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督辦、藝術市場美術館、《藝術市場》雜志社主辦的“張肇達先生松風水月書畫藝術展”在京舉行。
張肇達先生系四觀書院導師,他既是書畫藝術家,同時也是引領中國時尚的設計大師,多年前創建了服裝品牌“馬可張”,并擔任中國設計師協會副主席。
“松風水月——張肇達書畫藝術展”是繼“楮墨間——張肇達書畫藝術大展”之后,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市場》美術館又一次主題性大展。本次展覽分為羅漢系列、禪境系列、詩歌集(書法)三個單元,共計展出作品80余件。無論是富內涵、生氣、境界的羅漢系列,還是求深度、厚度與廣度的禪境系列作品,抑或是重抒情、心象和意趣的詩歌集,都是張肇達把藝術作為法備氣質的視覺表達和融合東西方現代文化精髓、藝術思想的媒介延伸。
四觀書院院長廖彬宇先生受邀出席了本次展覽的開幕式,并發表了題為《藝術的境界在于大美神圣——論張肇達大師的書畫藝術》的演說。
出席開幕式并發言的嘉賓還有北京大學趙為民教授、中國軍誼詩書畫院秘書長周小獻將軍等。篆刻家李學偉擔任本次展覽開幕式學術主持。
趙為民教授的發言如下:
每次看張肇達先生的藝術展都會有收獲。這是因為好的藝術作品是文化的符號,人們從這些符號中可以獲取到文化的價值。張肇達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是什么呢?我認為:
第一,它可以成為歷史的記憶。肇達作品給人的突出印象是表現了文化的多元性。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元素在他的作品里是融會貫通的。如果說中國人從兩千多年前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得到了啟蒙,那么中國人又在今天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得到了滋養。前者是故土的理想,后者是世界家園的溫暖。這就是歷史的記憶。
第二,它是精神的表白。肇達先生的作品很隨意,但這是有意而隨的,這個意就是精神的表白。所以看他的作品會為他的家國情懷而感動,為他堅持文以載道而認同,為他的道法自然而共鳴。即便是色彩或線條,仿佛都透露著人性的光輝。所以說,精神的高下,取決于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正確與否。
第三,它是哲學的思考。“松風”與“水月”就富有哲學的意味。這次展覽有許多作品是肇達先生在終南山修行時創作的。他從天地之間悟出了陰與陽、剛與柔、靜與動相互依存和變化的道理,他在山水和人物的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孤獨與究極、焦慮與痛苦,以及生命的存在和自然的意義,都是他所經歷的藝術、哲學、宗教的探索。
以上三點是我此次觀展后的初步感想。末了,為賦小詩一首:松生風里色,月入水中空。心物相交集,天人自可通。隨意而作,助興所用。
以下為廖彬宇先生的發言(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嘉賓、前輩,以及大德,大家好。剛才主持人介紹我,稱我為大師,我恨不能現場找個地縫鉆進去。在座的朋友都是年高德劭之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承蒙張肇達先生厚愛,給我如此好的機會,來他的書畫展現場觀摩學習,還不避忌我學識之谫陋淺薄,邀請我致辭,我不敢造次,談談我對肇達先生藝術造詣的感悟。
我與肇達先生相識數年,期間有幸多次觀摩過他現場書寫。對于他的書畫作品,此刻我想用三個字來表達,是三個神字。衍生出三個詞語:神奇、神秘、神圣。
這三個神是我對中國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用來評價肇達先生的藝術造詣,我認為恰如其分。
在下認為,中國文化只要學通了,作用和功能是神奇的,譬如中醫,學通了就出神醫,創造奇跡;兵法,學通了就是用兵如神、神出鬼沒;寫文章,中國文化學通了,不用打草稿,直接下筆有神;書法繪畫,中國文化搞通了,就能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神品,進入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多次見肇達先生繪畫、書法,有一種與自然協和一體的感受,隨性而瀟灑,淡定而從容,不敢說是神品,但一定是妙品、上品。
中國文化的第二個特征是神秘。神秘說的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不可測。因為博大精深,所以深不可測,境界上不來,就看不懂。中國文化搞通了,越來越低調,低調到讓人看不懂,譬如孔子年輕時去拜訪老子,就看不懂,說“老子猶龍”。蔣介石看不懂毛澤東,所以毛澤東才能四渡赤水出奇兵,突破了蔣介石的包圍圈。我看肇達先生的畫,看到高妙處,就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神秘之境。
中國文化,光有神奇,或者神秘,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是關乎人類生命乃至如何與自然萬物共生共榮的終極關懷。這就是中國文化神圣的追求。中國文化學通了,就會越來越具備這種悲天憫人的終極情懷。在肇達先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通過藝術所表達的,他對世界、人生的終極關懷。只有具有了這種東西,藝術才有了生命,而且有了力量。
神奇代表了能力,神秘代表了智慧,那么神圣,就代表了信仰與根本追求。
光神奇而不神圣,這樣的人是什么樣的呢?就是王林這樣的。王林至少可以變蛇嘛,而我們大家都不會變。但是他有變蛇的本領,結果怎樣呢?他沒有用到正道上,拿這種把戲去忽悠人,謀私利去了。結果陷入了經濟糾紛,還殺了人,于是坐牢了,還在監獄里死掉了。這就是神奇而不神圣的后果!佛家的戒律為什么不準佛弟子們執著神通呢?因為神通太神奇了,太吸引人了,容易失去神圣的追求。一旦失去神圣的追求,后果不堪設想。所以玩弄神通就不被允許。
光神秘而不神圣,這樣的人是什么樣的呢?很多巨貪大腐,就是這樣的。他們位高權重,他們的智慧一般人學不來、搞不懂,所以他們是具有神秘智慧的人。但是失去了神圣的追求,他身居要職,身處高位,卻不懂得用自己的權力為人民造福,反而用權力為個人填欲壑,多么可怕!最后必然遭到國家和人民的清算,身敗名裂,成為階下囚!
這兩種人都是《易經》里講的“德不配位”。
那么神圣的人不神奇不神秘呢?這是不可能的。神圣的人必定會擁有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毛澤東有一個神圣的追求,就是“為人民服務”,所以他自然具有了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常人都無法理解和認知。退一萬步講,即便真的沒有神奇的能力,沒有神秘的智慧,也必定會有具有神奇能力和神秘智慧的人出來輔佐他。
劉邦登基以后,問了一個歷史上的千古之問。他上朝第一天就問文武百官:“論謀略,我不如張良;論搞經濟,我不如蕭何;論統帥兵馬,我不如韓信。我什么都不行,為什么最后是我當皇帝呢?”他問了這個問題,又回答了這個問題。《史記》里的原文怎么說的呢——“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在亂世之中,一介草莽,他自稱什么都不如別人,別人都有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他卻都不具備。但是歷史證明了,他真的不具備嗎?這些厲害的狠角色互相不服,卻唯獨服膺劉邦,都自愿來為劉邦效力,輔佐他。這是什么原因?很簡單,就是劉邦有一顆匡扶亂世的發心,這個發心就是劉邦神圣的使命和追求。有了這樣的發心,就算你沒有神奇的能力、神秘的智慧,也會感召有神奇能力、神秘智慧的人來輔佐你。
后世劉邦的子孫劉備,又把這個道理演繹得淋漓盡致。一個販賣草鞋的劉玄德,憑什么就能把“出入千軍萬馬,如入無人之境”的趙子龍、“過五關斬六將”的關云長、威風八面的張翼德、智慧絕人的諸葛孔明聚集到身邊的呢?就因為劉備有一顆平定亂世、匡扶漢室江山的發心,感召了有神奇本領的武將以及有神秘智慧的諸葛軍師前來輔佐他。并都愿意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我們小時候看《西游記》,里面本事最大的是孫悟空。我們就想,應該是他當西天取經的領路人啊。結果卻讓一個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唐僧當了師父,指揮一眾弟子。小時候我們都想不通。覺得唐僧什么神奇的本領都沒有,一點神秘的智慧也沒有。因為基本上每一集,妖怪都知道他是唐僧,要吃他的肉。就算孫悟空告訴了唐僧要注意,這些都是妖怪,唐僧照樣傻傻地選擇相信妖怪的話。所以唐僧不神奇,也沒有丁點神秘的智慧。
可是為什么是唐僧做了老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都去輔佐他做他的弟子呢?《西游記》就告訴世人一個道理,盡管唐僧沒有神奇的本領、神秘的智慧,但是他有一顆神圣的發心和追求。這個發心和追求就是他愿意不遠萬里,前去西天取經,把佛經取回來傳播給中國人,他要普度眾生。就憑這一顆發心,他就成了眾多神通廣大弟子的師父,讓這些有神奇能力的人都來輔佐他;就憑這一顆發心,每當他遇到危急關頭、生命危險甚至弟子都無法保護他的時候,具有神秘智慧的神佛菩薩就親自出面來幫助他化險為夷。
我們再來看,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神通廣大,有神奇的本領,但是他沒有神圣的追求,結果用一身本領去大鬧天宮,落得個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結果;豬八戒也是神通廣大,在天上時還是統率千軍萬馬的天蓬元帥,結果因為沒有神圣的追求,跑去調戲嫦娥,落得個墮落人間,成為“豬妖”的下場;沙和尚是天上的卷簾大將,也很厲害,神通廣大,因為沒有神圣的追去,于是跑去偷喝瓊瑤玉酒事發,被貶到下界的流沙河,成為吃人妖魔;白龍馬是龍王三太子,神通廣大,可以興風作浪,因為沒有神圣的追求,把唐僧的白馬給吃了,落得一個被罰為唐僧騎乘的“白龍馬”……
所以神圣的追求應該是人類的最高追求,它可以統御一切。而中國文化所給予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神圣的追求。中國文化認為,唯有神圣的追求,才會擁有一切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而一旦失去了這個神奇的追求,那么你越神奇、越神秘,下場也就越可悲!
這是中國文化“三神”的特征。“三神”來自于《易經》“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對應。《易經》以乾卦代表天,天的特征是統御一切,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就是說的統御一切。天,在中國文化中很多時候往往與“道”是同一含義,稱為“天道”,所以天是神圣的;天又不可見不可名狀,又能化生萬物,所以天又是神秘的和神奇的。人如果能遵循天道,那么人也就會具備神圣、神奇、神秘這三種屬性。
天地人三才之道,換言之就是今天我們哲學上常說的“體相用”。
天是大道本體,即為“體”;天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及,而地與天一樣廣大,卻顯了相,可及可觸,所謂“地勢坤”,說明“地”有形有勢,所以“地”代表了相;人屹立在天地之間,行天之道,立地之德,就是“用”。這就是“體相用”。
我還講過一個“三生有幸”的概念,“三生”原本是佛家的思想,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生。但是我重新注入了一個內涵,叫生存、生活和生命“三生”。人的智慧很低的時候,活命都是問題,所以就在為生存作斗爭;智慧開發起來又能運用一定的智慧的時候,就在為生活的品質而奮斗;當一個人具備了真正的智慧的時候,就是最接近宇宙人生的真諦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人是在解決“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那么與此同時生存和生活對他而言,也根本都不是問題。古往今來的大圣大賢,他們可以山珍海味,也可以粗茶淡飯,他們懂得“攝衛養生”之道,自動選擇粗茶淡飯而不追求山珍海味。他們可以山珍海味而不為,不用為生存發愁,不用為生活質量傷腦筋,他們生命的品質很高很高,哪里有生存、生活的煩惱呢?所以這個時候,生命就是神圣,生活和生存就是神奇和神秘。也是“體相用”三才之道的關系。明白生命神圣的真義,那么生命就是“體”;就自然具備用神奇能力解決生存的問題,能力就是“用”;又用神秘智慧提升生活的質量,智慧就是“相”。智慧的相顯露出來就是手段和能力,智慧的相隱藏起來就是神而秘之,秘不示人。所以神圣是體,智慧是相,能力是用。
我們今天談到中國文化思想制高點的核心,往往是“儒釋道”三大家。為什么是儒釋道這三大家影響了中國數千年之久而并行不悖?因為這三家也符合《易經》三才之道這一“體相用”的原則。符合這個原則,就是一體不二的。
佛家是普通人證得了佛果,證悟了究竟圓滿智慧、宇宙人生真諦而流傳下來的學說。所以佛學是真理智慧,是“體”;儒家以“入世行道”為本,講究“立功立德立言”,為“用”;而在中國歷史上,道家人物往往在亂世時出來救世,在盛世時往往“功成身退”隱跡山野,高臥山林。能隱能顯,其現象隨時而定,所以為“相”。
“儒釋道”也對應“天地人”三才之道。
佛家的經典浩如煙海,其思想上上下下,無比廣博,就如同昊昊之天;道家的思想崇尚清靜無為,柔順處下,守黑守辱,像大地一樣承載起一切(“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就如同卑下自處的大地;儒家思想“以人為本”,“法天象地”“頂天立地”,入世行道,仁者愛人,伸張正義,帶動社會的良性發展,充分發揮了人的正面作用與意義,充分激發了人無窮的能動性,所以“儒”又是人道。這個人道,既源于天道,又孕育了大地的“厚德”。
所以三才之道,既是天地人,又是體相用、精氣神。其所表現的特征,是神奇神秘神圣;其所表現的文化形式則是儒釋道。《易經》從一開始就沒有文字和符號,無形無相,歷史上也沒有形成一個有形有相的教化團體和組織,所以不歸結在三教之內,而獨立在三教之外。作為一種永恒的精神智慧供全人類去見仁見智地不斷感悟和不斷受到啟迪。
此刻我又想到了四個字——大美神圣。還可以用這四個字來形容肇達先生的作品。
這四個字是孟子所說,孟子說:“充實之謂美,美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充實,是源于肇達先生內心的自信,這種自信又源于他對藝術的理解、學養的積淀、生活生命深刻的領悟。所以他對人對事,對藝術對創作,總是毫無羈絆,任意揮灑,而就是這任意揮灑出來的東西,總是自然和諧,富有表達,富有活力和張力。這就是美!
所有一切好的東西,其根本就必須符合美,讓人賞心悅目,讓人心曠神怡,讓人充滿力量。所以美是神與圣的基礎。于是有了藝術!藝術就是美,表達美、發現美與創造美。
有了美作為基礎后,任何藝術創作都會增加思想、增加靈魂,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自然來喜歡它。所以美的東西不用說,自然有人來喜歡。這就是大,通過美來傳遞思想,而影響更多的人。
大再往上,就是圣,一種讓人油然而生的崇敬,這是真正的藝術品,是作者賦予了讀者神圣的啟發與使命,這種作品,體現的是作者神圣的情懷。我在肇達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這種情懷。
神,是不可思議了,是言語道斷了。能做到大美圣這三者都是藝術品,美是藝術的基本,大是藝術的格局,圣是藝術的情懷。多數藝術家能具備“美”,一流藝術家能具備“大”,超一流藝術家能具備“圣”,這三者能結合,就能得以升華,升華到我也無法言說的境界,這就是神。超越了藝術品的神品。我衷心祝福肇達先生將來能創造出神品,進入這種神妙無方的境界。
記得2014年秋,我與肇達先生和北大趙為民教授一同到廬山。肇達先生應云居山純聞法師的邀請,為虛云老和尚造像。我們現場觀摩,落筆剎那電閃雷鳴,令人感嘆與感動!趙為民教授即興賦詩,送給肇達先生,我默默將此詩記在了心里,今天正好可以用在這里,算是極好的表達,同時也作為我發言的結文:
仁者淡看名利身,于心大悟已通神。
觀天可料星辰事,洞事能參草野人。
承茗為禪獨清骨,裁衣因道不風塵。
一毫揮盡英雄氣,幸得江山有此真。
肇達先生淡看名利,所以能悟道,能通禪,能觀天,而且洞明世事。他不僅是書畫大家,同時還是設計大師,所以稱為“裁衣”,這位設計大家因為有向道之心,是有道之士,所以不落窠臼。他潑墨揮毫,盡顯英雄氣概,這種藝術造詣,爐火純青,是江山社稷、民族家國之幸,在他身上,集中呈現在了一起。
深深為肇達先生祝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