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史祿:靈渠巧連湘漓水

“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余年封建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秦帝國版圖北至塞外長城,南到長江南岸,東至東海、黃海,西到巴蜀。為了使這個王朝的江山永固,消除“對中原地區存在的威脅”,秦始皇北筑長城御匈奴,但殊不知,他還做了一件堪比長城之偉的大事,那就是南修靈渠征百越。極具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期待“六王畢,四海一”,決心要將千里之外的嶺南也納入秦帝國的版圖,攻打百越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最后的收尾之戰。

為了攻打百越,秦始皇派人監造了我國水利史上的一項杰作——靈渠。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閘式人工運河,比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早了近2000年。它是我國水利科學史上的彪炳之作,與都江堰、鄭國渠一起被后人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在中國古代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郭沫若先生稱靈渠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的專家到靈渠考察,看完后稱贊“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但是,這項偉大水利工程的指揮者,卻是一位“無名英雄”,人們稱之為史祿。

img

史祿,構建靈渠,連接長江、珠江水系,在水利建筑史上寫下了華美的樂章

史祿,又稱監祿,(生卒不詳),秦朝人,姓不詳,名祿。史系官職名,即監御史。秦始皇滅六國后,派屠睢攻打越人。為運送征服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便命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開鑿河渠以溝通湘、漓二水。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5年)修成,初名秦鑿渠,又稱零渠、澪渠,即今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今靈渠公園紀念館有史祿、馬援、李渤、魚盂威等四賢的塑像。

英雄無姓 唯留其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全國分設36郡,由中央委派御史擔任各郡的檢察官,這個官職的全稱叫“監御史”,簡稱“監”。所以,“監祿”的意思也就是“監御史祿”。眼看天下即將歸安,但是,南方卻一直未能歸治,秦始皇為了“南取百越之地”,三征嶺南,于公元前219年命國尉屠睢率大軍50萬分五路向百越進軍。每軍要占領五嶺的一個主要隘道,其中的一個軍要搶占湘桂兩省邊境的山嶺隘道。進軍之初,秦朝軍隊遭到當地民眾的激烈抵抗,特別是進入湖南、廣西交界地時,陸路坎坷崎嶇,水路湘漓又不連接,行軍作戰、糧餉補給出現了一系列困難,致使秦軍3年兵不能進,軍餉轉運困難。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遂“使監祿鑿靈渠運糧”,以深入百越。受于皇命和軍需,史祿便率領十萬秦軍和民工在今廣西興安縣境,湘江與漓江之間,開鑿了一條溝通南北水運的60里長水道——靈渠。三年后,河道修成運行,秦軍開始了第二次南征,并迅速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img

靈渠渠首

但是,關于監祿的事跡,史書極少記載,甚至他姓什么、生卒年代如何等都無法考證,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后來《史記》也只間接地記載了“監御史名祿”,監御史是他的官職,他不姓史,也不姓監,史志習慣稱他為史祿,人們便也稱為史祿。通過史料可以發現,“監祿”一詞最早出自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書中寫到“使監祿無以輔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只稱其為“祿”,沒有姓。50年后,司馬遷《史記》中《平津侯主父列傳》有“使監祿鑿渠運糧”一句,也是這么稱呼,沒有姓。《史記》之后100年,東漢班固《漢書》的《嚴助傳》也只一句“又使監祿鑿渠通道”,同樣沒有說姓什么。廣西師范大學鐘文典教授在《廣西通史》及《桂林通史》中都稱其為“監御史祿”,閻崇年在《百家講壇》中也解釋為“監御史名叫祿的”。

史祿負責監造指揮靈渠,而具體的實施卻是依靠3位石匠的接力來完成。在靈渠河畔,有個三將軍墓,與河岸上的飛來石相互印證著那段艱辛的修渠傳說。史祿上任后,命令石匠張為負責設計施工。張為帶領民工與眾石匠風餐露宿、忍饑挨餓,經過近一年的艱苦開鑿,渠道終于修成了。但是開閘放水那天,渠水經過城臺嶺下一個叫道士田的地方時,堤壩崩潰,渠水外流,史祿怪張為修渠不力,便把他殺害了。后來,監官史祿又命令劉成負責修渠。劉石匠知道秦始皇和監官急于成渠,被迫帶著民夫到20里外的石山取石料,并把建堤的石塊都鑿成三尺寬三尺高。冬去春來,好不容易把垮了的堤壩砌起了,這次比上次更結實。但是,放閘那天,堤壩再次崩潰。史祿見狀又把劉成斬首了。再后來,監官史祿又令李義負責。李石匠帶領民工到30里外的山上取石頭,石塊比上次鑿得更大更厚。路又遠,活又重,民工食不果腹,一個個餓得面黃肌瘦,奄奄一息。歷經艱辛,堤壩終于修好了。李石匠望著修好的堤壩和數千個累得死去活來的民工,想著放水后,自己吉兇難測,不由得痛哭失聲,數千位民工也跟著大放悲聲。民工的哭聲震天動地,驚動了峨眉山上云游到此的白鶴大仙。白鶴大仙送給李石匠一根五寸長的線香,把石塊牢牢地捆在一起,終于保住了靈渠的堤壩,渠水歡快地流進了漓江。

在我國,有傳說的地方,必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必有歷史。

渠連湘漓 水通南北

史祿修建靈渠,是創造,是發明,更是中華民族一段古老的文明。靈渠能翻嶺,能爬坡,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把中原和嶺南連接了起來,廣州的貨船通過運河便可直達京城,在水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奉于軍命,大約在公元前219—公元前214年之間,史祿開始在湘江和漓江之間開鑿運河。但是,靈渠所在的嶺南地區山多平原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毛澤東在長征詩歌中曾寫道“五嶺逶迤騰細浪”。形容地形地貌錯落極大,在這里修建運河,直線看起來最短,但是因為相對落差巨大,從高處來的船有可能由于下沖速度過快而船毀人亡,而從低處向上的船則需要大量人力拉纖才能爬上高嶺,在那個時代,這是非常不現實的。北面的湘江,發源于桂林東面的海洋山(海洋河),向北流入湖南,注入長江,屬長江水系(入海口上海市)。南面的漓江,發源于興安縣的貓兒山(大溶江),往南流至司門前與黃柏江、川江匯合稱大溶江,至溶江鎮附近與靈河匯合,始稱漓江,屬珠江水系(入海口廣州市)。兩者本來南轅北轍,互不相干。而且,漓江水位高而湘江水位低,兩條江落差32米,如何使北水翻坡,“北舟逾越”呢?自古以來都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現在要讓水往高處流,這對于當時的科技水平而言,堪稱是一個前沿性的尖端問題,史祿在填補著一項國內空白。那時,沒有任何準確的測量儀器,沒有開挖機械,沒有爆炸火藥,只能通過人力翻山越嶺,用目測、步測的方法來決定地勢的高低。但是,經過反復對比勘察,僅憑這些原始手段,史祿還是準確地找到了湘漓的連接點、分水點和分水比例,決定在湘江上游海洋河面分水村河段作為分水點。修造時艱辛無比,石料只能通過鐵錐鐵鉆鉆取獲得,河泥只能用鋤鏟來開鑿。在一次一次的探索、一次一次的目測和一次一次的搬運中,史祿帶著人用巨石砌成了一條長約半里的人字堤,堤頂部前銳后鈍,形如犁頭,后被人形象地被稱為鏵堤。堤高6米,把河水三七分流,鏵堤分水后,形成了北渠和南渠。三分經南渠流入漓水,七分經北渠引入湘江。北渠在湘江故道河谷平原,迂回曲折,迤邐盤桓,呈“S”形,長約8里,比舊道長了近一倍。這樣可以延長流程,減緩流速,便于通漕,又可以擴大湘江的灌溉面積,可謂一舉兩得。南渠經興安城東北接靈水,經溶江鎮,匯入漓江。故,靈渠又稱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

img

靈渠水系圖

人字堤修好后,工程并未就此完結,靈渠的通航功能還沒有完全實現。于是,為了發揮靈渠的蓄水調運作用,史祿還在南北渠的關鍵位置安放石頭,設置陡門以作船閘之用。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時,已有陡門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達到36座,為有記載以來最多的。經過歷次增建及廢棄,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陡門數仍有35座。新中國成立后,據1975年調查,歷史文獻中先后有記載的陡門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體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僅殘存有幾塊條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斷該處曾設有陡門,但多數已無遺跡。

陡門能攔渠蓄水、提高水位,便于舟楫浮渡。船只進一道陡門,便關閉下一道陡門,等水積滿后,船再前進一級,這樣就可以利用水力使船逐級向上坡航行,從此,船就可以翻山越嶺了,靈渠便算大功告成。正如宋人所說,“每舟入一陡門,則復閘之,俟水積而舟已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徐霞客也在他的游記中贊嘆到:“渠至此細流成涓,石底嶙峋。時巨舫鱗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

據史料記載,靈渠通航后,平均每天過往的船只達四五十艘。清人陳元龍在《重修靈渠石堤陡門記》中說:“陡河雖小,實三楚兩廣之咽喉,行師饋糧,以及商賈貨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當時,中原、北方的金銀銅器皿、陶瓷、絲綢,都要經過這里進入嶺南。嶺南的南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銀銅礦產以及土特產,也要通過這里遠銷全國各地。更讓人驚喜的是,靈渠不僅溝通南北水運,而且還具有巨大的灌溉防洪效用。在枯水期,石堤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如遇山洪,水可越過堤頂,泄入湘江故道。

靈渠修好后,渠深數尺,寬約丈余,起初名為秦鑿渠,因漓江上游為零水,故被稱為零渠,唐代以后改名靈渠。整個靈渠從南陡口到大榕江,全長34千米。其中人工開鑿的約5千米,其余則利用原有水道修整連接而成。

img

靈渠現狀圖

水浸松木 千年猶在

“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歷時五年鑿通的靈渠,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在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了嶺南,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閩中郡,使秦朝郡級建置達到40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從秦漢起至隋唐,靈渠一直是溝通五嶺南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對嶺南文明發展起著巨大作用。自秦至今,雖已兩千余年,但是,靈渠河道上依然南來北往,船行如織,這條千歲河渠繼續發揮著它的功用。我國古代科技智慧的突出特點就是實用性,“瓦蓋千年杉,水浸萬年松”是對木材特性的精妙概括。靈渠修成以來,歷經2000多年洪水的沖刷,大壩依舊巍然挺立,令人稱奇。內中奧秘,直至20世紀80年代維修大壩時才發現。秦人將松木縱橫交錯排叉式的夯實插放在壩底,其四圍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形成整體。正是幾根再普通不過的松木,讓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流淌千年而不衰。

img

四賢祠,原稱靈濟廟,位于桂林地區興安縣靈渠畔

歷代都十分重視靈渠的作用,有史記載的整修維護就達24次。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筑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后續者們的塑像。靈渠里的陡門,在唐代就已建有18座,宋代發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維修完善,保證了靈渠航運正常運行,對廣東和廣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有重大影響。1936年和1941年,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相繼通車,靈渠的航運逐漸停止。新中國成立后,對靈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傳統工程面貌,使其成為灌溉、城市供水和風景游覽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靈渠現在已成了一個廣西著名的旅游勝地,渠兩岸景色優美,古跡成群,狀元橋、陡門、四賢祠、飛來石、鏵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廣場等交相輝映,景區內還建有二戰美國飛虎隊遺跡紀念館,現己成為桂林的旅游勝地。

img

飛來石

靈渠在近代鐵路公路未建設起來以前,是溝連中國南方與北方內河航運的唯一通道,見證了嶺南各族人民大踏步地改變了自己生產落后的狀況。昔日的嶺南百越,被稱為“化外夷蠻炎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獵事繁而農事少的傳統。靈渠的開通,不僅使農民學到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而且相互交流了糧食、蔬菜、水果的優良品種。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說,“史祿轉餉,留家揭嶺。此為中土移民入潮之始。”

雖然有人用“北有長城,南有靈渠”來闡釋靈渠的歷史地位,但兩者的氣質是不同的。在長城的雄壯和險峻中,透露出拒敵千里的冷漠;在靈渠的柔婉與從容里,洋溢著溝通心靈的溫情。如果長城會令人想到金戈鐵馬的征戰,想到烽火連天的歲月,靈渠則會使人更加向往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青山綠水間守持天地,靜謐安詳。

img

陡門

img

湘漓分派碑亭


[1]質料因: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存在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種,即形式因、目的因、質料因和動力因。質料因指事物所由產生的,并在事物內部始終存在著的那東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会宁县| 芜湖县| 封丘县| 东安县| 贡嘎县| 辉南县| 永平县| 自治县| 玛多县| 大方县| 华池县| 安陆市| 金门县| 高尔夫| 双牌县| 常熟市| 日土县| 新建县| 田阳县| 酉阳| 绥化市| 华蓥市| 怀柔区| 北票市| 揭东县| 祥云县| 铁力市| 监利县| 和田县| 昌图县| 兖州市| 巴东县| 巴林左旗| 册亨县| 双峰县| 涟水县| 辽阳县| 崇礼县| 康平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