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信仰

——在“中國當代文化發展中的信仰建構”學術討論會的發言

在“振興中華文化”宏偉愿景的鼓舞下,中國文化建設不斷推進,同時,“信仰”問題亦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此,《上海文化》2015年開辟專欄,并且接連三期連載了南京大學教授、四觀書院文化導師潘知常先生的文章《讓一部分人先信仰起來——關于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為了進一步推動這一討論,由《上海文化》雜志聯合北京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四觀書院共同主辦“中國當代文化發展中的信仰建構”學術討論會,于2016年3月26日在北京四觀書院召開。

受邀出席研討會的專家有:中央黨校任登第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閻國忠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毛佩琦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孟憲實教授、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宋澎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李景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郭英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牛宏寶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劉成紀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摩羅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郭家宏教授、南京大學潘知常教授、四觀書院廖彬宇院長。

本次研討會由四觀書院王一副院長擔任學術主持。

以下內容根據廖彬宇先生發言錄音整理:

在座諸位,都是學界前賢,我以后生晚輩身份,有幸忝列此中,倍加珍惜,特向各位大德請益。對于此次論壇所討論的內容,在下不揣淺陋,冒昧將一點淺見斗膽提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今天探討的主題,關鍵詞是“信仰”二字,剛才各位老師從各個方面都說了很多,使我很受益。其實“四觀書院”的命名,與“信仰”二字原本就極有淵源。

《易經》和《史記》談到《易經》的起源問題,幾乎都是相同的一句話——“古之圣人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所以中國文化是從一個“觀”字開始起源的。

那么觀是什么意思呢?我認為“觀”字其中一個含義,就包含了“信仰”。為什么這樣說?

我讀書,讀文字,都有幾個層次的讀法。這種讀法,直接受益于《易經》“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的思維方式。

讀書,最低的一層,我把它叫作“文字般若”,讀的是文字表皮,摳字眼,如果不升華進去,很容易形成文字障礙。

所以升華進去了,第二層,就是“清凈般若”,通過讀書而進入一種清涼舒適的境界,這本身就是以讀書而修為;文字本身只是工具,只是渡我們到智慧彼岸的工具和船筏;那么修為就是劃動這個工具、這個船筏的動力。

第三層境界,就是有船筏、有動力之后達到的智慧彼岸,我稱之為“實相般若”,從而領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諦。

同樣,根據《易經》觸類旁通的思維原則,就文字本身的領悟,也有三層。第一層,是字面義;第二層,是引申義;第三層,是真實義。

譬如“觀”字的本義,就是指觀察,從觀察引申出覺察,從覺察引申出覺悟,從覺悟引申出悟道。所以從觀察到悟道就是一個學習、教育的過程,那么“觀”字也就代表了教育和學習,道家的道場稱為“道觀”,就是以道作為教育的根本,以道作為學習的目標。

從觀字著手,在觀察時會觸動心靈與念頭,所以引申出觀念,從觀念引申出態度,從態度引申出價值取向,從價值取向引申出信仰,從信仰引申出精神。所以一個觀字,也代表了精神和信仰。

孟憲實教授上次講課時,重點講了“貞觀之治”,這個“貞觀”,其實也是來自《易經》。原文叫:“吉兇之道,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貞的本意是堅持堅定,不改不易,所以叫“貞固”,也叫“忠貞”,也代表了永恒。

按《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旁通原則,“貞”字諧音通“真”。那么貞字同時也就代表了真實、真切、真誠、真樸。也就是說,只有真實的、真切的、真樸的、真誠的東西才永恒、才堅定和堅固。真的東西一定正,所以才有“真金”“真理”“真正”一類的形容。

那么貞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實的、真誠的、真正的、正確的、永恒的觀念、信仰和精神。

唐太宗把真實、永恒的信仰和精神作為旗幟樹立起來,從而締造了一個震驚古今中外的盛世,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貞觀之治”。

今天我們常講三觀盡毀,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書院提出來一個四觀精神的理念。

對于很多漢字,我就用《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原理,從音聲的角度進行過引申,也從形狀的角度進行過引申。發現很有趣。譬如:

值:正直做人,便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聰:兩點是眼睛。眼耳口心的組合便是聰。多聽、多看、多想,還懂得怎樣表達的人,便聰。

佚:一旦喪失了人格,就會被社會所拋棄。

朋:同形同向,“月月”相伴,但朋友也該親密有間。

愧:心里有鬼,如何不愧?

銬:金錢考驗不過關,勢必讓金屬來考驗。

便:于人方便,更是于己方便。

舒:舍得給予他人,自己便能舒服快活。

債:欠了別人的債,是做“人”的“責”任。

協:要“辦”成一件“十”分成功的大事,必須靠大家協同努力。

敏:“每”天善于學習,博覽天下“文”章,才會靈敏、敏捷。

遲:落伍者,往往只是比別人晚“走”了一“尺”。

隘:“耳”朵如果只聽對自己有“益”的話,不愿聽批評,心胸必然狹隘了。

恩:“因”為別人為你的成長付出了“心”血,所以你應該有感恩之心。

您:如果大家都能把“你”放在“心”上,說明你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人:一撇倒下來,一捺給撐住;一捺要倒下來,一撇給拉住。互幫互助有禮儀是“人”之根本。

騙:一旦被人看穿,馬上就會被人看扁。

超:昭示你要不停地走才能走在別人前面。

令:今天勤奮一點,明天才有資格指揮別人。

劣:平時少出力,到頭來必然差人一等。

吻:請勿只用口,還要用心。

戀:做人,凡事都不要太迷戀,迷戀就會貪戀,就會執著。要知道戀字是變態的變的上半截加變態的態的下半截。

按這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原理,文字與文化是相互關聯的,有相應的漢字,就會有相應的社會現象的發生。

漢字簡化后,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買成刀下人頭,輸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里走。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淫還是淫。

這是因為說到《易經》同聲同氣的原理順便說的關于對漢字的一些思考。由于時間關系就不再展開。

前面毛佩琦教授講,他認為信仰是一種敬畏,我很認同。我對信仰的體悟,至少有四個方面,第一,信仰是一種敬畏;第二,信仰是一種志向,是終極志向;第三,信仰是智慧;第四,信仰是境界。一會兒我再具體論述。

剛才好幾位老師從宗教信仰來談論這個信仰的話題,比如摩羅老師。孟憲實老師則提出來可能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很好地解答了這個信仰的問題,遺憾的是他沒有展開論述,而我卻早已大受觸動,很有共鳴。

曾經很多人問我的信仰是什么,信佛嗎?信道嗎?我都信,也都不信。我的信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剛才好幾位老師,比如摩羅老師,談信仰,就談到了宗教;李景林老師談到了周代時,就已經有了完備的宗教系統。但是信仰若從宗教談起,就難免要談及有神論、無神論的問題,或者是唯心、唯物的問題,而這也是最有爭議的問題。所以中國的祖先,一談信仰,就完全避開了這個話題,同時又包含了這個話題,有神無神,唯物唯心,你自己去參。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信仰,它是怎么建構、怎么論述的呢?

先來看信仰。信,是相信,是誠信;仰,說明它高,高到我們只能去仰望。它在我們的心目中,高高在上,望而生畏,讓我們敬仰、景仰、仰仗、仰止。

說明信仰這個東西至高至大至上,高明莫及,這種東西,儒家形容為天,道家形容為道,佛家形容為佛,耶穌基督形容為上帝。名相不同,但其內涵,或許有相通之處。

所以從這里來看,中華傳統文化的信仰觀,是自上而下的,是從大到小的,是從宏觀到微觀的。這個自上而下、從大到小、宏觀到微觀,其實又都是一以貫之的一個整體。

這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信仰觀,就是制高點,站在生命的制高點,站在人類的制高點,站在世界的制高點,俯瞰一切,統領一切,總攝一切、引領一切。那么什么東西符合這個標準呢?第一就是智慧,至高無上的智慧;第二就是志向,至高無上的志向,即所謂“壯志凌云”;第三就是境界,至高無上的境界。這三者都屬于信仰的范疇,也可以和“信仰”對等互換。

儒家把天作為信仰,源自于《易經》,《乾卦》這樣表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易經》把這個信仰,稱為“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對至高無上無法形容了,就把它稱為“形而上”:“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老子明白了這個道理,《道德經》中對信仰有如此表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意思就是把最大的東西抓住,天下都會跟著你走,而且能暢通無阻地走,最后使天下得到太平。

老子這句話,我認為完全就是《易經》從形而上開始,以道制器,到別出心裁,到窮通變化,最后到推行天下、舉措天下句義的翻版。

回到剛才的話題,我認為信仰首先是一種敬畏。

為什么是敬畏?孔子在《論語》中首先提出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命,則無畏也。侮大人,狎圣人之言。”孔子這里所說的“三畏”,其實就是信仰,在孔子這里,他把天命作為最高信仰。天命就是天道,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天道,而大人、圣人都不過是天道的代言人,在這里,天與人是統一的、是合一的。

人只有有了敬畏心,才不會做出格的事、喪心病狂的事、舍本逐末的事。所以信仰是一種敬畏。

如何讓人敬畏呢?樹立信仰。怎么樹立呢?第二個問題就來了,信仰是一種智慧,是向內求,是對自性光明的發現與發掘。

《易經》對于如何樹立信仰,做了這樣一個表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就這么簡單,“以神道設教”,神道就是信仰。所謂神道,就是神秘莫測、不可思議之道。不論出世入世一切神妙不可思議者不出心性之外。所以神道即是本心。是誠明,是仁心,是佛性,是道心。

從神妙本心中流出的教育方法,就是神道設教。

天以春夏秋冬,四時更迭不亂作為神道,惠及蒼生;圣人以本性內具的仁義忠恕為神道,教化民眾。

而平時事相中都蘊含著神妙的理體。孟子所謂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深植在每個人內心的,不是由外施加的本有的德能。所以說“萬物皆備于我”,一切悉皆具足在心性之中,所以“反身而誠”、回光返照契入真誠的內心,便“樂莫大焉”,就能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這就是顏回之所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奧秘所在。顏回那么貧窮,然而淡然安樂,這是自性的快樂,非五欲感官之樂所能比肩。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圣外王”“明體達用”。

《中庸》里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這就是談到了信仰的教育。誠者信也,心里一分誠明,則一分受用。十分誠明,則十分受用。所以信仰,首先還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內心的誠明。

所以這個時候,信仰就是真心,由回歸真心而生發出智慧。這樣的信仰,超越了有神論、無神論,也超越了唯心和唯物。

《易經》里說:“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就是對這種信仰的無比贊嘆與絕妙描摹。

這種信仰,也是自三代以來的千古心法,所謂的“十六字心傳”,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的也就是這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是凡人之心,是沒有智慧沒有信仰之心。道心是信仰和智慧。沒有信仰和智慧的人心是危險的,起心動念都在想害人,也是在害己;而有了信仰、有了智慧的心以后,就能夠“顯微闡幽”“彰往察來”“明察秋毫”了。這也就是人心和道心的區別。

道心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因為這個“神道設教”的關系,我提出來中國文化具有三個“神”的特征,即所謂“三神”——神奇、神秘和神圣。

這三神缺一不可,缺了一個,都不是中國文化。

第一是神奇,代表了能力。中國文化只要學通了,功能都是神奇的。譬如中醫,學通了就是神醫,在很多方面,只能令西醫望洋興嘆。但是你沒有學通,不能代表中醫哦,那叫半瓶水,不但代表不了中醫,可能還令中醫蒙羞。帶兵打仗,中國文化學通了,就是用兵如神;寫字畫畫,中國文化學通了,叫作下筆有神;當你中國文化學通了,能夠視通萬里時,就可以“神機妙算”。

第二是神秘,代表了智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人用一個“玄”字來形容這種博大精深。玄字是形容天的幽冥莫測,形容海水的深不可測。我們把中國文化學通了,會有兩種讓人看不懂的情況,第一種是你太博大了,別人看不懂你。譬如孔子年輕時拜訪老子,就看不懂老子,所謂“老子猶龍也”。第二種是中國文化學好了,越學越低調,低調得讓人看不懂。

第三是神圣,代表了使命與信仰。神圣有什么用呢?看起來好像沒什么用,但其實最了不起。我常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這種終極關懷和終極追求就是使命和信仰。有使命和信仰的人,知道要去向哪里,有明確的人生方向。比如劉備,不具備神奇的能力,也不具備神秘的智慧,卻能把最有神奇能力的關羽、張飛、趙子龍聚到一起,把“得一而可安天下”的臥龍、鳳雛諸葛亮、龐統都聚到了一起。憑的就是神圣的使命感和信仰。

潘知常教授上次在書院講《西游記》,里面的唐僧,論神奇,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比他厲害;論神秘,他一眼就被妖精看穿,談不上神秘,讀者和觀眾都替他捏把汗,但最后他卻能一路化險為夷終于取得真經。而又神奇又神秘的幾個徒弟,都是去輔佐他。這就說明了一點,人一旦具備了神圣性,所有神奇的、神秘的力量就都會來輔助你。

第三,信仰是志向。這個志向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同時也可以還原為一個整體的。信仰包含了志向,志向也是一種信念。所以信仰包含了信念,但是信念并不能包含信仰。志向有很多種,大小各異,各個不同,所謂“人各有志”即是。但是信仰卻是終極的志向,最大的志向,根本的志向。前面我講過,你只要具備了最大的,接下來就能自上而下、從大到小,一以貫之了。

比如我們四觀書院,提出來四個觀,叫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多元協和的天下觀,己達達人的人生觀,推仁弘毅的價值觀,這四個觀從宇宙觀的宏觀開始,到價值觀的微觀結束,都是一個整體,是一以貫之的。

中國文化講和,這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也是最高表現形式。和就能整合、融合。為什么我們中華民族崇拜龍?龍是六種動物的融合與整合,鹿的角代表了鹿,魚的鱗代表了魚,蛇的身代表了蛇,馬的臉代表了馬,鷹的爪代表了鷹,鳳的尾代表了鳳,六種不同的動物竟然能相融、兼容,就很了不起。所以這就是和合的精神、包容的精神,把敵人和不同于自己的都能跟自己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就很了不起。鹿再厲害還是鹿,蛇再厲害還是蛇,但它們一旦融合,就能成為龍、成為神。

天人合一是人與天的統一,這個境界很高。多元協和的天下觀,就是指具有無窮包容性的胸懷,能容得下別人,才能把別人與我融為一體;己達達人的人生觀,還是從這個宇宙觀貫徹下來的,主要還是和。去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自己。為什么中國文化歷來只談成就別人呢?為什么不談成就自己呢?因為在成就別人的同時,自己本身就獲得成長和成就了,不用談,最后一定成就。但是如果光談成就自己,就打不開格局,發展下去,容易陷入小我,以自我為中心,最后反而成就不了。“推仁弘毅”的價值觀是什么呢?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個弘毅,弘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大道,你在弘毅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貫徹你的信仰。所以這四個觀,都跟信仰有觀。

所以我認為信仰有四個層面:敬畏、智慧、志向和境界。而信仰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和”。

2014年5月15日,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的“和平四觀”,是一個非常高度的概括。

信仰是志向,也是夢想。第一次和孟憲實老師認識時,我給王一院長說:“孟老師的名字很有意思。讓夢想照進現實,把夢想變成現實。”說明信仰雖然很遠,但是它關乎當下,關切現實,能指導現實的發展。

王陽明談志向說:“自古及今,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

孟子說:“人無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也同樣說明了信仰的重要。

所以清代名臣曾國藩才會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金丹。”

用孔子的概括,就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懷有道心,是對道的追求。所以孔子的信仰,在這里是道。也是讓后世的儒者,要懷有對道的信仰與追求。

第四,信仰是至高無上的境界。

我曾經講過一個“七超”的概念,就是認為人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境界后,就會擁有一切。由于時間關系,這里不去展開,如果感興趣,可以百度檢索《七個字說盡中國文化奧秘》來了解。

我就舉一個案例,大家都知道“九五之尊”這個詞語,來自《易經》乾卦,九五爻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形容九五爻無比尊貴。很多人認為這個詞語形容的是皇帝的地位高,而我則認為是形容人的境界高。人只有境界高了,地位才會高,受人尊敬,所以歷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還有白衣宰相。但是人如果地位很高,而境界很低,就會闖禍,就會禍國殃民,歷史上很多昏君即是。

所以信仰,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這個時候,有信仰、沒信仰,區別就出來了,顯而易見。

我根據佛家六道、《易經》六爻的啟發,提出一個六品的概念。

我們創造工具,創造產品,根據人對道的追求層次的不同,會產生六種情況的產品:

第一是神品,這是最高境界產生的產品。

第二是藝術品,比不可思議的神品境界略低,但是彌足珍貴。

第三是精品,比藝術品要低,但是比大部分產品要好,是優選出來的。

以上是上三品,還有下三品:

第四是工藝品,就是一般性產品。

第五是劣質品,也叫次品,質量都不過關,更別提精神、藝術等層次了。

第六是廢品,完全不能用。

越有道心追求,也就是越有信仰的人創造的產品層級越高。當一個人失去了道心和信仰,廢品可能還算好的,搞不好他要亂來,走向反面,開始制造毒品!什么蘇丹紅、地溝油、黑心棉、三聚氰胺、問題疫苗、海洛因,等等,什么賺錢來什么,惡劣透頂。

所以剛才宋澎先生提到的他與愛因斯坦的信仰一樣,都是真善美。

其實真善美這三個字就是《易經》提出來的三才之道。天真、地善、人美。三才是天、地、人,也是體、相、用。

如果說真是本體,美就是相的外在表現,善就是真的功能作用。三位一體。只要具備真,就自然具備善與美。

剛才我講的三神也是三才之道的運用,也是體、相、用。神圣就是體,神秘就是相,神奇就是功能作用。

所以我們有信仰,就是構架了生命的本體和主體,自然就能具備一切善美的相與用。

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家,就是合在一起為我們中華民族構架了一個完善的、完整的信仰系統。我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就是:“誠虛靜,正清和,真善美,精氣神。”

誠虛靜是三心,正清和是三氣,真善美是三人,精氣神是三寶。

儒家誠以通天,主修誠心;道家虛懷若谷,主修虛心;佛家習禪定,主修靜心。

儒家講擔當,所以出正氣;道家講脫俗,所以出清氣;佛家講因緣,所以出和氣。

學儒知書達禮,所以成美人;學道返璞歸真,所以成真人;學佛行善積德,所以成善人。

以誠心、虛心、靜心養正氣、清氣和氣,成真人、善人、美人,最后精氣神貫通天地,充塞寰宇。所以是以心使氣,以氣養人,最后天人合一。這就是中華文化儒釋道的信仰構建。

再回到《易經》那句話:“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具備了形而上的信仰、智慧與境界,自然能夠以道制器,還能夠剪裁變化,推行舉措,這一切,都來自形而上的指導。所以信仰看似遙遠,卻能切實可用。不僅對自己的個體有用,對家國的群體也有用,對世界人類乃至于全體生民都整體有用!

正所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潘知常老師提出來,“讓一部分人先信仰起來”,我很贊同,孔子、老子,乃至于后世的歷代圣賢,都在做這個事情。這句話濃縮起來,就是兩個字——文化。

《易經》里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曾在《四為堂序》里這樣寫:“以文化成者,以文化而風行天下,鑄成大業。文可變化氣質,使人成圣;圣可變化世界,加被全民。譬有一位圣賢出,則可影響十位圣賢出。有十位則可使百位圣賢出,百千萬億,層層相推,可至于無窮。皆因一圣賢出而可臻也!不得一真圣賢,則天下惶惶而奚有寧日?故中國文化者,培育圣賢之文化是焉!舉一人之力焉知不能加被全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个旧市| 抚松县| 大新县| 通辽市| 永德县| 卢湾区| 柞水县| 田阳县| 龙泉市| 巴塘县| 沅陵县| 息烽县| 苏尼特右旗| 庄河市| 响水县| 中牟县| 毕节市| 财经| 旬阳县| 万荣县| 南华县| 驻马店市| 湖南省| 夏邑县| 扬州市| 南丹县| 乡宁县| 松阳县| 宣威市| 岳西县| 泰顺县| 旬邑县| 永州市| 伊金霍洛旗| 通山县| 台中市| 永川市| 山东省| 昆明市|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