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仙嶺米餃與青蒿餃
霧雨罩冬,潤物無聲。霧雨中的蘇仙嶺仿佛一幅水墨畫。
我們從郴州蘇仙嶺下來,在馬路邊遇到一食攤,蒸籠里熱氣騰騰,一股特殊辛香飄來,走近一看,我才發(fā)現(xiàn)是青蒿餃香。正吸引著一對外披綠色外套內穿白襯衣的窈窕少女購買。我在想,這么精致誘人的食物,說不定當年張學良被軟禁住在蘇仙嶺的時候也吃過。
青蒿,一種野生草本植物,氣味芬芳。有散寒祛濕之功效,清明前后為最佳飲食季。這青蒿餃,是我平生第一次見識。取青蒿搗汁,有一股香味,和入粳稻米(摻有糯米)磨出的粉團中,把素白的米粉染成嫩綠,揉團,搟皮,包餃,一蒸,旋即清芬翠綠如膏,吃到嘴里,以純潔的本色原味撞擊出豐繁多滋的口感。
千百年來,湖南人拿青蒿來揉入米粉團中做蒿子粑粑。有民謠說:“糯米艾葉細細磨,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用煮,清明共吃艾饃饃。”“清明吃艾餃,勿怕陣雨澆。”說的就是清明時節(jié)吃艾粑粑艾餃子的習俗。因為青蒿又稱作“艾”,艾餃,就是青蒿餃。
食攤由兩位婦人打點著,一位負責蒸和賣,站著,兼迎賓;一位負責包餃子,坐著。只見她出劑子,搟皮,包餡,折擠成皺,又快又麻利,一個個包得彎弓如月齊整有型。以米粉漿團為料做出來稱為餃子的,長沙有一種“糖餃子”,名為餃子沒包餡,以糯米粉揉條油炸撒白砂糖而成,金黃色的餃子上沾滿白色砂糖,甚是雅致,吃起來咯吱咯吱,操作上比做青蒿餃簡單。是上了年紀的老長沙最喜歡的食物。
攤上女主人告訴我,他們只賣兩種餃,一為米餃,白色。一為青蒿餃,翠綠色。分別有鮮肉餡、酸菜餡、玉米餡、紅豆餡4種,一餃一味,共8個花色,5元4個。
我們在凜冽的寒風中爬了一上午的蘇仙嶺,正餓著,毫不猶豫買了8個花色餃子充饑。
首先遇到的是鮮肉青蒿餃,因為青辛與咸鮮的混合,以素托葷,清芳翠綠,更是潤澤出味。
紅豆青蒿餃,有那股辛沖的青蒿氣在粉團中融化,激發(fā)出一種甘滋妙味,翠色膏潤,香美嫵媚。
而玉米青蒿餃,因為鮮玉米的充實,清辛甜脆素凈,翠綠柔嫩。
再嘗酸菜米餃,糯潤玉白,雖然沒有青蒿的沖氣,嚼來酸辣咸鮮,深濃馥郁。
紅豆米餃,因為紅豆的助陣,提味助甘,滿口甘甜,又帶著清洌的米香,芳醇柔潤。
米餃,色白如玉;青蒿餃,清芬玉綠。雖為一小小餃子,卻傳承著厚重的南方稻作米食文化。百搭隨和,可包出香菇餃、海鮮餃、韭菜餃,羊肉餃等,濃淡葷素不拘一格。入口滑潤,或柔滑甘鮮甜蜜蜜,或彈柔軟糯咸滋滋,余味悠久裊裊不盡,在舌間溫潤柔厚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