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華夏名稱的起源

釋“華”

在上古,應用僅次于“夏”字者曰“華”,此名當由華山山名而來,其名遠在夏名之后,但仍可看出于我民族居留于秦隴華渭之間的時代。章太炎以華命名之義甚好,他說:“神靈之胄自西方來,以雍、梁二州為根本。宓犧生成紀,神農產姜水,黃帝宅橋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陽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水,舜居西城,禹生石紐,是皆梁州之地。觀其帝王所產,而知民族奧區,斯為根極;雍州之地,東南至于華陰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于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則緣起如此也。”故華族之名當與章氏所云就華山以名其國土同一性質。

又,“華”字即草木華榮之意。段玉裁曰:“木謂之華,艸謂之榮。……引伸為《曲禮》‘削瓜為國君華之’之字,又為‘光華’、‘華夏’字。”此外,又有謂由昆侖得名。拉克伯里謂華夏族系經昆侖東來,昆侖意為“花土”,“華”即“花”字,故稱其族為華。

自“華”字名出,遂與“夏”字合為雙名曰“華夏”,以表中國。古書例證甚多,不暇備舉。始春秋迄戰國的近六百年間,我祖宗是以此自稱的。

釋“夏”

“夏”字在文字的意義上訓“大”,此種意義是由西周以下崇拜夏朝偉大的觀念引申而來。《書》有“蠻夷猾夏”之語,孔氏《正義》云:“夏者,訓大也,中國有禮義文章光華之大。定十年《左傳》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是中國為華夏也。”自訓“大”之義行,它的原始意義為后生義所淹沒。

此外,又有云夏因夏水得名。章太炎云:“質以史書,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始盛。地在雍、梁之際,因水以為族名。謂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之號,是故得言諸夏。”

但保留了原義的只有《說文解字》。許慎云:“夏,中國之人也。”這已經是發春秋以還眾人所未發的新義。他又說明何以夏就是中國的道理:“從攵、從,從臼。臼,兩手;攵,兩足也。”如此我們可以悟出夏原是人的象形字,是最古的人類畫像。許氏只說到“臼”像兩手,“攵”像兩足,漏去了“”的部分,而“”正像人體最重要的頭部以及自頸下至胸腹一段。按“”字古文寫作“”,小篆寫作“”,更加“”作頁,我們現在寫“頁”作“首”,是合大小篆為一字,保留了古文頭上的毛發,而省去了小篆下面的“”。若按古文寫作“”,有頭有發,或按小篆寫作“”,不正是一個人自頸至于胸腹的部分嗎——上面有頭,下面有胸腹,再下面有兩只腳,胸腹的左右又有兩只手,豈不是百分之百的人的畫像?我們把他還到原始狀態,在圖騰上當作“”。小篆比原始的形態走了樣,不易了解其原義了。倒是有的隸書寫法把兩只手擺在胸腹的兩邊作“”,保留了一部分真象。

用人的畫像來代替原來的動植物作圖騰,自然是人類觀念意識上的很大進步,是人類自尊心的發展成果,也是發揮人性尊嚴的里程碑。原始民族之族名最常者或由圖騰信仰,以為其族系出自某種自然物,因拜其物為祖,并取其物之名以名其族。故如美洲印第安種人有狼族、熊族、蛇族等,皆取動物名;即取植物之名者亦不甚少,如玉蜀黍族、馬鈴薯族、桃族、巨樹族、黃樹族、綠葉族、煙草族、蘆草族等(見摩爾根《古代社會》)。中國之四裔,據《說文注》謂“羌”:“西戎羊種也,從羊兒。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此異種也。”又以“南蠻,蛇種”、“閩、東南越,蛇種”,此諸族之名皆圖騰也。

這一由羊、蛇圖騰混合而成的新集團,自以為居住在天下之中心,而自己又是了不起的堂堂正正的人,于是瞧不起四面的鄰居,目東方居住的人曰“貉”,是豸類;南方居住的曰“蠻”,是蟲子;西方居住的曰“羌”,是羊種;北方居住的曰“狄”,是犬種。這是夏民族最早產生的民族自尊心,所謂民族意識便由這種心理發展而成,雖然不免妄自尊大,有濃厚的狹隘傾向,但是史前的祖先哪里會想到這個問題。自夏族之名成立,姜、姬、姒等變為大集團中的一支,中國民族于是正式出現。其年代雖不能確知,但就民族演進及神話傳說推斷,必早于夏朝之建國,或竟在新石器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大兴区| 柳林县| 苏尼特右旗| 黄平县| 措美县| 巢湖市| 莱芜市| 和林格尔县| 武宁县| 佳木斯市| 云霄县| 高碑店市| 乐亭县| 长武县| 象山县| 连州市| 宝应县| 河源市| 尼木县| 浦城县| 罗源县| 耒阳市| 岳阳县| 石门县| 唐山市| 德兴市| 罗定市| 廉江市| 新安县| 安平县| 德钦县| 延安市| 太湖县| 大余县| 金沙县| 密山市| 延长县| 富民县| 孝义市|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