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我國歷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

從中國歷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更可看到,中華民族的組成及其由來,是積漸而來的,民族的組成并非單一而是復雜,以證上述之非謬。

春秋時代

在春秋時代,華夏民族的分布以黃河流域為主,南至長江,北抵長城,東臨大海,西迄秦隴。在此區域以內,又有異族星羅棋布,與我族交處而居。異族名目甚多,春秋時代,慣以“戎狄”總名概括一切。

戎狄的來源,因為上古遺留的資料缺乏,又因我國的民族學、人種學向不為人所重視,所以直至今日,依然難以遽下定論。不過根據上古典籍及祖先傳說的記載,春秋時代的所有異族莫不與黃帝同出一系。所謂野蠻,所謂落后,只是文明程度的差別,絕無高低歧視之意。

春秋之始,戎在內地與夏族雜居的有七個地區。其一是伊洛地區,以洛陽為中心,擴及今日偃師、伊川、登封諸地,其名稱有陸渾、揚拒、泉皋、伊洛、九州之戎、陰戎、戎蠻子等。其二是豫北地區,以太行山麓為中心,伐邢,滅衛,南侵鄭,東侵齊,其名曰北戎。其三是濟西地區,以今山東曹縣為中心,遠及于今日河南省濮陽縣,此區之戎東侵魯,北侵曹,史無專名,我們姑且名之曰“濟西之戎”。其四是渭洛地區,此戎以渭、洛兩河下游的三角洲一帶為中心,南犯虢,東侵晉,西戰秦,名稱有驪戎、犬戎、大荔戎等。其五是晉南地區,此區所居,是姜戎與茅戎,以中條山為根據地,有若干次與晉及東周發生糾葛。其六是晉中地區,以今日交城縣為根據地,有大戎、小戎之別。其七是遼西地區,此區所居者名山戎,以今日河北省盧龍、遷安等地為中心,曾建立孤竹、令支等國。

狄在內地與夏族雜居的有五個地區。其一是上黨區,此區所住的名曰赤狄,其勢力之大、兵力之強,足與齊、楚、秦三大強國并列,一度成為一等強國晉國的很大威脅。其二是齊西區,此狄名為長狄,分為三支,犯宋,犯魯,犯衛。其三是晉南區,此狄為赤狄的別支,以今日山西省垣曲縣皋落鄉為根據地,晉國稱之曰“東山皋落氏”。其四是西河區,此狄名為白狄,以今日陜西宜川、洛川等縣為根據地,時常渡河侵晉。其五是冀中區,此區的狄是白狄的別種,其名稱有肥、鼓、鮮虞等,以今日河北省藁城為中心,西至正定及山西省晉陽縣一帶。

以上十二區戎狄,經過了將近五百年的長期演化,到戰國晚年仍保存原名活躍于華夏民族之間的寥寥無幾。此種結果的產生,并非由于華夏民族使用武力征服,而是由于文化力量的同化。在我國全部歷史上,幾次民族大融合都是通過此一方式,即少數文化程度較為落后的民族與文化程度優越的華夏民族接觸以后的自然結果。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雜居通婚,到后來,各區的戎狄便消失于無形之中。

在西周興起時,與上列戎狄同時或略晚同化于華夏文化者,尚有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兩大民族,曰楚,曰越。據《史記·楚世家》云,楚族源出于黃帝。近人對之頗多懷疑,但直至今日,尚無確切證據足以推翻《楚世家》之說。不過,我們祖先對于華夷之分雖甚嚴,卻并非科學的以血統為準,而是就其生活方式(包括衣冠、語言、風俗、習慣等)為劃分依據,正是孟子所謂“夷狄而諸夏也,則諸夏之;諸夏而夷狄也,則夷狄之”的精神。若依此標準,縱然楚族真的源出于黃帝,因為其遠竄蠻荒,與異族同化,成為異族的代表者,也就視同外族。何況楚國既有不同于夏族的語言,又不憚以蠻夷自居,所以魯國的季文子曾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可代表華夏民族對他們的看法。

越族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以及江西東部、安徽南部一帶,占地甚廣。此族在生活習慣上與夏族最大的差異是斷發文身。但另一方面,此種習慣又很可能是華夏民族以長蛇為圖騰的遺留。并且在其文化另外方面,也有與華夏族生活接近之處。不過,若依地理影響會產生不同文化而言,在越國之北的吳國,號稱太伯之后,春秋時尚視之為夷狄,連小孩子都知其“非我族類”,那么僻處閩越與中原夏族形成隔絕、地理位置尤在以南的越族,自然更是夷狄了。

楚、越兩大族,都被華夏文化所淹沒。楚族消失于秦滅六國之后,越族較遲,但凡在廣東以北地區的,其完成華化,總不出西漢末年。

漢與魏晉南北朝時代

兩漢立國四百余年,在此期間,既有長城限隔南北,又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趙充國、陳湯、張騫、傅介子、班超、竇憲等一群英雄人物攘卻戎狄,故異族雖能僥幸一時,流竄諸夏奧區,殺人擄掠則有之,登堂入室、喧賓奪主者,絕不多見。及至末世,內附匈奴漸強。漢靈帝時,其酋于扶羅助平黃巾,移居于河內。曹操為分散其勢力,析其眾為五部,使散居于太原周圍五地,謂之五部匈奴,于是占地益廣,聲勢益大。西晉初,匈奴降晉者又數十萬人,皆移居于塞內,以致并汾之域,遍地胡人。此外,鮮卑以保塞內附者居遼東、遼西,羯族居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縣),氐、羌諸族雜居于北部上郡、隴西諸郡。

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八王之亂起,前后經過十六年之久,令晉室自顧不暇。又前以晉武帝時收州郡兵權,地方武力單弱,匈奴左部帥劉淵遂乘機背晉,于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即大單于位,國號漢。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陷洛陽,擄懷帝;五年之后,又陷長安,擄愍帝。西晉被迫南渡,元帝即位于建康。南北分裂之局,于焉開始。

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中原士族相率遷徙者多如過江之鯽,如此便增加并擴大了內地人和南方部族(如百越和南蠻)的融合。

二百七十余年間,江北中原歷經一夏、二趙、三秦、四燕(北燕雖為漢族,但亦不脫胡族本色)、五涼及魏、周、齊(高歡為胡化之漢人)之相繼統治,但諸胡受漢文化所同化,大多提倡儒業,以稽古右文為榮。北魏孝文帝更不遺余力提倡之,自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后,改姓氏,禁胡服,摒北語,禁歸葬,獎通婚,賜群臣改華姓者一百八十姓,其后文教日盛,漢化日深。北朝末年之制度典章,追仿周漢程度,較南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代及遼、金、元時代

盛唐之時,異民族臣服或朝貢者計四十八國(族),唐代開國元勛及以后平亂功臣中更不乏異族。其后,西突厥別部有依北庭都護府以居者,以其地有大磧,故稱沙陀突厥,與吐蕃戰敗,歸附中國。該部助唐平龐勛,唐賜其酋長朱邪赤心名李國昌,鎮大同(后移振武),兵力日盛。黃巢起事,李國昌之子克用出兵平之。克用之子存勖于公元923年滅梁自立,創立歷時十三年的沙陀帝國,是為后唐。公元936年,后唐明宗之婿石敬瑭滅后唐自立。十一年后,石敬瑭部將劉知遠又取晉而代之。所謂五代五朝,沙陀竟居其三。

自公元884年李克用破黃巢,沙陀族昌盛,到公元951年郭威弒殺隱帝自立,首尾六十八年,黃河以北地區始終為沙陀勢力范圍。這是大唐立國近二百九十年以后的大混亂。在這一階段,沙陀部眾以胡兒自嫌,力求漢化(如李存勖自稱唐后,建國曰唐;劉知遠自附于漢后,建國曰漢),我民族之融合程度,又邁進一步。

遼,原名契丹,是早已漢化程度很深的東胡鮮卑之別支,發祥于遼河上游,公元938年由于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而成為華北漢人之統治者。其初,耶律阿保機利用漢人韓延徽、韓知古等收容漢人,建立漢城,擴大國家組織;割得十六州后,因保持其本族之特性,態度轉趨謹慎,一面接受漢化,一面加以限制(如番漢分治之二元政策,及行考試制度嚴禁遼人參加等)。自公元938年起,這樣的二重政策維持了六十六年之久。直至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澶淵之盟后,遼降低了對宋的敵對心理,才聽任遼人自便選擇。這樣一來,遼便自撤藩籬,到一百二十一年后(1125年)國亡時,由于長期文化合流,遼人已大部華化了。

金人之先世出靺鞨氏,五代時分為兩支。熟女真降于契丹。生女真居黑龍江一帶,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起兵,次年稱帝,國號金;1125年滅遼,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滅北宋。柳詒徵云:“石晉文物入于遼,遼亡而金受之。……北宋文物萃于汴,汴破而金得之。……金所得者,兼有遼、宋南北兩方之積。……承受之豐,自必影響于民族。”(《中國文化史》第二編第二十章《遼金夏之文化》)故《金史·文藝傳序》云:“一代制作能自樹立唐、宋之間,有非遼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趙翼《廿二史札記》也有條目稱“金代文物遠勝遼、元”。自完顏亮遷燕,宣宗遷汴,以至國亡(公元1234年),內地金人已基本漢化,除剃頭辮發外,其他已全部規撫漢俗。

前述沙陀種之后唐、后晉、后漢,鮮卑種之遼,女真種之金,或于崛起以前早已漢化,或于興起以后以華族為唯一師表,故其同化也速,收效也巨。在此階段中,唯元為例外。元于統一中國之前,已吸收印度、大食及歐洲文化,又保持高度游牧生活方式,仍置根據地于蒙古草原,同化不易,與遼、金比較,漢化較緩。也正因為如此,其政教根底極為淺薄,明兵一入北京,順帝北走,震爍千古、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便立時煙銷灰滅。

清朝

清為女真之一支,未入關前,已有漢化基礎。建國初期,為維持本族統治地位,對漢化趨向采取可能步驟予以干涉防范。然以服官及其營旗分防關系,生活衣冠習俗之同化,實假于不知不覺間完成,禁令干涉無能為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渭县| 蓬安县| 长顺县| 罗定市| 江陵县| 雷州市| 沅江市| 壤塘县| 华宁县| 鄂州市| 南平市| 友谊县| 海晏县| 静海县| 桦川县| 梁平县| 汝阳县| 武宣县| 玉林市| 汶川县| 卓尼县| 南汇区| 荣昌县| 昭觉县| 贵溪市| 泉州市| 建平县| 深州市| 桃园市| 蒙自县| 化隆| 黄大仙区| 黄龙县| 会东县| 图们市| 壶关县| 盈江县| 集安市| 梁平县| 石景山区|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