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
- 鄺士元
- 2019-06-26 19:12:36
第三章 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一節 春秋戰國分期與霸政的興起
時代分期與東周的式微
“春秋”是指孔子作《春秋》中自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開始至以后之二百多年,史稱春秋時代,但亦有不同的解釋:
一者,以《春秋》始、以《春秋》終者,是指自公元前722至公元前481年春秋絕筆止計的二百四十二年為春秋時代。
二者,以《春秋》始、以《左傳》紀事終者,再加十三年,即自公元前722至公元前468年止,合計二百五十五年為春秋時代。
所謂戰國時代的分期,以韓、趙、魏三家分晉時(正是周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開始,但亦有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降秦止,合計一百四十八年為戰國時代。
第二種,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王統一六國止,合計一百八十三年為戰國時代。
至于歷史上所謂東周時代,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開始,至公元前256年的周赧王降秦止,合計五百一十五年為東周時代。這時期的周王室已開始衰落,史家又多以為由于諸侯之強大所致,其實主觀方面,盡由于東周王室本身問題卻不少。
東周王室式微原因
東周王室之衰微,主觀上蓋由于下列各點因素所促成。
第一,土地過于狹小。西周時代,王畿千里,較諸東遷以后不可同日而語。東周國境狹長,東起虎牢,西止東虢,不過六百里,以今日地理比較,僅得今之河南省洛陽、郾師、宜陽、新安、鞏義、孟津、登封、嵩、洛寧、沁陽、濟源、修武、武陟、孟州、溫、博愛等十六市縣。至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滅虢,西境已削。又二十年,晉文公以勤王有功,襄王賜以南陽之地,于是北境之地更少。及至公元前256年赧王降秦時,僅余七縣三十六邑,人口三萬而已。
第二,經濟困難。由于王室土地過少,人口日削,于是生產不足,故東周經濟常處于困境中。《春秋·隱公三年》曰:“秋,武氏子來求賻。”《公羊傳》云:“武氏子來求賻,何以書?譏。何譏爾?求賻,非禮也。”又《春秋·桓公十五年》書:“天王使家父來求車。”《左氏傳》評之曰:“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公羊傳》云:“何以書?譏。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又《春秋·文公九年》書:“春,毛伯來求金。”《左氏傳》云:“非禮也。”《公羊傳》云:“何以書?譏。何譏爾?王者無求,求金非禮也。”可知自隱公三年至文公九年,不過一百零三年的時間,見于《春秋》王室求助于魯者三次之多,而求助于其他姬姓國家不見記載者尚多,可知周室財政拮據的程度。及周赧王時,甚至“負債于民,無以得歸,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名其臺曰‘避債臺’”。因而政府更無力供養足夠的兵力。處于春秋之下的現實時代,國之強弱系于兵力之大小,周天子既然無此力量,在列國心目中自然不足重視。
第三,平王得國之不正。平王為太子,勾結申侯,會犬戎弒父而襲其位,此在注重禮法之周代,當然為人所不齒。表面上,平王之立出于申侯、魯侯、許文公與晉、鄭、秦三國,但魯素稱禮義之國,在文化上居于領導列國地位,故平王卒,魯不奔喪。自桓王四年至十六年間,周王先后派遣要卿及大夫五次聘魯,而魯相應不理,可見魯對東周王朝之深惡痛絕,似不至于平王之立有所贊襄匡扶。若必謂平王之立頗得魯侯之擁立者,或出于平王之挾魯自重,或晉、鄭等國竊用魯國名義亦無不可。平王勾結犬戎弒父于前,又結晉文侯殺弟于后,此種行為,自為清議所不容,因而王室威望日輕。
第四,平、桓措施失當。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與鄭交質,《左傳·隱公三年》記其事云:“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則平王是自甘墮落與諸侯平列了。及桓王八年,又有強以既失之黃河北岸地易鄭田之事。《左傳·隱公十一年》:“王取鄔、劉、功蒍、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其時蘇公早已叛王,其土地非桓王所能有,此種交換形同欺騙,故《左傳》評之:“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安乎!”然則東周王綱之隳廢,豈能全歸罪于諸侯的不恭?就王室衰微的事實看,從幾次戰爭中看到周室地位已降為列侯,或更不如。
(一)葛之戰。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終以虢公為卿士,奪鄭伯之政。鄭伯怨王,自此不朝,但仍用王命。桓王十三年,親率蔡、衛、陳三國之師以伐鄭,戰于
葛(今河南長葛),敗績。鄭將射桓王中肩,雖有如此大逆不道,但鄭僅派人道歉了事。
(二)鄭伐盟、向。桓王十五年,鄭軍伐桓王之盟、向二邑,桓王鑒于上次戰敗無法善后的經驗,不敢再戰,只有將盟、向二地人民后撤,安置于鄭邑(今河南鄭州)。
(三)救衛不克。衛宣公通夷姜,生太子伋及子黔牟;又娶齊女,生子朔。王愛齊女,殺太子伋,立朔為太子。宣公卒,朔立為惠公。惠公立后八年,伋之師傅左右公子逐襄公,立伋之弟黔牟,惠公奔齊。齊糾合魯、宋、陳、蔡,五國伐衛,送襄公返國。黔牟不敵,奔于周,莊王先出兵支援黔牟無效。王師雖未與五國交綏,但從此中央采取關門政策,盡量避免過問諸侯之紛爭。
(四)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四月,晉文公率晉、齊、宋、秦四國之眾,大破楚北侵之軍隊于城濮。是年冬,晉文公召集二次善后會議于溫(今河南溫縣),參加者有齊、宋等八國,同時亦召周襄王,襄王如召參加。晉文王率諸侯以平禮見天子,可見在禮數身份上,天子地位已夷同諸侯。下及簡王,以公元前575年出兵參加晉、齊、魯、邾四國之師伐鄭,王臣尹子乃聽命于諸侯一事觀之,王室地位已降為列國相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