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王弼注】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門,元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亾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嚴復批】以其虛,故曰谷。以其因應無窮,故稱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然此猶是可名之物,故不為根。乃若其所從出者,則真不二法門也。
萬物皆用之而不屈愈出,故曰“用之不勤”。“勤”,猶勞倦也。
于此先談幾個關鍵性的字,再做進一步的研究。首先說嚴批。嚴批此段批得極好。但他說“因應無窮,故稱神”,“因”字不如改為“妙”字。“妙應無窮,故稱神”,更得其要旨。因為“因應”得有東西,方可以“因應”,說詳見后。
次則,“元牝”就是“玄牝”。這好比將“鄭玄”寫成“鄭元”,乃因避諱之故。中國往往因為避諱,把字都弄糟了。所以看避諱可以知是哪朝書。例如宋版書,看某些字有沒有避諱,就知道是不是宋版書。但宋版書有時也有毛病,有時可不是宋拓(印)的。
研究完字之后,我們先看看王注。“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此處應重視此“牝”字,老子不先說男的,先說女的。
“玄牝”還不是最高的,“玄牝”還有一個生處——“玄牝之門”。王弼注:“門,元牝之所由也。”“玄牝”的門,才是天地的根。“玄牝”的后面,馬上就出來天地。所以《易經》上說,太極就生了兩儀。說句玩笑話,“太極”就像“玄牝”。老子講“無極”,“無極”就是那個門,門下來就有“玄牝”,“玄牝”下來有天地。所以說玄牝似太極,太極生兩儀。等道家必要加上“無極而太極”,也是有根據來的,因為“玄牝之門”就是那“無極”,“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嚴復批】萬物皆用之而不屈愈出,故曰“用之不勤”。“勤”,猶勞倦也。
“綿綿若存”,“綿綿”二字形容得最好。那天地根,忽起忽落,忽顯忽隱,可是不絕如縷,永遠不斷。
“用之不勤”,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用它的時候永遠不勞倦。用之而不勞倦,即用之而不竭,亦即我們常說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再看嚴批,嚴批于“谷”“神”“不死”,形容得最好。首先他說“以其虛,故曰谷”——因他“虛”,“故曰谷”。“虛”即守中之中,即橐籥。“以其妙應無窮,故曰神”。妙萬物而為然(《易經》原文“然”做“言”,老師易“言”為“然”以訓,解釋為“樣子”)者,謂之神。妙萬物而為然了,才有所應,才“妙應”無窮;妙天下之然以神,如此方得為神。如果用“因應”,境界較低,這可能是嚴先生一時筆下誤。“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永遠不死。
這三者——谷、神、不死,就叫作“玄牝”。也就是說,“永生而不死”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就是“玄牝”。因為“牝”才能生。“玄牝”即至高之牝。至高之牝,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生不息。由此可知,道家是自生生不息之中,來表現用之無窮。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