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味三湘
- 范命輝
- 6820字
- 2020-04-17 10:16:17
尋味三湘
湘江,從永州藍山出發,自西向東,帶著東安雞的千年鮮滋氣韻,流出一片“辣域”,泊岸橘子洲頭,又一路北去入洞庭湖,出長江,打開了湘菜走向世界的“絲路”。
再望沱江,吊腳樓依河而懸,吊出了湘西鳳凰古城的沉穩與安靜;曲徑通幽的青石板路鋪就了王村的古村遺韻;紫鵲界梯田的蛙聲驚醒你看見的,是那兒的老農年復一年用鋤頭繪出的水墨丹青的秀美;青石板、高高的防火墻、青色的長條磚壘起的洪江古商城,以七沖八巷九條街的格局構成了古商城的宏偉與大氣;火宮殿古牌樓的高高聳立,顯示的是近500年數千湘廚爐火純青的技藝……這些遍布在湘資沅澧流域的古村古鎮古城,如繁星點綴,記載著曾經的依然的繁華。
當我們漫步在這些古村古鎮古城古巷古宅里時,沉醉在鱗次櫛比的古宅古樓之間不能自拔,唯一能救贖你的,是遇見了古鎮的飯菜、酒與煙茶。面朝天井,坐在老屋堂前,看著斑駁陸離、生滿綠茸茸的青苔的灰墻,悠悠地喝一口谷酒,吃著油亮烏紅的臘肉,你才算真正品味著古鎮的滋味。
現在想起來,2000多年前屈原漫步湘江沅水之間,也是在古村古鎮里遇見了湘菜美食,給予了他生活的力量,激發了他的民族精神,忠君愛國,正道直行。以至于在他的《楚辭》中放歌湘菜:“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鱉炮羔,有柘漿些……(大意是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
古村鎮里的美食,其實是老百姓的凡俗人生的普通飲食生活。然而,遠離這些古村古鎮時,那些簡單而又偏味的美食印象總是在腦海中閃現,并沉淀在心靈深處,成為一灶鄉愁,一種可愛的追想,時常勾起你想起鄉村鄰屋的陳年舊事,尋覓悠閑意趣,永遠牽掛。
一個個散落在三湘大地的古鎮古村落,如今都成了湖南傳統文化里的特殊符號,那些經歷千年的老屋、老井、老街成為靜態的背景,這些古村鎮的美味佳肴卻活色生鮮流傳千年,散發著樸素的香,傳承著原生態的裸烹之美,激起了我們對湘菜風味之源的定位思考。
風味,是對習俗的傳承,是對規范的突破。
風味,是對常味的有限度偏離,形成了味的偏差,這種偏差一旦成為人們所接受的美味,一種獨特的風味就出現了。
◎沅水:流淌著血粑鴨芷江鴨醬鴨的鮮香
因為沅水和巫水在這里交匯,洪江的桐油、白蠟、木材聞名,中轉鴉片的吸力,水運的發達,碼頭的繁榮,打磨出了洪江古商城,元朝末年成市。
我們穿梭在古巷中,滿城青色,看到這一棟棟高墻古宅,雖歷經風雨洗禮,卻依然塵埃滿身,滄桑滿屋,曾經的繁華收藏在殘墻斷壁中,凸現出淡淡的憂傷。而曾經忙碌的洪江人后裔淡定從容,簡單平靜度日,甘用清貧守護著先輩傳下來的祖業。當地老鄉告訴我們,鼎盛時,洪江古商城有7家銀行、23家錢莊、30家煙館、上百家作坊、17家報社、34所學堂、48個半戲臺、130家會館,依山而建,傍水而生。發展到1933年,洪江古商城的貨幣流量居湖南第二。
月上樹梢,我們還在古城里搜尋夜色與民風。轉一個彎,來到了洪江大橋下,順著江邊,一眼看過去,千燈閃爍,燈光下照出了洪江夜市的熱鬧,與古商城的寧靜形成明顯對比。
我們在臨河的小餐館坐下,一口氣點下了活魚鮮、血粑鴨、泡蘿卜和幾款小菜,借著岸那邊上空射來的月光,擺酒洪江左岸小飲。
洪江泡蘿卜,酸水壇子里取出來,長條形一塊,兩種吃法,一種原味吃,什么都不加,又酸又脆。另一種吃法是加點辣椒粉,切成米的香菜,一拌,又酸又辣,又脆又香。難怪汪曾褀老先生到了湖南后,在《蘿卜》中夸泡蘿卜好吃。
血粑鴨,姜香原味,蔥香富嫩,不愧是洪江名菜,雖是河邊小店,也做得很有地方特色。
這種鴨子的妙處是加入了油炸的糯粑,和鴨子一起煨出來,軟糯鮮香,含香帶辣。
離洪江不遠有芷江。芷江鴨也著名。比起洪江血粑鴨,芷江人炒鴨不放糯粑。相同的是都放姜,放辣椒,放鴨血炒。一只鴨子最好的,是鴨頭、鴨腳、鴨翅,芷江人稱之為“桌上三杰”。芷江有句民謠說得好:“八月八來八月終,八月十五殺鴨公,鴨頭鴨腳老板吃,翼翅棒棒待長工?!彼曾喿釉琢撕?,這頭、腳、翅一定是整塊取下,不砍碎下鍋的,只鴨身砍塊,用茶油,放姜、辣椒、蒜、蔥,先爆后煸,再淋上鴨血稍炒,鮮香味濃。
或許是懷化的麻鴨出名,懷化鴨子的吃法很多。我在朋友老鄧家吃過“懷化醬鴨”,很有味道。此醬鴨非長沙的醬板鴨。老鄧夫人孫姐是懷化人,燒得一手家鄉好菜。尤其是懷化醬鴨,我最喜歡吃。孫姐烹炒懷化醬鴨很講究,非懷化的麻鴨不炒,佐以老姜爆炒出油,噴料酒炒干,再用懷化甜醬煸炒出油香,放辣椒、胡蔥煸炒加水一燜收汁,香辣出鮮。
甜醬出鮮,胡蔥出香。按照懷化人習俗,炒鴨子一定要放甜醬和胡蔥。胡蔥是一種長在山里的野蔥,吃一口胡蔥煎蛋,眼睛就有被霧氣蒙了一下的感覺,胡蔥入菜主要是提香。甜醬,不是通常說的甜面醬,是懷化特產,沿襲洪江源春醬坊傳統配方工藝,以麥子純天然發酵而成,醬紅亮澤,香味醇厚,咸鮮微辣。用它炒鮮豬肉,能炒出鴨子的味道,有“假鴨子”一說。鴨頭、鴨菌子、鴨肝、鴨腸全都要放一起炒,鴨頭要敬給席上最珍貴的客人,“頭”嘛。
◎洞市:依然載著茶馬古道的初美
烈日當頭,我們雖饑腸轆轆,仍拖著疲勞在安化洞市古鎮上搜尋。
洞市,雖然當年由茶葉帶來的繁華已經不再,但她仍以其獨有的安靜,默默地訴說著昔日茶馬古道的故事。
麻溪河永錫橋上的馬蹄印,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古道,老街上斑駁的老木屋……依然靜靜地承載著茶馬古道的初美。
沉寂在老宅子里的老灶爐、老竹碗柜、老式鐵爐鍋成了我們最驚喜的發現,因為這一次,我們是帶著尋找湘菜老器具、老古董任務而出發的,特別是那掛在布滿灰塵的老土磚墻上的竹碗柜,簡單、實用,而且年代久遠。一問家里老翁,才知這玩意至少一百年沒動過它。
穿過鄰山而建的老屋走廊,拐個彎,一家屋子里的一排壇壇罐罐把我們留下來了,開口便問掌柜的,這壇子里裝的什么?
“瓿酸菜”、“刀豆絲”、“鹽辣椒”、“芋頭荷子”、“剁辣椒”……掌柜揭開一個壇口,從壇子里抓出一把色澤微深的豆角茄子皮來,壇香撲鼻,好,就來這個,怎么吃?
“炒肉,還有瓿酸菜煮魚勝過貴州的酸湯魚。”就這樣,全是壇子菜當主角調味,一席壇子菜炒上來,酸、咸、辣、鮮、香。尤其是那“瓿酸菜煮魚”一上桌,隨著土泥爐火焰升起,滿屋沸騰著瓿酸菜魚香。
法國服裝設計大師圣勃朗說:“精美的衣服,躲藏在柜子深處,也逃不過女人的眼睛?!惫沛偟拿朗骋嗳绱恕H绻子檬ゲ实脑捳f,“精做的家常便飯,雖隱藏在古鎮人家深處,也逃不過好吃鬼的嗅覺。”
◎張谷英村:依舊云淡風輕的日子
走進張谷英村,有一種走迷宮的感覺。
張谷英村,這個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古村落,目前仍保留著1732間房屋,5.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之大,令人驚嘆。最精彩的是龐大的院落,隱蔽的地下排水系統從未堵塞過。當地人告訴我:祖輩們信奉“山管人丁水管財,財宜藏而不宜泄”,所以這古村四面環山,整個院落的排水都從地下走。
我們流連于院落間的走道上,一個個院子里曬著辣椒、刀豆、酸菜、馬齒莧、黃瓜皮之類的太陽味干菜,一家家自產自銷的小作坊還在靜靜地經營,油豆腐店、水豆腐坊、干貨酸菜屋、谷酒坊、南食店,各式各樣。與之相鄰相間的,有禾塘、曬墊、池塘,麻石老井,小橋流水,躲在歲月的皺褶里,更顯古老的村俗民風遺韻。
張谷英大屋大門不高,不特別大,從外面看,建筑是低調的奢華,給人一種樸素感,依然散發著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的氣息。
征得主人同意,我們在張谷英大屋的大門口擺起了飯桌,想過一次張家大屋的家居生活癮。當時正值山間小雞婆筍、黃鱔當季,我們在主人的推薦下,毫不猶豫地點了小炒雞婆筍、干煸黃鱔、大蒜炒臘肉、炒白辣椒和小菜。印象最好的是干煸黃鱔,與湖南名菜黃燜鱔魚做法不同,老大媽用干煸手法,黃鱔紅鍋炒干血水,再下茶油,干炸鱔魚,和著辣椒蒜頭,煸得鱔魚干鮮起卷,肉酥而嫩,蒜香而辣。
張谷英村,背負青山,迎面藍天,老百姓依舊粗茶淡飯,這里的日子,永遠云淡風輕。
◎張家界的土家合渣
澧水的中上游是張家界,有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大自然保護區。這里,除了自然美景,就是自然美食。在那里的山間小店,純粹的本地特色土味。土家三下鍋、土家合渣、酸酢魚、巖耳燉老鴨,一切還是那樣的原汁原味。
“土家合渣”又叫“推合渣”。將黃豆用水泡脹后,用石磨推成豆漿,再將豆漿兌水放入鍋中煮開,加入切好的菜絲煮開,就制成了一鍋乳白帶綠的合渣。比起打豆腐來,“推合渣”要簡單些,所以土家人又稱“合渣”為“懶豆腐”。
農忙間隙土家人常?!巴啤币诲伜显锢飫谧骰丶荫R上來一碗,及時充饑。
一鍋合渣,一家人可以吃好幾天。合渣的吃法也很多。有的吃得稀,不加任何調料,稱為淡合渣,是真正的“喝”渣;有時加點洋芋一起煮食。在夏天,喝合渣能解渴消暑。特別是在合渣放幾天后會變酸,土家人稱之為“酸合渣”,酸得人的神經都癢酥酥的,解渴消暑的效果更妙。冬天吃合渣能暖身子,合渣中放點辣椒、油、鹽、大蒜等煮開來吃,熱辣舒暢。
巖耳,又名石耳,生長在武陵源砂巖絕壁上,黑色,古為貢品。《永定縣志》中記載,巖耳系民間珍品,食中佳肴,并有去熱消火滋補之功能。和肉作羹或燉雞,味道鮮美。
張家界聚居土家族人多。很多美食,出自土家族人之手。因為土家人講究節日飲食的豐富,很多美食就這樣傳下來了。特別是過年,土家人團聚有“趕年”之俗。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比起漢族,提前一天就歡慶過年。過年的團年飯自然豐盛,有著濃濃的土家特色、土家風俗、土家風情。
◎王村:踏著青石板追尋牛頭宴
王村,這個掛在瀑布上的小鎮,楚蜀通津,曾是王者之村,酉水從村前流過,依河而建的2000多年古村鎮依舊古韻猶存。王村因為劉曉慶主演的“芙蓉鎮”而出名。那年農歷四月初三,我們趕上了芙蓉鎮土家族的“舍巴節”,品到原味的“牛頭宴”。
舍巴節是湘西土家族的祭祀性節日,主要祭祀神與祖。節日上的牛頭宴氣勢非凡:整只牛烹熟后,連鍋一起上席,再配上泡壇子紅辣椒、酸肉、蒿子粑、臘肉之類,味多,豐盛。狂歡的人們還吹著樹皮做的大號,一口佳肴,一口竹筒米酒。一席牛頭宴,能讓人感受到土家人的神秘、豪爽與好客。
◎高椅:馬頭墻下的吃食
會同縣的高椅,也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古村落。
巫水在這里拐出了一個大彎,沖出了高椅古村。南宋楊再思家族在這里打造出了104幢窨子屋,現在住在這里的村民大多姓“楊”,侗族人居多。連成片的古村落里,青瓦灰墻上伸出的馬頭墻最美,給人一種天天向上的力量。在這個村子里,一種名為“耳朵粑粑”的糍粑是小伙子見岳父母的定親禮物,這樣的吃食,以糯米為料,家家會做。侗族人嗜酸,愛吃糯米,喜喝油茶。
我們來到一家四合院的人家,80歲的娭毑非常健康,一看到我們就說:“坐,坐,請坐”,“泡茶”,“吃飯嗎?”一口氣把迎客的禮數都說了。弄得我們在她家馬頭墻邊坐下連說:“有什么菜?”
“你到我們廚房里去看看?!崩蠆謿策呅呎f,“嘗嘗我們用柴火燒出來的飯菜。”
“臘肉、臘雞、臘魚”,“剛剛焙好的小火焙魚”,“園子里還有土雞、小菜,看你們喜歡吃什么,都有?!?/p>
“這是剛從巫水里捉來的小河魚,活的。”一猜就知這剛進屋的提籃老鄉是老娭毑的兒子打完魚回家了。
“來一個荷包蛋煮河魚,怎么樣?”娭毑向我們介紹說,“荷包蛋煮小河魚,是我媽媽傳給我的做法,保證好吃,男人吃了還養生哦?!?/p>
“養生的呀,來一個?!薄霸俪磦€臘肉,洋姜炒土雞,水煮菜腦殼,小炒絲瓜。”
洋姜炒土雞,味妙。妙在這道菜,與辣并行的,是洋姜的回甘,而且還能在喉嚨的深處找到它。洋姜是先陰干再入壇密封后取出來的,切片,和著辣椒與土雞煸炒。
◎通道:侗寨喝酒喝到月亮升起來
離開高椅,迎接我們的是通道侗寨。
侗寨一般建在寬敞的地方,四面環山,有水流過。侗族人的慣例是建寨先建鼓樓。鼓樓,侗族人集會、議事、說理的地方。所以,侗寨有“無寨不鼓樓”之說。
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皇都侗寨三腌”,怎一個“咸”字了得?腌魚、腌肉、腌鴨三腌上桌,又咸又辣,酒過三巡后,我們又借著這“三腌”的咸辣之滋,下飯三碗。
特別是到了芋頭侗寨,侗族人很盛情,吃飯喝酒還要唱敬酒歌:“情哥哥你慢慢喝,喝到太陽落山坡,喝到月亮升起來,留在侗家歇歇腳。”那天,偉哥最幸福,3個侗寨姑娘邊唱歌,邊敬他的酒,歌聲不停,客人喝酒也不能停下來,那一刻,偉哥一下子喝了五大杯米酒,結果席未散人先醉,那一晚,我們只好“留在侗家歇歇腳”,去赴一場侗家合攏宴。
合攏宴,是侗家人宴請客人、集會、慶典時的一種獨特筵席。在寬敞的地坪、大開間房子里將長條桌接成長龍,人們坐在長桌的兩邊吃飯。如果擺在街中,又稱街心宴。人們在品嘗了菜肴后,將菜碗往下一個還未品嘗的客人方向移動,讓席上的人們都能吃到上席的菜肴。當地人習慣稱此為“轉轉菜”。這種合攏宴的另一個特點是一家人請客,多家村鄰街坊作陪,作陪的一方也拿出自己家里的好菜好酒拼席,合起來菜品豐盛多樣,以示客氣。
侗家嗜酸。合攏宴上自然少不了酸,客人來了即開壇取出自己精心調制的腌酸食材烹制美味相待。酸魚、酸雞、酸鴨、酸牛肉、酸豬肉、酸豆角、酸蘿卜、酸黃瓜、酸姜、酸辣椒等,或蒸、或炒、或炸、或煮,花色很多。
◎江華:瑤家盛宴十八釀
“瑤家十八釀”,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人的特色美食。
江華瑤族自治縣位于湖南最南端,毗鄰兩廣,是中國最大的瑤族自治縣,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除了瑤家臘味、荷葉粉蒸肉、瑤家野菜外,最有特色的便是釀菜。
千百年來,每逢佳節和貴賓到來,瑤族人家家戶戶都要做“釀”菜。傳統湘菜中的名菜辣椒釀肉、苦瓜釀肉就源于此?,幾迦说膹N房里只要有肉和蔬菜瓜果,什么都可以釀。十八釀是一個概念,表示多的意思。瑤家人常以水豆腐、油豆腐、米豆腐、魔芋、辣椒、山筍、茄子、苦瓜、牛耳菜、油賴皮、香菇、絲瓜、蓮藕、蛋皮、冬瓜、蘿卜、螺螄等為料,伴以肉餡“釀”進其中,或蒸、或炸、或煎、或煮即成。諸如辣椒釀肉、苦瓜釀肉、釀水豆腐、釀香菇、釀油豆腐、釀春筍、釀木薯、釀南瓜花、釀田螺……隨心所“釀”。
釀菜有小竅門,肉餡不能用絞肉機絞,要將七瘦三肥的豬肉用手工剁碎,才能確保肉的口感。然后加鹽、味精、生粉備用。如果想更鮮嫩,可以在剁好的肉餡里拌上雞蛋清。蔬菜瓜果要選擇比較細的,如果個頭太大,中間的空隙就必須要塞下較多的肉。這樣會少了瓜果的清爽,而“肉味”就太過濃郁。
瑤家十八釀的第一釀是“釀水豆腐”,是最有民俗文化意境的菜,也是一道考驗手藝的菜。先要將嫩豆腐切成兩半,用筷子將切開面中心的豆腐絞碎,再將肉餡兒慢慢塞進去。最關鍵的是,將肉餡塞進去時,要保證前面不裂開,而后面又有一點點“破土而出”,這樣才能浸入油鹽的味道。最好的辦法是將水豆腐用手半握起來,這樣豆腐就不容易開裂了。“水豆腐釀”不但做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夾的時候更要小心。因為豆腐太嫩太滑,稍微用力就碎了。
江華瑤家流傳著一句話:夾不起水豆腐釀的當地人不是瑤家人;夾得起水豆腐釀的外地人,就可以做瑤家女婿啦。
以豆腐釀為主的“瑤家十八釀”,承載的是瑤家人的飲食習俗與文化。如果做成一桌十八釀全席,更是一席特色獨具的瑤家盛宴。
◎沅陵:風雨橋連著曬蘭的傳說
沅陵,因沅水而美得令人心醉的地方。沅陵屬地懷化,地處沅水中游,史書記載為“五溪”之地。是少數民族聚集比較多的地方,飲食風俗多樣。沅陵的曬蘭就是其中的一大特色代表。
千百年來,沅水的豐沛,帶來了水運的發達,男人都去跑水運謀生,女人留在家。心疼丈夫的老婆為了讓老公在船上吃得營養一點,把豬后腿肉腌上鹽、花椒之類,晾曬干。老公上船出鄉,把曬干的肉放在竹籃子里,掛在船上吹風通氣就是曬蘭,用餐時取下一小塊或蒸或炒或炸,有火腿的鮮,卻無火腿的咸;有風吹肉的香,卻比風吹肉嫩潤。
2013年10月20日,在長沙舉辦的第23屆全國廚師節上,沅陵的曬蘭肉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名廚大廚的嘖嘖稱贊。懷化的湘菜展臺很有民族風味。展臺上,他們以一頭2.48米長的臘整豬為背景迎客,侗家的風雨橋一頭連著沅陵的“曬蘭肉”,一頭連著“鴻運當頭”和黑乎乎的“蕨粑”。曬蘭肉做得特別精致,而且其背后的故事躍然盤中:一個大長方形盤中,以綠色為底,用9根沒有剝殼的小雞婆筍拼成排,宛如一個“小小竹排江中流”,刀工整齊的曬蘭肉捆成柴把,擺在其上,船頭站一瓷制船工,一如纖夫撐船,意境大氣有味。而從中升起的曬蘭肉的干香縷縷,吸引著八方來賓。
……
深秋的長沙變得涼快了,從湘江路進人民西路通向白果園,街邊的銀杏樹葉,一抹金黃在樹枝上搖曳、飄零,而白果園老公館老宅子里老灶熬出來的美味卻越來越歷久彌香。
廚房里隨風吹來的陣陣香氣,早已激活了我的味蕾,勾起一陣一陣的食欲饞饑。
海參、老母雞、紅蘿卜、黃豆、臘肉都是吃火功的料,煤火灶上的甑缽爐子使勁地沸騰,時兒升騰出一股紅蘿卜的清香,時兒飄來一陣臘肉的陳香?;蛟S,這就是城市的老宅湘菜傳承古村鎮老灶美食的異曲同“根”,深巷老灶香。
湘菜,之所以幾千年不衰,她的生命力就在于熱愛她的廚師們不斷傳承,創新,時尚,綠色,營養。
所以,最愛光顧的老店、喝了想再來一碗的湯、香得撩人的點心……一并成為了我們守望湘菜的味覺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