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絡與健康
認識經絡
“經絡”是中醫用了幾千年的名詞,中國人數千年前就發現某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那種人一般被稱為“經絡人”,只有很少人有這種情形。對于大多數人來講,經絡在人體的分布并沒有那么明顯,但是卻可以利用專業醫療手段,通過經絡來治療疾病。因此,可以說經絡學說是從治療經驗中發展起來的,是中醫最重要的一部分。
經絡學說源于《黃帝內經》《靈樞·脈度》,其中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起著貫通人體上下,溝通人體內外的作用;絡,有網絡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黃帝內經》記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督脈

經絡是什么,存在于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的?
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于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根據《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記載,和經絡相關的古老醫療手段有三類:即灸法、砭術(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和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借助的途徑。
經絡的功能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干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人體的經絡和穴位由內到外、由淺入深地交織成一張經絡網,它們共同調節人體的經脈、氣向、臟腑等。通過經絡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使經脈通暢、氣血順暢、陰陽平衡、臟腑調和。
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于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于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組成。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干。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溝通臟腑,加強表里與經絡的聯系。
奇經八脈,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經脈,對其余經絡起統率、聯絡及調和氣血盛衰的作用。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干前、后、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里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此外,經絡的外部筋肉也受經絡支配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十二經脈的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
● 十二經脈的分布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它們分別隸屬于各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于手足、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手經表示經絡的路線分布于上肢,足經是指經絡的路線分布于下肢。臟腑命名是為了說明經絡所屬的臟器,如肺經表示該經屬于肺臟,胃經表示該經屬于胃腑。
人體十二經脈分布循行表

● 十二經脈的走向及流注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里經的連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循環無端的流注系統,使氣血通過經脈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流注圖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側支分出,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系,更是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溝通臟腑,加強了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在體腔深部的聯系,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加強了十二經脈同頭、面、心的聯系,擴大了十二經脈的應用范圍。
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開始離開正經分出,是謂“別行”,故稱經別,這一過程為“離”;經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系,這一過程為“入”;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是為“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于與其相表里的經脈,如手太陰肺經經別合于手陽明大腸經經別,這一過程為“合”。經過這一過程,十二條經別匯合為六組,稱為“六合”。其在人體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十二經別的分布概況

● 十二經脈的銜接
十二經脈的正常流注,需要經脈之間的銜接指出經脈間銜接處所在的部位。
十二經脈銜接圖

● 十五絡脈
絡脈是從經脈分出的斜行的支脈,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干前、后、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里和滲灌氣血的作用。十二經脈、督脈、任脈各自別出一條支絡,加上脾的絡脈分支,共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十五絡脈是以出發處的腧穴命名的。十二經脈的絡脈均從十二正經的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與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的絡脈為陽經,陽經的絡脈為陰經;任脈的絡脈從鳩尾(在胸部)分出散布于胸腹部;督脈的絡脈從長強(在脊柱尾端)分出散布于頭部,左右別出行走于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在側腹部)分出散布于胸脅部。
十五絡脈加強了十二經脈中表里兩經的聯系,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也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十五絡脈與任脈、督脈、脾之大絡的連接,使得全身的絡脈形成一張周密的網,使得人體的經氣網能夠更好地輸布氣血來滋養周身組織。
足厥陰肝經循行示意圖

●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八條。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經脈,對其余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是: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其中督脈行于背正中線;任脈行于前正中線;沖脈行于腹部會于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于腰部,陽蹺脈行于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蹺脈行于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于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于下肢內側、腹和頸部。這八條經脈既沒有絡屬的臟腑,也沒有表里配合的關系,因此,稱它們為“別道奇行”的經脈。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經脈之間,溝通了十二經脈間的聯系,起到了統攝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對十二經脈的氣血起著滲灌和蓄積的調節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奇經八脈是湖泊水庫,那么十二經脈就是江河之水。奇經八脈的人體分布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督脈循行圖
人體奇經八脈分布及功能表

此外,經絡的外部,筋肉也受經絡支配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這也就是說,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
首先,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系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系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系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次,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上。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于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體表。
在養身方面,經絡的作用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運行氣血、營養全身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 抗御病邪、保衛機體
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內侵。
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于絡脈,絡脈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沖發揮其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經絡學說的醫理及應用
說明病理變化。由于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通道,具有運行氣血和感應傳導的作用。在生理功能失調時,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故某些疾病的病理表現常反映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相應部位的皮膚也會出現色澤、形態、溫度等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經絡具有傳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當外邪侵犯人體時,病邪就沿著經絡自外而內、由表及里進行傳變。內臟病變也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的一定部位。由于經絡在人體各部分布的關系,如內臟有病時便可在相應的經脈循環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癥狀和體征。有時內臟疾患還在頭面五官等部位出現反應,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瘡,肝火上炎可致耳目腫赤,腎氣虧虛可使兩耳失聰等。此外,臟腑發生病變時,也可以通過經脈相互影響,如心火下移小腸,肝經挾胃肝病影響脾胃。在正虛邪盛時,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經脈病可以傳入內臟,內臟病亦可累及經脈。

如《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反之,內臟病可影響經絡,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等。
指導辨證歸經是指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與所絡屬的臟腑及組織器官,故根據體表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可推斷疾病的經脈和病位所在。臨床上可根據所出現的癥候,結合其所聯系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如頭痛,可根據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規律加以辨別,如前額痛多與陽明經有關;兩側痛與少陽經有關;枕部痛與太陽經有關;巔頂痛則與足厥陰經和督脈有關;兩脅痛,多與肝膽經有關。
指導疾病的治療及預防保健作用。經絡學說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的治療,尤其是對針灸、按摩、藥物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頭頸部按摩
針灸治病是根據某經或某臟腑的病變,選取相關經脈上的腧穴進行治療。通過刺灸腧穴,以疏通經氣,恢復、調節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選穴一般是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采用循經取穴進行治療。《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的很好說明。例如,頭痛可根據其發病部位選取相關腧穴進行針刺,前額頭痛與陽明經有關,可循經選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內庭穴治療;兩肋痛與肝膽經有關,可循經選取陽陵泉、太沖穴等。在藥物治療上,常根據其歸經理論選取特定藥物治療某些病,如柴胡人少陽經,少陽頭痛時常選用此藥等。此外,還可用調理經絡的方法來預防保健,如灸大椎、風門可預防感冒;常灸足三里、關元、氣海、三陰交可強身健體、防病保健。
相關鏈接
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的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癥,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在治療上,無論是針灸、推拿或藥物治療,都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活動,進而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經絡不僅在人體生理功能上有重要作用,還是臨床上說明病理變化、指導辨證歸經和針灸治療的重要理論依據,故《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速效按摩的神奇功效
按摩是通過刺激機體或體表的腧穴,借助于經絡的作用,進而疏通氣血、平衡陰陽、以外達內,起到協調身體各部分功能的統一、保持機體陰陽相對平衡的作用,以增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從而獲得防病、治病、養生的效果。按摩的效果到底有多神奇?
1.心血管疾病的長期克星
現代醫學認為,按摩手法的機械刺激在人體體表轉化成熱能,使局部組織的溫度得以升高,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減低血液黏滯性,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防治心血管疾病。
2.肌肉疲勞和疼痛的緩解
肌肉糾結通常是指肌肉收縮變得僵硬并引發疼痛的癥狀。按摩的作用就是對這些糾結的肌肉施加外力,使原本收縮、僵硬的肌肉松弛下來。它不僅能疏通滯留在某一處的氣血,同時還能緩解肌肉硬化、提高活動能力。所以從比較輕微的肩膀酸疼到較為嚴重的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病痛,都可以通過按摩得到治療。
3.減輕壓力,提高免疫力
按摩可以放松身體、安定神經,是治療頭疼、失眠、抑郁癥、無力癥等病癥的妙方。特別是睡前進行按摩能夠很好地消除壓力。按摩還可以清掃體內的各個“角落”,排出毒素,使身體變得健康、輕盈。毒素的清除與氣血的良好循環能夠使人體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
4.消除浮腫,調理身體
按摩還具有改善因水分滯留而形成的浮腫以及身體失調等功能。比如,有時早上醒來,會發現臉部有浮腫,這時,按壓頸側部的天突穴就能輕松解決;如果出現肚子脹的問題,揉按肚臍旁邊的大橫穴可以很快消除脹氣;對于因內臟機能降低而引起的便秘,可以長時間持續按壓大橫穴。