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封建社會狀態及對后世的影響

封建社會的狀態

周行封建后,對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影響頗多,諸如上述等級制度及秩序的確立,及因土地分配而產生的農奴現象等。此外,我們尚可以看到其他現象。

第一,農業與工商業相繼興起后,由于次序等級穩定,周人得以努力生產。次序混亂,足以妨礙生產;次序安定,足以促進生產。周民族克服殷商以后,推行封建制,次序大定,于生產有極好的影響。同時,周民族因習見了殷民族之努力于農業,故自社會稍稍安定后,即以殷人為鑒,而向農業方面努力邁進。《尚書》述周公之言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文中歷數殷、周兩民族之賢君,指出某也在位長久,由于得知小人(農民)之依,知稼穡之艱難,某也在位不長久,由于“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力言“繼自今嗣王”應知稼穡之艱難,不可“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周民族克殷后推行封建,使農業得以發達,我們可參考《詩經·甫田》篇,以證周初農業之發達。其次,農業的收獲,既有剩余,以這點剩余為基礎,工商業便得同時興起。周初已有工商業,是不容否認的,就以商人的地位看,也可以得一些證據,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左傳·桓公二年》),“士之子恒為士,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農之子恒為農”(《國語·齊語》)。至于當時工業亦有興起之象,但大多數是手藝人之工業,我們可從《周禮》去考證:“粵無镈,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粵之無镈也,非無镈也,夫人而能為镈也。燕之無函也,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周禮·考工記》)而工商之興起,有賴于周代推行封建之制度,因為社會等級得以確立,所以社會秩序得以固定,因而人民得安定以從事生產。

第二,世族壟斷選舉。在宗法社會和封建社會里,最重要的觀念是“親親”和“貴貴”,因此絕沒有庶人可以突躍而為卿大夫。那時的貴族都以宗法的身份和門第互相標榜著,因此,在當時的選舉制度,選舉方法是從貴族中揀取深資和有才干的人來擔任重要官職,用那時的話來說,便是“賞功勞”、“明賢良”和“內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所以,他們既主張“擇善而舉”,卻又同時主張“舉不逾等”等。因此,政治為貴族所壟斷,平民根本無參政做官的機會。

第三,姓氏制度與婚姻制度方面。在封建制度影響下,諸侯以國名為氏,是天子所賜給的;大夫以受封的始祖的別字為氏,或以官名為氏,又或以邑為氏,是諸侯所賜給的。氏或稱為“族”。此外,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因為周人是“同姓不婚”的,所以婦人的姓非常重要,因他們以為同姓結婚是不能繁殖的。雖然那時的國家或氏族也偶有破壞同姓不婚的規律,但例子不多。

第四,中下階級的自由戀愛。在封建制度期間,中等以下階級男女的關系,是頗為自由的。但是,那時男子雖然可以直接向女子求愛,女子雖然也可直接接受男子的愛,或是男女們又有約期私會,他們也是有時被家長們監視著的。此外,中下層的社會里,有較嚴格的婚姻制度存在,若正式婚姻,是需要“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也可以由男女雙方自己談判,但是其間也缺少不了媒人。總而言之,在中下階級里,男女的戀愛是受到束縛的,然而卻仍然有著半自由戀愛的婚姻。

第五,娛樂方面。在封建制度下,貴族階級有些特殊的娛樂,稱為“女樂”,這是女子的歌舞隊;又有“優戲”,多用于祭祀時。貴族們在幽美的園林里,喝著酒,一面聽著音樂,一面左擁右抱,其樂無窮。有些在家中玩厭了,便出外游散、打獵,以解煩悶。但普通的庶民,由于他們身份受到束縛,而且除了自己耕種外,復借其力為貴族耕公田一塊(這塊公田的面積,大概等于若干農人各自所耕田的總和的十分一),所以普通庶民一年到頭只有忙碌著耕種,僅有在農閑時候,才偶有喝酒吃肉、歡呼聚樂的機會。

第六,風俗方面。與封建制度同時推行的,便是宗法制,這種制度是用以穩定社會關系的。而宗法制與宗教也有極大關系,因而影響到當時社會的風俗趨于迷信及敬祖觀念。例如規定宗子有主祭的特權而不許支子主祭,《禮記·王制》所稱“支子不祭”,便是這個規定。支子雖不主祭,但不能不尊祖,為著尊祖,只好敬宗,故曰“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這樣,宗子的地位便因主祭的緣故而重要起來。另外規定小宗傳至五代,必將其所繼之祖(即高祖上一代之祖)遷到遠祖之祧廟去,而大宗則可祭百世不遷之祖。因此,當時的宗教及敬祖觀念甚濃厚。

封建制度對后世的影響

上古部落,棋布天下,植根深固。有大酋長起,撻伐與羈縻并行,凡舉部族以歸命者,即因其故土而封之,于是“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周代自實行封建后,便將當時四分五裂之部落諸侯國加以統治維系,而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宗室及異姓功臣以往所占領之領土內,因此使局面變為一統,所以封建制度遂成吾國大一統國家之基礎。

中國經歷唐、虞、夏、商四代,從表面觀之,可以稱為統一時期,但中國內部文化,仍然有無限階級之分。及至周采封建制,大封諸侯,其作用有二,一曰分化,一曰同化。所謂分化,謂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布于各地,使各因其環境以盡量地自由發展;所謂同化,乃將許多異質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總體之中,以形成大民族意識。封建制度乃將宗室及功臣分封,而他們有些分封到與異族接鄰的地方,因而使華夏文化發揚光大與傳播至各地。

在周以前,夏、商等不曾建立嚴密的封建制度,所以夏族與外族(夷、狄)的關系在政治上為羈屬關系而已。但自周以后,確立了封建制度,把原來各族趕走的趕走,征服的征服,經過了幾百年的同化,我華夏民族才開始萌芽。及至春秋時,諸夏民族仍是被四面外族所包圍,于是中原各國互相聯結,共同對抗外族,提倡“尊王攘夷”;外族中的諸侯(如楚)被消滅,其族人漸被諸夏所同化,成為諸夏的一分子。于是,上古許多不同的種族,此后便混合而成為了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

周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個區域之中,也還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周實行封建制,其中之目的如賓四師所說:“封建制乃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占領,蓋封建即是周人之一種工作,不斷向東方各重要地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不斷的擴大與充實。”及自春秋以后,諸侯勢力日漸強大,于是侵略其他外族,實行擴張自己的領土,例如楚、吳諸國盡力并吞南方的蠻、夷,秦、晉等滅盡北方的夷、狄部落,于是華夏的疆域便日漸擴大。此亦為封建制之重要影響。

過去,史官之所以能分清楚各氏族,和我國華夏民族得以不斷擴大、延綿不絕,乃由于譜系之完整。春秋時,諸侯之國,公子公孫,支分派別,有關列官分職,世有掌司,因以命氏。自戰國以后的人,以氏為姓,五帝以來之姓雖亡,而秦漢以還,姓氏合并之姓,追溯其源,多知其出自古帝。后之史家,辨倫脊,察條貫,自知華夏之民多為炎黃遺胤,據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皆古封建之賜也。此為封建之另一影響者在此。

世謂中國古代,皆在宗法社會中,而所謂宗法,實成立于周朝。宗法雖非由于封建而有,但是因封建制度之影響,使宗法日益完善,而其功效亦益顯。所謂封建政治,實亦是宗法政治。及周以后,秦、漢的君主雖用郡縣制而不用宗法制來治理天下,原來封建之大宗一變而成為家族,政治于上,家族分于下,因而使人民知有家而不知有國,但其政治與典制、倫理風俗,亦多沿襲宗法社會的遺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布拖县| 长葛市| 辰溪县| 轮台县| 离岛区| 长顺县| 芦溪县| 乌拉特中旗| 吕梁市| 兴宁市| 宁武县| 上思县| 汽车| 德安县| 绥阳县| 兴隆县| 常州市| 山东省| 黔东| 富源县| 临海市| 亚东县| 广灵县| 绥滨县| 临江市| 兴国县| 遂溪县| 九龙坡区| 赫章县| 阳朔县| 青河县| 双柏县| 清涧县| 长宁县| 沧州市| 晴隆县| 临沭县| 枞阳县| 阿城市|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