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李冰:無壩引水都江堰

img

李冰像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涌江邊。喜看榪槎頻拆處,歡聲雷動說耕田”(《灌陽竹枝詞》),生動再現了古代百姓紀念李冰治水功績的祭祀活動,真實記錄了“清明放水節”蜀地人民清明放水喜迎春耕的盛況。

回溯中國的治水歷史,大禹治水的功績只剩下傳說,古代先賢治水的壯舉,只在都江堰得到最直觀的感受。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嘉惠蜀人,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仍然燭照著今天面對水災頻仍而疲于治水的人們。

悠遠時空 誰為李冰

人類文明史中,中華民族是一個很重視歷史文獻的民族,修著史書的傳統開始得很早。“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班固《漢書·藝文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浩如煙海的史書。奇怪的是,對都江堰這樣一個將成都平原造就成“天府之國”的杰出水利工程的建造者,史書中卻記之甚少。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作了最早的記述:“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沒有年代,沒有形象,甚至連人物的姓氏都沒有記錄。

西漢時期蜀地學者揚雄,在一部名為《蜀王本紀》的地方史志中為蜀守冰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揚雄補齊了“蜀守冰”欠缺的李姓,而且第一次把李冰記為秦人,但是有關那座經天緯地的大工程,揚雄卻只字未談。

揚雄之后的數百年間,在一些史學家的筆下,李冰一步步被衍化成了一個法術高明的神。成書于東晉的《華陽國志》對此描述最為詳細,作者常琚詳細記載了李冰精通變化,曾經化蒼牛操刀入水,與江神的化身搏斗廝殺的神話情節。據載,李冰最終擊殺了江神,平息了蜀地水患。

雖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曾滅六國之書,但秦史卻在保護之列。令人費解的是,在所有現今可以查閱的秦國正史當中,我們可以多次見到鄭國渠、長城,卻很少見到都江堰的有關記載,李冰和他的偉大工程只是零星見于少數地方史志當中。

雖然史料已經亡逸,關于李冰的生平和出生地,卻仍然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有學者認為,李冰是秦王派到蜀地的郡守,祖籍在楚,后來遷居隴西。他的父親李余,曾經和秦相范睢一同拜鬼谷子為師。李冰自幼跟父親李余學了許多天文、地理知識,公元前272年,秦王因范睢力薦,“以李冰為蜀守”,時年30歲。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河道的淤泥當中,修建索橋的工人們無意間挖出了一尊高約3米的石人雕像。石像的衣襟和左右袖上,分別刻著三行字,衣襟是“古蜀郡守李府君諱冰”,左右袖分別是“東漢建寧元年閏月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治水萬世焉”。石像上的刻字便是此種觀點的有力證明。

然而令人質疑的是,秦人長期生活在西北地區,不善治水,只擅長放牧,被蜀人鄙夷地稱為“牧犢兒”。《史記》曾記載了秦國要修一條從涇水到瓠口的水渠,一直通到洛水,用來灌溉農田,即著名的鄭國渠。因無人懂得水利,不得不啟用了韓國的治水能人鄭國。這樣說來,如果李冰真是秦國官員的話,秦國為何不啟用懂得治水的本國人李冰,而用一個心懷叵測的韓國人鄭國呢?特別是在得知鄭國的目的是為了通過修渠消耗秦國的國力,仍不得不用他,就是因為秦人沒有懂得治水的人。據此蜀地的人們更堅定地認為,李冰不是秦人,而是蜀人。

蜀人的猜測,依據的是長久以來流傳在本地的歷史傳說與故事。《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曾到蜀地考察,作為一個嚴謹的史學家來說,對蜀守冰及其治水的工程予以肯定,但對李冰的身份語焉不詳。他抑或是面對蜀地長老們口口相傳的傳說與故事,以及關于李冰身份的莫衷一是的紛爭,所做出的謹慎的取舍?

蜀地的傳說中,李冰是古蜀國開明王朝的亡臣。在公元前316年,秦國滅亡了蜀國后,李冰歸隱家鄉章山。章山旁就有一條大禹治水時留下的禹王谷,李冰從小便受到了大禹治水的熏陶,成了一位治水能人。傳說中李冰曾為開明王朝的治水官員,為蜀王鱉靈整治河道,造福人民。秦滅蜀后,蜀地在戰火中變為一片焦土。蜀守張若準備重修成都城,無奈無人懂得治水。成都城幾次修建,又幾次被水沖毀。有人向張若推薦了開明故吏李冰。但李冰心懷開明王朝,拒絕出山。于是秦王直接下令,強迫李冰就范。李冰無奈來到成都,因不忍心看到蜀地的人民在水災中流離失所,饑寒交迫,于是擔起治水重任,組織官吏和百姓一道歷經磨難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后秦王因其功業卓著,任命其為蜀國郡守。

還有學者說李冰是蜀地羌人。過去羌族有送魂返鄉的習俗,而《蜀王本紀》里記載,李冰講過自己的亡魂要經過汶山,而汶山是羌族的故鄉,說明他本是羌人。

還有學者說李冰就是古蜀國開明王朝的君主鱉靈,因為按照蜀地的方言“鱉靈”二字快速連讀就是一個“冰”字,而蜀地的傳說中開明王朝的君主鱉靈也精通治水。

據蜀地相傳李冰晚年,退隱到故鄉章山。后又以年邁之軀治理連年泛濫成災的洛水,終因勞累過度,在洛水河畔溘然長逝。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洛水旁修建了一座李冰神祠,年年祭祀。自東漢開始,李冰又被尊為“川主”,各地設“川主祠”,年年香火不絕。

時空悠遠,史料亡逸。李冰的身世已隨歷史的云煙悄然淡去,但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卻如一座豐碑巍然屹立在西蜀大地。

千秋功業 恩澤民生

縱觀全球,人們發現,一系列世界奇觀和難以解釋的現象都出現在北緯30°兩側左右。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區、喜馬拉雅山、北非大沙漠、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長江入海口……奇特的是處于此地的陸地,大都是干熱少雨,甚至是無垠的沙漠,而成都平原卻山清水秀,沃野千里。

要知道古代蜀地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松茂峽谷中洶涌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無奈的蜀民只有祈求神靈。

“兩山對如闕,因號天彭闕,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璧沈。”這是《華陽國志》中記載的古蜀時期蜀地先民祭祀水神的場面。巫師在祭祀儀式和舞蹈后,將手中的神器璧投入大漩渦之中,以表示對神明的景仰。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之后,“澤國”和“赤盆”變成了“陸海”和“天府”。此后蜀地人民祭祀水神的活動逐漸演變為祭祀“川主”李冰的活動。

就在都江堰離堆一側,赫然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實灌一千萬畝紀念。”1000萬畝,足足6660平方千米。試想,古今有哪一項水利工程能“實灌”這樣大的面積?它澤被的是土地肥沃的天府“糧倉”,就是說是整個四川盆地。蜀地一句諺語“天府美自古堰來”,就是說蜀地能成為天府,都江堰可謂居其首功。

由《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崖峻險阻,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在尚未發明火藥,不能爆破的情況下,李冰以火燒石,使巖石爆裂,終于花費8年時間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而取名“寶瓶口”,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img

離堆,為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鑿成的和玉壘山分離的孤堆

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系起保護作用。寶瓶口這一巖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沖擊下,都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便是對李冰鑿成寶瓶口后形成的景觀的真實描述。

img

寶瓶口,為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

寶瓶口引水工程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花費4年時間迎著岷江來水方向修筑了一道壩。這就像一條頭朝前的大魚,順在江水當中,巧妙地將江水一分為二。壩的頂頭形如魚嘴,昂頭于岷江江心,岷江流經魚嘴,被分為內外兩江。西邊叫外江,仍循原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主要用于灌溉、行舟和漂運。

魚嘴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勢將水量按一定比例劃分:“分四六,平潦旱。”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約占四成;洪水季節,兩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

為進一步起到對岷江分洪和減災作用,李冰父子在魚嘴分水堤與離堆之間,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更為絕妙之處還在李冰運用回旋流理論將魚嘴和寶瓶口之間一段內江河道的堤修筑成一個凹下去的缺口,通過一片開闊地與外江相通。當洪水來臨時,內江江水超過堰頂,形成環流,多余的洪水連同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這就是“飛沙堰”。

從此岷江水從松茂峽谷洶涌而出,經魚嘴分流、排沙,經飛沙堰溢洪、再排沙后,汩汩清流從寶瓶口水道源源流出,進入到成都平原,使得四川“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成為“天府之國”。正如李冰殿前的那副對聯所題:“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江,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

《華陽國志》說李冰還先后組織蜀中軍民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橋(稱為七星橋),“直西門郫江中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亦)曰笮橋;橋從沖治橋而西出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設施。

img

華陽國志

李冰任蜀守期間,打通南方的通道,疏通穿過臨邛(今邛崍)的文井江,并且在今天的雙流華陽設立鹽井。在此之前,川鹽開采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多依賴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創造鑿井汲鹵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爾后,他又修復和開通了北上的棧道。從此,蜀地與外界交通不絕。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無專門記敘,詳情多不可考。

治水理念 燭照今人

都江堰水利工程蘊涵著閃光的古代哲學思想。清朝人吳濤將它所遵循的哲學思想精辟概括為“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都江堰平實而高超的布局,都江堰歲修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和治水八字格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以及“急流緩受,不與水敵”等治水理念,無不閃爍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蘊。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借助岷江居高臨下奔流不息之水勢,乘勢利導布置工程建筑體。它無壩蓄水,無閘分流,將天然地形、水流的內在規律與各建筑體有機地平順地結合在一起,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融入大自然之中。它利用順水而筑的魚嘴分流、排沙;利用飛沙堰正面取水,側面排沙、溢洪;利用寶瓶口,控制水量,引流入渠,自流灌溉;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者科學、巧妙地配合,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img

魚嘴

其中最奇妙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經中的“分四六、平潦旱”,它指的是水量調配功能。魚嘴并未橫亙江面筑成一道攔河大壩,而是“不與水敵”地順著河道筑起一道分水堰。魚嘴分水后,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于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一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于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魚嘴的角度是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飛沙堰組成的水量調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保證,兩千多年前李冰沒有經緯儀等工具,卻將魚嘴角度定得如此精確,實在令人稱奇。

img

飛沙堰

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僅溢洪還能再次排沙。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布局。它使內江水勢經過一段流程后便于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托江水,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展示了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創造了竹籠裝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當年并無水泥等先進的建筑材料,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但石料被激流沖走,筑堰失敗。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壘筑,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李冰制定了都江堰歲修制度以及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的深度,《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最早水下埋的是3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于人的足部為標準。現今淘灘,以看到4根臥鐵為標準,這4根臥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見4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這是見于記載最早的水則。“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筑太高,從臥鐵到堰頂要恰巧2.15米,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據當地老人們說,20世紀80年代,由于農田灌溉增加,川西大壩20多個縣的農民爭水,并出現傷人事件。為加大灌溉用水,在歲修時將飛沙堰壩用水泥加高了80公分,哪知夏天未至,春汛時成都北部的金堂等縣就已成澤國,人們慌忙炸掉加高的水泥堰圍,恢復古制,才保證了成都安全度汛。

李冰還制定了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具體方法,即“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也可以說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是“遇彎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銳角,減緩沖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溝很多時,應當把河床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

img

八字格言

平實而高超的工程布局,以竹籠為特色的工程結構,以“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為真髓的歲修管理制度和治理河道的通則,無不貫穿了“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急流緩受,不與水敵”的治水理念,它們形成千百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引領這項偉大工程的獨特風騷。

今天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水災而疲于應對的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古代興修的著名水利工程芍陂、漳水渠、鄭國渠等都已先后廢棄,與都江堰水利工程同時修筑的秦長城也已雄風不再,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堰2000多年來其效益卻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其蘊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治水理念,正是其不朽的根本所在。都江堰無疑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環保的水利工程的典范。

img

都江堰于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新晃| 淮北市| 繁昌县| 湘潭县| 弋阳县| 杭州市| 屯门区| 政和县| 内丘县| 常山县| 韩城市| 汶川县| 丹棱县| 湘乡市| 栖霞市| 茶陵县| 台北市| 大荔县| 淳安县| 永靖县| 西吉县| 永福县| 辽阳市| 徐水县| 乐安县| 包头市| 德兴市| 紫金县| 藁城市| 布尔津县| 滨海县| 海原县| 海宁市| 乐东| 太和县| 邳州市| 沙雅县| 若羌县| 泸定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