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電力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 許進超
- 2469字
- 2019-01-03 12:13:08
第三節 《售電公司準入與退出管理辦法》
(2016年10月8日發布,以下簡稱“準入辦法”)解讀
一、“資產要求,1.資產總額不得低于2千萬元人民幣。2.資產總額在2千萬元至1億元人民幣的,可以從事年售電量6億至30億千瓦時的售電業務。3.資產總額在1億元至2億元人民幣的,可以從事年售電量30億至60億千瓦時的售電業務。4.資產總額在2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不限制其售電量。”
解讀:這是售電公司準入“人、財、物”條件中對于“財”的要求。為防止售電公司成為“皮包公司”、“空殼公司”,對售電公司資產提出了嚴格要求,同時資產總額和售電量掛鉤,這是售電公司準入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要求售電公司真正擁有資產,而且資產總額最低要求2000萬元人民幣。然而,筆者認為,對于第一類、第二類售電公司,其本身就擁有配電網資產,是“重資產”的公司,對它們提出資產要求并不為過,然而對于第三類售電公司,本身沒有配電網資產和其他生產設備,是“輕資產”的公司,它利用專業、政策、人脈等智力優勢和社會關系資源開展電力購銷業務,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業,在國家鼓勵智力創造、知識創新的環境下,對其提出資產要求,顯得過于苛刻。
二、“從業人員。擁有10名及以上專業人員,掌握電力系統基本技術、經濟專業知識,具備電能管理、節能管理、需求側管理等能力,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經驗。至少擁有一名高級職稱和三名中級職稱的專業管理人員。至少擁有一名高級職稱和三名中級職稱的專業管理人員。擁有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除上述準入條件外,還需具備以下條件:增加與從事配電業務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營銷人員、財務人員等,不少于20人,其中至少擁有兩名高級職稱和五名中級職稱的專業管理人員。生產運行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安全負責人應具有五年以上與配電業務相適應的經歷,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任職資格或者崗位培訓合格證書。具有健全有效的安全生產組織和制度,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開展安全培訓工作,配備安全監督人員。具有與承擔配電業務相適應的機具設備和維修人員。對外委托有資質的承裝(修、試)隊伍的,要承擔監管責任?!?/p>
解讀:這是售電公司準入“人、財、物”條件中對于“人”的要求。為防止售電公司成為“皮包公司”、“空殼公司”,對第二類售電公司(擁有配電網運營權)和第三類售電公司(不擁有配電網運營權)分別從人員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作了要求和規定,這也是售電公司準入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要求售電公司有真正的從業人員,并且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資質。
然后,筆者認為,在國家放寬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比如取消計算機、英語職稱考試)、大量取消職業資格證書(2014年到2016年已經取消400多項職業資格證書)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已經逐步淡化了職稱和職業資格的評價和上崗條件,該辦法卻提出以職稱、職業資格等作為售電公司的“資質條件”,明顯與國家政策環境和市場經濟相悖。而且,我國分配制度的主體也是“按勞分配”,即按付出、按對企業的貢獻等因素支付酬勞,如果一個人僅僅擁有幾本“證書”,而對企業沒有實際的貢獻,照樣不受歡迎。同時,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講,對人才的使用,應“不拘一格降人才”,應更注重員工的實績與貢獻,并非憑借“證書”來選人用人。因此,售電公司準入條件要求的職稱等資質“門檻”,并不符合我國當前的政策環境,也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管理的實際要求,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極有可能取消這個條件。
三、“除電網企業存量資產外,現有符合條件的高新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其他企業建設、運營配電網的,履行相應的準入程序后,可自愿轉為擁有配電業務的售電公司。”
解讀:這是對第二類售電公司來源的補充描述,同時也列舉了“工業園區”、“企業配網”等兩種類型的配電網企業可以申請成為售電公司。筆者認為,這是國家支持鼓勵輸配分開的重要舉措,除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公司等傳統電網企業的輸、配、售營業范圍,以工業園區、企業配網為中心的增量配電網企業可以申請成為配售電公司,打破傳統電網企業的配售電壟斷,開展轄區內的配售電業務。這如同在國網、南網草原上燃起的星星之火,一點一點燃燒蔓延,向著輸配分開的腳步邁進。
四、“準入程序:一注冊(電力交易機構負責售電公司注冊服務)、一承諾(售電公司按固定格式簽署信用承諾書,并向電力交易機構提交相關資料)、一公示(電力交易機構通過“信用中國”等政府指定網站向社會公示)、三備案(電力交易機構按月匯總售電公司注冊情況向能源監管機構、省級政府有關部門和政府引入的第三方征信機構備案)?!?/p>
解讀:這是售電公司完成工商登記,做實資產、從業人員、經營場所及設備,即完成了“人、財、物”的準備條件后,真正進入售電市場的準入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對口的機構主要是電力交易機構,由電力交易機構核實相關材料后按程序進行準入。筆者認為,此舉很有必要,在配售電市場剛放開的時候就履行嚴格公開的準入程序,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售電市場,有利于營造健康有序的商業環境,更有利于保證配售電改革的順利推進。
五、“售電公司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售電公司信用評價制度……建立企業法人及其負責人、從業人員信用記錄……第三方征信機構定期向政府有關部門和電力交易機構報告售電公司信用評價和有關情況,并向社會公布……國家能源局派出機構和省級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對售電公司進行監管,對違反交易規則和失信行為按規定進行處罰,記入信用記錄。”
解讀:在新型的售電市場建立之前,就對售電市場主要主體之一的售電公司開展信用體系建設,體現了決策者對于電改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和市場監管方式的思考。售電公司作為傳統電力行業誕生的新型企業,在改革之際,意味著有機會進入萬億級的電力市場,享受改革紅利,所以,也必須配套相應的監督手段,通過信用評價這一“軟監督”的方式,可以探索多種激勵約束形式(比如:信用評價結果跟售電公司的保證金掛鉤等),促進售電公司的信用提升,保障售電市場的健康陽光運行,對于這個方面,準入辦法沒有展開講,留下了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間,同時也為第三方評價機構帶來了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