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鄭國:疲秦終成鄭國渠

“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在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代民謠。

img

鄭國像

民謠真實地記載了鄭國渠、白公渠將關中變為沃野,給秦漢兩代的關中人民帶來了豐衣足食生活的情景。但它說的僅是秦漢兩代的景況,實則在后來歷史的長河中,鄭國渠支撐起了漢唐兩個朝代的繁榮和強盛。

民謠中的鄭國,是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可惜的是建立如此豐功偉績的鄭國,身世生卒卻均無史可考。

史料僅記載,他是韓國派往秦國的一個間諜,韓桓王試圖通過他游說秦王修筑一條連接涇水和洛水的運河,達疲秦之效,以阻止秦國進攻韓國的步伐。豈知事與愿違,“疲秦之計”倒成了“強國之策”,運河的修筑成功,使得一向落后的關中農業迅速發展起來。

這看起來頗像一幕經典的歷史輕喜劇,在輕松幽默的情節背后,隱含著諸侯激烈紛爭詭譎莫測的風云,以及兼并戰爭里驚心動魄的爭斗與廝殺。

秦國:諸侯紛爭中迅速崛起

戰國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下無主,諸侯紛爭,以弱并強。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各諸侯國都力圖一統天下。

秦國原是一個偏居西北一隅的蠻荒小國,當時的秦人主要從事畜牧業,不懂耕作,被蜀人輕蔑地稱為“牧犢兒”。但經過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奮發圖強,至春秋前期,秦國的勢力已擴展到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區。秦人在東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農耕,開始發展農業生產和水利,很快富強起來。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48年,晉國大旱向秦國借糧,秦穆公派大量的船只運載萬斛糧食,由秦都雍城出發,沿渭水五百里水路自西向東進發,經過一段陸路運輸,渡黃河再轉汾河漕運北上,直達晉國國都絳城。運糧的船只自秦都至晉都八百里水路首尾相連,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可見當時秦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和富足程度。

秦穆公以后的幾代國君在政治上積極實行變法,特別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發展生產,秦國迅速崛起。至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續發揚開拓精神,南取漢中,西舉巴蜀,秦國的版圖逐漸擴展。據《戰國策》記載,至秦莊襄王時,秦國已經據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五分之三的財富。因修建了都江堰,秦國已是“積粟如丘山”。

秦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軍事實力的提升,政治地位的提高。秦國先是春秋五霸之一,后又成為戰國七雄之首。隨著秦國國力的不斷加強,秦國也加快了兼并天下的步伐。

img

秦代鄭國渠經行示意圖

韓國:以疲秦之計阻秦伐韓

秦國出兵攻打鄰近的魏國、趙國,奪取了上郡、太原。

韓國緊鄰秦國的東邊,國力比秦國弱得多,韓國的地緣位置又正在秦國東擴的交通要道上。虎視眈眈的秦國,將目光盯住了東方,首當其沖要遭其兼并的便是韓國。何況秦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它先奪取了韓國的重要城池成皋、滎陽,不久又攻克了上黨。面對如日中天劍指東方的秦國,韓國的形勢危如累卵。

韓桓王面對亡國的危急,惶惶不可終日。如何能阻止秦國的入侵呢?硬打又打不過,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抗秦,而各個諸侯又各有自己的小算盤,在數次的合縱抗秦中,均被秦人的連橫策略攻破。再者危急迫在眉睫,組織下一輪的合縱抗秦,沒有這個能耐,時間也來不及。

韓桓王急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一日,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妙招。他想利用贏政急切想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設計了一個“疲秦之計”:游說秦國修建一條長300多里連接涇水和洛水的長渠。這表面上,是為了發展關中平原的農業;實則想用修建這條他認為根本不可能建成的長渠,讓秦國的國力在這項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中消耗殆盡,使其無力再侵犯韓國。韓桓王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韓國的著名水利專家鄭國。這便是《史記·河渠書》中司馬遷所說的“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疲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

鄭國進入秦國后,成功地打人秦始皇的身邊,并很快獲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于是他找了一個適當的時機,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游說秦始皇,修建一條連接涇水和洛水的灌溉渠道,并描繪了長渠修建成功后的光明前景:長渠澆灌下的關中平原,五谷豐登,牛羊遍野,倉滿屯圓。

而此時的秦始皇,才剛剛繼位,他“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正滿懷先王們的雄心與壯志,為實現一統天下籌劃謀略。而發展水利,促進秦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的提升,正是他謀劃的重要內容。鄭國的這一番話正中下懷。

此時蜀地著名的都江堰已修筑成功,使得災害頻發的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可惜的是蜀地離關中太遠,征討六國需要大量的糧草,而將糧草從遙遠的蜀地運往東南遙遠的戰場,耗時費力且貽誤戰機。

而關中“被山帶河以為固”,自古有“四塞以為國”之說,是得天獨厚的穩固后方。遺憾的是,關中平原災荒連年,澇則一片汪洋,旱則滿地斥鹵。這里若能通過興修水利變成糧倉,有了充足的糧草,近便的交通,不論是近取中原,遠征南越,還是東伐齊魯,南收吳楚,豈不都是勝券在握的事?

但修建連接涇水和洛水的渠道,長達300多里,這是自古以來最長的一條人工渠道,按當時的生產水平,可謂困難重重。費時耗力不說,但它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也不知要冒多少風險,也未必能夠成功。

秦始皇畢竟是一個胸懷壯志描畫大手筆的人,他知道發展關中水利,建設關中糧倉,是推進一統天下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何況他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有鄭國這位著名的水利專家,又有著當時先進的冶鐵鍛造技術。于是秦始皇拍板興建動工。

鄭國:修鄭國渠建萬代之功

秦始皇從全國征集了十萬勞工,準備了大量的物資,并任命鄭國主持這項工程。于是一個宏偉的水利工程便大張旗鼓地上馬了。這一年,正是秦始皇元年。

鄭國接受任命以后,便跋山涉水,實地踏勘。他看地形,找水源,訪百姓,制方案。終日奔波,無夜安枕。

鄭國雖是秦王派去的一個間諜,但他精通水工,熱心水利,更是一個將水利事業看作生命的人,能修建這樣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在他看來是他一生難得的機遇。況且工程成功能使關中無數百姓過上溫飽的日子。再者,秦國早日統一國家,也可早日結束連年混戰,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于是他將韓桓王交辦的任務丟在腦后,一心一意地投身到水利工程建設之中。

img

秦代鄭國梁和漢代白渠經行略圖

不料施工正在緊張進行中,韓國的“疲秦之計”卻走漏了風聲,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無遺。秦始皇大怒,便將鄭國囚禁起來。秦國的宗室貴族們早就對外來人才們極度不滿,他們的到來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權勢,于是挑撥秦始皇,說外來客均是別有用心者,要求秦始皇驅逐這些人。盛怒之下,秦始皇便下了“逐客令”,鄭國的生命危在旦夕。

臣相李斯對秦始皇的“逐客令”十分不滿,他自己也是一位外來的客卿。秦國王室多少代都是因重用客卿才致富變強的,因這一件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驅逐一切外來之客,實在是太不應該。他揮筆寫就了《諫逐客書》上書給秦始皇。他從完成統一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逐客的利害得失。他舉例秦國十幾代祖秦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均以重用客卿而致富變強,驅逐客卿是棄賢資敵,無異于自取滅亡。

李斯的諫書鞭辟入里直中要害,秦始皇恍然大悟,于是收回了逐客令。

但他對鄭國的處置卻讓他頗費思量。今倘殺鄭國,不過舉手之勞,一時之快,但又有何益?整個秦國再找不到像鄭國這樣精通水利的專家了,更何況工程正在進行之中,豈不是要半途而廢?畢竟殺鄭國為小,興關中水利為大。

于是他命令將鄭國押解上來,審訊一番。豈料鄭國毫無懼色,他承認自己是韓國派來的間諜,但他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代之功。”(《漢書·溝洫志》)

img

鄭國渠渠首遺址立碑

鄭國感嘆道:“自己的性命無足惜,只可惜工程要半途而廢了!”秦始皇思忖到,鄭國自打來到秦國,數年來不負重任,殫精竭慮日夜操勞修建水渠。他徒步踏勘關中平原周圍的高山,四處尋找適合引水入渠的水源,徹夜不眠地規劃水渠的藍圖,不論寒暑奔波在工地指揮施工,真心誠意地建設水利工程,勞苦功高功不可滅。這一切的確也不像間諜所為。秦始皇念其治水有功,人才難得,決定特赦了鄭國,讓他繼續修筑水渠,為萬世謀利。

鄭國感激始皇不計前嫌的寬闊胸懷和愛惜人才的知遇之恩,懷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拼命工作。歷時十年后秦國第一條耗資巨大的連接涇、洛兩大河流的宏偉工程勝利完工。

鄭國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陜西涇陽西北三橋鄉船頭村西北),流經今涇陽、三原、高陵、富平和蒲城等縣,最后在蒲城縣晉城村南注入洛水。鄭國渠全長300多里,干渠寬15~20米,高3~5米。沿途將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攔腰截斷收入渠中。

水渠建成后,在關中平原北部,涇水、洛水、渭水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系統,使干旱缺水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史記·河渠書》記載:“渠就,用注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鄭國渠將4萬多頃荒地變成肥沃良田,畝產達到一鐘。可解決秦國三分之一人口的糧食,或者解決一支60萬大軍作戰的口糧。

這條長渠不僅解決了灌溉用水的問題,還用淤灌的方法肥田。關中一帶位于黃土高原,有水則為膏腴,無水則為斥鹵,這是黃土高原的特點。涇水是和黃河一樣的多沙河流,只有處理好水和沙的關系,才能化斥鹵為膏腴。鄭國渠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條件的優勢,揚棄劣勢,使其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他用淤灌的方法,將含有大量腐殖質和礦物質的涇河水淤蓋農田,既提高土地的肥力,又壓住了田地的鹽堿。《史記·河渠書》中“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漢代民謠中的“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說的就是用涇河水淤田提高土地肥力的事。

司馬遷在《史記》中,十分肯定地將鄭國渠的建設,對關中平原水利的開發,視為秦國能兼并六國的重要原因。為感念鄭國的功績,秦始皇將這條長渠命名為鄭國渠。

鄭國渠:滋生黃河文明居其首功

今天在西安北邊的關中平原上,有一條寬大的引水渠——涇惠渠。它的前身就是我國歷史上四大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的鄭國渠。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這里真是一方風水寶地。秦之后,歷代王朝都在這里完善并修筑水利設施。先后經歷了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1932年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又在這里修建了涇惠渠……這些水利設施使得關中平原成為黃河流域最富庶的地方,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司馬遷評價道:“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漢隋唐皆定都關中。關中為秦、漢、唐的王霸一統與文治武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img

鄭國渠渠首

是鄭國開啟了引涇灌溉之先河。鄭國渠為秦代以后的白公渠、豐利渠、廣惠渠、通濟渠,仍至近代的涇惠渠的修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鄭國渠考古勘察工作的一步步深入,鄭國渠極富創造力的構思布局,獨到的設計思想,高超的工程水準,都令中外水利專家們倍感震驚,并頓生敬意。

水渠的設計和布局都相當科學和巧妙,它充分利用了當地河流和地勢的特點。

首先,鄭國渠干線布置、設計十分得當。

鄭國渠沿著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修建在關中平原二級階地的最高線上,從而使北山以南,渭水以北,涇水以東,洛水以西的大部分平原處于它的控制之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實行了自流灌溉。

img

鄭國渠水利風景區

整個灌區西北高,東南低。渠口地面高程為442~443米,注入洛水的終點地面高程為370米,地面坡降為0.5760,渠線自然降坡布置,故能形成長達300多里的渠道。這要求有精準的測量技術,但當年在沒有先進勘測設備的情況下,鄭國究竟用什么方法測出了這個數據,成了一個謎。

再者,渠口的位置選擇得當。

涇水沖出甘肅六盤山涇谷,在黃土高原向東南彎彎曲曲奔流了300余里,在仲山峽谷出山,進入平原。鄭國渠的引水渠口就選擇在涇水出峽處。這里水流減緩,便于引水。但又高于渭北平原,水流的高差使得渠水呈下瀉之勢,能澆灌整個灌區。

渠口設在涇水出峽后彎段河道的凹岸頂點。由于彎道作用,河流主槽在凹岸處,流速大,進水量就大。而彎道形成的環流,又利于側面排沙。

考古發現,在渠首處有兩個引水渠口,兩處相距100米,高差相差不大。因在洪水期引渾水灌溉,極易引起泥沙淤塞,多個渠口可加大引洪量,也便于清除淤沙。

更巧妙的是在鄭國渠的渠口還設有退水渠,其寬度與引水渠相當。在洪水期它可將過多的水量退入涇河,以免洪水沖毀渠道,同時退水渠還可兼排沙作用。

鄭國渠采用的“橫絕”技術,將干渠流經途中的幾條小河流攔腰截斷,將其河水納入鄭國渠,使其有了豐沛的水量灌溉關中平原大部分土地。而截斷了的小河流的下游,又騰出了土地(原小河流的下游河床)變成可耕種的良田。

回望歷史,數千年以來,關中平原茫茫黃土之上,渠水湯湯,綠滿際涯,麥粟飄香。鄭國渠所滋養的關中地區,不僅為秦統一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后來的歷史長河中,它還支撐了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朝代的都城——漢唐長安的繁榮和興旺。可以說,黃河滋生了世界景仰的中華文明,而鄭國渠的灌溉事業可謂居其首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崇仁县| 阆中市| 琼结县| 荣成市| 竹北市| 安吉县| 浦县| 镇远县| 徐州市| 全州县| 孝义市| 修武县| 岳池县| 九龙县| 海宁市| 阜城县| 东阿县| 兰溪市| 丰台区| 富平县| 新竹县| 普兰县| 江油市| 惠来县| 信阳市| 晴隆县| 荥阳市| 政和县| 乐安县| 山阳县| 龙州县| 咸宁市| 文昌市| 宜黄县| 舟曲县| 聊城市| 襄垣县| 常山县| 广汉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