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
- 3060字
- 2018-11-08 18:06:26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
摘要 為使習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落地,建議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這有助于解決長期形成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迷、文化自貶問題,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科學、深厚、堅實的文化基礎。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必須站在戰略高度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文化教育、文化生產、文化傳播與文化服務等戰略,形成文化自信的戰略合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工程 文化教育 文化生產 文化傳播 文化服務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第一次將文化自信提到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的高度。四個自信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關聯,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石。堅定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使命擔當。真正實現文化自信,必須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
一、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的戰略意義
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即意味著我們還不夠自信。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是將習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落地,解決人們長期形成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迷與文化自貶問題,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科學、深厚、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是解決面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文化自卑問題,為道路自信奠定科學的文化基礎。近代以來,西方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經濟實力快速提升、社會生活文明進步、思想意識自由開放,導致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自我否定、科學文化的自我懷疑、社會文明的自我蔑視。只有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才能切實改變我國發展相對落后、實力相對不強、創新相對不足的面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二是解決面對當代價值多元的文化自迷問題,為理論自信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多元社會思潮的泛濫、封建殘余思想的復燃,導致人們對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選擇迷惑、對文化價值判斷的標準迷失與文化功能的認知迷茫。只有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全面推進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切實改變人們對社會主義現狀的模糊認識乃至錯誤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三是解決面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文化自貶問題,為制度自信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拉美、北非、西亞等多國改旗易幟,導致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感到擔憂,對共產主義的理想感到破滅,對資本主義的幻想重又燃起。只有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切實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二、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的約束條件
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是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狀況都會制約這一工程的實施、影響這一工程的效果。從工程實施的主體來看,制約工程的約束條件主要有主體的文化自覺、文化自省與文化自強問題。
一是主體能否堅持文化自覺。民眾主體在文化認知上能否做到自覺學習,正確認識、全面了解、科學評價中華文化的優勢和不足、價值和地位;單位主體在文化責任上能否做到自覺擔當,主動承擔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責任;社會主體在文化實踐上能否做到自覺行動,深入挖掘傳統優秀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明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是主體能否堅持文化自省。對文化歷史能否做到時時反思,在傳承時剔除過時的、錯誤的文化要素,在弘揚時重組正確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要素;對文化現狀能否做到事事慎思,全面審視在文化傳揚與學習借鑒上做了什么、結果如何,在追求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進程中出現的信仰迷茫問題;對文化發展能否做到處處深思,既強調對道路、理論和制度保持高度自信,又對面臨的各種困難、挫折和問題保持高度警覺,應經常自警自省、反思經驗教訓。
三是主體能否堅持文化自強。在文化動力上堅持依靠自己,無論順境逆境都有自強發展的心態、自主發展的心氣兒,堅決摒棄依賴甚至照搬照抄別國的心理;在文化能力上堅持做強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有能做強的底子、不畏強的底氣,既有學習先進的開放心態,又有增強能力的宏偉氣魄;在文化實力上堅持超越自己,無論領先落后都有超越的勇氣、趕超的士氣,堅決摒棄自滿、懈怠情緒,不斷壯大實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三、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的宏觀戰略
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必須站在戰略高度做好頂層設計。建議在黨的十九大上,將實施國家文化自信工程,上升為全黨意志寫進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這一工程作出宏觀規劃,制定實施文化教育、文化生產、文化傳播與文化服務等戰略,形成文化自信的戰略合力。
一是制定實施文化教育戰略。中宣部、教育部牽頭統籌制訂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階段的文化教育戰略規劃,對每一階段、每一年級文化教育目標、內容、方式、舉措、保障等進行系統研究、作出明確規定,全面納入必修課程體系,解決國民對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全面認知認同問題。目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已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體系,但效果不盡人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還處于各自為政、參差不齊狀態;社會層面的文化教育基本處于空白;高雅藝術進校園也只是杯水車薪,根本滿足不了全面文化教育的需求。沒有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認同,文化自信就會根基不牢。
二是制定實施文化生產戰略。中宣部、文化部牽頭統籌制訂文化產品、文化作品、文化展品等文化生產戰略規劃,建立起從生產策劃、生產創作、生產制作、生產實踐和生產審查等全過程科學有效的引導機制、動力機制、生產機制、反饋機制等,提升策劃能力、創作能力和制作水平,解決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問題。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既要有原則、方向的硬規定,更要有使命、責任的軟約束;既要尊重市場規律、提升受眾品味、強化高層次需求引導,更要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源頭把關、注重正能量產品主導,以前端主題審查、價值判斷、社會效益預估為重點。解決不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文化自信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三是制定實施文化傳播戰略。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與中聯部牽頭制訂對內文化宣傳與對外文化輸出的文化傳播戰略規劃,加大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途徑、傳播載體、傳播技術、傳播能力等全媒體文化傳播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加強主流媒體與社會媒體、網絡媒體與新興媒體傳播的融合,解決文化導向與正向力量問題。對內文化宣傳要著力于樹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信心與對政府工作的信任;對外文化輸出要著力于樹立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良好的文明形象,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理念的理解和認同。沒有正向的文化力量,文化自信就會迷失方向。
四是制定實施文化服務戰略。文化部、廣電總局等牽頭制訂文化設施開放、產品供給、活動開展、日常生活等文化服務戰略規劃,大力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全面落地,加大老少邊窮地區、城市弱勢群體的文化精準服務力度,加大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圖書館等設施的開發開放,解決文化的普惠性和共享性問題。注重歷史文化資源與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加強當代文化資源與世界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提升,著力文化設施開放的有用性,促進文化產品供給的優質化,突出文化活動開展的高品位,增強文化生活服務的有效性,把握群眾文化需求的針對性。沒有文化的普惠和共享,文化自信就會缺失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