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孩子認真學習的能力(全新升級版)
- 唐曾磊
- 11831字
- 2019-09-09 16:30:29
第二節 浮躁的三種危害和五種表現
浮躁的危害非常大,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會因浮躁而變得越來越差。
胡適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我們一起來看看:
差不多先生傳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
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算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于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了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了個死后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聲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浮躁會給一個學習中的孩子帶來以下三種危害:
學的時候學不會;考的時候考不出;錯的時候改不了。
一、浮躁有五種表現
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自以為懂得了;
看書一看就會,其實沒有真會,自以為真會了;
題目拿來就做,沒看清楚就做,自以為清楚了;
做完題就上交,沒檢查就上交,自以為錯不了;
發現題目錯了,以為粗心錯的,問題永改不了。
(一)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
太多的同學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師一問“懂了嗎”,他們就會隨波逐流、異口同聲地喊“懂了”。所以,在對他們做咨詢的時候,我總是戲稱他們都是“撒謊長大的”。
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
學習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懂或承認自己不懂開始的,直到學習者自己認為自己懂了為止。一旦自己認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學習的過程就戛然而止了。
浮躁的孩子都會很輕易地覺得自己懂了。而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
很多同學不承認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他們自認為自己上課是聽懂了的。至于后來不會做了,他們解釋是因為時間久了,或者又忘掉了。為了讓同學和家長們認清楚這個問題,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小游戲。這個游戲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難一次性做出來。我先做一遍,然后問學生:“會了嗎?”超過80%的同學毫不猶豫地說“會了”,但我讓他們重復的時候,他們根本做不出來。有大約10%的同學會說一些“差不多、好像會了”之類的模棱兩可的話。我會給他們解釋:“差不多”意思就是“差得多!”“好像會了”意思就是“肯定不會!”我這樣的判斷往往屢試不爽!讓他們試驗的時候,他們往往很配合,卻真的做不出來。
只有很少的同學,大約在5%吧,他們會承認自己不會,顯然這些同學要仔細得多,經過兩三次的演示以后,他們會承認自己沒把握,但愿意親手試驗。一般情況下,他們第一次也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也就是說,基本上95%的同學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沒有學會的時候自認為學會了而拒絕繼續深入學習的問題,即存在浮躁的問題。
從不會到會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我們拿登上十層的臺階作為學會的話,只要不達到第十層臺階,在任何一層臺階停下來都是失敗!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成功的路上盡是失敗者。他們距離成功有的遠,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們停下來了。在沒有充分學會的時候,學習停止了,這時候,遺忘的因素會很快占到上風。這樣,當時認為學會的知識,其實根本就沒有掌握,考試的時候考不出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另外還有的同學上課時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會直接影響聽課效果。
案例 小動作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
有一個初二的女同學小李,她的數學和物理都在五十幾分,不能達到及格分數。她的父母非常著急,來找我咨詢。
我們的老師在給她講第一節課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看似很小卻又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她的頭發在影響她聽課。每次她寫字的時候,一低頭,頭發就嘩啦散落在她的眼前,她就習慣性地用手一拂,有時候還很優雅地把頭向后一甩。老師特意讓她做了一節課的題,來觀察這種情況,據上課老師統計,45分鐘一節課她拂頭發的次數居然超過了50次!所以,我們給她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把頭發扎起來!
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補習,她的數學和物理成績一下子都提高到了八十幾分!
1.聽課技巧一:先預習再上課
預習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有效的預習可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對比、歸納與整理,讓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更加認真地聽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很多時候,老師會讓學生預習。老師布置預習內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聽話的學生會乖乖地回去后把書認認真真地看一遍,而那些懶的學生卻連書都沒翻過,有的雖然乖,但不動腦筋,看了都不知道講什么。這樣的預習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流于形式,當然是沒用的。
預習完了,回到課堂上,老師一問,同學們個個都說已經預習了,但課堂上一提問,十個有九個是答不上的,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又變成了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式教學。
在預習課本時,學生們由于認知能力和用功程度的局限,往往并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識,這時老師就有必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提問,從而引起學生更大的疑問,啟發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不僅對課本知識“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我們所講的預習,絕不是在上課前隨便看看書,而是一個嚴格的操作過程。
首先我們要教學生怎樣預習,培養他們預習的能力,就要給學生一個預習的方向、預習的深度和預習的模式。
預習并非簡單地讀一下要學的內容,而是要自學,要想辦法把要學的內容自己學會。要以通過自學根本掌握這節內容的態度來學習。通過查輔導書和字典,把每個概念、定理中的每個點都要弄明白,做到問不住。
對要求自學的內容,要進行嚴格分析,并讓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以學習一個幾何的章節為例):
這節課要講什么內容?
與上節課的內容有什么關系?
怎樣證明要學習的定理?
這個定理的前提條件是哪幾個?
為什么需要這幾個前提?
如果條件改變了,定理為什么不能成立?
這個定理可以用在哪里?
能夠解決什么問題?
定理的推論有幾個?
怎么證明?
……
經過嚴格的預習后,對一些基礎知識,孩子很容易就可自行解決了。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時候,孩子可以參與老師的討論,可以讓課堂更加深入。
通過自學和預習,充分激發出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通過預習,很多孩子建立起了自信。很多平時學習差、上課聽不懂、不敢回答問題的孩子上課能聽懂了,老師提問的時候他們也能說上一兩句了,孩子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熱情大大增強了,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成績也在不斷地提高。
2.聽課技巧二:有問題不放過
上課的時候就要想辦法解答自己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如果在預習中發現不了問題,就讓老師問問題,好好聽老師的提問,看看自己為什么看不出這樣的問題。
老師講課的時候,每個地方即使自己聽懂了,也要問自己:是這樣嗎?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
將預習時發現的問題作為重點來聽老師的講解。而且只要這個問題沒有徹底弄懂,就一定要盯住,不要輕易放過。
上課“三不放過”
① 知識點不清不熟絕不放過。對每個章節的知識點一定要清清楚楚,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需要重點掌握,哪些需要一般了解;對每個要掌握的知識點不只是要會而且要熟練,要熟練地掌握每個知識點,熟能生巧。
② 疑問點不解不透絕不放過。對于疑問點,我們仍然要三不放過:
一是問題原因不清不放過;
二是相關知識點不熟不透不放過;
三是相關題目不得滿分不放過。
③ 典型題不熟不透絕不放過。對于學過的章節,哪些題目是重點題目,學生一定要明確。
對于重點題目,要做到一定學會。學會的意思就是只要會做的題目,必須做到得滿分、熟練化、舉一反三。
(二)看書一看就會,其實沒有真會
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地翻幾頁就算是看過了,沒有真正深入看書。
對于學生來說,深入看書有兩方面:
1.課前看書
課前看書的目的就是找問題:
接下來該學習什么了?
學習重在發現、探索、創新和應用,預習時先要想一想,我們已經學習了什么知識,接下來該學習什么了?自己來個預測。
為什么要講這些內容?
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
預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了解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為課上更好地學習做準備。預習時可能會對重點知識認識得不清楚,抓得也不準,這都沒有關系。對預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查一查,感到困難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識基礎問題,還是理解問題。如果是基礎問題就要自覺補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決;如果是理解問題,可以記下來通過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去解決。
2.課后看書
課后看書要深入已經掌握的問題,再次尋找問題:
近期所學的整個內容體系是否明確?
本節課與已經學過的什么知識點有什么聯系?
這個部分的知識學到這里,接下來應該學習什么?
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學的內容創造出來?
(三)題目拿來就做,沒看條件就做
孩子很多時候在看到題目時,不是仔細審題,而是急于動手,所以經常出現題目看不清,條件沒有看全就開始做題的情況。這樣做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等到題目做錯了,才恍然大悟:有個條件沒看清楚!
做題目的時候,先要明確地寫出已知、求證或求解,然后再做題目,這是一種比較好的解題習慣。
失敗的人都會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會想:我下一次一定更成功。
但下一次從什么時候開始呢?
其實下一次就是從現在、從這一次開始。
人生就是當下,從前只是記憶,將來只是想象,唯有當下才是真實的,把當下抓住就抓住了人生。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如果有那么一天,時空倒轉,讓我們從80歲回到1歲,那么,世界上一半人將成為哲學家,世界上一定會多出幾百個百萬富翁。”
要活在當下,不要急著往前走。
如果在每一個當下都辛勤地工作、學習,生活狀況將是一種持續的增長狀態;如果在每一個當下都處在碌碌無為、低效率的工作狀態,或者無進展、得不到進展的工作狀態,實際上是白白消耗了生命。
拿到題目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不要急著做題,而是要先把題目看清楚再做:
這個題目考什么知識點?
給出的直接條件是不是能夠解出題目?
有什么隱含條件?
還需要什么條件才能解出問題?
……
只有看清題目,審清條件,做題才會有把握。
(四)做完題就上交,沒檢查就上交
很多孩子總是急匆匆地把題目做完就交上去了,根本就沒有檢查,有些很明顯的問題,本來應該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他盯著看半天都看不到問題。
案例 從草稿紙到試卷經常抄錯的中考女生
清華附中有一個初三的女生名叫小月,在中考前一模考試以后,很自信地說,她這次的數學成績雖然只有六十幾分,但她實際上是八十幾分的水平。原因是因為有一道15分的題目,她在稿紙上本來做對了,只是在往試卷上謄寫的時候抄錯了!
當時她的父母也深深地點頭,表示事實確實如此。
我問小月:“你覺得很委屈是嗎?”
她點點頭。
我說:“那為什么沒有檢查出來?”
她低下了頭。
我又問她:“你以前出現過這種情況嗎?”
她點頭說:“出現過。”
我繼續問:“那為什么沒有徹底改掉?”
她又低下了頭。
“你考不好是必然的,你不是八十幾分的水平,就是六十幾分的水平!因為你現在出現這樣的錯誤,只要你還是這樣的態度,認為你的分數是八十幾分,你就不會為這樣的錯誤著急,也當然不會下決心改變,那么,中考的時候就一定還會出錯!”
這時候她的父母開始頻頻點頭了。
我繼續說:“因為你認為這種情況只是偶爾的,下回就不會出現了,尤其是草稿紙上做對了,只是謄寫到試卷上的時候寫錯了,你認為自己本來是會的,這種舒服的感覺會讓你忽視這種錯誤的危害,所以,你會接二連三地出現這種錯誤。我們認為:抄寫錯誤是一種典型的浮躁,要特別重視。”
不檢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現之一。學生做完題目后,耐心已經達到極點,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趕緊交上去萬事大吉。這種浮躁心態是學習的大敵,如果不徹底解決,學習永遠不會好。
(五)發現題目錯了,以為粗心做錯
如果做錯了,又以為是粗心做錯的,就會認為自己會做,就不會下決心改正學習,也就不可能真正改掉錯誤。
案例 經常犯“低級錯誤”的人大附中女生
人大附中有位初三年級的女生名叫小芮,她本來就是班里比較出色的學生,尤其是數理化成績,有的已經接近滿分。但由于人大附中競爭非常激烈,她的排名只能在200名以后。
她找我咨詢時,我問她:“你的數學考了多少?”
她說:“105分。如果不犯低級錯誤,可以考115分!”
“上次考試有沒有犯‘低級錯誤’? ”我進一步追問。
“有!”她很誠實。
“再上一次呢?”我步步緊逼。
“有……”她開始有些不好意思了,“好像一直有……”
“你是犯‘低級錯誤’長大的對嗎?呵呵!”我開了句玩笑。
“對對對!呵呵……”她倒也直率。
“只要你認為是‘低級錯誤’,你就永遠改不了,就永遠不能重視這個基本的事實:題目會做,但怎么都不能把會做的題目得滿分!”
“對對對!你快跟我說一下怎么改掉這個毛病吧!”
“你希望我幫你做什么?”
“我希望你能夠幫我好好抓一下最后的壓軸題,我希望能夠把壓軸題突破!”
“拉倒吧!如果我幫你把你會做的全部做對,你可以增加10分。如果我幫你把壓軸題做出來,你可以增加5分。但前面的10分是你本已經掌握的,而壓軸題最后的5分卻是有可能下了功夫都拿不到的,你覺得拿10分,還是拿那個不確定的5分?”
“可是那10分怎么拿到?”
“只要會做,一定一次性做到滿分,培養認真能力!”
……
后來在我們的指導下,她一模進入全校前200名,二模進入前150名,最后中考的時候,她的成績在全海淀區排名第83名。
二、三種危害
(一)學的時候學不會
學不會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時自以為學會了,但實際上并沒有學會,原因往往在于學習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判斷自己是否學會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完了,會問一句:“聽懂了沒有?”孩子們基本上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聽懂了!”,但這樣的問話幾乎毫無作用可言。
案例 乖巧努力的女孩為什么成績不好?
網友留言
唐老師好!我的女兒現在上高二,是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她很努力地學習,課堂筆記做得也很詳細,不知怎么的,考試就是不行,哪怕是簡單的題目也會出錯。比如:學校有教職員工160名,其中教師120名,工人24名,其他人員16名……她居然把所有的數據加起來當總人數!數學經常是不及格。歷史、政治天天背,也就是60分到70分之間。真是讓人著急!懇請唐老師指點迷津。因為這樣的孩子說重了,似乎對她不太公平。
——著急的家長
唐老師解答
您的女兒很乖巧,很努力,課堂筆記做得很詳細,歷史、政治天天背,但學習成績不好,這很正常。
因為學習成績與“很乖巧,很努力,課堂筆記做得很詳細,歷史、政治天天背”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還有很多孩子比您的孩子更乖巧,更努力,課堂筆記做得更詳細,歷史、政治夜以繼日地背,但成績依然不好。
在我的《愛學習會學習》中,我提出了一個分析孩子學習類型的模型,您的孩子應該屬于抑郁型的孩子。這類孩子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習總是學不會。具體特點有:
① 在學習上花費時間相對較多,但考試成績卻往往不佳;
② 每天努力學習,卻考不出好的成績,所以他們自己往往很郁悶;
③ 老師和家長們對他們也往往覺得很可惜,會覺得這是個好孩子,但就是笨了點;
④ 他們一開始只是沒有找到竅門,但時間久了,每次花很多時間都學不好,就會慢慢相信自己也許真的是笨的,于是他們就在心里給自己一個定位,不斷給自己一個暗示,即自己是笨的;
⑤ 老師和家長們對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太多地苛責,但難免有時候會忍不住說幾句貶低或者刺激孩子的話;
⑥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特別敏感,他們很愿意學習好,為媽媽、為老師爭口氣,但他們一次次地失望了,他們小時候也會有一些什么愛好,但由于學習不好,老師、家長都不再支持他們的“不務正業”,于是他們也就沒臉再堅持什么愛好了;
⑦ 這樣的同學往往有自卑情緒,封閉自己,對學習不感興趣,對未來沒有希望;
⑧ 他們身上有長期積累下來的學習不深入、不踏實、效率低等問題,而且他們的心態消極,很難專注于認真學習。
我給出的解決方案:先建立他們的自信,他們的自信來自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幫助他們達到只要學習就一定學會的目標。真正的學會,要按照我提出的學會的三個標準來嚴格判斷。
浮躁的同學,學習不能深入,看書的時候,孩子們總覺得看懂了,但真正做題的時候,卻做不出來。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這些孩子總在學習,但卻不知道學到哪里,就像總是播種卻不懂得收獲。
案例 一個月時間在全班名次提升20名
2008年五一期間,從河南信陽來了一位高二的同學,名字叫小輝。他的親戚是我們這里的貴老師。貴老師介紹說,他學習很努力,但是沒有方法,學習比較死板,不會融會貫通,不知道怎么舉一反三。
他來了以后,我一看,就知道是個比較踏實肯干的學生。
我先讓他隨便選了一個章節,讓他看這一章節,然后學習例題。
沒過半個小時,他就過來了。他上來就跟我講:根據什么公式,應該……
我說:打住!先別給我講題,先說明白這個例題的題干到底講的是什么、問的是什么,然后再說。
于是他開始給我講題目,剛講了兩句話,我就問他:這種情況說明什么?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怎么辦?
他一下子怔住了。
我說:回去看明白再來。
過了兩個小時,他又來了,繼續說那個題目。剛說了兩句,我又問:這種情況是在問什么?有幾種類似的情況?每種情況都是在問什么?這一節課是講這個原理,如果是高考,會告訴你考什么原理嗎?那時候你該怎么判斷?
他又回去了。
……
五一假期他又來我們基地學習了兩天,一個題目的題干都沒有說明白,我幾乎沒給他講什么。
但這的確是個很努力而且很有靈氣的孩子,他一下子感覺到自己不一樣了。
貴老師向我反饋,孩子說自己一下子知道怎么學習了,知道自己為什么以前書上的內容都會,但一到考試卻怎么都考不好,還說非常崇拜唐老師,問是不是應該繼續再學習幾天。
我告訴貴老師,他現在的基礎太差,就這兩天我對他的影響,他回去可以扎扎實實地學幾個禮拜,把我問的問題都弄明白了,然后才有資格過來聽我給他講題目。
臨走的時候,我跟他說:“兩天過去了,我也沒有給你講什么,你的基本功很不扎實,現在你該知道怎么學習基礎知識了,回去學好了再過來,這樣才有資格聽我給你講題目。你現在沒有資格聽我的課(小輝是個內心堅強的孩子,所以可以用這種激將法,大家用的時候要注意看對象——作者注),明白嗎?”
小輝同學非常誠懇,點頭表示理解,從他的態度我能夠看出來,他已經入門了,相信用不了多久,他的成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個月后,他再次來參加我們的認真能力學習班的時候,已經判若兩人。他高興地告訴我,盡管上次來他沒有聽到唐老師講題目,甚至連一個問題的題干都沒有看明白,但他知道怎么看書了。他回去大約一個月就參加了期末考試,在班級中的名次一下子提高了20名!信心一下子增強了。
這次來了以后,他更加努力,下面是他這次參加學習班的體會,我把它發表出來,希望對廣大同學和家長有所幫助。
“第一次來學習,讓我知道我離高考有很大很大的差距。唐老師在博客上好好地諷刺了我,我也是要臉的人,我就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一定要有資格來聽唐老師的課。我取得了很大很大的進步。
“這次我又回來了!
“這次基礎打好了,唐老師就開始教我‘舉一反三’的方法,我的受益真是相當大!我又一次感覺到了差距,也讓我知道了,原來題目還可以這么做,這么研究!把原有的題目稍加改動就可以換成另一個題目,做一道題目,就知道做一類題目的方法。
“我回去后,接下來就會把所有的題目、所有的課本,再重新按唐老師的方法鉆研一遍,我就不相信我考不好!
“我希望唐老師把我的毛病全部寫到博客上,讓大家都監督我!把我的案例讓所有的人都看看,也希望跟我一樣的同學能夠從我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啟發。”
小輝
2008年6月7日
(二)考的時候考不出
考不出指的是學習者在自認為學會了的情況下,遇到自認為會做的題目,要么做不出來,要么做出來不能得滿分。
考不出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
一是自以為會了,其實沒有真會;
二是真的會了,但浮躁嚴重,得不了分。
案例 一到考試就生病的小學生怎樣開心學習?
小霖同學來自吉林松原,小名霖霖,讀小學六年級。單純、活潑的她笑起來眼睛會瞇成月牙狀,非常可愛。霖霖就讀的學校是所重點小學,班里的孩子實力都比較強,盡管班級70人,她能排十幾名,但她依然不夠自信。6月7日,媽媽陪霖霖一起參加了基地兩天的認真能力訓練精品小班。
7月初小升初考試結果出來了,小霖同學成績優異,班級名次從原來的第16名,進步到了第5名,更難得的是數學成績,她自己估分是110~114分,而成績下來后,就是114分!小霖同學的全家都非常高興。她對媽媽說:媽媽,一定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唐老師!
下面我們來看基地訓練幫助孩子的過程。
以前孩子的情況:
在學習方面,霖霖狀態好時思維敏捷,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神游、發呆,這一點她自己也能意識到。而且她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發現、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學習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常常因為粗心而不能得滿分。
另外,霖霖很敏感,她很在乎別人對她的評價,對老師會敬而遠之,不敢主動問老師問題。在班級里她年紀最小,她心理壓力很大,以致每次考試都會生病。有時候病并不嚴重,但是霖霖會很難受。年級低時,她害怕上學——周六、周日或寒暑假開學前一晚十分不高興,也睡不著覺,或者會起床整理書包,怕忘帶東西,怕老師懲罰。總的來說,孩子學習不主動,沒興趣,不自信。
我們對孩子的訓練:
在小班第一天上午的思維訓練中,基地助教小孟老師鼓勵了霖霖幾處做得好的地方,她就很開心。霖霖媽媽對老師說:“她就是這樣,平時做得很好,但一到考試就不行。”于是在第一天晚上的助教和家長交流環節中,小孟老師跟家長指出了這一點對孩子的影響,媽媽也認識到了這樣的說法給孩子帶來了心理暗示和壓力。
在第一天晚上我和學生們的平等思維對話中,霖霖提出了幾個問題:
“唐老師,如果我考好了,同桌不開心怎么辦?”
“唐老師,為什么我平時學得還可以,但是一到考試就會考不好呢?”
我回答她說:“你剛剛還問,自己考好了同桌不開心怎么辦,怎么會說你一到考試就考不好呢?你是不是很多次都考得很好?記住,只是你考試的時候因為沒有看清題目或者做錯了沒檢查等原因而導致自己考不好,而不是什么一到考試就考不好,對不對?”
霖霖聽到我的回答,眼睛瞇成一條縫,使勁兒地點頭。
小班在第一天下午進入具體知識點的學習,小孟老師帶著霖霖做的是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方面的題目。老師發現雖然她題目做出來了,并且結果是對的,但是過程不清晰,而且有套用題目的解題格式進行做題的現象。這是典型的學習不深入的同學的表現。于是老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她深入思考,讓她講清楚做每一步驟的原因。經過反復提問,深入訓練,在接下來題目難度加大的時候,她也能輕松地做對了。第一天下午的最后一道題目難度特別大,霖霖做對后非常興奮。
每次做完題目,老師讓霖霖重點執行“作業檢查三步法”的第一步和第三步,在執行第三步的時候,老師帶著她總結該檢查哪些地方,比如單位以及計算。在老師的鼓勵下,每一次做完題目,霖霖都能夠主動檢查這些地方,而且做題的時候就開始注意這些細節了。霖霖對老師說:“以前單位總是會出錯,但以后肯定不會出錯了!”對于這一點,我們的輔導老師每一次在她做題前都提醒她注意,做完題后,也問她檢查了哪些方面,通過強化,幫她做到單位不再出錯,并且讓她體會到檢查確實對自己有幫助,這樣也會讓霖霖非常愿意在回去之后繼續用這個方法。兩天學習下來,霖霖對自己的進步很滿意。更讓霖霖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可以出題目了,而且可以出有難度的題目了。老師帶著霖霖執行了“舉一反三三步法”的第一步中的變數據和第二步中的變條件,她自己出的題目,比在學校里做的題目還難。
學習有了方向,霖霖信心十足,也更開心了。媽媽開玩笑地說:“我看見我閨女跟唐老師對話完后,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小班結束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霖霖就帶著自己學習進步的好消息,和媽媽再次來到基地復訓。以下是霖霖媽媽講述孩子回去后的細節變化。
“霖霖的學習狀態也從漫無目標到可以清晰地把握自己了。以前問她能考多少分,她的回答是60~90分吧,而現在,她已經可以非常精確地估算出自己做對了哪些題目,可以得多少分。”
“只要說‘會’就一定可以做出來并且得滿分”,當一個孩子具備了這樣認真的學習品質時,她的學習效果就真的是由自己說了算了。我相信接下來霖霖一定會再接再厲,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改的時候改不了
改不了指的是因為學習者自以為錯的原因是粗心,根本不把錯誤當回事,所以,根本不可能下決心改正。
要想打掉浮躁,就要幫助孩子每次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把該做的事情一次次提高,直到做到最好。也就是說,要想打掉浮躁,就要培養孩子認真的能力。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 如何幫浮躁的孩子連續做題得滿分?
很多朋友寫信、留言、打電話問:孩子學習不好怎么辦?什么方法可以幫孩子提高成績?基礎不好該怎么學習才能趕上來?學習很浮躁怎么辦?學習的問題,用我們總結的十步法,只要使用到位,一定可以徹底解決!在我們教孩子們使用“數學十步法”“英語十步法”和“語文十步法”的過程中,孩子們在一天一天地進步,一個個在大家眼里被看作“奇跡”的案例也在不斷地出現。
小潔同學的改變就是這樣。
小潔同學是暑假參加認真能力訓練營的一位即將升入高二的女生。她來自新疆,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唱歌好聽,人緣也好,而且非常孝順。
然而學習成績卻始終困擾著她。由于基礎不好,即使是面對考試,她也很難靜下心來去認真做題,只能是應付了事,大題部分常常是空白。但是和很多孩子一樣,她想學好的愿望非常強烈。
第一天上午是做切桌子游戲,她思維很靈活,能夠迅速找到解題突破點。下午是過河游戲,她很會調節自己,只要她覺得心里無法安靜下來想題目時,便告訴老師,她想要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思考,自己一個人去靜靜琢磨題目,尋找思路。自己想完之后,再回歸到隊伍中。當她思路受阻時,會和同學一起討論。
第二天她以集合為例,進行數學十步法的學習。在學習上她非常浮躁。比如,老師給她一道題目,她做完的答案本來應該寫“{}”,她卻只寫了“{”,少了半個括號。這時候老師提示讓她看看課本的答案與她的書寫有什么區別,一開始她發現不了問題,后來經過一個字一個字的對比,終于找到了區別,并開始重做。后來,只要她寫出答案之后,一定去看書,與書上的書寫去對比,找到自己的欠缺之處。她第一次發現看書原來這么有用!
接下來幾天,題目逐漸深入,已經從數的集合變化到點的集合、線的集合、面的集合,而且涉及一次函數、二次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知識點,通過不斷變化,她終于明白了知識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沒有單獨的與其他部分毫無關系的章節。
在書寫上,她非常大大咧咧,一開始一行字會占用三個格子,和我溝通時,我提醒她只需要做一些小的改變,就可以明顯改善書寫。溝通完之后,她的書寫明顯變得整齊了很多。她現在是邊學習,邊練字,而且對解題格式也很重視,上來做題目先寫“解”或者“證明”,解方程時明確了書寫格式,再加上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當每一個小點都精細下去的時候,她做題的正確率明顯提高了。最后一天,她連續做對了五道函數題目,這在以前是從來都沒有過的,她學習數學的信心由此大增。
越是到最后幾天,她越是踏實,看書完全看進去之后,根本就不受外界的干擾,課間都不休息,拿著課本思考自己有困難的題目。
聽她媽媽說早晨五六點起床之后,她依然不知疲倦地抱著課本去看。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她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升了,對數學的興趣也變得很濃厚。
學習對小潔同學來說已經不再是頭疼的事,而是變得令她著迷。
找不到明確的因果關系,看到的就是“奇跡”;當我們看清楚這其中的因果關系后,會發現,我們只要做好了“正確原因”,正果的取得是必然的,也就沒有什么“奇跡”可言。而嚴格按照十步法執行,就是在做學習的“正確原因”,好的成績一定會取得,一個個“奇跡”也會不斷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