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水幾于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前471年之間。他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卻包含著豐富而辯證的哲學思想和社會主張,其中關于水的論述,更是非常獨特而富于影響力。老子對水的論述,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自然之水;二是道德之水;三是辯證之水;四是變化之水。四個方面相互既有所區別,同時彼此間又有密切聯系。這里先就老子的自然之水思想作一些研究和分析,其他方面的論水思想在后面有關章節中會涉及。

大家知道,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本質上就是一個“道”字,這也是百家之中道家之所以為道家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道”呢?

《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這兩句話一上來就讓人不知所云,如果僅僅從字面上進行理解的話,很難一下子明白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種簡約精練而語義奧深的文字風格,或許是老子表達其哲學思想的特別魅力之一。我們揣摩其意,大致可以這么理解:可以說出來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可以叫出來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真正的名是不可命名的。許多研究老子思想的學者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典型的本體論者,即真正的客體或主體,均不以具象而存在,它既不是某種有形的物質或物體本身,也不是某種具體的思想或理論。

“道”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個混混沌沌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它就存在了。它寂無聲息,寥無形體,獨立存在而不消失,循環運行而不停止,它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道”,再勉強形容它叫做“大”。“大”是說運行不止,運行不止就無處不到,無處不到最終必將返回本源。所以說宇宙間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是取法于自然。

這一段話進一步論證了老子關于“道”從哪里來、“道”有什么特點以及“道”與天地人的關系。在老子看來,“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在沒有天和地的時候,“道”就已經有了,“道”既獨立于天地,同時又運行不止,而天地萬物又都是以“道”為生成變化的根本。“道”的特點是寂無聲、大而遠、行不止。宇宙間的“四大”唯“道”為首,天、地、人雖也大,但都排在“道”之后。天、地、人三者當中,天是最大的,天取法于道,是按著“道”的規律和特點來進行構造和運行的,而“道”則是取法于自然,是自然規律和特點的體現。

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里老子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正像對老子其他很多話的理解一樣,對這段話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認識和解析。有人認為,這里的“一”“二”“三”沒有具體所指,而是泛指由“道”生成萬物的一個過程描述;也有人認為,這里的“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還有人認為,這里的“一”不是一般的數字一,而是一個哲學用詞,表示初始之意,指宇宙萬物的原始狀態,而“二”和“三”表示由原始狀態而發展變化的不同層級遞進。這三種理解都有其解釋的合理性,但究竟哪一種更符合老子的原意,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不管是哪一種理解,可以看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道”作為萬物的最高統帥,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均受“道”的制約和調控。

可見,在老子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里,“道”是最高的思想理念,世界萬事萬物均寓于“道”的規律和法則中,而這些規律和法則又是寓于自然之中,自然又超越于“道”,是“道”之為道的法則與源泉。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老子哲學也可以說是一種自然哲學,因為他把萬事萬物生成和變化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具有自然屬性的“道”之中。

理解了老子“道”的思想觀念,就不難理解老子關于水的一系列論述了。老子對水最著名的論述是“上善若水”。這句話的原文出處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道德經·第八章》)這話聽起來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基于道德出發對水作出的評價和贊美。這個感覺應該說沒什么錯誤,在推理上也不存在邏輯上的顛倒或混亂。但如果在了解了老子關于“道”的思想理念后,這種道德上的評價其實就已經成為第二位的事了。

在老子思想觀念中,既然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源于取法自然的“道”,那么,作為一種具體物質的水,當然也不會是例外,應該也是由“道”而生、循“道”而行。然而,作為自然界的水,其存在形態、運動方式、功能作用等,又與其他很多物質大不相同,氣態的水可以如煙如霧似混沌世界,就像“道”在初始世界里的狀態;液態的水可以四處流動,激流澎湃若雷霆萬鈞,點滴之水雖細弱無力,但經年累月卻可以滴穿磐石;固態的水可以是雪,可以是冰,能夠塑造出無數動人心魄的美麗風景。自然界中的水,時刻處于變化之中,不像其他物質那樣形狀穩定和易于辨識、把握。水形的千變萬化、水勢的趨下不爭、水利的包孕萬物以及水性的至剛至柔等現象,給老子的思想以很多很深的啟示和聯想。水的無所不在,水的浩大無邊,水的流轉不息,這些不就是“道”的特征和屬性嗎?老子從對水的觀察與思考中,似乎找到了自然界中“道”的身影和形象。

但是,在老子的思想深處,“道”是先天而生的,可想而不可知,可念而不可即,是看不見、聽不到、抓不著、說不清的。而作為自然世界具體的、形象的水,是天與地的構成因素之一,不可能先天地而生,頂多與天地同時而生,而且是可見、可聽、可感、可知的。水的這些特點,分明又與先天之“道”構成認識和理解上的矛盾。

在老子以“道”為核心、為最高統帥的思想中,“道”在物質上是萬事萬物之宗,在倫理上屬于“上善”,即最美好、最高尚的品質。可問題是,作為萬物之宗和“上善”之品的“道”,在現實世界中都是找不到的。而只有水,一方面很有“道”的特點和味道,另一方面又確確實實不是“道”。因此,水在老子的思想王國里,就成了現實世界中“道”的替身,說水“幾于道”,就是接近“道”,也正是因為水“幾于道”,所以才有“上善若水”,即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霸州市| 沾益县| 金堂县| 许昌县| 息烽县| 土默特左旗| 凤庆县| 福海县| 江都市| 望江县| 通辽市| 灵璧县| 自治县| 保山市| 蛟河市| 阳东县| 梅河口市| 郎溪县| 大连市| 和田市| 南昌县| 平和县| 怀仁县| 松溪县| 仪陇县| 石狮市| 丰台区| 江阴市| 墨竹工卡县| 涿州市| 海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吉水县| 洛川县| 亳州市| 郓城县| 大姚县| 桐乡市| 夹江县| 郸城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