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在南寧聽廖彬宇講國學
2014年5月8日,《廣西日報》《法制快報》《南國早報》等媒體發表題目為《中國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節在南寧聽廖彬宇講國學》的整版專題報道。茲全文轉載。
2014年的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到北大發表講話。當編者看到這則新聞時,異常感動。因為這其中大有深意。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其中的奧秘。
第一,為什么選擇去北大?第二,為什么選擇在五四當天?這是問題的關鍵!
眾所周知,五四運動的思潮就是在北大興起的。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胡適先生的帶領下開始白話文運動。五四學生運動,所掀起的思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中國文化開始逐漸走向邊緣。
習近平總書記到北大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的一個重要核心是:“中國的青年學生應自覺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我們相信,這應該是新時代的五四精神!
2013年年底,上千名清華大學EMBA班同學自五湖四海,齊聚南寧在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年會。青年學者廖彬宇為該年會作了一場題為《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的主題演講,引起廣西各界人士廣泛關注。
2014年5月4日,“中華傳統文化高層論壇”在南寧召開。主辦方又專門邀請廖彬宇為此次論壇活動的主講嘉賓。
聽眾大多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當然更多的是廣西本地的各界精英人士。
廖彬宇在講座中提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 中國文化是培養人的文化
彬宇先生談到,中國文化是培養人的文化,中國文化歷來都重視內圣的修養。內圣其實就是關于心性的教育、關于美德的教育。有了內圣修養的高度之后,就能達到與社會的高度和諧。說到小處,是成就個人這一個體;說到大處,就是對集體與國家的貢獻。個人、集體、國家這三者,都能因為內圣修養而達到高度和諧。內圣是升華境界、促進修為、開闊心胸、啟迪智慧。中國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所謂知,就是升華境界;所謂行,就是踐行理論。知行合一,就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完善理論。換言之,就是用智慧來指導修為,又用修為來圓滿智慧,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追求。實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把人培養為有道德情操、有遠大理想、有責任與擔當的人。
沒有道德情操與遠大理想,沒有責任與擔當,這樣的人在古代叫作“小人”。所謂小人,就是格局狹小的人。而中國文化,就是要把“小人”培養成“大人”的文化。
他進一步解釋“大”字:“從‘大’字的外形上看,是一個人,加一橫。人是頂天立地的形象,中間一橫,就是擔子。敢于把擔子挑在肩上,有擔當的人,才能為‘大’!”
他引用《易經》的文字說,“大人”源于《易大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與天地合其德”,是說人的道德情操與人格素養要像天一樣高遠,超邁絕倫,不隨波逐流;像大地一樣沉穩厚實,能夠有承載之力與包容之心。
“與日月合其明”,是說人的內心修養,光明磊落,要有太陽般的熱情,充滿朝氣;又要有月亮般的溫情,讓人感到親切。做到這一點,在人的氣象上,就是孔子講的“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儼然”就是日的形象,“溫”就是月的狀態。
“與四時合其序”,就是說人的修為,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根據自然規律來調節人體節律,是修養身心的重要條件。
《易經》里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經》的記載,說明了人文是本于天文而來,人道循于天道。說明道與人,是不二的。
孔子晚而喜《易》,并通過《易經》的天道,感悟、挖掘出了《易經》的人文精神,由此開創了以人(仁)為本的孔氏儒學。
《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中庸》又記載孔子的話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而荀子在《儒效》中則繼承并發揮了這個思想:“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
可見,道是與人自身密切相關的。宋儒邵雍在他的詩里也這樣說:“神仙亦有兩般話,道不虛傳只在人。”
所以儒家文化,嚴格意義來說,是培養人的文化。我們來看“儒”字,一個樹立起來的“人”,一個“需”。
有三重含義,第一重,是“文化儒”——需要你做人。儒家的文化,是“需要你做人”。今天的教科書對人的定義,是“懂得制造并使用工具的稱之為人”。我在初中時就向老師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完全不能作為“人”的定義。
因為這個定義是基于達爾文的進化論猜想得出的,猜想人在一個漫長的時間里,從古猿人通過不斷制造和使用工具得以逐漸進化成為人。
然而,達爾文自己也不承認人類的誕生符合“進化論”。在《物種起源》發表之際,達爾文曾說:“只有人類的進化,怎么都不可能用我的進化論來說明。”
況且這個定義還有歧義,什么歧義呢?我當時向老師提出來,按這個定義,剛出生的嬰兒,他就不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嬰兒是人嗎?老師就說,嬰兒長大了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人了。我又問:“如果他長大了是白癡、智障或者精神病患者呢?不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那就不是人了嗎?”
我當時就有個擔憂,因為我隱隱感到,當我們對人的定義出了問題,那么就會有一些相應的社會現象會發生。這種相應現象,就是《易經》提出來的“相應”原則,榮格稱之為“同時性原理”(當然《易經》所包含的這種相應原則,其內涵遠遠超過榮格根據《易經》的思想而感悟到的“同時性原理”。關于“相應”原則的詳細論述,請參考廖彬宇著《國學旨歸?干支哲學》)。《易經》里的原文叫作:“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等現象均是源于這個“相應”原理。
后來我果然看到了很多社會現象,關于嬰兒的,就是前所未有的大量的墮胎和棄嬰事件在今天不斷地上演;然后又看到關于西方的化妝品公司,到非洲大量購買活嬰死嬰來做化妝品原料的報道,胎兒、嬰兒遭到了非人的待遇。精神病人呢?同樣如此!我們今天罵一個正常人,就罵他“精神病”,這是不是把他們不當人看,是不是認為他們就低人一等呢?甚至這種嘲弄“精神病”患者的現象,被公然搬上熒屏,變成小品、電影,許多人還為之叫好。可悲、可嘆!
我當時向老師提出來,當有一天,科技極度發展的時候,高等工具也可以懂得制造并使用工具了(這種現象,其實已經出現端倪了),那么,按照這個對人的定義,是不是高等工具也是人呢?
我當時還有一個擔憂,就是對人的定義出了問題,那么我們在培養人的教育和方法上也必然會出問題。
因為按這個定義,高等工具也可以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高等工具也是人,機器人也是人。那我們的教育可能就是培養“工具”。換言之,是培養“高等工具”。
任何一個脫離了“人格”而談人的定義,都一定是錯誤的。所以儒家的文化產生了、興盛了,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人類之需。就好比人的糧食,需要它,它就產生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對人的定義都遠比教科書上對“人”的定義要正確和準確: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這段描述人所以為人的文字,精彩、完整無歧義,無懈可擊。
所以儒的第一重含義,儒家文化是應人類之需的文化,這是“文化儒”;第二重含義,需要你做人!你看看我們今天很多人,不是因為你活了八十歲九十歲你就是人了,孔子還罵他兒童時代的玩伴呢,孔子在晚年回到故鄉,看到他當年的玩伴還在“啃老”,孔子就感嘆說:“老而不死,是為賊。”今天我們罵人老不死是什么概念?就是罵他老了,對家庭還沒有好的作用,更別說社會了,所以罵他不是人。需要你做人,這就是儒家“君子”的概念。“君子”,就是一個合格的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標準。
第三重含義,做社會需要的人。這是什么人?就是大人、圣人、賢人。社會都需要你,說明你對社會的意義極為重大。這就是大人。
所以“儒”字含三義:
文化儒——儒學是社會需要的文化。
君子儒——儒學是培養人格的文化。
大人儒——儒學是成就圣賢的文化。
把“君子”作為一個坐標,往下,就是小人;往上,就是圣人、大人。而君子本身則是美人。
二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
彬宇先生把中國文化比喻成一株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的參天大樹。種子是《易經》,他說《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如果說唯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經典,是《圣經》。那么唯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經典就是《易經》。《圣經》是信仰之學,《易經》則是智慧之學。從《易經》開始,生根發芽,樹干就是儒、釋、道。儒、釋、道三家,從三個方面來成就一個人,儒家讓人有責任有擔當,讓我們提得起;道家讓人超脫超然,讓我們放得下;佛家讓人破除執著,不被假象所迷惑,讓我們看得開。樹皮就是中醫,保護這株樹木不受傷害,生命得以延續,猶如中醫幾千年來救死扶傷的精神;樹枝是諸子百家思想;花朵果葉,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易經》是揭示天道的,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們去研究天道變化的運行規律,從而更好地調節與指導自身的狀態與生活,所以從“天文”進而發生了人文的關懷。于是人就要遵循天道,甚至要向天學習。人能向天學習,就是把自我放大為天一般大的格局。這就是司馬遷所謂的“究天人之際”,成天人之人。
向天學習,又叫作法象天地。《黃帝內經》里叫作“法于陰陽,合于術數”;老子叫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師法自然,就是向天地自然之道學習。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具備著“法”與“道”的追求:
譬如練字叫書法,舞劍叫劍法,彈琴有指法,用兵有兵法,這些是法天地自然之勢;又如下棋有棋道,燃香有香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切的行為來悟道、修道、證道。
這就是孔子所講過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于道”就是立志要求道。道是中國文化中的永恒追求與最高準則。他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有最遠大的抱負與追求。任何遠大的抱負與追求,都不如求道。因為道是究竟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些都是藝,“游于藝”,就是通對藝術的熏陶來達到對道的參悟。重點在一個“游”字上,說明它不是一種終極目標,只是一種求道的手段。
三 立志與發愿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奧妙,儒家叫作立志,佛家叫作發愿。讓人立遠大的志向,就不會被無聊的事情所牽絆,不會虛耗光陰,就能朝著這個遠大的目標前進。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取法乎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乎中,而得乎其下”。這就是中國文化,要打開人的格局,讓人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人”,成為大格局的人!
俗一點說,什么是大格局的人呢?就是心胸大的人,叫作大人;心胸小的人,叫作小人。
小人在古代并非罵人的話,只是相對中性意義的一種形容。每一個大人都是從小人成長起來的。當小人成長為大人以后,回頭看從前就會生出憐憫之心。當看到別人還是跟自己從前很像的時候,就想去幫助他成長為和自己一樣的人。這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儒家講的仁者之心。這也正是傳統文化中“己達而達人”的理念。
自己達到這樣的境界與高度了,要讓別人也達到這樣的境界與高度。這個“達”字,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物質層面的發達。
所以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重視人文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就離不開每一個人。最終落實在一個“我”字上。
四 自我、本我、超我
物質的發達,刺激著人的欲望的膨脹。人被欲望所牽引,從而迷失了自我。如何從迷失中找到自我,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文化,就是要讓人突破自我,回歸本我,成就超我。西方的弗洛伊德講的自我,就是中國文化里的“我執”“自是”“自見”“自伐”等;而他所講的超我,就是中國文化里的“忘我”“無我”。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忘我與無我。忘我就是投入,就是盡忠;饒恕就是寬容,去除了“自是”“自見”“自伐”乃至“我執”,就是無我。只有真正做到無我,才能真正做到寬容。
所以他認為“自我”是小我,“超我”是大我。小我是小格局,大我是大格局。成為一個大我,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實現的個人價值同時也越大。
擁有了大我的人,就沒有了小我。儒家叫“民胞物與之量”,佛家則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個人,只有擁有大我,才能成就大業。而一個人也只有時時刻刻告誡自己要成為一個大我的人,才會成就大我。
廖彬宇很信奉北宋大儒張載的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把這句話稱為應該作為中國人的“四為精神”。這“四為”當中,沒有一個是為自己。為天地、為生民、為往圣、為萬世,其實都是為公。為公,就是成就大我的唯一方法和途徑!
所以《大學》才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當你一心為公的時候,就離大道不遠了!
五 聽眾反映
廖彬宇對傳統文化的解讀讓所有聽眾耳目一新,有振聾發聵之感。他不光從傳統典籍中旁征博引,還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揭示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涵,講的時候妙語連珠,臺下掌聲不斷。記者注意到,幾乎所有在場的聽眾,都一直在認真地做筆記。
廖彬宇的講座,并沒有準備課件,幾個小時的演講,信手拈來,任意揮灑,顯示出他非同一般的博聞強識。記者問他,你為什么總是不斷地引用經典?他回答說:“這個問題曾經也有人同樣問過孟子。因為孟子在發表自己的觀點時,也總是引經據典。這并不是他在掉書袋子,也不是賣弄學識。古人有句話:‘君子取四重。重言,重行,重好,重貌。’什么意思呢?‘言重則有據,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君子不重則不威。’‘言重則有據’,是指說話要有依據,引經據典就是一種方法,說明并不是信口開河的。”
臺下坐著《廣西日報》副總編輯吳文賈先生。吳文賈先生激動地說:“我是廖彬宇老師《國學旨歸》的讀者,并深深為他的學識所折服。我是五零后,對傳統文化也有一定研究,所以并不盲從,他的書籍給我的啟發太大了。”
廣西電視臺副臺長凌紅女士在講座結束后,還上臺發表了一段感言。她說:“廖老師的講座真的太好了,讓我很受益。希望將來他能多到廣西講學,讓更多的人受益。”
趙桂蓮女士是南寧一家形象美學設計公司的董事長,她在聽課時做了整整四頁密集的筆記。她告訴記者,她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廖彬宇講課。她說每一次聽廖彬宇的講座,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她說廖彬宇把有修為的人分成四個階段。
孟子云:“充實之謂美,美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神,神而不可知之之謂圣。”廖彬宇說,有修為的人被分成“大美神圣”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美人,第二個階段是大人,第三個階段是神人,第四個階段是圣人。
充實是指內心的充實,一個內心充實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內心充實,就不會虛浮,也不會浮躁。充實與空虛相對,內心空虛的人,就拼命攫取名利來填充,結果煩惱重重,同時也極為浮躁。那么內心究竟怎樣才能充實起來呢?他認為就是要“養浩然之氣”,通過閱讀經典、多做善事來充實內心。
美人的階段產生了氣質,大人的階段產生了氣場,神人的階段產生了氣勢,圣人的階段則形成了氣象。這種氣象,就是“大象無形”的表現。
趙女士說,她做了很多年的形象美學設計,原來“美人”在傳統中是這樣的定義。讓她很受益。
中厚教育集團的董事長說:“‘中厚’一詞,我們是在廖彬宇老師那里獲得了很好的詮釋——中厚,就是指大中至正,厚德載物!”
因為聽眾中的企業家很多,廖彬宇在講座時提出,希望廣大的企業家們,能夠多做公益事業,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格局。他送了四句話給企業家們:
上承天意,下接地氣。
左手治企,右手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