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樹立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王海英 吉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摘要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思想狀態和心理體驗,但它的發生卻有賴于社會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經濟、政治等社會實存領域的快速發展使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第一次擁有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信既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必然結果,更是對思想領域的必然要求和有待完成的思想任務。作為思想任務,文化自信集中體現為面向時代和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需要依賴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兩大文化資源。傳統文化的人生哲學以人的自我提升和人倫幸福為目標,不僅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而且對現代性的諸多問題具有強大的糾偏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以及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價值取向,在我國近現代民族解放和社會轉型的激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創新和發展將繼續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依托上述兩大文化傳統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可以從三個路徑入手:第一,以經典研究為契機,深入理解兩種文化底蘊的基本原理。第二,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在解決時代問題中進行文化轉化和創新。第三,以國際視野為胸懷,通過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文化自信”這一概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正確判斷,是社會發展狀況在國人精神面貌上的必然反映。廣義的文化自信指人類文化的各個層面,包括器物層面、制度層面、理念層面的自信,狹義的文化自信則是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自信。習近平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都以文化自信為根基,而且都是更廣泛意義的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信既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對當前思想領域的必然要求和有待完成的思想任務。作為思想任務,文化自信集中體現為面向時代和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今日中國文化自信之產生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思想狀態和心理體驗,但它的發生卻有賴于社會的物質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25.也就是說,雖然人的思想觀念直接產生于人的思維,但是進行思維的人則受到物質生產和物質關系的制約。同時,雖然思想一旦產生后將對物質活動產生巨大影響,但在二者關系中,人的物質活動乃具有時間上和邏輯上的先在性。因此,社會物質基礎直接影響其文化發展。李景林先生即指出:“一種文化價值的隱與顯、萎縮與擴張,常常與其所依止的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實存領域的弱勢與強勢相關”,而且“一種實存領域的強勢與衰落,又常引發人們對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因果性追問,產生對相應的文化因素之正面或負面的價值認定。”李景林.文化的“無用之用”與儒學未來發展的契機和天命 [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一個社會在物質領域表現衰弱,其文化價值即會隱而不顯,即便優秀文化理念也可能遭到負面評價。反之,物質實存的快速發展會引起對其文化價值的正面評價,并促進文化的發展和擴張。因此,如何評價一種文化的價值在直接意義上并不依賴于文化本身,而是取決于文化所依附的社會物質實存。物質實存構成文化發展的功利性因素。

社會物質實存與文化發展的功利關系為我們理解近代以來國人矛盾的文化心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自鴉片戰爭失利,國人始奮力“師夷長技以制夷”。然而無論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都無法解決亡國滅種的危機。器物層面和制度層面的失敗使人遂將衰落根源歸咎于文化傳統。于是“五四”時期便出現“打倒孔家店”“廢除中醫和漢字”的主張。之后的一個多世紀,尤以“文革”期間為甚,文化激進主義和反傳統傾向幾乎占據思想主流。反思百多年來對文化傳統的批判和否定,其主要根源并非在于文化本身的錯誤,而是文化主體在國力疲弱、無暇理解自身文化時的自卑心態使然。

如今鴉片戰爭已過去近兩個世紀。期間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僅獲得了民族解放,而且實現了國家富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經濟上,我們擺脫了蘇聯計劃經濟教條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中國化創新,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短短幾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兩三百年的發展歷程。在政治上,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獨創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和民主集中制。這既保證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力,又保障了政權的高效有序運行。如今,在21世紀的世界舞臺上,我們日益承擔更加重要的國家責任,并對世界發展進程帶來日益深刻的影響。這些物質實存領域的發展,使國人逐漸擁有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伴隨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也倍受世界矚目。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的角度,中華民族都在近代以來第一次獲得了深刻的文化自信。因此,習近平不無感慨地講,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化資源

中國道路的巨大成功使我們重拾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更深層的表現是面向時代和未來的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本質上是立足文化傳統,在解決時代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文化轉化和文化創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兩大寶貴的文化傳統。前者是中華各民族幾千年文化融合的結果,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古代文明。后者在近現代民族解放和社會轉型的激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古老華夏得以躋身現代文明。此二者構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深厚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兼容并包、自我更新的能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總書記談到的六個概念,反映了傳統文化人生哲學的基本線索:以道德修養為基礎,達成和諧的人己關系和人際關系,形成合理的政治理念,進而共建理想世界。與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化傳統相比,中國傳統文化“重人生而不重知論”。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9.西方文化重知識建構,中國文化則以“立人”為文化目標。這表現為在敬法自然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秉承于天地的人的本性,在成人成物的過程中修身成己。因此,傳統文化是以人的自我提升和人倫幸福為目標。這不僅強調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成長、將人與人之間的傷害降至最小,而且牢固建立起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內在關聯。因此,傳統文化在面對現代性的諸多困境,如理性膨脹帶來的主體性的危機、技術祛魅所產生的人與意義的疏離、以知識裁制自然造成的環境危機等問題時,具有強大的糾偏能力。傳統文化的人生哲學對現代乃至未來都將發揮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發展理論。作為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它的力量源自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以及鮮明合理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發展,不斷向高級階段進步,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這一價值取向使馬克思主義獲得了來自人民的強大的物質力量。在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正是在這一立場指引下,廣泛團結和發動群眾,在客觀條件幾乎不具備的情況下,贏得了一場人民的戰爭和正義的戰爭。期間形成了充滿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的革命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我黨仍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時刻以人民利益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指導中國的改革和建設事業走向成功。在此過程中,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以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的精神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歷史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改造了近現代中國,同時近現代中國的革命實踐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我們仍然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創新和發展,使之成為指導中國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路徑

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同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應以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理性地梳理本土文化、自覺地吸納外來文化,并針對現實、放眼未來,創造屬于今天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形成中華民族新的文化傳統。文化強國的根本路徑大致有三個方向。

一是以經典研究為契機,深入理解兩種文化資源的基本原理。研究經典的目的并非沉浸于故紙堆中,而是通過微觀研究獲得宏觀智慧。將傳統文化的基本觀念還原到具體文本和歷史情境中理解,并仔細考察其概念演進的學理邏輯和歷史動因。目的是界定文化觀念的適用范圍及其現代轉化的可能空間。另外,還要研究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發掘文化演進的一貫邏輯。這個邏輯無論是性情與禮教的關系、心理與文化的關系,還是教化功能的展開、政治功能的體現,都表明傳統文化的目標在于立人而非立知,是實踐的哲學而非理論的哲學。只有把握這一精神,才能明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優長與缺失,進而在社會轉型和文化建設過程中更合理地自我定位和自我選擇。

關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原理,學界已取得諸多共識,但某些關鍵性問題還需依據文本深入研究。怎樣理解共產主義需要我們仔細研讀文本,厘清作為社會制度的共產主義和作為終極理想的共產主義,以及作為現實運動的共產主義和作為價值取向的共產主義。唯此才能使共產主義信仰真正深入人心。另外,怎樣理解馬克思一生的思考邏輯,是否存在“兩個馬克思”,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和人本主義在其理論發展中究竟居于何種地位等問題,關系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理解,仍然需要在深入研究經典著作中尋找答案。只有深入文本研究,才能擺脫情緒立場和理論教條的控制,從而獲得處理文化資源的理性自覺的能力。

二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在解決時代問題中進行文化轉化和創新。習近平強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在當代轉化和創新的目標在哪里?動力來自何方?這需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解決中國社會的具體問題時產生的,如今,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面臨的新問題同樣需要到文化根基處尋找答案。目前,我們正處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而且面臨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疊加的復雜局面。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諸多現實問題,如人的核心價值觀念的問題、人的個體意識尊重與團體和諧的問題、道德與法治在社會行為規范中的關系問題、民主意識與科學精神的培養問題、社會發展與環境危機的矛盾問題等。這些現實矛盾和文化沖突都需要依靠傳統概念的現代轉化和吸納西方理念進行文化創新來解決。如果說研讀經典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準備工作,那么對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轉化和創新則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具體實施。

三是以國際視野為胸懷,通過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交流和融合從來都是雙向的,吸納異質文化與傳播自身文化同為文化自信的表現。而且從文化的性質而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不僅要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更要積極向其他民族傳播我們的文化理念。傳統文化的人生智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理論成果,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名片。我們要善于利用這張文化名片,把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作為我國長期的對外文化戰略。在這方面,國家層面早已著手,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未來中華文化走出去,還應該積極推動民間層面的文化交流,加強學術團體和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的溝通協作,使中華文化獲得更為廣泛的理解和接受。以此為基礎,我們還要善于發揚中華文化“貴和尚中”“和實生物”的精神,嘗試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相互理解的平臺,化解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和對立,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昌邑市| 溧阳市| 东宁县| 桑日县| 吉木萨尔县| 旺苍县| 洛扎县| 科尔| 西青区| 大丰市| 平远县| 渭南市| 柞水县| 姚安县| 仲巴县| 渭源县| 环江| 临西县| 滨海县| 安化县| 永川市| 剑河县| 随州市| 威海市| 扎鲁特旗| 扶绥县| 济阳县| 东阳市| 新闻| 承德县| 永州市| 眉山市| 上蔡县| 上虞市| 泰州市| 彩票| 吉首市| 文山县| 济阳县|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