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
- 鄺士元
- 9615字
- 2019-06-26 19:12:35
第四節 西周封建的內容與崩潰原因
西周封建的內容與組織
西周推行封建之動機概如上述,茲就其規劃體制講述如下,可見訂制者政治頭腦的精密。
一、政治規制方面
(一)封地
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封地不足五十里者曰附庸。此外有所謂九服之制,王畿以外,每五百里依次為別,定為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九服。大抵前四服是諸侯的封地,衛是諸侯的附庸,而后四種是封建所不及的邊地。
(二)爵位
諸侯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又,公、侯之國屬大國,伯國屬次國,子、男之國屬小國。
(三)軍制
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每軍據《周官》所載,有兩萬兩千五百人。
(四)命卿
大國三卿,由天子任命;次國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小國二卿,一卿由天子任命。
(五)納貢
諸侯須向天子納貢。
(六)朝覲
規定諸侯三年朝覲天子一次(春見曰朝,秋見曰覲)。如一次不朝,貶爵;兩次不朝,削地;三次不朝,便加討伐。
(七)巡狩
天子有時到諸侯國視察,叫作巡狩。
二、社會組織方面
周代社會與封建制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關于周代社會的層次問題,有六級說及四層說(詳見本章第一節)。若從經濟的角度看,可分為“生之者”與“食之者”。
天子、諸侯、大夫、士可列為一級,統稱貴族,就其經濟利益的關系,為食之者。庶人、工、商、奴隸可列為另一級,統稱庶人,就其經濟利益的關系,為生之者。這里,所謂“食之者”與“生之者”是對立的,正如孟子所謂“勞心者”與“勞力者”相對立一樣。孟子之言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质持吲c生之者的對立,亦可以與君子、小人的對立相發明。貴族中的任何一“級”,似乎都可以用君子代表;庶人中的任何一“種”,似乎都可以用小人代表。君子、小人(食之者、生之者)之對立情形,大抵為:
(一)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國語·魯語》)
(二)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左傳·成公十三年》)
(三)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襄公九年》)
(四)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力農以事其上。(《左傳·襄公十三年》)
然而,周代社會畢竟是由下列三大支柱構成的,即社會的統治中心(王室、公室、氏室)、社會的中堅分子(士)和社會的基干人物(庶人),現在,我們再將統治中心三等支柱分析如下。
(一)社會的統治中心——王室、公室、氏室
第一,有領地權。王室(周天子)直轄的土地——以鎬京和洛邑為中心的王畿之地,各約一千方里,而將其他土地分封給諸侯。公室(諸侯)領地大小不一,大致來說,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諸侯也和天子一樣,將其他的土地封給大夫。氏室(大夫)的土地因受自國君,故國君名義上是這些土地的主人;但大夫可自由把食邑分一部給庶子,也可將土地配給庶民去耕種。
第二,有統軍權。據傳周朝兵制,王室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大夫亦有強大武力。列國大夫在國君朝廷輔政為卿,卿平時佐理國政,戰時統軍征戰,故說卿大夫也有統軍權。
第三,有行政權。周代的政府組織,據后人傳述,王室重要的官吏有冢宰(掌全國行政)、司徒(掌賦稅徭役)、宗伯(掌禮樂教化)、司馬(掌軍政)、司寇(掌司法)、司空(掌工務)等。諸侯有三卿——司徒、司馬、司寇,其職掌和王室相似。氏室下屬有邑宰、冢宰、司馬、祝、史官等。
第四,有征稅權。天子向諸侯征收貢賦,諸侯向大夫征收貢賦,大夫向庶人征收貢賦。
第五,有世襲權。周王是天下的宗主,諸侯是一國的大宗,大夫是一家的大宗。
(二)社會的中堅分子——士
士,其初是指執干戈、佩弓矢、穿甲胄,為貴族所祿養的一班專門打仗的人,也是戰場上的戰斗主力,亦即“武士”。
士須受特殊訓練,其責任重于生命,且能知危不避,充分表現崇高的人格。不過到了春秋以后,貴族沒落,知識流入民間,于是士人學者興,而此時的士,已由“武士”而變成“文士”,無形中成了社會的中堅分子。
士是貴族所豢養的人物,故有人稱為貴族階級。他們沒有封邑,只有食田,不過食田是不能世襲的。
(三)社會的基干人物——庶人
庶人是當時社會上所謂“小人”,是整個社會中數量最大的一個集團。根據“庶人力于農穡”可見,庶人是指大部分的農民而言。
庶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是自由的、獨立的,他們有自耕的田土,有獨立的家庭,此外還有財產所有權。
庶人包括“奴婢”在內。正如前述,庶人、工、商、皂隸,可列為另一級,稱曰“庶人”;就其經濟利益看,為生產者。而庶人是從事于耕種的農奴,工是從事于制作的工人,商是從事于交換的商人,皂隸是私家所蓄的奴隸。
三、禮樂生活方面
(一)制禮法
封建制度是天子控制諸侯的好辦法,但強力壓制是不能維持久遠的,于是周公便拿祭祀那“愛萬物,敬祖先”的觀念做出發點,而定下各種“定尊卑,別貴賤”的禮法來,周公所定的禮制最重要有下列幾種:
第一,十倫,即君臣之義、父子之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爵賞之施、夫婦之別、政事之均、長幼之序、上下之際、鬼神之道。不論倫理與名分,皆有規定,不容違越。
第二,五禮,即吉(祭祀之禮)、兇(喪葬之禮)、軍(行軍之禮)、賓(相見之禮)、嘉(婚冠之禮)。這樣,便使得社會公私生活無一不受禮法所節制。
(二)定樂章
周公更定立各種樂器及樂曲,是想利用音樂的潛力,配合禮法的功用,使人在雍睦和諧的氣氛下,自然趨于至善。社會的秩序便可無形中建立起來,而人類便過著一種崇高的文化生活了。此外,于封建制推行的同時,又行宗法制。
宗法乃一種家族之組織及繼承法。周初,為避免兄弟相爭,采用嫡長子繼承法,凡元配所生之子為嫡,其余為庶,所謂“立子以貴為長,立嫡以長不以賢”。周天子乃同姓諸侯之宗主。國君爵祿,規定由嫡長子繼承;庶子另予土地,稱作別子。別子的嫡子為大宗,別子的庶子為小宗。由小宗推至大宗,由大宗推至國君,更上推至天子,層層相屬,整個社會便可利用宗法制度作緊密的聯系。宗法制度使宗教與政治合一,亦即使諸侯、大夫共同擁戴天子,鞏固王室之威信;又宗法制度之推行,亦使政治與宗教信仰合成一體,規定“宗子”始能祭祀天地及始祖。
四、土地劃分方面
周代所行之土地分配辦法,據說是井田制度,但是否真能做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的機械分配辦法,則仍為一個疑問。茲據當時之說法而略論其內容。
計口授田定稅的制度,相傳在夏、商兩代已實行,至周時代更為完備。《孟子》謂:“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
周代的“徹”法,是綜合夏、商兩代的“貢”、“助”之法。根據《孟子》所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贝朔N劃一的“井田制”后世多表懷疑。然而,《周禮》曾謂“九夫而井”,《詩經》亦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似乎周代曾施行井田制,不過其詳未得聞。
一切土地皆為天子所有,天子把地分封,而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貴族是地之所有者,農民或庶人是土地的耕種者。
周之國制,大概尚有下列各項。
一切土地為天子所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將他的土地分封一部分于諸侯,留一部分直接授予農民耕種。諸侯將其分得的土地再分一部分于大夫,留一部分直接授予農民耕種,大夫將分得之土地又分一部分于士,留一部分直接授予農民耕種。士為貴族的最下級,不再將土地往下分了,只直接授予農民耕種。
庶人耕種貴族的田,將每年的收獲提供一部分給貴族。提供之方式大概有兩種。為便于借力于耕公田的地方,則除去自己耕種外,復借其力為貴族耕公田一塊。這塊公田的面積,大概等于若干農民自耕田的總和的十分之一。另一法,即各人于其收獲總量取十分之一供給貴族,這叫作“什一使自賦”。農人取其收入的什一以供貴族,下一級的貴族復須供給若干于較上一級之貴族。
封建制度崩潰的原因
周自昭王瑕南巡溺死于漢水以后,統治的勢力便由盛極轉而衰。昭王瑕死后,穆王滿繼承父業。這時周正行封建制,經濟尚發達,生產品亦有剩余,穆王滿占有大量的剩余農品,便從事于遠游。據說穆王滿之遠游,所御的是千里馬,執御的是造父,帥師同行的是祭公謀父。但這次遠游,卻因耗費既大,又足以損害經濟的實力,傷害了統治的元氣。此外,就《國語》對征犬戎一事的記載看來,似乎是不必要的,而滿卻征討之?!秶Z》云:“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醪宦?,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p>
厲王胡是穆王滿之玄孫。厲王之時,周的統治勢力日見衰弱,然各諸侯之國的勢力卻漸漸強大起來,如西方之秦、南方之楚,皆其顯者。厲王處在這個時代,不獨不能振奮,反而自掘墳墓,以自毀其統治力。又因承襲祖業已久,不知艱難,同時又因生活的奢侈,貪得嗜利,當時有榮夷公者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厲王悅之,用為卿士,專從事于剝削人民?!秶Z》曰:“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榮公若用,周必敗?!龋瑯s夷公為卿士……”
共主資格逐漸沒落
一、宣王靜死后,其子幽王宮湦在位凡十一年,這時周室貴族被新經濟腐蝕到了最后的階段。其中顯著的事實,據《史記》所載,凡四大端:第一,水利不修,民乏財用;第二,嬖愛褒姒,縱欲敗度;第三,用虢石父搜刮民財;第四,申侯、犬戎并起攻周。
這四件大事,是周代貴族被新經濟腐蝕的結果,同時也是周室喪失天下共主資格的開端。茲錄《史記·周本紀》的話:“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煌龊未?……三年,幽王嬖愛褒姒……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謴U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蔽髦芙浫种溡院?,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從其他方面看,周室共主資格的沒落,便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壓倒天子。倘諸侯的勢力不大,周天子永久駕馭著諸侯,那么其所享有之天下共主資格,當不至動搖。要知周天子資格之沒落,須先明白諸侯勢力之逐漸強大?!妒酚洝ぶ鼙居洝返挠涊d謂:“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比欢敃r強大諸侯之并起,是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的,倘諸侯互相征戰,則更足以破壞經濟的發展。為著維持事實上次序起見,于是某一強國出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的好手。就當時的事實看,周天子直等于寄生蟲,寄生于諸侯的勢力下,如襄王之被鄭保護及被晉召去?!妒酚洝ぶ鼙炯o》有云:“襄王告急于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為伯,以河內地與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p>
諸侯壓倒天子,初尚以潛勢力壓倒而言,且稱霸的諸侯,如齊桓、晉文,為欲維持事實上的次序起見,或鞏固自己的勢力,還常以“尊王”為號召,只有周天子與鄭伯在葛的一戰,為鄭所敗,那便是天子之尊公開地被諸侯打倒了?!妒酚洝ぶ鼙炯o》載:“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師,伐惠王?;萃鯛臏兀丫余嵵畽??!?。
貴族以下犯上之起因,由于國諸侯本身亦漸趨腐化?!蹲髠鳌份d齊之腐化:“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鹽蜃蛤,弗加于海。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屢賤踴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比欢?,各國貴族中以下犯上之事,在周代后期極為普遍,現例舉如下。
一、魯之三桓
周桓王林之世,便有衛州吁弒其君完(桓公)、魯公子翚弒其君息姑(隱公)、宋華督弒其君與夷(殤公)及其大夫孔父等慘事。三桓者,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是也。三桓既強,為亂之時便多,最大的一次叛亂在昭公之時。據《史記》稱,當時季孫氏因與郈氏斗雞生隙起沖突,其后哀公抑制無效,且被逼奔越,從此事已顯露了世家之僭越犯上例證。
二、齊之田氏
田氏之亡齊在景公之時,屬大臣國惠子、高昭子立其愛妾之子荼為太子。公死,荼即位為晏孺子。這時田乞與諸大夫密謀,舉兵逐惠子、昭子,廢晏孺子。此時田氏專攬大權可想見矣。《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倒洌瑓问纤旖^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于天下?!?/p>
三、晉之六卿
晉為東周封建期中之諸侯大國,國中世卿之族凡十有一。至昭公夷時,其中六卿把持國政,勢漸強大,后六卿并為四卿,復為三卿,其中以韓、趙、魏為最強。《史記》稱:“哀公卒,子幽公柳立。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余皆入三晉?!敝钡街芡彝醵辏ü?03年),韓、趙、魏才被有名無實的周天子賜命為諸侯。此后,魏、韓、趙還三分晉地。從上述事例,已知封建制之崩潰程度。
天子與諸侯作戰,戰而且敗,共主資格可謂掃地以盡,然自此以后,周天子這個空名,仍有人維持,如齊桓公,便是以“尊王”為名的。其所以要維持的理由,不外想借這個空名,以施行自己的霸政。蓋最高級的貴族或天子既已漸漸沒落下去,而次級貴族努力掙扎,當時齊、晉、秦、楚等國諸侯所實行的霸政便是高級貴族沒落后次級貴族努力掙扎的表現。其中以齊之霸政為最典型。《史記》載:“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從上面對話顯示出當時霸主實借周室之名號四處兼并。
在春秋時,弒逆算是屢見的事情。例如臣可以弒君,如晉武公弒晉侯緡、夏徵舒弒陳靈公、崔杼弒齊莊公,都是實例;子可以弒父,如楚穆王弒楚成王、蔡靈侯弒蔡景侯,都是實例;弟可以弒兄,如公子州吁弒衛桓公、吳闔閭弒吳王僚,都是實例。其他如侄弒叔、孫弒祖,都變成尋常事,足以看出封建意義已不存在。
封建制度為貴族政治,統治者是貴族,而被統治者為賤民。西周行封建制,諸侯、公卿大夫均為貴族之世襲,于是平民與貴族,劃然成兩個社會集團。迄至東周,因列國競爭,貴族乃時有變遷,或國破,或家亡,輒失其政治上原有地位。同時因私家之學競興,平民中之杰出者,在諸國間爭露頭角,復以各國之競養游士,延攬社會人才,于是平民亦可為卿相(如張儀、蘇秦皆以布衣而為卿相)。至此,貴族階層之壁壘,不得不動搖。因貴族階級之崩潰,封建制亦無法維持,因而漸見解體。
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發展過久,貴族的人數一天天增加,互相沖突及排擠,結果貴族階級的人,急劇地降到下層社會,這使下層社會的民眾慢慢有了知識,增加力量,能夠對貴族階級起反抗運動。他們敢于斥責那時“君子”的“不稼不穡”和“不狩不獵”而“素餐”,敢于說“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后來,貴族也就公開把“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作為賞格,同時,貴族階級的政權也移到少數擁有實力之中下層人物,所謂“政在大夫”、“陪臣執國命”和“縣鄙之人,入從其政”等等。那時,各階層的人物互相攻擊,士階層失業而貧困的人非常多,“隱士”之流也已出現,而貴族階級已有沒落的趨勢,促使封建社會動搖起來。
春秋中葉以后,土地漸次集中于各大族,這時竟有沒有封土的大夫和無祿的公子公孫出現,失土的世族較前大增。故在此時,宗法制亦漸失作用,兼并之風起,土地亦成了爭奪的對象。爭奪的結果是土地集中于少數人之手。在每次爭奪之后,勝利者必于原有土地之外再加上一些,失敗者便喪失土地,所以兼并之風甚烈。加上當時周天子亦已沒有分配土地的權力,國畿日小,無形中封建制度實已解體。
此為封建動搖的外在原因與摧毀封建社會的原動力,加上生產業的發達、鐵耕器具與牛耕的發明和一般農業技術的改進,使農村日加開發。同時,鐵器又促使手工業進步。然而,農業與工業的進步又促進了商業的發達,我們可從《詩》、《書》的記載加以證明,如“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尚書·益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誥》),“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詩經·小雅·小宛》)。
經濟發達,使上級貴族的生活腐化,終于完全喪失統治能力;而又使封國之間的交換密切起來,遂致征戰不已。蓋經濟發達,生產品有剩余,可供交換;又因出品之地理關系差異,故非交換不可。各國間的關系密切,則統一諸侯國,使成一大團體,以便于交換,乃是必然的趨勢,故爭城奪地之事層出不窮。由于進步的農工商業提高了人民的地位,使上層階級格外容易倒塌,到了士大夫取得諸侯的地位或武士變成了文士,吸收下層社會的優秀分子另組成一個社會中最有勢力的階層時,封建社會的命運已宣告終結。
封建制度衰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東周末期郡縣制普遍推行??伎たh制度的起因,源于西周的鄉遂組織。所謂“鄉遂”,是王城及列國國都以外的鄉間行政組織?!班l”與“遂”均以家為單位,鄉之下有州、黨、族、閭、比五級,遂之下有縣、鄙、酂、里、鄰五級。其初,縣較郡為大,且不相統屬,郡遠而縣近。春秋末期,由于兼并戰爭的發展,若干諸侯國為了統治方便,每把吞占的小國以其地為郡縣(如晉、楚等國早已通行起來)。及至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出身的大夫,深知私邑增加剝削了國君的權力,便在他們建國的時候,用鄉遂的制度為基本組織的原則,在國內廣行郡縣。其后至戰國中期,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將全國分為三十一縣,從此,貴族特權階級分封性的封建制度便漸為官僚統治的政府郡縣制所代替。
平王東遷后,剝奪了領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以領取俸祿的國家官吏代替了世襲封地的領主貴族的世襲官職,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制度。
在當時,官僚制度所以能鞏固地建立起來,主要由于推行了下列四種制度。
第一,官僚俸祿制度。這種俸祿制度所以普遍推行,是與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的。這時,各國俸祿計算單位是不同的。衛國用“盆”來計算,有千盆、五百盆等級(《墨子·貴義篇》);齊、魏用“鐘”來計算;秦、燕用“石”、“斗”來計算,秦國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俸祿的官(《戰國策·燕策一》);而楚國則用“擔”來計算。他們對于宗室官員等不分封而改為官僚俸祿制。
第二,賞金辦法。東周以后,各國對于功臣的賞賜已開始用黃金貨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的廣泛流通,黃金也已成為貨幣性質,于是,國君對于功臣的賞賜不必采取分封土地的辦法,而以用黃金為賞賜,賞賜黃金百鎰、千鎰、百斤、千斤或百金等。而無論俸祿制度,還是賞賜黃金的辦法,對于廢除封建領主制度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璽”、“符”制度。春秋戰國期間,建立了公文用璽(官印)和發兵用符(虎符)的制度。春秋后期已有用璽來封泥文書作為憑信,否則無效。因此,用璽或符為信物,對于將帥的任免,是以符為憑的;諸凡丞相、郡守、縣令等官,都由國君任命時發給璽,免職時收回璽,如果要辭職,便須把璽繳回。因此,封建制度之分封辦法,便無形中被破壞。
第四,年終考績制度。在春秋戰國間,行政管理上已創立了年終考績制度,所謂“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荀子·王霸篇》)。其中最主要的考核工作的方法,叫作“上計”。每年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首長,都必須把一年賦稅的收入預算寫在“木券”上,送到國君處,上計時由國君親自考核,或由丞相協助,如果成績不佳,便可當場收璽免職。
以上四種制度的創立,使得一整套官僚機構能夠層層控制,集中權力于國君手中,形成集權的國家機構。封建制度自無存在的必要。
再論封建制不得不變為郡縣的原因。
戰國時代,封建國家的基本統治組織多采郡縣制,郡縣是直屬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區域,國君可以直接命令指揮郡縣的行政和軍事,并加以考核??たh地方制的普遍確立,無形中更使國君能集中統治,封建制便很自然地轉移到郡縣制了。但其完成過程是經過相當時日的。
在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大國往往把新兼并的地方建設為縣。到春秋中期,楚國新設的縣已逐漸多起來,有所謂九縣(“九”是多之意)。到春秋后期,晉國又把縣制推行到內地,在卿大夫的領地里也已分別設縣。最初,縣都是設在邊地,帶有國防作用,內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組織和軍事組織,特別是賦稅制度,一方面便利國君的集權統治,一方面又可加強國防。到戰國初期,秦國還是不斷地在東部邊疆設縣,公元前456年開始在潁陽設縣,公元前398年在陜設縣。此外,各國還不斷設置郡縣。
郡是春秋末年才開始出現的,最初出現于晉國,是在內地推行縣制以后設立的??け緛碓O在新得到的邊地,因為邊地荒陋,地廣人稀,面積雖然較縣為大,但地位要比縣為低,所以趙簡子在作戰時宣誓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為郡?!保ā蹲髠鳌ぐЧ辍罚┒綉饑鴷r代,邊地逐漸繁榮,也就在郡下劃分為多少縣,產生了郡縣二級制。無論如何,郡縣制之推行是有利中央集權的,而封建制由于權力之不斷分化,把土地權力分封下去,于是權力不斷削弱,因此在西周后,諸侯國間爭行郡縣制,而封建制遂不得不變為郡縣制了。
郡縣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備兵制度的建立,也促使封建不得不變為郡縣。春秋戰國間,郡縣征兵制度所以會推行,及常備兵制所以建立,是由于封建制度已經解體,天子無力去保護諸侯國的安全。因此,各諸侯為了鞏固國防,便實行此種制度。但其所以建立之另一因素,是由于封建社會制度的變動。這時,各國舊的領主階級的統治已逐漸為新的地主階級所代替,舊的封建隸屬性的農民階級已逐漸為新農民階級所代替。舊的領主階級的軍事組織已分裂瓦解,新的地主階級所要求建立的軍隊已不再是以領主宗族和私屬為骨干的軍隊,而是要求把武器從領主宗族及其私屬手里交給統一的國家政權。同時,由于這時農民在名義上已不屬于個別領主所有,而被編列在國家戶籍之內,因而使軍隊的編制得以擴展,農民逐漸成為軍隊中的主要成分,而征兵制度和常備兵制度也便建立起來。
從上述反映出封建制已崩潰至無法保護的地位,不得不變為郡縣制的主要原因。
秦自統一六國后,正式廢除封建而行郡縣制是由于以下兩點。
一、商鞅變法的影響
自封建崩潰的中期,地主階級逐漸在政治上享有相當的地位,并且要求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秦孝公用商鞅實行變法,確認民間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并取消了領主們管理采邑內民事和把采邑的土地分封自己子弟的特權。商鞅的變法使秦國由弱小之國家躍為強國,于是各國爭相仿效,以至領主制便告破壞無余。新法規定,無軍功的宗室(貴族領主)一概廢除他們的名位,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爵級,各依等級占有一定的田宅臣妾。有爵位的貴族大官,僅收受封邑內的租稅,不能直接管理民事;無爵位的貴族,由此變為民戶中的富戶。于是領主封建制便逐漸廢除。
二、秦始皇正式廢除封建
自周平王東遷后,王室力微,再不能管制諸侯,遂至土地兼并,互相篡奪,獨立割據。春秋之中,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如是周室賴以一統之封建及宗法制度完全破壞。封建制度既已破壞,昔前建國之土地、人民、物產、主權皆屬封君,世襲之法再不能用。春秋時,晉國首先改行郡縣制,三家分晉后,韓、趙、魏亦采此制,但當時仍是混亂之局面,郡縣制一日不統一推行,封建制便不會完全崩潰。因此,當秦統一六國后,正式推行郡縣制,封建便完全破壞。我們亦可從王綰、李斯及秦始皇之一段對話找出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之原因。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蓟氏缕渥h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夷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蓟试唬骸煜鹿部鄳鸲凡恍?,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痔煜乱詾槿ぁ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封建制便從此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