的“改革委員會”實際上接管了政權,這些人無非是王叔格洛斯特公爵的親信。作為對國王妥協的安撫性回報,改革委員會同意理查德二世把親信留在身邊,不予驅逐。
“美妙議會”讓年僅19歲的理查德二世深刻體會到被剝奪權力的苦楚,血氣方剛的國王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何況他是聰明而有膽識的年輕人,國王開始部署他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