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王弼注】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什么叫“夷”?看不見的東西叫“夷”。什么叫“希”?聽不到的聲音叫“希”。什么叫“微”?用手摸摸不到叫“微”。三者我們不可以用極盡的力量去研究。因為什么?因為研究不通的。何以研究不通?因為“無狀、無形、無聲、無響”,“混而為一”,而這三個東西也可以說是一樣的,就是一個東西——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王弼注】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皦”,光明、光亮。在上位的不顯自己有光明光亮,在下的也不昧。“昧”為“皦”的反面,昧不好,皦也不好。一般不是皦,就是昧;不是皦得太厲害,就是昧得太厲害。這一來距離就遠了。必要“不皦”“不昧”,才“繩繩不可名”。
以人事來說,一個社會如果特別強調智者是智者、愚者是愚者,這個社會最可怕。我們得在上位的并不那么光彩,在下位的也不愚昧,這倆差不多,這才“繩繩不可名”。何以這么說?我們深一層想,如果上面的“不皦”,下面的“不昧”,這不是“平”嗎?不是“齊物論”嗎?不就是“齊物”嗎?這一齊物,不皦不昧,根本沒有什么上下,所以“繩繩不可名”,這個情形是不可名的。
“復歸于無物”,到最后還歸于無物。“無物”,即道。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就是說道里頭沒有明暗之分,沒有上下之分,那叫什么呢?“是謂恍惚”。道,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摸又摸不到,弄得大家恍恍惚惚的。為什么這樣呢?因為“不可得而定也”。
你說它像啥?我們沒有辦法肯定地說。但是大家不要迷糊了,要進一步問,這到底是什么呢?因為自然就是自然,“自然”,我們看到什么形象,就什么形象,可是我們不能以我們看到的這個形象就代表自然,因為這個形象,只是自然里頭的一個。
同樣,我們也沒有辦法說“道”像什么,因為道是自然,我們看見一個東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沒有辦法說這個形象就代表自然,也就沒有辦法說看見的這個形象就是“道”。
把這些觀念整理之后,可以這樣說:我們看見的任何一個東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把那個看見的東西,就說是自然,說是道。哪個東西都不能代表道,因為道沒有定型的。所以老子下面說“迎之不見其首”,對面看不見他的首,“隨之不見其后”,跟在后面不能見其后。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王弼注】有,有其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執者,守也,把持、拿住。我們守古之道,拿古之道來“御今之有”,來支配治理現在所有一切事。前面說到不分“皦”、不分“昧”,這里又說,道不分古、不分今。何以這樣說呢?因為以古能御今,不就沒有古今嗎?道無古今,所以古今完全是一樣的,古時候的“道”,絕對適合今天,能“御今”。御,差一點也不能御。我們如果守住古時候的“道”,就可以支配運用現在的“有”。
談到這,我們再回頭看看“道”是什么呢?不是沒有古今嗎?道沒有新舊、沒有古今、沒有光明、沒有愚昧,既然道是這樣,道生的東西怎么會有貴賤呢?更進一步說,道本身沒有的東西,道生的東西怎么會有呢?那貴賤還不是人之為道而來的嗎?
說“勝者王侯敗者賊”,怎么區分這幫東西就是“勝者”,就是“王侯”;而另一幫就是“敗者”,就是“賊”呢?這不是“強凌弱,眾暴寡”嗎?所以,中國很多話都很有深意,同學未細玩味。若細玩味中國任何一句話,都是反對任何權力,任何一句話里頭都含著多少民主、多少平等。而其深意、智慧則有待大家細索深玩,以開智慧、樹德行、拯時艱。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王弼注】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能知古始”,“始”即元、即玄。“是謂道紀”,這就是道之紀,道的范疇,什么東西都不出道這個圈。就因為什么東西都不出這個圈,所以是綱紀。誰要是能知“古始”,“古始”就是“玄之又玄”;知“玄之又玄”,這就是“道紀”;那就沒有古今、沒有新舊、沒有明暗。后面一章有一句話:“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因為什么?就因為“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沒有新的東西,所以說“蔽不新成”。俗話說:“道,萬古長新。”那個辦法永遠可用于今之世,這不是迷信,而是深切了悟其源,因為前面已經說過“生之,畜之”(第十章)。同學可前后會通,細細參悟。
這章講的是道,下章講的是懂得道的人。能夠“執古之道”,就能“御今之有”。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
帛書《老子》出土后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簡《老子》。這是迄今可見的最早的《道德經》。簡文抄寫在三種不同長短的竹簡上,整理者依次謂之甲本(長32.3厘米)、乙本(長30.6厘米)和丙本(長26.5厘米)。甲本現存竹簡39枝、1090字,乙本現存竹簡18枝、389字,丙本現存14枝、270字。總字數與帛書本或通行本相比,約占三分之一上下,說明它們都還不是足本,但是它們的存在足以說明,《老子》的成書或初步成書,至晚也是在春秋時期。
按照今本的分章來看簡本,計簡本甲本為20章,乙本為8章,丙本為5章,其中乙、丙兩本各有1章與甲本相重;剔除重復,共得31章,約為今本81章的五分之二,其中有19章和帛書、今本內容基同,有11章部分相同。
總之,簡本、帛書、今本代表了道家思想的里程碑,各自具有自己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