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與哲學思想(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
- 李中鋒 張朝霞
- 3493字
- 2019-01-03 14:40:40
第三節 水為萬物之本源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水意象、水故事,可以說是早期華夏民族對于水的原始意識和原始思維的體現,其中不乏樸素的擬人想象、訴諸于神性的能力夸張以及半人半神的混合情節,其特點是故事性勝于史實性、主觀性大于客觀性、片斷性強于系統性。這些神話傳說可以說是信史出現之前中華早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史家考證,中國的信史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信史出現以后,諸子百家對于水的議論逐漸多起來,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是早期代表之一,他不僅所處的歷史年代早,而且對水的論述范圍也非常廣泛和豐富。在中國古代關于水是萬物之本源的思想中,管仲的理論可以說最具有代表性。作為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齊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實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史記·管晏列傳》),成就了一代霸業。后人追述其言論著成的《管子》一書,是一部叢集諸說、涉及百家、包羅萬象、宏博精深的奇書。據考證,《管子》一書是戰國初期至西漢初期數代“管仲學派”的集體著述,最后由劉向“定著”的,共計86篇,亡佚10篇。盡管該書“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但其中的多數篇章記錄或反映了管仲的治國思想。書中《水地》《牧民》等篇關于“水”的論述堪稱大觀,別具特色,蘊涵著豐富的“水文化”內容。
《水地》篇是管子較為集中論述水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管子重點論述了水何以是“具材”的論點。如果整篇閱讀《水地》篇原文,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篇文章開篇就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就是說,地是萬物的本源,是一切生命的植根之處。文章論述到最后時,又說“故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意思是,所以說水是什么呢?水是萬物的本源,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所居。這兩個觀點如果平行來看,顯然是矛盾的:一開始說地是萬物之源,怎么到后來,水也成了萬物之源呢?二者到底誰是萬物之源呢?如果說水和地都是萬物之源,這在邏輯上說不通啊!也許,正是由于這個看似存在的矛盾,才是管子這篇文章的核心論題。
《水地》篇開篇的話是這么說的:“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在這里,管子將水視為大地的血和氣,如同貫通涌流全身的筋絡和血脈,稱贊水為“具材”。何謂“具材”?現在很多人將“具材”理解為具備一切的東西,這其實是將“具”作為“俱”來解釋了,與原文意思出入較大。如果我們再讀下文的話,我們會發現,管子所說的這個“具”實際是“器具”“工具”“量具”的意思?!端亍菲又f:“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币馑际?,怎么知道水是具材呢?水柔軟而清澈,善于洗滌污穢,這是它的仁??此念伾m黑,但本質則是白的,這是它的誠實。計量水不必使用平斗斜的概,滿了就自動停止,這是它的正。不拘什么地方都可以流去,一直流到平衡而止,這是它的義。人皆攀高,水獨就下,這是它的謙卑。謙卑是納“道”之室,是王天下的器量,而水就聚集在這里。管子進而又指出,水有平準之性,可以作為量器,所以水的“準”是五量之宗師;水雖無色,而五色又非它不成,所以水的“素”是五色之質;水雖無味,而五味需水來中和,所以水的“淡”是五味之中??梢?,管子關于水是“具材”的思想,本質上是從水的形態和功能上來進行論述的。
《水地》篇對水在世界上廣泛存在的普遍性以及水對于動植物的繁育培養作用也進行了論述。說水“無不滿,無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產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這段話是對水的自然存在和生態功能的一個生動說明:水浮天載地,無處不在,世間萬物中都有水的存在,這是水獨具的神奇之處。草木得到水,根深葉茂,春華秋實;鳥獸得到水,身體肥碩,毛色潤澤,形態明麗。萬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滿生機與活力,靠的是水的滋養哺育。如果沒有水,萬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現在我們經常說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水就沒有良好的生態系統。從管子上述思想觀點看,管子是目前文獻資料中最早明確提出這些觀點的代表人物。
在《水地》篇中,管子認為水不僅是一般動物、植物的生命之源和構成之本,而且人也是由水生成的。他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慷鵀槿?,而九竅五慮出焉?!本鸥[是指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尿道和肛門,五慮指人的耳、目、鼻、口、心等五種感官的功能。管子強調的是,男女精氣相合,靠水的存在和流動形成一個人最初的形態,進而形成身體各個組成部分,然后人的各種感覺、知覺功能才可以生化出來。由此可見,管子認為水是人生命的重要載體和構成,沒有水就沒有人的生命繁衍,就沒有人的各種生理與心理活動。如果說中國遠古神話中關于人類起源于水的傳說僅僅是一種主觀想象的話,管子則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將人的生命與水的關系作了唯物主義的闡發和描述,與人和世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唯心論有顯著區別,具有鮮明的自然唯物主義傾向和特色。
管子關于人水關系的論述,還涉及水與人的性格及行為問題。他認為水不僅是孕育人生命的根本載體,而且還是產生美與丑、賢良與不肖、愚蠢與俊秀的基礎條件,即人的形貌、性格、品德、習俗等都與水密切相關,認為“夫齊之水遒躁而復,故其民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而果敢。越之水濁重而自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晉之水枯旱而渾,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簡易而好正”。(《管子·水地》)這些論述今天看來,可能存在著一些偏頗之處,但也不乏其中存在一些客觀事實。不同的地方,在人體生理特征、心理特點以及性格行為等方面,確實存在著一些差別,古今中外很多專家學者對此都懷著濃厚的興趣進行過研究和評論,有的還寫出過非常有影響的著作論述這些問題。民間日常生活及用語中對此也有很多體現,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窮山惡水出刁民”“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等,其中也蘊含著一定的道理。
管子關于水的存在與水的作用的思想,是其《水地》篇的核心內容,包含著明顯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他將水與地統一而不是割裂地作為世界萬物的本源和載體,這或許就是此篇為什么叫做“水地篇”的最主要原因。地載萬物,其中有水;水孕萬物,包含人類。水與地,水與人,實乃異中有同、同而歸一的存在體、生命體。恩格斯在談到古代的自然觀時,曾以泰勒斯為例,稱古代最初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完全是一種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在自己的萌芽時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看做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各種具有固定形態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尋找這個統一。(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8月版,第164頁)泰勒斯約生于公元前640年或前629年,約死于公元前551年;而管子約生活在公元前725—前645年,約早于泰勒斯一個世紀。管子其以水為核心的自然哲學思想,同樣也是這樣一種從異中求同的哲學思維,將生命與水、人與水等不同的命題,高度而集中地統一到水的存在與變化中。在管子看來,正是因為水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影響人的性格和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所以管子得出結論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管子·水地》),將解決水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基礎和關鍵,并認為這是不需要向人人宣傳和戶戶告誡的事情。從現在能獲得的資料看,管子的水哲學思想產生的時間不僅比泰勒斯要早得多,而且在論述內容上也要比后者豐富得多、寬廣得多和深刻得多。
有的學者認為管子盛贊水為“具材”的思想似乎是受道家鼻祖老子的影響,以自然之水的品性和功用比附于“道”或君子之德,要求人們取法于水。其實這在時間關系和思想關系上正好是搞顛倒了。老子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前471年之間,其出生時,管子已去世幾十年了,其思想形成和傳播的時期更要晚很多年,他的思想怎么能夠影響到前世之人呢?有可能的情形是,老子成長時期,管子的思想觀念及行為事跡依然在中原大地流傳,老子思想的形成倒是在吸收和批判管子學說的基礎上,以超凡脫世的態度,拋棄了管子偏重實用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思想傾向,而開創了道家大道至上、物我兩志的思維模式和基本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