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與哲學思想(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
- 李中鋒 張朝霞
- 2524字
- 2019-01-03 14:40:41
第五節 太一生水
1993年秋,湖北荊門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沙洋縣紀山鎮的郭店村,搶救性地清理發掘了一座楚墓。該墓規模雖然不算大,而且在發掘前曾兩次被盜,但出土的隨葬器物卻很豐富,有禮器、樂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簡等。據考證墓中陪葬物得知,該墓主人生活在戰國中晚期,其身份為楚國上士。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隨葬物中,有800余枚竹簡十分引人注目,因出土于楚墓,有時也被稱為郭店楚簡。這些竹簡經過專家們數年的整理研究,確定為16篇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道家典籍2篇,篇名分別為《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儒家典籍14篇,篇名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語叢四》。這批典籍中除《老子》《緇衣》見諸傳世本,《五行》見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外,其余皆為兩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屬于被秦始皇焚燒的那一類典籍。
《太一生水》這篇典籍由14枚竹簡構成,這些竹簡兩端平齊,每枚簡標準長度為26.5厘米,個別簡因有損壞而略短一些。這些簡經整理出版后,引起海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對這篇僅305字的古佚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證,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
《太一生水》經整理后的原文內容是: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者,陰陽之所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紀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理,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責于……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并立,故過其方,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對《太一生水》這篇文獻的具體作者,現在已經很難進行考證。有人推測可能是老子繼《道德經》之后的續作,也有人認為可能是離老子時代不遠且傳承了老子思想的弟子所作。不管作者到底是誰,可以看出,《太一生水》這篇文獻無論在文風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明顯受到《道德經》的影響,具有《道德經》的內容烙印和形式烙印。《太一生水》所闡述的核心問題與老子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基本問題,在本質上是十分接近、非常相像的,即關于世界的起源和生成變化問題。老子認為世界起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太一生水》認為是起源于“太一”,太一首先生成水,水與太一相互作用形成天,天與太一相互作用形成地,天地相互作用形成神明,神明相互作用形成陰陽,陰陽相互作用形成四季。四季間的作用又形成寒熱、濕燥,濕燥的變化形成年。這就完成了一個自然周期,即所謂“成歲而止”。
有學者認為《太一生水》所提到的“寒”“熱”“濕”“燥”,實際就是一年中四季的基本特征,認為它們之間不是生成關系,而是并列關系,并列舉后世的一些典籍作為證明。
例如《呂氏春秋·書數》載有“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又如,《呂氏春秋·貴信》里說:“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風,風不信,其華不盛,華不盛則果實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則長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堅,谷不堅則五種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問。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這里將春之德歸結為“風”、夏之德歸結為“暑”、秋之德歸結為“雨”、冬之德歸結為“寒”,“四時之德”即風、暑、雨、寒。《史記·天官書》有“春風秋雨,冬寒夏暑”,《文子·九守》里也有“天有風雨寒暑”。《春秋繁露·四時之副》中也說:“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暖暑清寒,異氣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歲也。”由此可以看出,《太一生水》所講到的“寒”“熱”“濕”“燥”,實際是在論述天地間因神明、陰陽而帶來的冷暖、干濕條件,是形成季節變化的根本原因。
“太一”是天地萬物生成、四季交替變化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動因,在這個意義上,“太一”的作用和地位相當于老子的“道”。而“太一”在哪里呢?這篇文獻說“太一藏于水,行于時”。這一說法可以說與老子的理論既相似,又不同。
在老子的思想中,水的形狀、作用與狀態與“道”十分相近,無形、無聲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為,所以老子說水“幾于道”。而《太一生水》說“太一藏于水”,“太一”是世界起源的第一推動力和作用力,而這一最重要的因素卻蘊含在水中。兩者的共同點就是:都把水的存在與作用看得很高,放在其世界觀里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地位上,不管是水“幾于道”還是“太一藏于水”,都說明了世界的起源與發展變化離不開水;兩者的不同之處是:老子的“道”是高度抽象和極度概括的唯心理念,在客觀世界里是看不見、聽不到、抓不著、說不清的,而《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藏在水中的,雖然也不能為人所直接看見,但水作為它的載體,卻給世界帶來各種各樣的具體變化,在這一點上“太一”論更具有唯物主義的思想成分。
《太一生水》在論述“天道”問題上與老子的思想也十分相近。《太一生水》說:“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而老子在《道德經》中體現的貴弱思想也十分明顯,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弱者道之用”,認為道的作用就是弱。《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則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盛贊水的柔弱品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又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相對于《太一生水》所說的“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而言,只是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而已。《太一生水》與《道德經》對“天道”問題的論述雖然高度相似,但老子論天道似乎并不是其目的,老子論天道的深層目的是為了批評人道,天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而“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