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建構資源和策略

劉立華 北京交通大學話語與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 話語體系之所以被當作一個時代課題提出來,有其背后的學理和現實意義。在國家戰略層面,打造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是我黨建設的重要歷史傳統。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保證,打造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必然性和急迫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中國文化是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源泉,中國現代化成就是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素材,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是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在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的策略中,應形成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究的合力,應關注當代中國的具體話語實踐,堅持理論應用實踐的案例研究。同時,應加大話語體系人才的培養,提升國家的話語能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話語能力


話語體系這一概念與話語這一概念密切相連。話語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語言學研究,用來描述大于句子的語言學單位,后來逐步滲透到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隨著社會建構主義的興起,話語的社會建構功能得到凸顯,話語被界定為一種意義的實踐形式,或是一種社會實踐,話語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在建構社會現實。據此,話語體系可以界定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征,話語體系蘊含了特定的思想立場和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在呈現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在形塑社會現實。

話語體系之所以被當作一個時代課題提出來,有其背后的學理和現實意義。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西文化的互動和碰撞將變得更加密切和頻繁。作為社會主要互動形式的話語互動,無疑是觀測社會互動的重要標尺。這種以互動為主要特征的話語實踐不僅僅是一種言語的呈現,信息的傳遞或觀點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話語實踐傳遞了一種價值和立場。這些價值和立場一方面是話語主體的利益表達,同時也是形塑話語主體身份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在這過程中,話語主體的身份被逐步建構起來,這種被不斷建構或重構的身份影響著整個社會活動的進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話語無疑是建構國家形象、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力量。另外,在人類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每一個民族或是每一種文化都建構了其獨特的話語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正在迎接一個新的偉大時代的到來。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我國的社會實踐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應該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征,同時也應該是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動力和資源。

一、打造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我黨建設的重要歷史傳統

在國家戰略層面,打造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作為完整的時代課題雖然現在才被提出來,但我們黨早在為實現歷史使命而奮斗的過程中就已經認識到了這個課題的重要性,并為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1938年舉行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鄧小平也曾倡議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我們黨成立95年、在全國執政67年、領導改革開放38年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和快速發展,開辟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重大創新,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如何在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是理論界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二、打造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有關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的問題,事關中國價值觀的構建和國家形象的傳播,這一理論自提出以來,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中國自20世紀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中國模式,雖然長期以來遭受到西方國家的質疑,但是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證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保證,打造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必然性和急迫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中國已經不再是國際舞臺的觀眾,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沉默的觀眾,世界的舞臺應該有中國的聲音。在實踐層面,我國需要對目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新的闡釋。因此,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闡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實踐,是在國內和國際層面講述中國故事、塑造國家身份、建構國際話語權的意義實踐。當中國在世界舞臺展示其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時候,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也就成為我國社會實踐的必然。習近平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

結合話語的定義及以往學者有關話語體系的研究,筆者認為,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我們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觀念、文化、制度等深層次內容的符號表現形式,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我國國家意識形態、觀念制度、體制文化等內在因素的外在呈現。因此,話語體系建構的角度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國家的內涵建設,其中包括我國國家的經濟建設,也包括我國在意識形態、制度、體制等方方面面的建設與提升;二是國家的話語能力建設,即如何提升國家的話語意識以及對外的話語能力。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表達,歸根到底是要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問題。就話語自身的特點來說,不同民族由于文化、政治、歷史、地理等種種因素的差異,會有自己獨特的話語方式,這種方式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如果在對外傳播中沒能注意到不同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話語方式的區別,就不能產生與目的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新華社社長、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名照在2016年4月舉行的首屆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論壇上指出:“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聲音能否傳得開、形象能否樹得起、影響能否打得出,關鍵在于這個國家的話語能否被國際社會聽得懂、聽得進、聽得信。”

三、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的資源

1.中國文化是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源泉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塑造了其獨特的文化。豐富的中國文化構成了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的源泉。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家國天下情懷,獨特的“形”與“意”辯證結合的漢字語言體系特點,以及陰陽五行的理念都是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內涵。話語不僅僅是文化的反應,話語與行為也密切相關,如果從建構主義的視角來看,話語也是一種行為的體現。中國文化在實踐中的靈活變通、和諧與共、成己達人的處事風格也因此構成了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素材。《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文化中的天下觀無疑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一種道義的基礎。當今時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長河以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和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大大增強了文化尤其是核心價值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無疑也大大豐富了我們與世界溝通的內容。

2.中國現代化成就是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素材

21世紀以來,由于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在亞洲充當著經濟領袖的角色,在世界上也獨樹一幟。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先后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16年G20峰會等國際大型會議和賽事紛紛在中國舉辦。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成就舉世矚目。中國經濟的發展不但造福中國人民,而且對世界經濟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成就無疑構成了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素材。習近平指出,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中國現代化的成就構成了中國話語實踐的內容。中國內容、中國表達、中國精神也因此構成了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原則和路徑。

3.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是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

話語實踐是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話語體系不僅是社會實踐的反映,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不僅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也是建構國家形象,奪取和維持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渠道。同時,良好的話語體系也是實現國內、國際溝通的重要渠道。國家的話語體系是整個國家聲譽的一部分,也是國家間互動的重要手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復興,也應該是國家話語體系的復興。只有中國建構具有自己特色的、能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中國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的策略

1.形成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究的合力

近年來,隨著話語體系這一概念的提出,許多研究機構、部門或是高等學校都成立了話語體系研究中心或是類似話語體系的研究機構,有關話語體系研究的課題在人文社科領域也越來越多。但是各個研究中心或是研究機構由于各自所處的環境以及面臨的任務不同,很難形成有體系的、有系統的研究。美國“二戰”后出于對外拓展和溝通的需求,跨文化傳播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建立并發展起來,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拓展和推廣,可以說,跨文化傳播這一學科伴隨著美國的對外拓展而發展。在這一現實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形成研究的合力,進而打造一個國家級層面的、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研究中心。這一中心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于中國文化,致力于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致力于中國的“全球化”傳播,凸顯大國責任和大國的感召力。正如習近平提到的那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

2.中國有特色話語體系的建構,應關注當代中國的具體話語實踐,堅持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案例研究

中國在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三部曲,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實踐后,確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理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應密切關注當代中國的話語實踐,關注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一帶一路”的國家話語體系建構與重構研究,中國夢與話語體系建設,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話語模式,中國對外傳播話語模式等具有現實關照意義的個案研究都是具有時代氣息的有關話語體系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經典案例的研究,我們可以凝練理論,指導實踐,進而提升國家形象,建構話語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正如習近平在2016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的那樣,“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 ‘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 ‘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 ‘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不僅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更應該是凝聚國內外各種假設力量的偉大社會實踐。

3.加大話語體系人才的培養,提升國家的話語能力

話語體系建設涉及因素眾多,有關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研究也散落在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當中。構建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應打通各個學科的界限,培養既熟悉西方文化又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理解的話語體系建設方面的人才。建構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個人等各方面協同努力,但其前提是要增強全民包括相關領導干部的話語意識,特別是話語意識、跨文化話語溝通能力等。在我國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國家話語實踐的風格、角度、關注問題等都構成了影響國家形象、國家聲譽以及國際話語權建構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國擅長的集體行為、國家宏大敘事往往忽視了個體的需要和感情,而這些理念與西方以個人為核心的文化理念又有所差異。我們在凸顯國家意志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個人的利益訴求和情感要求。在集體主義的理念下,個人的犧牲往往是集體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這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會得到贊揚和支持,然而西方文化對于這種故事卻會有不同的解讀。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承辦奧運會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體現,是全世界的一件盛事、大事,而西方卻會出現不同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勞民傷財的國家行為,舉辦此類大的活動影響到了個體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解決這種差異,提升國家話語表達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跨文化溝通,在當前就變得更加緊迫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永丰县| 鄱阳县| 文安县| 洪雅县| 大足县| 阿合奇县| 扎兰屯市| 大埔县| 册亨县| 山丹县| 沙湾县| 沧源| 邢台县| 托里县| 区。| 察雅县| 金阳县| 日照市| 五河县| 酉阳| 尼勒克县| 新田县| 东方市| 黄冈市| 锡林浩特市| 塘沽区| 古蔺县| 宁德市| 天长市| 称多县| 永定县| 海丰县| 阿坝| 盈江县| 固阳县| 福建省| 巴楚县| 普兰店市| 西华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